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母亲(散文) ——柴门笔记之那人那事


作者:柴门石道 白丁,4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发表时间:2025-08-18 22:06:24
摘要:本文进述了母亲一生经历,展现了母亲勤劳善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对家人深厚的爱和牵挂。

中秋节过后,生活在老人乐园的母亲,频繁地来电话,但每次并无急事。当我前去探望,她又是寡言少语。终于有一次,她吐露了心声,希望能回老家居住。我们兄妹几人,终于理解了她的意思,将她接回了老家象坎。
   母亲八旬过后,身体依然硬朗,腰背挺直,行动自如,甚至还能胜任种菜、劈柴、擀面等体力活。只是她的血压偏高,睡眠质量不佳,腿脚和耳朵也不太灵便。做医生的朋友说,这是老年人的常见现象,这让我们宽心不少。但自年初以来,两个孙辈遭遇了些许波折,母亲得知后,心情变得郁郁寡欢,失眠、腿疼等症状也随之加剧,尽管就医吃药,却未见明显好转。
   七月初,在美国留学的侄子一啸趁假期回家探望祖母,聊及家中的不如意之事时,母亲突然晕倒。紧急送医后,被诊断为轻微脑梗。我们几兄妹不忍她独自在家无人照料,便提出送她去养老院。母亲听后,泪水如雨,坚决表示不愿离开老家。最终,在我们动员下,才勉强同意与大姑妈一同入住,俩人同一房间。
   老人乐园是临海首屈一指的敬老院,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堪称一流。入住几天后,我去探望时,大姑妈对这里赞不绝口,表示要在此安度晚年,然而母亲却沉默不语,言谈举止能感受到她对家的深深眷恋。又过了几日,我再次去探望时,刚好看到她与几位老人在小广场上跳秧歌舞。她告诉我,这舞是解放初期学的,现在还能扭上几下。楼层护理人员也告诉我,母亲已经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与同楼层的几位大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让我倍感欣慰,以为母亲能安心在乐园养老了。
   然而,仅仅几天后,母亲来电诉说自己浑身乏力、走路气喘。我们立即带她去医院检查治疗,结果发现是心脏有些问题,其他指标均正常。医生说,这病是由心而生,主要是心病所致。
   后来,大姑妈向我们透露了两人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之处:姑妈怕冷而母亲怕热,因空调的开与关偶起纷争;母亲睡眠不好,常在深夜吵醒姑妈;母亲慷慨大方,常将我们送的水果这些与人分享,而姑妈则有些舍不得……这些不快,母亲忍受着,没有向我们说过。但我深知,这些并非母亲不愿住在老人乐园的真正原因,她内心深处一定是对家有着难以割舍的留恋。
   兄妹几人商量,决定在中秋节后接母亲回家,并让小妹辞去工作专门在家服侍她。听说回家,母亲喜逐颜开。回到家中仅一两天,精神状态就有了明显好转。有空,就念佛经或去邻居家串门聊天。偶尔,会让小妹陪她到村里的松树坦散步,或到自家的菜地看看。只是她现在手里多了一根拐杖——这是我几年前为她准备的,只是她以前从未用过。现在用上它,我想一定是出于无奈。
   在我们眼中,母亲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勤劳善良。但她最大的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母亲的这一个性,与她小时的经历有关。母亲有四个兄妹,大哥加宝小妹香莲,下面还有一个小弟,即我的小舅,只是小舅不幸早年夭折。外公是村干部,一心扑在村里的事务上,带领村民搞土改、修水坝、整田地名声远扬。舅舅成年后入伍,先是驻守福建沿海,后转业到三明地区工作。外公隔壁的一户人家,仗着家道殷实、人多势众,在村里横行霸道,不少人吃过他们的亏,也常与外公家过不去。外婆及母亲姐妹俩常受这户人家的欺侮。外婆身体羸弱,三十八岁时,被这户人家气得吐血而亡。这年,母亲才十八岁。外公虽然是村干部,但心地善良,总是忍气吞声。母亲早早地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参加村里的劳动,还要照顾年幼的小妹。面对隔壁人家的强横,她只能以泪洗面,敢怒而不敢言。
   二十岁时,母亲与父亲结为连理。自入门之日起,她既是长嫂又是姐姐,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双重重担:一肩挑起自己的小家,另一肩则协助奶奶抚养父亲的几个弟妹。母亲对我叔叔、姑姑的关怀无微不至,情深意重,以至于他们自小便唤母亲为“姐姐”。奶奶作为大家长,忙于农活,在母亲生育我、坐月子的时刻,都未能给予足够的照顾,洗衣做饭等琐事,都是母亲亲力亲为。谈及这些往事,母亲虽偶有怨言,但更多的是理解与宽容,说那并非奶奶之过,而是因家境贫寒,奶奶肩头担子太重。
   在以后的岁月里,母亲从未对奶奶有过怨恨,反而孝顺有加,是前后邻舍眼里的孝媳妇。奶奶晚年,多由母亲悉心照料,直至其离世,也是母亲亲手为其梳洗、穿衣。
   父母二人,自幼由爷爷与外公指腹为婚,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感纯真而质朴,在外人眼中亦是和睦美满。然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深知,母亲的内心实则承载着诸多不易。父亲原本性情温和,但随着家里人口的增多,生活压力日益增大,逐渐变得刚烈、固执、易怒,母亲常被当作出气对象。每遇如此,母亲总是选择沉默与包容,待父亲情绪平复后,二人和好如初。清晨,父亲上山砍柴,母亲会在半熟的粥汤中淘出干饭,确保父亲能够吃饱、耐力;夜晚,她还会炖上一碗蛋羹,为父亲补充营养。迫于生计,父亲冒着风险贩卖大豆、花生、树木至临海,其间艰辛自不必说,而母亲,则在家中提心吊胆,时刻牵挂着父亲的安危。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迟迟未归,心急如焚的母亲不顾一切,带上我,摸黑前往邻村的新串岭脚下利溪路廊等候。直至半夜,我们才终于见到了满身湿透的父亲回来。
   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给予的。那一幕场景,虽已遥远,但在我心中却异常清晰。那是一个春日午后,约莫一岁多的我,被母亲轻轻抱至门口的松毛柴垛旁,她脱下自己的外套为我盖上,随后便在一旁纳鞋底,同时哼唱着那首熟悉的儿歌:“小树苗,小树苗,姆妈用水把它浇,不采树叶不去摇,小树天天在长高……”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母亲温柔的歌声中,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这首歌,是母亲唯一唱给我听过的歌,在弟弟妹妹年幼时,她也曾无数次地哼唱给他们听。
   此后的岁月中,我愈发感受到,母亲似乎拥有着一双无比坚韧的羽翼,为我们五个兄妹遮风避雨,守护着我们茁壮成长,她默默无言的背后,是为人处事朴素的善良。在我即将踏入高中门槛的那年,我第一次察觉到了母亲的脆弱。那年初秋,当毛主席老人家离世的消息传来,我正怀揣着高中入学通知书,母亲却含泪对我说:“儿啊,毛主席走了,你的书,或许也读不成了。”她的话语间,泪水如断线的珍珠般滑落,满是哀伤与绝望,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塌陷。
   八十年代以来,家中的光景逐渐好转。村民们摆脱了贫困,步入了富裕,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昔日村里的那份和谐、安宁与谦让却渐行渐远。邻里之间常为琐事争执不休,大伤和气。我们兄妹五人相继离家,留在老家的父母,时常遭受别人欺凌。每遇如此,父母总是选择忍让,不愿与人争执。
   某年春节回家,父亲提及邻居建房侵占了我们家后门的地界,影响日后出行。兄妹闻讯,义愤填膺,欲找邻居理论。然而,母亲却说以和为贵,劝慰我们:“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让他三尺又何妨?”母亲此言,不禁让我想起了清代张英的诗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虽未读过多少书,却能说出如此豁达之语,足见其内心之宽广与谦让。最终,我们遵从了母亲的意愿,与邻居和睦相处。这户邻居入住后,对母亲也极为尊重与关照。
   正因为母亲如此品性,让她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赢得良好的口碑与人缘,她也因此收获了幸福与快乐。作为子女,我们深感欣慰。近二十年前,我腾出临海洪池的老宅,接父母来城里居住。起初,他们颇为抵触,但在父亲的劝说下,母亲也随之而来。不久,他们便适应了城里的生活。父亲上午读书看报,下午则前往东湖公园、崇和门广场与老人们交流谈心;晚上则观看电视,早早休息。而母亲则与邻近的阿姨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日相约晨练,从洪池漫步至老城西门江滨,再顺道买菜归来。其中,有位名叫谢仙的阿姨更是与母亲情同姐妹。
   然而,这样的幸福时光仅持续了二三年。父亲离世后,母亲坚持要返回老家生活。虽然身在乡下,但她与城里的朋友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城里的阿姨们。时常打来电话问候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母亲也时常进城探望她们,并总带上自家种的芋头、红薯、青菜、萝卜等农产品作为礼物。当谢仙阿姨因病住进敬老院时,母亲更是亲自前往探望,并带去了丰厚的礼品。在狭小的房间里,两人手拉着手诉说着彼此的思念与牵挂。临别之际,谢仙阿姨紧紧抱住母亲说:“姐姐,来生我们一定要做亲姐妹!”此情此景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众兄妹中,我最为深切地体会着母爱的深沉。身为长子,我承载了母亲更多的关爱与期望,从出生起,直到现在年老。七年前,爱人灵芳因病离世,我的心被巨大的哀痛所笼罩,而母亲更是因此一夜间添了许多白发。她既为儿媳的早逝而心痛,又忧虑我未来的生活。深知我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她常向我的朋友提及,担忧我衣食不周。每当我归家,只要提及我爱吃的手打面、麦饼、食饼筒等,无论多疲惫,母亲总会亲自下厨,只为让我品尝到家的味道。
   此次自老人乐园归来次日,我特地去探望母亲。只见她正虔诚地诵经,并细心地折叠着纸冥品。母亲含泪告诉我,前几日夜里,她又一次梦见了灵芳,梦中灵芳向她诉说在天堂的寒冷与饥饿。岁月消逝,转眼间七年有余,但在母亲的心中,对灵芳的思念与牵挂,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减弱。
   (原创首发)

共 36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娴熟的文笔,写出了自已伟大的母亲,勤劳而善良,慈祥而忠厚,年过古稀,身体健康,种菜、劈柴、擀面,完全能独立生活。后住老人乐园还倒不习惯,生活在好,没有家里舒服。“老人乐园是临海首屈一指的敬老院,无论是环境还是服务都堪称一流。入住几天后,我去探望时,大姑妈对这里赞不绝口,表示要在此安度晚年,然而母亲却沉默不语,言谈举止能感受到她对家的深深眷恋。又过了几日,我再次去探望时,刚好看到她与几位老人在小广场上跳秧歌舞。她告诉我,这舞是解放初期学的,现在还能扭上几下。楼层护理人员也告诉我,母亲已经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与同楼层的几位大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让我倍感欣慰,以为母亲能安心在乐园养老了。”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真情实感,作者也发挥的好,语言凝练,写意深刻。“在众兄妹中,我最为深切地体会着母爱的深沉。身为长子,我承载了母亲更多的关爱与期望,从出生起,直到现在年老。七年前,爱人灵芳因病离世,我的心被巨大的哀痛所笼罩,而母亲更是因此一夜间添了许多白发。她既为儿媳的早逝而心痛,又忧虑我未来的生活。深知我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她常向我的朋友提及,担忧我衣食不周。每当我归家,只要提及我爱吃的手打面、麦饼、食饼筒等,无论多疲惫,母亲总会亲自下厨,只为让我品尝到家的味道。”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是真正忆母亲的好文。推荐阅读,推荐精品。【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8-18 22:09:48
  文章有真情实感,字字句句打动人心,作者写出了实情,写出了孝道,好文欣赏了。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8-18 22:12:46
  把母亲写活了,真好像站在作者面前,作者文字功底好,全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晰。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8-18 22:15:13
  “在我们眼中,母亲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勤劳善良。但她最大的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母亲的这一个性,与她小时的经历有关。母亲有四个兄妹,大哥加宝小妹香莲,下面还有一个小弟,即我的小舅,只是小舅不幸早年夭折。外公是村干部,一心扑在村里的事务上,带领村民搞土改、修水坝、整田地名声远扬。舅舅成年后入伍,先是驻守福建沿海,后转业到三明地区工作。”写的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