
【柳岸·曾经】走进梓潼两弹城(散文)
一、中国两弹城
一早我们在美女导游小周带领下,来到绵阳梓潼县两弹城。在门口导游说:“两万多人一夜之间神秘消失,隐姓埋名十多年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咱们国家的两弹城,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这里产生。这里就是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城”,它曾一度在地图上销声匿迹,作为中国的绝密禁地,就连当地的农民们都不知道这里是干啥的,老百姓知道这里是制造拖拉机的工厂。”
两弹城目前仍完整保存着大礼堂、办公楼、档案馆、模型厅、情报中心、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六十年代建筑物及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其中邓稼先旧居展示了两弹元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两弹历程馆通过文物、影像资料展现了两弹一星研制历史。
从大门“国营曙光机械总厂”进入院里,两边门卫岗楼还在。以前都是重兵把守,今天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发了,游览人群络绎不绝,穿行其间。大家都想知道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是什么样子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今天我带着许多疑问,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去实地看看两弹是如何制造的?
两弹城位于四川绵阳梓潼县,是咱们国家继青海之后的第二个核武器研究基地总部,它是在1964年从青海搬迁到这里的。当时整个工程代号为902,对外的名字是“国营曙光机械总厂”。五十多年前,咱们国家九位两弹元勋,十六位院士和两万多名科研人员在这里隐性埋名,只为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研制核武器。以于敏、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带领数万名科研工作者在此扎根,孕育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阵地。
二、防空洞------三防教育馆
来到第一个景点,三防教育馆防空洞,从1969年到1992年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院士在这里工作长达十几年,进行了多达二十九次核试验。防空洞进深有一千多米长,走一段距离就有侧洞,进入侧洞又有支洞,里面空间很大,有大型机器放在里面。两侧墙上,写着很多标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清晰可见这是五六十年代的标语。当年就是靠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才造出我们的核武器。
年轻人大多不太了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华技术人员,并扬言中国想要自己研发核武器,最少也要20年时间,苏联人嚣张的气焰可见一斑。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想要搞成功核武器,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时被西方各国瞧不起,谁都不看好我们,到处受到西方各国的歧视与凌辱。
科研人员为争一口气,只花了五年时间,就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我国完成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都知道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七年。我国科研人员用铁一般的事实,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中国速度”与“中国人志气”。
走廊中央树立的核燃料组件模型警报器,由15乘以15的小碳棒组成,油光闪亮,这么多年还是崭新如初,最大特点就是根茎细,根数多,长度长,能够有效的探测热反应堆型功能及安全性。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这个警报器一响,立马就可以把重要的资料设备人员等进行快速的安全转移。
来到后面一个大型洞内,是第一颗空投引爆成功的原子弹模型,还有1967年国家成功爆炸的第一颗氢弹模型。光滑靓丽的造型,没有什么特别的外型,没有人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厉害?导游介绍说:当时爆炸成功,威力是330万吨TNT当量,大家可能对它没有什么概念。1945年美国当时在日本广岛投放的原子弹“小男孩”,威力是1.5万吨TNT当量,造成日本29万人死亡。遗留的放射性物质,直到今天对当地居民都是有很大影响,后遗症频发,居民叫苦不迭,抗议事件屡屡发生。
咱们这颗氢弹的威力,是美国原子弹的220倍,它的杀伤力,破环力以及威慑力是无法想想的,这就是我国维护和平的最大保障。伟人曾说:我们可以不用它,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它,真理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咱们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其实都是在青海原子城研制成功的。绵阳梓潼两弹城的任务,则是把这些大家伙小型化,轻型化,以及武器化。只有体积越来越小,才更加便于飞机的运载,以及投放越来越远。当年邓稼先院士就曾说过:“以后咱们的原子弹,就这么大,多大呢?”他两手一掐,“篮球那么大,可以肩抗,可以手拎”。邓老的遗愿在今天的祖国,早已变成了现实。
绵阳两弹城,是咱们国家两弹小型化,轻型化,武器化的定型之地,今天两弹的研发成功,离不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毕生奉献,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当时他们很多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当得知祖国需要科研人才,研发核武器,便依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选择回国。为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克服重重困难,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三、“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
来到“海外精英归国栏”展图前面,首先映入眼帘,排在第一位的是赵忠尧,后面是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为什么赵忠尧会排在第一位?大家可能对他比较陌生,他是咱们国家的原子能之父,培养出一大批国家需要的优秀物理学家。赵忠尧前辈的毕生奉献,催生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们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全部精力。
走到一排老式红砖平房前面,矗立着一尊雕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院士在这普通的房子里住了十四年时间,两弹研发出来后,国家给邓稼先发了多少奖金呢?大家一定以为会非常多,其实一共20元钱,当时虽说奖金比较少,但是像邓稼先这样的伟人而言,他能够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生,早就已不在乎这些物质了。
邓老的旧居,我们进去一看,卧室就是一张普通床,不是很大,里面最多是书架,简单的灶台,基本上不开火做饭,因为没有时间,天天就是吃食堂,洗手间非常简陋,连马桶都没有,住宿条件非常简单,但是邓稼先院士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1985年发现患有直肠癌,不得不回到北京治疗,可是这一次回到北京,就再也没有回来。1986年7月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他说要是有来生,他还会选择回祖国,奉献核事业。
接着我们参观了王淦昌的住宿,同样非常简单,王淦昌院士在这里生活了七年时间,而他唯一的卧室布局非常简单,有一个木头柜子,上面放置一个箱子,仔细看一下,写着“王京”两个字,王京是谁呢?其实就是王淦昌的化名,为祖国和研究的安全,他们必须隐姓埋名,“王京”这个名字叫了十七年,直到71岁他才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有一年春节,邓稼先院士和王淦昌院士在院子的小帐篷里喝酒,当时邓稼先说,我叫你十几年的“王京”,今天我想偷偷的叫你一声:王淦昌。话说到这里,两位院士潸然泪下。
五十多年前,两万多名科研人员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他们上不告诉父母,下不通知妻儿,甚至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能使用,在这大山里一呆就是十几年,废寝忘食的搞科研靠的就是一腔赤诚的爱国之心。如今咱们的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这里留下永久的两弹精神值得我们国人学习,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才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该追求的明星。
梓潼的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先后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2020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常来这里参观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导游告诉我们,要是在节假日,更是游人如潮,当今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激发爱国情怀,是每位中国人的必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