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心灵】趣谈打折(随笔)

编辑推荐 【心灵】趣谈打折(随笔)


作者:徐荣喜 白丁,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3发表时间:2025-08-22 17:52:49
摘要:真正的划算,不是买得便宜,而是买得值得。

一日,正准备下楼,隔壁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寻声过去,原来是邻居一对小夫妻俩正为购物的事闹别扭呢。透过夫妻俩的对话才知道,妻子喜欢在网上购物,但凡商家有打折活动,总是乐此不疲。为达到“凑满减”目的,不到半个月时间,她竟然囤了30多箱洗衣液、100多条毛巾、20多把电动牙刷、200多盒牙膏。这么多的日用品,足可以让一家人用上个一年半载的。用邻居妻子的话说,她也知道用不完,但每每看到“省100”的广告词,就会莫名地心跳加速,不知不觉就被商家“打折”广告牵着鼻子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关于商品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君不见,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大至大型商场、超市,小至个体商户,总会看到铺天盖地的打折广告。各类广告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全场5折起,部分商品低至3折”、“满300减100,满500减200,多买多省”、“限时3天!折扣不等人”、“周末特惠:全场7折,早到早选”、“会员专享:折后额外减50元,新会员注册即送20元券”、“买二送一!同款商品第二件半价,第三件免费”、“消费满800元,即送品牌定制礼品一份,数量有限”、“最后24小时!清仓大甩卖,售完即止”……仿佛商品不打折,就没有顾客光顾,商品就无人问津似的。其实,那些鲜红的折扣标签,从来都不只是数字游戏,更藏着关于欲望与理性的微妙平衡。
   打折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在我国可追溯至古代商品交易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市集上就有商贩为快速脱手货物(如临期食品、过时衣物)进行低价售卖,尤其在收摊前“清货”,类似“限时打折”。清末民初,部分绸缎庄、百货店在换季时会推出“换季贱卖”“存货清仓”等活动,这种有明确目的的打折形式,主要服务于库存周转。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市场交易受严格管控,除了部分供销社、商店会对残次商品(如略有瑕疵的布料、罐头)进行“削价处理”外,并没有公开的“打折”。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不少个体商户和商场开始尝试灵活定价,一些服装店、小商品市场为吸引顾客,推出“八折”“九折”优惠,或在店庆时搞“买一送一”,但多为小范围促销。
   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打折逐渐成为常态化的营销手段,从季节性清仓扩展到节日促销、店庆活动等,形式也更加多样,如满减、折扣券、买一送一等,吸引着大量消费者,打折也逐渐被大众熟知和接受。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商崛起,打折形式更加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从传统的线下折扣扩展到线上“优惠券”“满减”“秒杀”等,尤其是“双十一”等购物节的出现,让打折成为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消费现象,标志着打折营销已进入成熟阶段。
   说起商品打折,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十多年前,广州某商场搞打折促销活动导致交通堵塞事件。2011年底,广州友谊商店搞年度打折促销,竟然导致广州主干道环市路交通大堵塞,半个广州城差点被瘫痪。虽然交警部门已提前启动疏导预案,却仍无法阻止车辆堵塞现场发生。最后的结果是商家促销成功,赚得盆满钵满,但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少市民调侃这是“商场打折带来的交通‘惨案’”。
   老实说,刚开始时兴商品打折活动时,我也象普罗大众一样,对此也乐此不疲。那时,只要收到商场打折活动的短信,我会欣然前往。记得有一次,李宁品牌在广百百货商场搞促销活动,所有的商品均为五折优惠。只见现场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热闹堪比过春节。也许是看商品折扣大,比平常的价格还要便宜一半呢,我竟然一口气买了2双皮鞋、2双运动鞋、2套运动服和2套羽绒服,拎着大包小包凯旋而归,还美滋滋地聊以自慰:用以前一份商品的钱买了两份商品,值了!殊不知,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由于一次性买的东西太多,根本穿不过来,导致以后连续几年没有再添置新衣新鞋了。
   以前,我总认为只有逢年过节时,商场、商户才搞打折活动,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年到头,无论重大节日,还是日常生活,商场、商户的打折广告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一次,和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聊天,朋友竟然象看外星人似的打量着我:“这样的打折活动,你也信啊?!”朋友告诉我,现在商家打出林林总总的折扣招牌,已不是真正的打折了,主要目的还是出于博人眼球,是一种虚假的营销手段。此外,不少商家在折扣营销中,还存有诸如先打折再卖、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等“折扣套路”。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折扣,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玄机呢。
   商家之所以打着折扣的幌子,实则抓住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1980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做了个实验:同一款钢笔,A组标价20美元,B组标价19.99美元,结果B组销量高出38%,0.01美元的魔力,后来被总结为“非整数效应”。202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抽查15个平台,发现72%的“促销商品”在节前15天内存在先涨后降,比如一款空气炸锅节前售价299元,商家在节前第7天悄悄调到399元,双十一当天“直降100”,到手价299——和节前一模一样,但成交量翻了8倍。还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按一次杠杆,掉一颗食丸;后来改成每按五次才掉。老鼠居然越按越起劲——这就是“间歇性奖励”。今天的“第二杯半价”“满300减30”本质上是同一套装置:不确定的回报,让大脑分泌比确定回报更多的多巴胺。
   其实,打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有人精打细算,把折扣当成改善生活的小确幸;有人盲目跟风,为了凑满减买了一堆无用之物;还有人后知后觉,在打折中慢慢学会了“算计”的乐趣。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打折的魅力从来不止于省钱,更在于那种“用智慧占到便宜”的快乐,像小时候在路边捡到一块漂亮的石头,不值钱,却能高兴一整天。
   说到底,每个人爱的不是折扣本身,而是折扣带来的掌控感。当喧嚣的促销声渐渐平息,留在购物袋里的,除了打折的商品,更该有一份清醒:真正的划算,不是买得便宜,而是买得值得。就像生活从不会因为折扣而打折,那些经过审慎选择的拥有,才会在时光里沉淀出持久的价值。

共 24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别致的随笔,说它别致,是因为作品讲述的是当下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打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的兴起,那些打折的商品广告不绝于耳,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时刻经受着这些打折广告的轰炸。一时间,如果某个商场不搞打折活动,它的生意肯定就不如常搞打折的好。作品用略带调侃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在初听到打折活动时的兴奋和喜悦,几乎每场必去光顾,买上许多其实并不是刚需的物品,到后来终于明白打折,其实就是一些商家的营销手段,那些缺乏诚信的经营者采取先悄悄涨价,然后再进行所谓的打折,其实所售商品还是以前的价格,用这种招数来吸引消费者,终于在交过了智商税后,学得了聪明一些。作品文笔流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2 17:53:25
  拜读了,点赞推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2 17:55:02
  首发作品请在摘要栏注明【原创首发】可以加快编辑进度。非首发作品不能在江山发表。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2 17:55:29
  恭祝秋安。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