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情怀》和作者罗宗烈(杂文随笔)
有一本书,在扶风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宝鸡市也开始流传。这部书共52万字,下集还没有付梓,上集已连印三次,仍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我粗略估计,作者3次印刷,3次赠书,仅扶风县民间有存书不下600本。书的全名是《情怀·宗烈自传》,作者罗宗烈。就作者印刷,具说都花了几万元呢?
我认识罗宗烈,缘于五年前。扶风县读书协会秘书长王宗合在法门镇街开了一家农业科技服务部,结识了果农老黄,老黄是罗宗烈的扶中同学,他把打印的自传稿寄给黄同学阅读指正。黄读后称奇,无意中告诉王宗合,宗合阅后更是激动不已,推荐给我。《情怀》上集26万字,被我一口气读完。读书人惜纸痴书,随产生结识作者的念想。本来想邀请罗老师回扶风聊聊天吃顿饭,结交个朋友。谁知一发而不可收拾,知情者都要求参加,惊动了县文旅上的朋友和县作协及文学爱好者,于是,把这次私人约会临时改成《情怀》研读分享会。地点在城关街道办祥云社区二楼会议室,时间:2020年10月24日。
与罗老师随行来扶风的两位老同学,是该书稿的第一个读者。罗宗烈回乡的消息传出,扶中老高中同学闻讯赶来,李世斌、成喜良、张周保等老三届来了,三驾村的乡亲来了,作者原部队战友来了。会场临时不断增加着凳子,现场朗读鉴赏,争相发言。《情怀》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走进了扶风公众的视野。
一部文学作品终究要读者说了算。罗老师首次印刷500本,很快在扶风城乡、原部队基地及第25医院流行开来。为满足读者的愿望,他去海南过冬前,突击再印了500本,仍然是签名送书,不收一分钱。
罗宗烈给扶风人民赠送这么多的书,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于心不忍,最后商量决定,又一次把扶风读书协的年终总结会,作为《情怀》新书发布会的一个环节进行。
这就是扶风县围绕《情怀》召开的第二次研讨会的来由。后来,扶风县读书协会特制作了四枚“情怀书签“,其中一枚众人捧书的集体合影,就是那次会后拍照的。
《情怀》封面通体黑色,钢筋铁骨一般。装帧大气潇洒,暗合了该书的内容。封四的“作者简介”谦虚低调。封底的“友情点评“贴切准确,绝无溢美之词。“作者的话“平实而深刻,“编者的话“高屋建瓴。书的版面就是作者的面孔,内涵契合着作者的气质。书好书坏不在包装,读者才是最后的裁判。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
那天,罗老师由西安发往扶风6箱书,少说也有200本。书箱运到会议现场时,激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罗老师在海南岛,用视频与大家见面,用微信发来了讲话的文字稿。整个场面庄重热烈温馨,被我铭记于心。
第三次研讨会内容最为扎实,地点还是在读书协会的办公地点祥云社区,时间于2023年5月24日。那天《情怀》自传的书中人和已逝书中人的后代到会发言,特别是原47军140师侦察连长、两山作战功臣——张猪娃次子张忠奇的发言,场面很凝重,气氛达到高潮。从远处赶来参加活动的还有户县资深编辑雨水、宝鸡市中教语文名师任宗儒及扶风县九十高龄的老领导葛登录,德高望重的王忠蒙等老师。这次活动的详情在王宗合《我日记里的“情怀“》中有记载,我不一一重复了。
罗宗烈是陕西扶风人,他出生在河南开封。七七事变后,他父母在豫陕之间的两次迁徙,都是国难所致,民族的命运是作者家国情怀的大背景。六十年代母亲插队扶风,三驾村是他的第二故乡。文革断学后,他毅然回农村,与三驾村张家组社员结成命运共同体。
家庭是民族命运的缩影,作者把“少年莫愁“、“插队岁月“写得如痴如醉,处处是神来之笔,绝非偶然。也正是这些情节、人物和细节,把我带入早年的岁月,《情怀》里的每个字都敲击着我的灵魂。
应该说,罗宗烈老师是一个高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实的写作风格,绝不荪于魔幻之笔,绝非子乌虚有,绝非故弄玄虚。相比之下,当下的文坛,崇古崇幻,神剧频出,长期脱离人民,一切都为赚钱,是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什么叫文学?什么叫创作?什么叫正能量?什么叫作家的良心?什么叫文人的风骨?看看《情怀》就完全明白了。
我注意到,《情怀》的作者从不自封为作家,他不需要戴上那样的光环,他为人低调,说话谦虚,做事稳稳当当。
我读过不少书,包括传记,手法不同,各有千秋,像罗老师这样抓心的文字,实属少见。好饭不怕晚,好书长也短。我读《情怀》热泪不断,满篇都有自己的影子,代入感、画面感非常真切。
《情怀》是普通人的自传,处处显示着平凡,却不奇而奇;故事一环套着一环,作者的文学表现力,让我无法撒手,文虽长读嫌短。
那年春节,我在西安孩子的家里过年,食之无味,不吐不快,直到写完了《一部扣人心弦的自传》的读后感,方才安下神来。罗老师把我这篇读后感加印在《情怀》第三次印刷的读者链接后面,有兴趣的读友可以找来看看。那是2023年春天的事。
《情怀》第三次印刷,540页,大开本,比前增加七万余字,收录大量的评论、诗赋,还有作者的创作体会,囊括了扶风县多次研读会的成果,被我视为珍藏。
作为文学爱好者,去年我成功加入省作家协会,并在西北大学培训一周。我的原望终于实现了。
这是我写作的目标,也只能是我在文学道路上的动力。我是农民,知道书不能当饭吃,但是唯有读书写作才能伴我睡眠。
《情怀》近年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反复体会书中那些鞭打灯花的细节,那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的人物,那毫无顾忌、睿智深刻的议论,还有作者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
《情怀》作者在突破自己的同时,突破了自传文体传统的写作模式。他对纪实记事题材的结构框架勇于创新,对文学语言的可读性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当今文坛上拥有自己的位置。
静心而问,罗老师是在写自传吗?其实不是、不全是。他在倾心书写时代,他在深刻地忏悔自己。悉心读者是能觉察出作者内心的压抑,他对这块土地爱得太深,他如檩之笔方能分外犀利……文革一度是忌讳的话题,《情怀》中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重要,他宁可不要书号也不同意删掉。
今天看来,他是对的。这是良知作家的风骨。从整体构思上看,通过车把式的命运展开城乡社会形态,对两任班主任老师的深情描写,成为本书最为精典的部分。
作者对插队生活的描写,心身如一,让“伤痕文学“望尘莫及。他对气象喜好达到了以对农作物是否有利为取向的境地。他在揭示社员悲苦的同时,歌颂集体主义呈现的精神风貌。
这样的表现手法只有成熟作家才能达到。《情怀》的核心情节是两名脚户的命运,被作者处理的非常到位。类似瞒产私分等细节,刻画出生产队长的担当与无奈。割麦打场,水利工地,家常邻里,爱情故事,无不精彩绝伦,驾驭文字的表现力让我们望尘莫及。
通观《情怀》,作者把经历作为时间经线,引出的是生活纬线。书中漫不经心出现上百个人物,有的一闪而过,有的有头无尾,却不嫌杂乱。写景状物,干净利落,从容不迫,给读者留出想像空间。
50万字写一部凡人自传,思想深刻,语言精彩,足见作者的功力和底气。这需要境界。境界只能修炼,无法模仿。
两次《情怀》发布会后,有人向我的读书协会索书,向罗老师要书的人络绎不绝。扶风文坛像掀起了一股浪,城头巷尾一度出现了《情怀》热。
扶风是周礼故地,自古尊师重教,民风淳朴。可缘起一本书掀起一股读书浪,说实话这还是第一次。
旅居新加坡的扶风人来电索书,说扶风三驾村出了一位名人叫罗宗烈,问家里知道不知道?家里人跑了3次新华书店还是买不到《情怀》。这件事传到罗老师那儿,他颇感压力。他请我转告读者,全书已经完稿,正在核对细节,年内献给家乡一部完整的《情怀》。
下集的内容同样耐读,印刷同样精美。原《情怀》在此在扶风生根发芽,原罗宗烈老师身体健康,笑口长开,再此欢迎罗老师回来。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