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斜口岛夏日黄昏(散文)
一
斜口岛,位于胶东半岛荣成之黄海西岸之一角。半岛斜斜地探入海中,城区的沽河水流进岛的口中,然后吐出来,汇入大海。因其不规则,斜斜的,故称。这名字很土气,但制造了一个美丽的海湾叫“百合湾”,人说“口吐莲花”,这儿却是“口吐百合”。用雅俗共赏来形容这里的地理形胜,非常贴切,游者有的就是奔着这个美妙的意境而来的。没有文学的审美,“莲花”和“百合”都会淹没于尘埃。
一处风景的沉厚,可能是因为历史或神话;一处风光之静美,可能是大自然造物主的巧夺天工。人们的广告宣传,有时候并无多大的效果。斜口岛之“斜”,与傍晚的斜阳,拼在一起,倒是成就了很不俗的黄昏之景。“斜”在古人的诗句里都是一种特别的审美,“远上寒山石径斜”,“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小斜”之景,还真想不出哪位诗人捕捉过“斜岛”斜阳的意境。
翠黄造斜岛,深情拥斜阳。
黄昏时,我就站在斜岛里,禁不住诗意来袭。伸手掬斜阳,吟句相送。夏日的翠色,铺满半个岛,也是斜斜的一溜,另一半则是黄沙铺滩,外围被蓝色镶嵌。真个是——
一半翠绿一半黄,蓝带襟围抱琴觞。
斜岛犹如一柄月琴,海水泱泱,琴声悠扬。又像是一只倾倒在海边的鼎觞,是谁听闻琴曲醉,竟忘记了觞泻美酒……
醉卧斜岛,任觞淌流。这是夏日黄昏的诗意。
数学上有“负负为正”,风景里有“斜斜双景”,审美是艺术的,也是逻辑的。
还真的是,酒好不怕巷子深,景好就不怕在偏远(在胶东半岛最东端)。来的几乎都是外地客,到底是把这个斜岛炒出旅游的热度了。
二
我也喜欢斜口岛营造的“绿蓝黄”三色风景,于是,把每日晚饭后的散步改成了驱车岛上吹风。
一条路,叫“海湾路”,抛物线一样,绵延在岛上抛出弧线,三弯两折,明明要和湛蓝的海水亲热,却突然一个拐弯就送我到了岛上的桥,走出来,再掉头进入,就像是在跳绳,只要不发昏,就重复跳几个来回。忘了告诉你——岛上的路是黑红相间的,排列如简笔画;白色的行车线就像画了眉,似乎急于出场表演。共同组成了地面的艺术曲线。假如没有车,人的状态就是跳舞。赤橙黄绿青蓝紫,最好的就是橙色的阳光,一下子就把各色勾兑了一样,也像是要统摄那些色彩。这里的光色变幻,吸引了那些摄影人,光线是风景的灵魂,风景在难得的光线里,色彩有了灵动。其实,还有一种灵动如画的白,就是海浪推上岸的那一刻,间隔三四十秒,是动画的样子,那些赤着脚丫子戏水的孩子们,变成了白色水毯上的小点点。大概就是少了“紫”,如果加上那座独居在岛尖上的古老灯塔(塔身是紫色),那就把最美的颜色拼齐了。不会形容的人,只能说“五光十色”,倒也诗意充盈。
突然感觉,生活里当初都是充满诗意的,一旦有了一点儿知识储备,风景就可以唤起我们的不一样的审美感知。不必说要治愈什么,审美的效果就是“润物细无声”,慢慢浸透了我们的骨子,可能一时或更长时间不能自知。
诗人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楼上看你。”最好的风景,是彼此都在风景里。一个人的眼睛看别人是风景,他才觉得自己的眼光不俗。有时候,我就在斜口岛海滩找一处木条椅坐下,我的家乡,就像一个夏鸟栖息地,啄食庄稼的鸟是闻着米香而来,游客如鸟,是赶往可以尽兴的地方。斜阳斜斜地抚摸着后背,已经变成温柔的小手,不那么猛烈了。看着从斜口岛张着的大口中走出的踏浪而行的人,看着洒在海滩上红红绿绿的小点,那些游人,都进入我的审美镜头。我在岸边看风景,赶海亲海的人一转头就看见了我,我也是他们的风景。一目不惊,彼此好像都懂得,此时让着游客的人,都是主人——悠闲地在海滩上看。
可以懒洋洋地,什么都不看,卧在长条椅上,红黄色的斜阳,将微暖的光铺在身上,投影在海滩。闭上眼,海浪轻轻地扑打着斜岛,海滩上戏浪的人群,传来惊叫,傍晚的鸥,也来助兴,嘎嘎,就像一种提醒的声音,那是让人仰首关注的信号。
散落在海滩上的“蘑菇”,被斜阳打上了一道亮色,灰白的“蘑菇亭”的海草,飘着胡须,就像一位慈善的老者,静看着人海相融的场景。
几艘闲船,漂在一垄沙阵横亘的浅湾。渔人小码头,收鱼获的,上岸的渔民,正在忙着交易。那些排布在海滩上的彩旗,生出猎猎的风,各种休闲锻炼的器具,悠闲静处,人们都趁着潮水退去而戏水,突然就冷落了器材,空荡荡的成了摆设。
三
更多的游客,在看海和吃海鲜的两难选择里,还是选择了美食。或许,他们并不知,错过了这个黄昏,明天的黄昏,大海就不给他们戏水的机会了。海潮的涨退,或许是最好的餐饮背景。我又觉得那些食客最懂得海潮的意义。戏水踏浪是乐趣,吃一顿有背景的饭食也是难得!人生最好是不知得失,不必有那么痛苦的“得失寸心知”。长滩构成的海鲜大排档,已经收起了太阳伞,换成了低空里的一盏盏朦胧的彩灯,繁星眨眼,不能尽情泛光。斜阳还有余晖,染着西边一小片五彩的空,蓝蓝的海好像倒着掀过来,还是留了一线给斜阳,称不上“半江瑟瑟半江红”。我向来觉得,野餐比进饭店好,“海滩餐”是野餐中的最佳。海风是开胃的,海潮是助餐的音乐。一桌海鲜,一溜啤酒瓶,海滩弥漫着海鲜的鲜,啤酒的醺,尤其是那些“海鲜烤”,烤扇贝,烤鱿鱼,烤生蚝,烤墨鱼,烤大虾,烤皮皮虾,烤各种杂鱼,黄昏降温,却烤出了好胃口。
我特别相信,有时候就是一顿饭,要比一句话管用。很多的烦恼,放在大海面前,在美景当下,在美食进行时,可能都会自然消退。吃一顿开心的饭,不一定就是要有好朋友作陪,美景和美食陪着,是最上档次,最有解闷价值。
斜口岛的黄昏,要延续到深夜。最让我羡慕的是在海滩和国道高速的起点口(荣乌高速)之下,是开阔的房车宿营地,我笑那些车主,自备的餐具吃食,都要闲置了……
其实,他们有的就是想把房车开到造车基地,是“回娘家”。荣成是中国房车生产基地,占全国出口量的70%。开到这里的荣成产房车占了八成。夜晚,在“娘家”,来一场“枕海听涛”的诗意,或许,透过车窗的眼,一夜不眠。是我,就无法合眼,我想看看夜的海也不安静的样子。这种状态,不能归于失眠,这一夜,星星和眼睛都应该兴奋。
在这里,我不知车主是否抓住了斜口岛美丽的黄昏,“近黄昏”,不是一个消极的短语,是打开温情诗集的开始。
我是终于发现,斜口岛之西的小崂山,硬是把美丽的黄昏摁在了这里,塑造了时光的精品时段。
四
转身面对一路之隔的“海景阁”新区,是一个几乎被外地人占据的海边前沿阵地。在房地产销售几乎走向低迷的时候,承建这个小区的成山集团,却在海边把房地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海澜壮阔。斜口岛一线海岸被永久买下,并打造出风情海岸。凡是小区居民,凭证件可自由赶海。
赶上合适的潮退,一般选择黄昏,就不去社区食堂吃饭了,便带着工具,赶黄昏的海。主要是挖鲜蛤蜊、掏蛏。这都是技术活,是海景阁的人,必须学会。不必占地方,在海潮退却干净的海滩,一个炕头大小的地方就足够了。蛤蜊和蛏子,每次掏挖得不必很多,够尝鲜就好。在岸边的饭店,交个炉火费,马上清煮。以海滩为饭桌,盘膝一坐,斜阳光顾着,海风问候着,拿出兜里带着的主食,就是一顿“风情小鲜”。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游客则是——享斜阳,吃小鲜。“老子”在海边悠闲着呢。
也不慢待那些来此寻一个赶海野趣的外来客,可以花几块钱买一个赶海的票,得到一副赶海工具,融入近海的滩,学着那些“老海”人,也有收获。如果带不走,那就卖给岸上的小饭店,一般本钱就回来了。只是一顿忙活,赚了个快乐的体验,是一生都会记得住的故事情节。
诗人欧阳修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村居谈爱的古事了,算是老黄历。月悬蓝海上,人在黄昏坐。最好是对月表白,山盟海誓都有了。在城区的男女青年谈恋爱,几乎没有不开车去斜口岛来一顿海边餐的,长滩七八里,布满几百桌。硬是将一个让人觉得时光短暂的黄昏,弄成最富诗意的时间。
现代人的日子的希望,不再是温饱满足那么简单。就像我,赶来看黄昏的景色,也就寻了一个热闹,热闹也是可以影响生活心情的。日子过得精细,真的不再是精打细算,滴水不漏,或许,人们只需要一个不一样的黄昏,一个不一样的落日地点。不是躲避千篇一律的城市,逃避喧嚣,而是寻找稍微新奇的意境。不要说,明天从这里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依然如故,但起码还知道外面的世界还有精彩。一道海,一行树,一片屋舍,一个不一样的天气,一种乡土乡俗和风俗,都可能被我们捕捉成风情,甚至以情相许,来一次到远方定居的冲动。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有想改变现状的冲动。举目望向上百座商品楼组成的楼群新社区,我真的羡慕那些投奔新生活的人,他们要的可能就是一个不一样的“黄昏”吧。
我曾遇到从山西永济来斜口岛定居养老的一对夫妻,老爷子开玩笑说,一辈子没离开山西,总觉得自己没有“故乡”……哦,不是为了逃离,而是要好好把握远思“故乡”的情感。
能够喜欢某地某个时段,把日子切分成自己喜欢的时空,才是具备真正的才情。我突然想起诗人余秀华的诗歌《我喜欢这黄昏》,她说“喜欢空气里喑哑的香气”,我总觉得这“香气”是她骨子里散发给黄昏的。我喜欢斜口岛黄昏里的潮气海味,仿佛是一场“黄昏浴”。
不过,不是每个夏日的黄昏都有趣,趣味是被潮汐决定的。记住潮水涨落的口诀——初八二十三,正晌干。每次退潮到涨潮,间隔6个小时左右。别的时间点去也可以,但没有了斜阳,风趣大减。
斜口岛的海景,有着“沧桑巨变”的特点,一般地说,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中读到,在这里却可以目睹。这里也有一线潮,近二十年,海潮硬是用海沙推筑成一条两公里长的沙坝,一面向西,夕阳染了黄晕的暖色,一面向东,海蓝辐射,简直就是光的表演。
斜口岛的灯塔,早就失去了牵引航船的作用了。但这里的灯塔,在黄昏之后,也要点亮,为了温馨,为了怀旧,为了延续黄昏的诗意……
斜口岛,是地理插进大海的一支箭,射出一海的蓝。
在黄昏,把自己绑在这支箭上吧,莫嫌黄昏短,风情满黄昏。
2025年8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