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掬一捧儿时的浪花(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掬一捧儿时的浪花(赏析) ——----读马庆珍散文集《纯美时光》


作者:郇如启 白丁,41.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发表时间:2025-08-19 18:26:18
摘要:本篇文学评论从磨砺中的亲情、儿时的时光、怀旧中的温情、个性化语言等方面,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给予点评,作者虽是写了自己记忆里的事、记忆里的村庄,却让囊括了社会的全貌。

马庆珍是一位朴实、开朗、热心的女性,尽管她一直工作在公安战线,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却在待人接物上颇显随和。这也许是她的根深扎在沂河岸畔的沃土里,沐浴在父母淳朴言教中的缘故吧,她新近出版的传记式散文集《纯美时光》,就恰恰诠释了这些。
  
   《纯美时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纯、清新、爽快。书中所辑录的“似水光阴”“渐行渐远”“昔日场景”“草木情深”四章,将怀旧作为时间轴、场景描述作为空间轴,以此徐徐展开,故乡、故土、亲情在真情叙述中鲜活起来;惟妙惟肖的家乡俗语更勾勒出浓郁的沂蒙地域化的语境。在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中,曾经的时光浮现于眼前,曾经的或有趣或难忘的场景聚焦于笔下,时光倒流的畅快或惋惜,让人留恋和回味,在浏览中遂生一种默契和共鸣,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亲情,在磨砺中散发温馨。沂河,是沂蒙山区最大的河流,历经九曲十八弯在鲁苏交界处淤积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在这里耕作生息的人们为村庄取名“沂东”。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托生错了”的像男孩子般的她和小伙伴们摸爬滚打,跟着家长薅草卖菜,在教师教导下学习知识,那时的马庆珍收获着顽皮的乐趣、也体味着辛劳的酸涩。书中用很大篇幅描述父母勤俭持家和忠厚言语对她的影响,善良、勤劳、正直在家乡的土壤里生长,也在幼小心灵里烙印。倘若说父亲的严苛、母亲的慈爱,在马庆珍心中播下了不同的种子,那么随时间的推移,她所收获的却是同样的关爱。
  
   在作者的印象里,母亲长相漂亮、慈爱、乐善好施,而父亲却又矮又瘦。作者感觉父亲配不上母亲,而母亲却用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训来诠释,而且不管父亲干什么,母亲总是支持他,两人几乎常年劳作在菜畦里、篱笆旁、水井边,虽然也偶有争吵,却形影不离。母亲不但思想上土里土气,穿着也不洋气,从头到脚就没穿过鲜亮颜色的衣服。当作者送给母亲一双时尚的枣红色布鞋时,母亲生气了:“这种颜色太亮了,我穿着不合适!”这双鞋,母亲始终没穿。母亲节俭,但对别人却从不小气。“收获季节,今天抱给姑姑家几棵大白菜,明天给婶子家拔上几根大萝卜,后天又给舅舅捆上捆芹菜菠,再几天给大娘家挎上一篮辣椒茄子黄瓜米豆(《娘》)。”
  
   母亲一直用朴素的观念看待衣食住行,在柴米油盐里平凡着每一天,在粗茶淡饭中品味着人生,在平平常常中过着自足快乐的生活。作者撷取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勾勒出遵守传统、善良付出的母亲形象。
  
   在亲情架构中,父亲对儿女的要求都显得苛刻,而作者的父亲更是苛刻的近乎于无情。从逼着女儿学烙煎饼,到逼着学洗衣服;从凌晨和女儿各自骑车去百里外的集市卖秧棵,到中途遇雨,逼着女儿扛着自行车走过泥泞小路……苛刻、刻薄的父亲给女儿留下了冷酷无情的印象。“怨恨”在心中悄然萌发,甚至在茶壶盖的反面刻下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字迹。直到十年后作者有了孩子,才理解了父亲严格要求背后的那份深沉的爱,十年后的“君子报仇”也化为笑声,化为对父母的释怀和感恩。
  
   父亲虽然不苟言笑,甚至古板,但说的话却蕴含着朴素的道理。这自然成为女儿和父亲在性格冲突中的缓和剂,也是父亲在冷漠、苛刻土壤里盛开的令儿女感觉温馨的花朵,熏陶着儿女们在未来的路上直走不迷航,在生活中朴实不奢华,在工作中勤恳敢担当。
  
   在《粗茶淡饭》一文中,父亲有这样几句话令人深思:“衣服,干干净净就行,千万别穿得花里胡哨的!”“少和别人乱开玩笑,要不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孩子每次去“倒果子”之前,父母总会再三嘱咐:“倒多,倒少都不要紧,但是,千万不能去偷别人家的果子啊(《倒果子》)。”平凡的话语里却透着高尚,透着正直不屈的人格魅力,这些话语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生根,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场景,在游目中生动再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曾经的场景无法抹去,这些场景在合适的氛围里,总会冒出嫩芽,引人回味,诱人走进那段时隐时现的时光。作者在《麦穰垛》一文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和不谙世事的难忘时光。“围村路旁的路沟旁,不知是谁家在这里堆了一个麦瓤垛。我们上学经过这里时,就喜欢爬到麦垛顶部,然后跳下去。小孩子人多,每个人跳上几次之后,麦穰垛的顶部便坍塌了。坍塌下来的麦穰一直铺到了水沟底,滑滑的,简直成了我们的滑梯!”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一群调皮、欢快的学生在麦穰垛上蹦跳滑行的场景,跃然纸上,浮现于眼前。
  
   作者姐弟三个摘下菜园里未熟的西红柿,放在麦麸里捂熟的过程是很有趣的。“麦收结束,菜园里的西红柿便开始由青蛋蛋变得发白发亮,然后在顶尖处开始微微发红。小孩子们便急不可待了,若是等到太阳把这些西红柿全部自然地晒红,估计还得将近10天。”于是姐弟三个摘来放在麦麸里捂,待母亲发现后,又各自转移地点,有的把西红柿埋进麦缸里,有的把西红柿放进米缸里。放进被套里忘记取出来的西红柿却烂在被子里了。这样的场景描述,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凸显出乡村孩子顽皮的特色。童年的时光的场景在作者的白描手法中,更具有了丰满充实的内涵。
  
   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没有泯灭作者贪玩的天性。她不断刷新着玩法,满足着踹踹不安的好奇心,将自娱自乐的时光烙印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下课后挽起裤腿,到池塘里嬉戏玩水,是常有的事。我还发明了用小手帕捞小鱼的办法。上课前用细草把手帕的四个角吊起来挂在浅水里的小树枝上,下了课就赶紧把手帕猛然捞出来,有时就能够捞出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把这些小鱼小虾装进玻璃罐头瓶里,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些场景,如同一幕幕精致的镜头,映现着作者的童年;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唤起童年的回忆。
  
   民俗,在怀旧中充满温情。在娓娓道来的细微叙述里,我们跟随作者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了鲁东南乡村的民风民俗,这不但是沂东村,也是整个鲁东南保留下来的鲜活的文化基因。春节是一年里最有仪式感的节日,它有许多前奏,比如冬至那天早上太阳尚未升起,家家户户的男主人就要将捆好的棉柴挂到村头的椿树枝上,待大年初一早上取下,在堂屋里点燃,一家人围拢在一起烤火祛灾。“记得每年一进腊月,母亲就会让父亲将一捆棉花柴挂在高高的椿树叉上,待大年初一这天,天不亮就取下来,在堂屋里用这捆棉花柴烤火(《椿树》)”。这一风俗至今仍作为一种信仰烙印在民间,荡漾着温情。
  
   在追求温饱的岁月里,缺乏营养的家长们,最盼望的就是儿女能够长高长大,于是就有了大年初一搂椿树的民俗。“每到大年初一,母亲便让我们去搂椿树,还教我们一边搂着椿树转圈,一边还要念叨: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zhang)长(chang),你长粗来做嫁妆,我长长了当新娘……”这是家长的期待,也是一种民俗和文化信仰,作者记载的这一民俗,给人留下暖暖的忆旧话题。
  
   现在沂蒙煎饼誉满华夏,无论是机制煎饼,还是石磨手工煎饼,制作过程都是轻松舒适的。但在过去,烙煎饼是农村妇女非常费时费力的苦累活,也是每个女子必须掌握的做饭技能。作者在父亲的劝诫和逼迫下,“学着母亲的样子,先找块头巾包在头上,然后支起鏊子,坐在鏊子前的草垫上,点燃麦穰塞进鏊子底,再用板子将磨好的面糊从黑瓷盆里铲起,放在已经烧热的鏊子上,然后左一下右一下地用力摊开。”这个纯手工的烙煎饼技术,现在已经失传了,但从作者的描述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烙煎饼的过程,感受到了沂蒙人的智慧和生活的艰辛。
  
   过去的孩子是没有什么现成玩具的,因而他们自我创造了许多游戏。比如“打拐”,将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独立蹦跳着去挑战对方;“跳井”,在地面画个“井”字,双方各持一块小石头,单脚跳动驱动石块,逼对方无路可走跳进井里等等。这些近乎遥远又陌生的游戏,伴随着马庆珍和她的小伙伴们的童年,给她们无限的欢乐和充实。
  
   语言,在个性化里凸显。《纯美时光》的语言风格富有特色,彰显出诙谐、幽默、清新等特点。当饭桌上咸鸭蛋分的不均,作者以跳井来要挟母亲时,语言显得诙谐幽默:不料母亲却笑着说:“哎哟!要跳井?耳朵可挂不住井沿子哟!”说着把她自己那块放进了我的面前。一瞅见那流着油的蛋黄,我赶紧用筷子夹住,卷进煎饼去了。一边嚼,一边用手摸摸耳朵,暗自揣摩:“是呢,耳朵是软软的,耳朵根也不硬,确实没法挂在井沿上!”嘻嘻,有好吃的,有好玩的,有母亲的疼爱,跳什么井呢(《跳井》)?
  
   当马庆珍做稀饭饭做的粘稠了,母亲调侃“又做了扒眼子糊豆”,母亲这样解释:“太厚了,喝不动,喝一口得用力睁大眼才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闹着玩吓唬对方时,常常用手用力把下眼皮往下拉,眼睛就会变大,模样十分恐怖。我们称之为“扒妈眼”。听了母亲的命名,我不但没生气,反倒有一种成为“注册商标”的自豪呢(《扒眼子糊豆》)!
  
   在《纯美时光》这本书里,诙谐、清新的语言很多,比如“俺二叔家的钱,多得得用麻袋装!”“就算考上大学,也不能烧包,到哪里,咱都不能忘了本!”沂河的“怒气”便消失殆尽,重新变回了温柔娴静的“小姑娘”;大概从上初中时候开始,我突然间恨不得把自己裹进茧蛹……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在文中显得清新,给人留下许多回味的余地。
  
   作者在语言描述中凸显了细腻细致的特点,在《哨》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柳哨的制作过程:柳条要在清明之前选取,因为这个节气之后,柳条就不再“离骨”了。那就意味着柳条上的那层外皮无法被扭动了。只有扭得动,才可以将外皮与白色的小木芯分开来,抽出这根小木芯,就会形成小小的管状。再将这个小管的一端捏扁,将最外面那层褐绿色刮去一点,就会形成一小点软膜。有了这一圈软膜,在吹的时候,才能形成狭小的细缝,对气体阻碍而发出声音。这样的描述,简直就是一篇生动形象的柳哨制作说明文了。
  
   书中还有好多这样细致入微的描述,像“从松软的土壤里将羊角葱连根拔出来,剥去黄皮,白白嫩嫩的,带着土壤的芬芳,带着冬天的问候,带着春天的喜悦(《羊角葱》)。”“初夏,黄色的小花开罢,它就会结出青绿色的小果果来。这些小果果也有像草莓一样的“麻子”脸!“麻子脸”会慢慢变大变白,待“麻坑”里的小籽儿变得又白又亮,它的果肉也就变得红红的了。我们这些小孩子往往等不及它们全部变红,就将那些半白半红的莓果儿揪下来塞进嘴巴里大嚼特嚼,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十分诱人的(《草莓》)!”细致入微的描写显示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深厚的语言功力,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马庆珍的散文集《纯美时光》撷取儿时生活的浪花,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庄史诗和童年画卷。透过一个村庄,一家人的感情,我们可以窥见千千万万个村庄,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勤劳和善良,书中的每一篇都显的鲜活、清新;每个字符都跳动着往昔的回忆,散发着故乡的体温。的确,马庆珍的《纯美时光》值得阅读、咀嚼、回味。

共 43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解析作家马庆珍的散文集《纯美时光》,作者是“沂东”人,她的作品描写离不了小时候成长的故事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可细读这本书,让人品尝到不样的文风。《纯美时光》语言风格富有特色,彰显出诙谐、幽默、清新。文中对富有特色的小短文逐一剖析,读来让人倍感温馨,如身临其境。文章从磨砺中的亲情、儿时的时光、怀旧中的温情、个性化语言等方面,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给予点评,作者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虽写了自己记忆里的事、记忆里的村庄,却让囊括了社会的全貌。让人能在读此文时重寻八十年代的生活,那时虽然条件艰难,却活得知足且有无限乐趣,温情满满。此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作者所言《纯美时光》,撷取儿时生活的浪花,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庄史诗和童年画卷。本书值得我们当代人去认真阅读、咀嚼、回味。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