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大蒜,故乡的原风景(散文)

编辑推荐 【云水】大蒜,故乡的原风景(散文)


作者:阿巧 进士,10128.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发表时间:2025-08-20 12:31:35
摘要:每当看到大蒜,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它让我想起那些种蒜的日子,想起我的父母。它是故乡的一道原风景,承载着我对故乡的那份情感,大蒜平凡朴实,却也让我念念不忘。

我的故乡位于豫中平原,那里土地肥沃,盛产大蒜,有“大蒜之乡”的美誉。
   大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惧寒冷,是越冬的经济农作物。每年中秋节前后,天气凉爽,是大蒜种植的最佳时节。那时母亲正值中年,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她总是干劲十足,不知道劳累。母亲喜欢未雨绸缪,夏天就开始准备秋天要种植的种子。夏日爱下暴雨,我们被困家中,没法出去疯玩,母亲就让我们在屋子里破蒜。所谓破蒜,就是把蒜瓣一瓣一瓣地从蒜头上剥下来,舍弃小的,大的蒜瓣装进袋里留种。
   秋收过后,落叶遍地,田野里空荡荡的一片。玉米秆被拉回家当柴烧了,红薯被拉回家放回窖中保存,除了菜园里的萝卜、白菜依旧绿油油的,偶尔还能看到棉花棵还在地里苟延残喘,生命也进入倒计时。勤劳惯了的母亲会请来村里的福叔用拖拉机帮着犁地,然后人工用推把把地推平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拉着绳子往前走,父亲是掌舵的人,他在后面摁着推把。淤地有不少的土坷垃,硬得像石头块,要想把地推平,真得下不少功夫,累得人筋疲力尽。地推平后,再用镂拉出四条不深不浅的沟,深了蒜苗出得晚,浅了蒜苗的根扎不牢稳。沟与沟之间隔均匀,就像用标尺画出来的一样。
   蒜就种植在一道道“沟”内。种蒜可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蹲下来,一点一点往前挪动。为了提高种植效率,村里的邻居常常结伴干活,今天你家种,明天他家种,这样就能抽出时间来互相帮忙。大家伙齐上阵,众人拾柴火焰高,谈笑风生间,几亩地大蒜,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种完了。
   我第一次种蒜还闹出了笑话。我以为蒜怎么种都能长出蒜苗来,于是把蒜的尾巴朝下,大头朝上,使劲地往地里摁。母亲看了,笑着说:“傻孩子,这样种蒜苗向下生长,很难长出地面。应该是大头朝上,尾巴尖朝下。”说着,她亲自给我做示范,我仔细瞧了瞧,果然大头的部分有洁白的胡须,这应该就是大蒜的根吧。幸亏母亲发现得早,要不然别人种的大蒜都出来了,我种的还是一片白地,母亲还想着蒜没有出呢。
   我一开始种植的热情还很高,可过不了一会儿就累得腰酸腿疼,因为种植大蒜的姿势一直是蹲着的。大嫂二嫂是种植庄稼的能手,她们干活非常麻利,一边种蒜,一边用手把土盖上,所过之处留下一串整齐的脚印,像一幅静默的画。不一会儿,我被她们拉下一大截。原来,种植大蒜也不是轻松的活,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为了不误种蒜,母亲甚至在八月十五那天,还在地里种了一天的大蒜。我们这儿过中秋节有送月饼的习俗。为村里的老人,还有近门的亲属,送月饼,另送几个石榴或柿子,以表达过节的喜悦心情。无奈,地里的蒜也不能误农时,母亲只好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早点收工,做一锅火烧。有甜火烧,也有咸火烧,为了区分甜咸,母亲用顶针在甜火烧上盖几个圆圈,咸火烧就用刀在上面横着画几刀,竖着画几刀。母亲还不忘做一个大圆月饼,我们叫它团圆饼。送月饼一般是小孩子的活,我们送过东家送西家,直到月亮挂在树梢,我们一家人才能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火烧、月饼,一边赏月,共度佳节。母亲把大火烧一分几瓣,每人品尝一份,预示团圆之意。
   第二天,母亲又照常下地干活。一开始,母亲种蒜没有经验,由于天气变凉,大蒜生长的速度慢,等明年春天的时候,结出来的蒜非常小,卖不上价钱。后来,村里人学会用塑料薄膜一畦一畦地盖住刚种的大蒜,再用土把塑料薄膜的边压死,省得刮风的时候把塑料薄膜刮飞。等几天再看,有的蒜苗自己从塑料薄膜里钻出头来,钻不出来的,就需要人工用铁钉一个一个把薄膜弄破,用手把蒜苗从里面掏出来,让蒜苗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光是这样拉蒜苗也得弄上两天,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样种出来的蒜,个头大,有的能超过十八公分,能卖个好价钱。
   冬天,这些蒜苗也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因为那时没有多少时令蔬菜,这些蒜苗自然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母亲把种得稠的蒜苗剔掉,可以用它炒上一盘鸡蛋蒜苗,也可以用它凉拌,或者用蒜苗下面条,吃着那叫一个爽口。
   冬天,树叶都落光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地里的蒜苗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对它来说能保住命就是万幸。蒜苗的绿与麦田不同,蒜苗的绿是浅绿,它种得稀,而麦苗的绿颜色更深、更浓一些,麦苗一棵挨一棵种得稠。所以,尽管是寒冷的冬天,一眼就能分辨出蒜苗与麦田来。冬天的清晨,蒜苗上沾染了露珠,塑料薄膜里满是晶莹的小水珠,用手一弹,那些小水珠纷纷落地,有趣极了。外面虽然寒气袭人,塑料薄膜下又是一番景象,充满了温暖的哈气,让蒜苗在冬天也可以得到保护和生长。
   春天,蒜苗开始生长,它的叶片又厚又长,不久,中间长出蒜苔来。这些蒜苔也是很好的蔬菜,除了卖钱以外,母亲用它炒鸡蛋,炒肉,凉调,吃不完的就把它腌制成咸菜。蒜苔必须得从大蒜上摘下来,否则影响下面大蒜的生长。揪蒜苔也需要技巧,要顺势而为,不能生拉硬扯,要不然容易揪断,一半的蒜苔留在了蒜棵上。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方法,用小铁钉在蒜身上扎一下,蒜苔很容易就脱身了,这样揪出来的蒜苔,又嫩又长,卖相好。
   大蒜种植早,比麦子收获也早。初夏时节,故乡的大蒜成熟了。此时,天气非常的炎热。顶着火球似的大太阳,我们要把大蒜从地里剜出来。如果地干的话,很难直接把蒜拔出来。父亲用铁锹在前面一排一排地挖,母亲带着我们一棵一棵地把蒜尖和蒜尾给剪掉,把剪好的大蒜装进袋里,拉回家铺在用高粱杆编织的席上晾晒。还不能在太阳下毒晒,那样的蒜容易发绿,就像晒熟了一样,卖相不好,就等于判蒜死刑了,无人问津。等干得差不多了,一摸呼啦啦响,就可以装袋卖掉了。那些收蒜的对蒜的标准要求严格,他们有专门的漏筛,每个窟窿都是有尺寸的,蒜大小不一,停留在筛子上的都是过关了,漏下去的都是不合格的,价格自然就高低分明。
   蒜刚成熟的时候,是腌糖蒜最好的时候。母亲把蒜剥皮,清洗晾晒,然后放入洗干净的大肚坛子里,倒入醋、适量的盐和白糖,腌制糖蒜,这样的蒜易于保存,可以吃上一年的时间。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每年都能吃上她腌的糖蒜。她离开的日子,我回老家,也能吃上糖蒜,因为大嫂二嫂和大姐都学会了母亲的腌糖醋蒜方法。有时候,大嫂给了我她腌的一大坛糖醋蒜,有时候是二嫂把她而腌的糖醋蒜送给我。今年回老家,大姐把她腌制的糖蒜拿出来,给了我整整一坛,这个礼物很珍贵,够我们一家吃上一年的了。
   大蒜的可以杀虫,解毒消肿,抗菌消炎,降低血压,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等功效,有人说它的营养价值超过了人参。生吃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和肠道感染病的发生。母亲说大蒜能治疗痢疾。小时候,只要我们拉肚子,母亲就会用她的土方法为我们治病,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做饭时,她专门下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捞出来不过凉水,直接把捣好的蒜浇在面条上,搅拌,然后盖好放置个七八分钟,蒜香混合着面香,再滴上两滴小磨油,满嘴生香。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肚子不好的时候,我就做一碗蒜焖面,病也就不治而愈,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大哥更是与大蒜有着不解之缘。二十多年前,他开始做大蒜生意,因此而发家致富,生活过得蒸蒸日上。我们每年回去,无论大蒜有多贵,大嫂都会毫不吝啬地给我们姊妹三人一家送上一袋好的大蒜。我们用它炒菜,用它做凉拌菜,蒜香里满满故乡的味道,怎么也吃不够。
   每当看到大蒜,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它让我想起那些种蒜的日子,想起我的父母。它是故乡的一道原风景,承载着我对故乡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大蒜平凡朴实,却让我念念不忘。
   大蒜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也是很好的营养品,它就在我们的一餐一饭里。就像花椒大料,没有它,菜肴里就少了灵魂,生活中就少了美妙的滋味。大蒜,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我对故乡的一份深深的眷恋。
  

共 30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故乡大蒜的散文。这篇文章以质朴温情的笔触,交织着对乡土农耕生活的深深眷恋‌与对母爱的赤诚感恩‌。源于土地的馈赠——豫中平原的蒜苗、麦田、塑料薄膜下的哈气,构成了作者记忆中最鲜活的画卷。农事的辛劳(犁地、破蒜、盖膜)被赋予诗意,成为与大地对话的方式,透露出对传统农耕文明既敬畏又珍视的复杂情感。母亲她严厉纠正倒种大蒜的错误,默默顶针标记火烧的甜咸,在中秋夜劳作后仍不忘用蒜苗面温暖家人。细节中流淌的母爱,既是生存智慧的传承,更是精神根脉的延续。两种情感如同蒜苗与麦田的交替生长——土地孕育希望,母亲守护成长,最终在苦涩与甘甜的轮回中,完成对生命源头的深情回望。笔触优美动人,乡愁浓郁的佳作,让人回味悠长。【编辑:淡淡的云彩】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20 12:45:27
  按播种(秋)、越冬(冬)、收获(春)自然分段,暗合生命轮回;中秋送月饼的温情与田间劳作的辛劳交替出现,展现生活的多重维度。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感谢阿巧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20 12:47:01
  文章以农事为经,以母爱为纬,用显微镜般的观察力与散文诗的笔法,将平凡劳作升华为对土地与亲情的双重礼赞。感谢老师大力支持。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5-08-20 14:09:15
  大蒜,不仅是一味调味品,更是亲情的见证,它饱含着父母的辛劳,亲人之间浓浓的情和爱。种大蒜的辛苦,中秋节种大蒜后,全家人在一起吃火烧的情景,冬天母亲用蒜苔为家人做美食,春天抽蒜苔,制作各种美食,不论是凉拌还是生炒,都美味无比。大蒜收获时,母亲腌制糖蒜,后来大嫂二嫂腌制糖蒜赠送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蒜的喜爱,对亲情的珍视,对故乡的眷恋。情感真挚饱满,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拜读欣赏了,祝阿巧老师创作愉快!开心快乐每天!
梦在何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