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趣谈打折(随笔)
一日,正准备下楼,隔壁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寻声过去,原来是邻居一对小夫妻俩正为购物的事闹别扭呢。透过夫妻俩的对话才知道,妻子喜欢在网上购物,但凡商家有打折活动,总是乐此不疲。为达到“凑满减”目的,不到半个月时间,她竟然囤了30多箱洗衣液、100多条毛巾、20多把电动牙刷、200多盒牙膏。这么多的日用品,足可以让一家人用上个一年半载的。用邻居妻子的话说,她也知道用不完,但每每看到“省100”的广告词,就会莫名地心跳加速,不知不觉就被商家“打折”广告牵着鼻子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关于商品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君不见,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大至大型商场、超市,小至个体商户,总会看到铺天盖地的打折广告。各类广告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全场5折起,部分商品低至3折”、“满300减100,满500减200,多买多省”、“限时3天!折扣不等人”、“周末特惠:全场7折,早到早选”、“会员专享:折后额外减50元,新会员注册即送20元券”、“买二送一!同款商品第二件半价,第三件免费”、“消费满800元,即送品牌定制礼品一份,数量有限”、“最后24小时!清仓大甩卖,售完即止”……仿佛商品不打折,就没有顾客光顾,商品就无人问津似的。其实,那些鲜红的折扣标签,从来都不只是数字游戏,更藏着关于欲望与理性的微妙平衡。
打折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在我国可追溯至古代商品交易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市集上就有商贩为快速脱手货物(如临期食品、过时衣物)进行低价售卖,尤其在收摊前“清货”,类似“限时打折”。清末民初,部分绸缎庄、百货店在换季时会推出“换季贱卖”“存货清仓”等活动,这种有明确目的的打折形式,主要服务于库存周转。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市场交易受严格管控,除了部分供销社、商店会对残次商品(如略有瑕疵的布料、罐头)进行“削价处理”外,并没有公开的“打折”。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不少个体商户和商场开始尝试灵活定价,一些服装店、小商品市场为吸引顾客,推出“八折”“九折”优惠,或在店庆时搞“买一送一”,但多为小范围促销。
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打折逐渐成为常态化的营销手段,从季节性清仓扩展到节日促销、店庆活动等,形式也更加多样,如满减、折扣券、买一送一等,吸引着大量消费者,打折也逐渐被大众熟知和接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商崛起,打折形式更加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从传统的线下折扣扩展到线上“优惠券”“满减”“秒杀”等,尤其是“双十一”等购物节的出现,让打折成为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消费现象,标志着打折营销已进入成熟阶段。
说起商品打折,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十多年前,广州某商场搞打折促销活动导致交通堵塞事件。2011年底,广州友谊商店搞年度打折促销,竟然导致广州主干道环市路交通大堵塞,半个广州城差点被瘫痪。虽然交警部门已提前启动疏导预案,却仍无法阻止车辆堵塞现场发生。最后的结果是商家促销成功,赚得盆满钵满,但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少市民调侃这是“商场打折带来的交通‘惨案’”。
老实说,刚开始时兴商品打折活动时,我也象普罗大众一样,对此也乐此不疲。那时,只要收到商场打折活动的短信,我会欣然前往。记得有一次,李宁品牌在广百百货商场搞促销活动,所有的商品均为五折优惠。只见现场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热闹堪比过春节。也许是看商品折扣大,比平常的价格还要便宜一半呢,我竟然一口气买了2双皮鞋、2双运动鞋、2套运动服和2套羽绒服,拎着大包小包凯旋而归,还美滋滋地聊以自慰:用以前一份商品的钱买了两份商品,值了!殊不知,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由于一次性买的东西太多,根本穿不过来,导致以后连续几年没有再添置新衣新鞋了。
以前,我总认为只有逢年过节时,商场、商户才搞打折活动,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年到头,无论重大节日,还是日常生活,商场、商户的打折广告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一次,和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聊天,朋友竟然象看外星人似的打量着我:“这样的打折活动,你也信啊?!”朋友告诉我,现在商家打出林林总总的折扣招牌,已不是真正的打折了,主要目的还是出于博人眼球,是一种虚假的营销手段。此外,不少商家在折扣营销中,还存有诸如先打折再卖、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等“折扣套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折扣,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玄机呢。
商家之所以打着折扣的幌子,实则抓住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1980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做了个实验:同一款钢笔,A组标价20美元,B组标价19.99美元,结果B组销量高出38%,0.01美元的魔力,后来被总结为“非整数效应”。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抽查15个平台,发现72%的“促销商品”在节前15天内存在先涨后降,比如一款空气炸锅节前售价299元,商家在节前第7天悄悄调到399元,双十一当天“直降100”,到手价299——和节前一模一样,但成交量翻了8倍。还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按一次杠杆,掉一颗食丸;后来改成每按五次才掉。老鼠居然越按越起劲——这就是“间歇性奖励”。今天的“第二杯半价”“满300减30”本质上是同一套装置:不确定的回报,让大脑分泌比确定回报更多的多巴胺。
其实,打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有人精打细算,把折扣当成改善生活的小确幸;有人盲目跟风,为了凑满减买了一堆无用之物;还有人后知后觉,在打折中慢慢学会了“算计”的乐趣。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打折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省钱,更在于那种“用智慧占到便宜”的快乐,像小时候在路边捡到一块漂亮的石头,不值钱,却能高兴一整天。
说到底,每个人爱的不是折扣本身,而是折扣带来的掌控感。当喧嚣的促销声渐渐平息,留在购物袋里的,除了打折的商品,更该有一份清醒:真正的划算,不是买得便宜,而是买得值得。就像生活从不会因为折扣而打折,那些经过审慎选择的拥有,才会在时光里沉淀出持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