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云水】红旗一条街漫笔(随笔)

精品 【云水】红旗一条街漫笔(随笔) ——我和老戏骨昔阳文旅行系列之三


作者:陈亚珍 举人,5135.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发表时间:2025-08-19 06:51:01
摘要:行走在繁花似锦的城街上,风霜洗去轻薄的热情,只留下了结结实实的记忆,奔涌的乡恋淹没了思绪。风味美食表示着我们衣食无忧,但不要忘了那年昔阳,今人既有自力更生、再创新业的精神,也有看今朝忆往昔的启示。历史是一条绳索,一头连着过去,另一头连着未来,温故而后知新。这是红旗一条街给我的全部感受

如果说“水云间民宿”给我的感觉是“精神驿站”,那么红旗一条街就是“记忆的仓库”了。最近在视频上看到昔阳红旗一条街天天爆满,夜夜灯火辉煌,有人说堪比上海的不夜城。
   沉寂多年的我,被新的变化撩拨的眼红心动,多年不大回家了,因了父母已不在小城守望,也一直不敢提笔书写故乡,因有太多的记忆拥挤在我笔下,难以从容梳理,有时想,就在心里筑一座记忆的仓库吧,永久收藏用来温暖我的心,万一写出来,掏空了心房,会不会没着没落的空虚呢?有时候,美是需要独享的。
   可是,就在2025年的“八一”这一天,我和老戏骨郭凯敏,杜宁林,王丽云三位老师,被文旅局聘为“文旅宣传大使”,一脚踢开了书写故乡的门径,我开始滔滔不绝了,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这个纯粹的念想如一首童谣,牵引着我行走在家乡的文旅线上,我感觉每一寸土地都是热的,每一张脸都是亲的,每一缕风都像在抚摸我的肌肤,似乎在耳语:“孩子,你回来了,故乡的温情不会消失,故乡,永远是你精神的依托!”我有时会由衷地闪出泪光,默默消解,尤其是我们落脚在“红旗一条街”,青年人穿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尖领衬衣,跳着现代舞,朝气蓬勃,仿佛时光倒流,纯真年代回归。想起那时第一次剪短辫子,是电影《小街》的女主角瑜,因怕人欺负,隐瞒性别,女扮男的短头发,一时风靡全国,我和许多女孩子都入了潮流,就是在红旗街的理发店,首次懂得时尚和流行。男孩子们仿效《庐山恋》的耿华,穿白衬衣,军绿色裤,把衣服塞进裤腰里表示时髦。那时候我们是欢乐的,哼着《小街》的主题歌《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充满欢乐……”郑绪岚唱的脆净而悠长。因为有意境就成了我心中爱唱的歌。没想到数十年后的今天,我和《小街》《庐山恋》的男主角郭凯敏先生,一起漫步在当年启蒙我青春跟潮的城街上,谈论着当年的往事,我讲起这个细节时,郭凯敏先生也意味深长地感叹,过去是文艺引领大众思维,现在是文艺服从大众的胃口,艺术产业化,要大众买单,艺术就要俯首贴耳,更加世俗化,谁主谁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说,我认为谁主谁从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艺术只为讨好大众,离奇古怪与现实生活无一丝瓜葛,必将庸俗化,如果艺术家心系众生,了知其苦乐,如何在苦乐中启蒙大众的心智,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有说教感,艺术家并不一定比大众高明,正如《易经》也是先师从生活和生命现象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最不变的其实是“变”。
   郭凯敏先生说,是的,艺术与大众互动,互懂,互感很重要,深入到大众中间取资源、找感觉,才是艺术的母体,艺术是大众的精神供养体,如果为艺术而艺术,与大众的精神需求相悖,慢慢地,大众的精神向往就瘫痪了,只好寻找感官的快活。这就是艺术灵魂的缺席。艺术家是众迷之下的一分清醒,不是物欲之下的乞丐。比如昔阳民众伦理道德保持得如此好,在当今已然很少,就需要文学、文艺,大力弘传,感染世人,人类的心性才会健康发展。
   我说这一点我们从来没有异议。思想者,艺术家的劳动,最具道德感,否则,世界的存在是苍白的。
   他说,所以这样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到大众中感受时代的变化,有勇气直面真实。当贪婪攫取的大潮拍碎了陆地时,我们还有什么?无非是对艺术的一份忠诚。
   先生把目光投射到光影交织的城街上,这一刻,轰鸣的乐曲,鼎沸的人声把我们带回了曾经的岁月,著名演员王丽云老师,正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奋斗期的年龄,那时她一定是朝气十足,充满了希望的力量,于是她在行走红旗一条街时,情不自已地汇入在跳舞的年轻人当中,载歌载舞,活色生香,年逾古稀的老艺术家一点不减当年的激情,和昔阳大众共歌共舞。她让我想起尼采的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将是对自己的辜负。”走下荧屏的她,成了现实的人,人们拥挤着和她拍照,问好,她身穿绿色长衫,翩翩起舞,如同孔雀开屏,忧雅动人。这一刻熟睡的星辰醒了,月亮安静地笑了,夜色被她舞动得一波三折,她是这个夜晚最快乐的一分子。
   红旗一条街修旧如旧,恢复了20世纪70年代的风貌,沿街有电影院、供销社、食堂、新华书店、昔阳晋剧院,旧时代的县衙等等,行走在其中会有各种怀旧心理,那时的淳朴,那时的纯真,那时的奋斗精神都令人怀念。沿街各样面食,抿饹蚪,河捞,猪肉臊拉面,黄米面枣糕,头脑扁食,油烙饼,油果,活嘟等等,短时间恐不能品全。面食诸多,各地风味不同,有人爱吃甘肃牛肉面,但偏有人驱车前来吃一碗昔阳的红烧猪肉臊面。昔阳的饭食是精致的,粗粮细作,味道各异。
   著名演员杜宁林老师最爱吃昔阳压饼。她说香香脆脆的,吃过后感觉意犹未尽。不知别的地方有无这种薄而脆香的压饼,反正专利是隶属于昔阳,杜宁林老师最是性情中人,拿着压饼唱着《敢叫日月换新天》,把王丽云老师也引逗的开怀大唱,那形象生动的歌词顿时在我脑中生成了画面,唱到“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两个人手舞足蹈起来,脆淋淋的歌声在空中飞旋。唱完后意犹未尽,银铃般的笑声爆了满天满地。杜宁林老师手中捏着的压饼碎了,才想起放进嘴里。她从不吃独食,坐在她身边的人都要关照到,她不时拿一块压饼分给邻座的郭凯敏先生,先生不爱吃零食,但他无法拒绝杜老师的盛情,于是压饼占满了肠胃,到饭时食不下咽了,我在一边吃吃地笑而不言。
   我记得小时候压饼熬是家家都有的工具,比窝窝头酥脆,也方便,玉米面糊糊放点盐,加点花椒面,饼熬是个圆形双夹板,挖一勺玉米糊糊夹在中间,火上翻烤少许便可以吃了,虽然不抗饥,但不时吃一块,小孩子顶零食度过了童年。这些记忆仿佛如昨,今日没想到成了远销省内外的特产。
   郭凯敏先生爱吃昔阳烧饼,因他喜欢醇香的碱味。烧饼比起压饼在昔阳的历史要悠久多了,制作过程比压饼复杂,先要发酵面,上好碱,打点好炉火,铁炉子是吊在火上方烧烤完成的,通常叫打烧饼。距离大寨不远的邻村叫武家坪就是著名的打饶饼基地,去大寨路过武家坪,游客们首先嗅到的就是带着碱香的烧饼味。烧饼在昔阳是上好的食物,通常是坐月子的妇女,老人,孩童的常用食物,因是发酵面,烤出来的食物发暖,养胃,不积食。烧饼还有另一种使命,过年过节,用来走亲换戚用,十个烧饼为一份礼物,寓意十全十美,圆圆满满。这种习俗也许随着时代风化了。但烧饼却成了市场上的独家宠儿。
   看到丰富的面食,我想起小时候吃供应粮,只要家中来几个能吃的客人,月底粮食就不够吃了,冬天只能靠蒸土豆充饥。有一年夏天,乡下亲戚进城看病,家中成了歇脚之处,到了月底家中只能喝稀米汤,没有面了。母亲每到这个时候脸上就爬上忧愁的线索,父亲下乡不在家,吃喝拉撒全由母亲掌管,弟弟饿得哇哇大哭,母亲在束手无策中,不知从哪里借了一斤粮票,五分钱一个烧饼,两角五分钱买了五个,切成块状,一人一小块。一个烧饼二两面,但不能一次性吃掉,妈妈让姐姐放在我们够不着的高处,一个烧饼分四顿吃,但我们的舌尖舔着嘴唇,眼睛却无时不在盯着高处假装充饥,浓香的烧饼味道丝丝缕缕钻进鼻孔挑逗我们的食欲,但我们都坚守母亲的约定,谁也不敢越轨,又有姐姐的严格监管,只能用嗅觉安慰自己。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尝到最香的一次烧饼,嗅到最香的味道,一直留存在记忆中,每看到烧饼我就想起小时候的这个情结。经历过粮食匮乏的人,绝不会轻易浪费粮食,现代人一桌盛宴,吃不了几口就倒进垃圾桶,实在是罪孽深重。
   因而,红旗一条街是恢复记忆的街,并不是说,物资匮乏,粮食紧缺就一定值得记忆,而是说人类的生存环境循环往复,大浪费会造成大萧条!人类应该警觉,繁华背后的贫穷,舒适过后的困苦,人生没有永久的华晏,人类也无法掌控永远五谷丰登,酒足饭饱。当战争,瘟疫、地震,洪水袭击时,人力难以力挽狂澜,所以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份资源,这是我游走红旗街所给予的一点启示。
   由于我是本地人,故土的每一个表情,都会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城街上施没了20世纪六七十年娶媳妇的习俗。那时提倡移风易俗,婚丧简办,繁文缛节一并弃置。娶新媳妇最时尚的工具就是“永久”牌自行车。结婚送的礼物通常是笔记本,钢笔,《毛泽东选集》,“红宝书”,等等,鼓励新人积极向上,“毛选”学在坑头上的意思。农村结婚,邻居送的礼物是,镰刀,锄头等各种农具,意要一对新人,为革命搞好大生产。那时婚配讲究“志同道合”,爱情,友情,都要加上“革命”二字。叫革命的爱情,革命的友情,没有革命,友情、爱情是不纯正的。新的人文精神,新的生产形式出现,每一个人的心都充满好奇,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那时谁都敢迎着困难奔赴,谁也不怕吃苦。如果怀念那年昔阳,这种风雨不惧的青春气息是最值得怀念的。
   行走在繁花似锦的城街上,风霜洗去轻薄的热情,只留下了结结实实的记忆,奔涌的乡恋淹没了思绪。风味美食表示着我们衣食无忧,但不要忘了那年昔阳,今人既有自力更生、再创新业的精神,也有看今朝忆往昔的启示。历史是一条绳索,一头连着过去,另一头连着未来,温故而后知新。这是红旗一条街给我的全部感受。
   2025.8.18净心斋

共 36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红旗一条街"为情感载体的精彩随笔。文章记叙了自己和老戏骨郭凯敏,杜宁林,王丽云三位老师一起畅游家乡的红旗一条街的所见所感所忆和所期。虽然一行四人都带着家乡人民的重托,但他们内心深处却燃烧着高于家乡人们期许的割舍不断的真情和赞许。在这篇充满张力和激情的文字中。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生命史与集体记忆有机的交织在一起,通过一条街道的物质复原,刻骨铭心的回忆和再现,尤其是三位老师那些灵动的心态,和感人温馨的言行举止。如王丽云在跳舞时,"夜色被她舞动得一波三折";烧饼味道是"丝丝缕缕钻进鼻孔"的清香;在边看边讨论艺术时,"当贪婪攫取的大潮拍碎陆地"的力度,各种语体根据内容需要自如转换。特别是将方言词汇("抿饹蚪""活嘟")与哲学思考并重,尽显语言的张力。这些林林总总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打开了一条通往精神原乡的通道,令读者无不如沐春风。人常说:乡村要振兴,文旅要先行。但作者似乎更关注乡村发展与厚重的思想文化的并行,这也是解开人们挥之不去的一个乡愁密码。最令读者感概的是;全文始终以"不敢提笔书写故乡"的忐忑,奔走在奔涌的乡恋和不得不谬赞的思绪"中,完成了一场从记忆压抑到情感释放的奔流。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19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08-19 06:58:20
  挥之不去的记忆,浓浓的家乡深情,在无限的期许中,内心的渴望都在行走在这温馨文字中!向陈老师学习!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1 楼        文友:陈亚珍        2025-08-19 18:34:50
  道不尽的家乡情,谁都一样的。
2 楼        文友:华为        2025-08-19 07:10:11
  再品佳作,内心还是忍不住共鸣。故乡已消失了原貌,却有幸尚存了美好的记忆。喜看眼前的发展,美味美食精神不丢,让文化传承的生根,让自力更生的精神扎根,家乡的发展怎能不熠熠生辉!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回复2 楼        文友:陈亚珍        2025-08-19 18:36:40
  家乡足赤变了,每天人山人海,仿佛第二春。
3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8-19 10:13:53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陈亚珍        2025-08-19 18:37:39
  谢谢来访,握手!
4 楼        文友:乡笛        2025-08-19 16:50:51
  文章观察仔细,描写细腻,用词精准,文字流畅,感人至深,感人至深。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陈亚珍        2025-08-19 18:38:49
  共勉!秋安!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19 21:14:02
  这篇文章以怀旧为基调,交织着对故乡变迁的怅惘与温情回归的慰藉。作者通过对红旗一条街的今昔追忆,将青春记忆、流行文化符号与亲人思念凝练成浓烈的乡愁。在文旅活动中,老街的烟火气、老艺术家的热忱与年轻一代的活力,让迟钝的情感再度苏醒,既伤感时光流逝,又欣喜传统与创新的共生。文中对艺术庸俗化的批判,更深化了主题——故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根脉的承载。最终,作者在变与不变的和解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乡之旅。佳作,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
淡淡的云彩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19 21:16:37
  以“红旗一条街”为核心意象,串联《庐山恋》、流行歌曲等集体记忆符号,强化怀旧氛围。今昔对比‌:通过老街改造前后的场景切换,凸显变迁中的文化失落与新生。对话留白‌:与郭凯敏等艺术家的对谈穿插议论,以开放式提问引发读者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以小见大‌:以个人记忆投射一代人的集体乡愁,个体叙事升华为文化哲思。恭喜陈亚珍老师佳作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