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睡莲(散文)
餐桌,临窗,夫人给它覆了一层有质感的浅蓝色的桌布,垂下的边缘,坠着白色的流苏。风和阳光给了窗外枫树扶疏的影,枫影掠过窗纱,落在桌面上,影影绰绰,斑驳如静湖里的藻。
我想给桌面装饰点什么,让它立体起来。网上看到了一个石钵,黑,砾质的粗糙,敞口,不规则的椭圆。钵体留有一道深深的错痕,那是原石曾经的裂,被时间修复后的记忆。
黑钵,如盆,略小,买回来后,我把它摆在了餐桌上,向窗的那头。餐桌是长方形的。
在石钵的黑和桌布的蓝的冷色调里,我想起了“侘寂”这个日本美学的这个词,韵味:旧,原真,简约,却是这背后洇漫出静默的温柔。
这钵不能空着,要有些活泛的动静,我想。我便想起睡莲,清澈的水面浮着绿萍,叶间应是几朵粉色的荷。
我网购了一包莲子,黑褐色的颗粒,拇指蛋般大小,毛茸茸的。每粒已有了白色的须根,长着一两芽嫩绿的小鸡舌般的叶。我给那钵底铺了卵石,注满了水,把这些“希望”埋了下去……并把商家随这些种子发给我的液肥倾了进去。便每日里,闲了,走过去,我俯视着这钵、这水、这叶芽……期待着,睡莲的绽放。不几天,叶子黄了,卷了,水污了,拔起,黑包的莲子已经发粘发臭……
又在别的商家重新下单了两袋种子,有二十几颗吧,看了他们的网宣,清水出芙蓉,五彩缤纷,摇曳多姿。我并没有打开包装,却望着那袋子上的说明发呆:剪开凹的一面或磨破皮壳,泡入清水待发,要勤换水,一周左右……抽芽后,移植盆栽,水没莲子,芽孢露出水面……要有底肥,水要清澈,不能污……
我犹豫了,顺手把这两包“期待”丢进了抽屉的角落里,遗忘,已经有一个月了……我知道,我是养不活她们的。或是,我懒。
“浮光掠影,顾盼生姿,于碧叶间凌波微步……”,这是梦,是莫奈的印象画中的,池塘里红红白白的星星点点。梦,就这样破灭了。
或许,落在窗台上红的枫叶,捡起来,于掌上看叶脉的干枯。或是瑟瑟的秋风中,将落时于我的一瞬心软,是易得的。
人就是这样。天人合一,人总是在外物中看见自己,寻找着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也总是在这疏密间表达着自己,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和天地交流。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闲时,她爱绣些东西,我小时的印象里,家里的墙上,挂在一面“信插”。蓝色的布面,如帘,上面排列着一个个插袋,插袋面上绣着荷花,牡丹,兰花,鸳鸯……绣工是极细的,亮着缎丝的光。其实,这“信插”,并没有多大的用,那是旧日子的家饰,就像旧时农家屋里,凹进墙的佛龛,总是要有的,于黑暗里点着灯。
我的夫人,在屋的里里外外,种了不少的花花草草,每一次的花开,都让她惊艳,呼我:“看啊,花开了……”每一次的花落,瓣瓣的残红零落在盆架之下,又让她惆怅:“可惜了。”其实,此时,不也是一种美吗?岂不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开花落,是生命的轮回。她或许也不知道,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不让自己的徒弟扫去庭院的落叶。
这是一种美学的观念,叫侘寂。残缺即美,比如落叶的庭院,长满苔藓的石阶。比如,秋的池塘里,焦黑的乱作一团的残荷,林妹妹还要“留着残荷听雨声”呢。自然而然,自有随心的境。再比如,人的不矫饰不做作,自己随意豁达,让别人看着也舒服。比如这钵黑色的石。
我们都有自己当时的喜怒哀乐,这是心。心中有才有,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人若如花,便有了“一陂春水绕花身”的喜悦,也就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叹息。有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就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是君子吗?
这些都是闲情闲笔,多说几句,这篇文字写完后,恰巧看到“阿敏谈艺录”这档视频。阿敏在说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你有没有想过,三四百年前,有个老头把扫地、煮饭、养花,这些琐事,写成了一本书,《闲情偶寄》,风靡至今的生活圣经,他叫李渔,号笠翁。”
美是把寻常日子过出姿态和滋味来。美是活生生的气韵:“素以为绚兮。”是把生活过活了的样子。
关于养花,李渔说养花如养命,四季都要有小牵挂。李渔说自己有“四命”,春天靠水仙兰花活,夏天离不了莲,秋天得有秋海棠,冬天全凭腊梅撑着。“少一花,如夺一季命。”他为了看水仙,能冒雪赶回秣陵,这份痴情,比现在年轻人追星还上头。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颐养部”中直言:“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生活美学大师李渔把日子凝练成“闲情”两字。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闲情不是富贵人的专利,寒士也能有。”在《笠翁偶集》自序中又言:“吾辈读书解事,更当于烟火气中,觅得雅趣。”
阿敏谈李渔总结时说“生活的美学从来不在远方,在扫地时多洒的那点水,在吃饭时多嚼的那口菜,在窗台上那盆悄悄开了的花。”
我想,或也在我餐桌上的那墩黑石的钵,和搁置在抽屉里的那包未开封的莲子里。
2025。08。21。浐灞半岛云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