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赣南会昌:故乡的秋色(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赣南会昌:故乡的秋色(散文)


作者:燕双鹰 布衣,400.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发表时间:2025-08-22 22:12:00
摘要:原创首发

霜降前一夜落了场雨,不是那种泼洒的急雨,是针脚似的细,裹着点凉,悄没声儿把后山的土都润软了。清晨推开后门,风先撞进怀里——比往日软了半截,还带着湿木棒的腥气,混着点腐叶的潮味,是秋特有的清冽。再望林子,先前密不透风的绿,竟被雨泡得松了劲,从枫香树顶梢开始,洇出浅黄,像谁用指尖蘸了颜料,在绿布上轻轻扫了几笔,没敢重描,怕惊着这秋。
   油茶林最是讨喜,青果子还坠在枝桠上,果皮却先红了圈边儿,远瞧着像给树系了条歪歪扭扭的花腰带;湘江边的芦苇也换了模样,穗子上蒙着层薄霜似的金,风一吹就晃,晃得人眼仁儿都发暖。老家的秋从不会咋呼,像阿婆煨红薯,得把瓦罐埋进灶膛边的热灰里,等上大半天,甜香才会从罐缝里钻出来,勾得人隔会儿就想去掀盖子,又怕扰了那慢功夫;也像祖父晒茶籽,每天早饭后把竹匾搬到晒谷场,指尖轻轻翻一遍,再蹲在旁边抽旱烟,烟丝的辣混着日头的暖,等青壳烘成褐红,摸着手心还带着日头的余温。
   它就这么悄悄来——或许是早上出门,见巷口老樟树掉了片卷边的叶,叶脉里还嵌着点绿;或许是去村口挑水,手刚碰着贡江水,就觉出那股子凉,比井水软,比溪水沉,裹着点江底泥沙的温;又或许是傍晚坐在门槛上,忽然闻见一阵香,是院角的桂花开了,米粒大的花藏在叶缝里,不眯眼找根本瞧不见,香味却能飘半条巷,勾着人往院角凑。
  
   一、山径:枫香与油茶裹着的野趣
  
   我家屋后有条通后山的路,是祖父年轻时一锄头一锄头挖的。青石板被脚踩了几十年,亮得能照见人影,两边的枫香树枝往中间拢,快搭成个绿棚子了。一入秋,叶子就往下落,铺在石板上,踩上去“咯吱咯吱”响,那声音软乎乎的,像含着颗脆糖在嘴里慢慢嚼,不硌牙,还带着点草木的甜。
   早上雾没散时最妙。雾从山谷里漫上来,把树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个模糊的影,走在里面像踩在云里,裤脚都沾着雾的潮。偶尔有野柿子熟得太透,“咚”一声砸进落叶堆,能惊飞几只在草里啄虫的山雀,翅膀扑棱声混着“叽叽”的叫,落在雾里,连雾都好像甜了些。有次我蹲在路边捡野柿子,手指刚碰着果皮,就被汁儿染得黄黄的,舔了舔,甜得发腻,连指尖都带着柿子的香。
   再往山里走是油茶林,故乡人把它叫“木梓树”。这树性子慢,春天冒芽,夏天开细碎的小白花,到秋天才结青果子,得等九个月,才能把果子憋得圆滚滚、红通通的。霜降前后,林子里就热闹了,婶子们挎着竹篮,戴顶宽檐斗笠,手在枝桠间翻飞,熟了的茶果“啪啪”往篮里掉,裂开的壳里,茶籽鼓囊囊的,硬邦邦的,咬开一点缝,能闻见股子油香,是夏天日头晒透的味道。
   我小时候总爱跟在母亲身后,趁她转身摘果,就偷摸摘个茶果,剥开硬壳咬果仁——有点清甜,嚼着嚼着还会出点油,吃完嘴角都亮亮的。母亲总笑我“嘴馋猫”,却会特意留几颗晒得半干的茶籽,用块蓝布缝的小袋装着,塞进我书包:“饿了就嚼两颗,比糖健康。”有次我把茶籽分给同桌,他嚼了两下就吐了,皱着眉说“涩”,我却觉得那涩里有股山的味道,是城里小卖部的水果糖比不了的——那糖甜得直晃眼,这茶籽的甜,得慢慢嚼才出得来,嚼到最后,满是阳光和山风的暖。
   山径尽头是片竹林,秋天的竹子还是绿的,风一吹竹叶“沙沙”响,却不怎么掉叶子,要等冬至过了才会枯。只在竹根边,能捡到几枚被虫子蛀过的竹壳,卷着边,像极了祖母纳鞋底时画的鞋样,我常捡回去夹在课本里,过几天就干了,闻着有股竹的清气味,翻书时都带着点山的意趣。
   去年秋天去后山,撞见隔壁阿公蹲在竹林里,手里攥着小锄头挖笋。他竹篓里已经有两三枚了,笋尖还沾着湿泥,嫩得能掐出水。“秋笋比春笋鲜,炒腊肉最香!”他笑着递我一枚,我凑到鼻尖闻,满是竹林的清气味。那天中午就在阿公家吃的饭,土灶烧得旺,腊肉先下锅煸出油,油花“滋滋”响,再放切好的笋片,“滋啦”一声,香味瞬间飘满了屋。我捧着碗糙米饭,就着笋片吃了两大碗,油都沾到嘴角了,阿婆在旁边笑:“慢点吃,锅里还有,别噎着,没人跟你抢。”
  
   二、田垄:稻浪里滚着的客家烟火
  
   会昌的秋,一半在山里,一半在田垄里。湘江两岸的平地全种着稻子,从白露到立冬,要变好几回颜色——先是稻穗从青绿转浅黄,稻秆还直挺挺的,像刚懂事的娃,站得端正;再慢慢变成金红,稻秆就弯了腰,风一吹,整片稻田像淌着的金子,连风里都飘着稻穗的香,是晒过日头的暖香,吸一口都觉得踏实。
   我记事儿的时候,每到秋收,父亲天不亮就起来了。他扛着镰刀往田里去,母亲在厨房烧红薯粥,用那个印着碎花的保温桶装着,牵着我的手往田埂走。田埂上全是露水,踩上去裤脚就湿了,却不觉得冷——远处的稻田里,已经有“沙沙”的声音了,是镰刀割稻的响,还混着大人们的说笑声,张婶喊李叔递烟,王伯跟父亲比谁割得快,把秋天的早上烘得暖暖的。
   割稻子是力气活,父亲弯着腰,镰刀在稻秆间来回动,身后很快堆起一排排齐整的稻穗。我也想帮忙,学着父亲的样子挥镰刀,结果稻穗没割下来几棵,还差点割到自己的手。母亲赶紧把我拉到田边的谷堆旁,让我捡掉在地上的稻穗。“一粒稻谷一滴汗,可不能浪费。”她一边说,一边把我捡的稻穗理齐,塞进谷堆里,指尖还沾着稻秆的碎末。
   有次我觉得没意思,就把捡来的稻穗扔在一边,蹲在田埂上玩蚂蚁——把稻粒放在蚂蚁洞口,看它们搬着走,搬不动了还会呼同伴。母亲看见也没骂我,只是走过来,捡起一粒稻谷放在我手心里:“你看这粒谷子,春天要下种,夏天要浇水、除虫,天旱的时候还得挑水浇地,到秋天才能收,要是丢了,多可惜。”那天我蹲在田埂上捡了一下午稻穗,手心被稻秆戳得有点疼,才明白母亲说的“珍惜”,不是随口说说的,是藏在每一粒谷子背后的辛苦。
   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田埂上就支起了打谷机,“突突突”的马达声一响,全村都能听见。金黄的稻谷从机器里漏出来,落在竹筐里,很快堆成了小山。傍晚收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挑着装满稻谷的担子往回走,夕阳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竹筐晃悠悠的,偶尔有稻谷从缝里漏出来,落在田埂上,不一会儿就有麻雀飞过来啄食,蹦蹦跳跳的,不怕人,像是跟人抢着尝这秋的甜。
   田垄边的菜地也热闹。辣椒还挂着最后的红,像一串串小灯笼,有的尖上还带点绿,没褪尽夏天的劲;萝卜缨子绿油油的,叶子底下藏着半截白胖的萝卜,拔起来能看见根须上沾着湿泥,带着股土腥气;最显眼的是南瓜,一个个圆滚滚的躺在地里,有的黄得像蜜蜡,有的绿底带白斑,上面还爬着蚂蚁,慢悠悠的,像在给南瓜添花纹。婶子们路过菜地,总会顺手摘一个南瓜,笑着说:“回去煮南瓜粥,甜得很,给娃子们当点心。”
   我家的菜地在湘江边,秋天的傍晚,我常坐在菜地边的石头上发呆。看夕阳把湘江水染成金红色,远处的渔船披着晚霞往回走,渔网搭在船舷上,里面的鱼虾蹦蹦跳跳,映着夕阳的光,像撒了一把碎钻。有次渔船靠岸,渔民大叔看见我,扔给我一条小鲫鱼,我攥着鱼往家跑,生怕它掉了,手心被鱼鳃弄得湿湿的,带着点江的凉。母亲用江水煮了鱼汤,没放别的调料,就撒了把葱花,汤熬得白白的,喝一口,满是湘江的清甜,比城里的鱼汤软,软得像这秋的风。
  
   三、古巷:瓦檐下藏着的岁月温软
  
   会昌老城区还留着几条老巷子,东门巷、南门巷,都是明清时候的老房子。青石板路被脚踩了几十年,亮得能照见人影,下雨天走在上面,得盯着脚底下走,尤其是巷口那几块,常年被屋檐水浇着,滑得很,稍不留意就会趔趄。巷子两边的青砖灰瓦上爬满了爬墙虎,夏天是浓绿,一到秋天,就慢慢变红,从墙根往上漫,像给老房子披了件花衣裳,有的地方红得深,有的地方还带点绿,不整齐,却透着股活气。
   巷子里有棵老樟树,长得特别粗,要两个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秋天它落叶慢,别的树叶子都掉得差不多了,它还留着大半的绿,偶尔有几片叶子飘下来,在青石板上打个旋,最后停在谁家的门槛边,像在跟人打招呼。有次我看见一位阿婆,弯腰捡起门槛上的樟树叶,小心地放进兜里,嘴里还念叨着:“回去给小孙子做书签,比买的好看,还带着香味,放书里不招虫子。”
   东门巷里有位王阿婆,开了家小杂货铺。铺子不大,就一间屋,门口摆着个旧木柜台,上面摆着针头线脑、糖果零食,还有她自己做的客家米糕。秋天是米糕最好卖的时候,阿婆每天早上都会在铺子门口支起案板,把前一天泡好的糯米磨成浆,蒸熟后切成小块,裹上芝麻、花生碎和白糖,装在油纸袋里。路过的人闻到香味,都会停下脚步,买上一两袋,有的还会站在旁边聊两句,问阿婆“今天的米糕甜不甜”,阿婆总笑着说:“甜,跟去年的一样甜。”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阿婆的米糕,甜而不腻,还带着糯米的清香,嚼着嚼着能尝出点米的本味。有一次我没带钱,站在铺子门口直咽口水,眼睛盯着案板上的米糕,脚挪不动步。阿婆看见我,笑着从案板上拿了一块递给我:“吃吧,不要钱,阿婆看你好乖。”我接过米糕,赶紧塞进嘴里,生怕阿婆反悔,甜香在嘴里散开,连舌头都觉得暖。后来我每次路过巷子,都会跟阿婆打招呼,她总会多给我一块米糕,说:“吃了米糕,长高高,以后比阿婆还高。”
   去年秋天回了趟会昌,特意去了东门巷。阿婆的杂货铺还在,只是她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背也有点驼,从柜台后走出来都要扶着桌沿。看见我,她愣了一下,眯着眼睛看了会儿,很快就叫出了我的名字:“是你啊小伙子,好久没来了,快进来坐,阿婆给你拿刚做的米糕,还热乎着呢。”我接过米糕,咬了一口,还是以前的味道,甜得人心头暖,只是阿婆的手有点抖,给我递米糕的时候,油纸袋晃了晃,像秋风里的樟树叶。
   古巷深处有座老祠堂,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门前的石狮子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了,耳朵都缺了一块,却还透着股庄重。秋天的时候,祠堂前面总会晒满稻谷和油茶果,金黄的稻谷铺在青石板上,像块大毯子,油茶果堆在竹筐里,有的还裂开了缝,露出里面的茶籽。祠堂的门槛上,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手里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聊着天,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谁家的孙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的媳妇生了娃,谁家的稻子收了多少,声音轻轻的,混着风的声。
   有一次我路过祠堂,看见几位老人在写对联。红纸铺在长桌上,墨汁在纸上晕开,字迹苍劲有力。上联是“秋风送爽稻花香”,下联是“岁月安康人长寿”,横批是“客家吉祥”。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看见我,笑着招手:“小伙子,要不要来写几笔?没关系,写的是心意,好不好看都没事儿。”我摇摇头说“我写得不好”,老人却摆摆手:“谁一开始就写得好?我小时候写的字,还没你现在写得好呢,多练练就会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故乡的秋,不只是好看的风景,更是这份让人安心的安稳,像晒在祠堂前的稻谷,暖烘烘的,不慌不忙。
   巷口有口古井,是整个巷子的“心脏”。秋天气候干燥,来挑水的人更多了,木桶“吱呀吱呀”地响,声音在巷子里飘远,像老巷子的哼鸣。井水清澈见底,能照见蓝天和白云,还有挑水人的影子,连头发丝都看得清。我小时候总爱趴在井边,看水里的倒影,偶尔有落叶飘进井里,像一叶小小的船,顺着水面漂,漂到中间就不动了,像在歇脚。有次我把小石子扔进去,“咚”的一声,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影子就碎了,过会儿又慢慢拼起来,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井边的石阶上,总坐着洗衣的妇女。她们手里搓着衣服,嘴里哼着客家山歌,调子软乎乎的,歌词听不懂,却觉得好听,像秋风拂过芦苇。歌声顺着巷子飘远,和秋风、落叶、鸟鸣混在一起,成了古巷里最好听的秋声。有次我听见一位妇人唱:“秋风起,稻花香,客家儿女念故乡。”调子不高,却带着浓浓的乡情,听得我心里暖暖的,想起母亲在厨房做饭的样子,烟筒里的烟慢悠悠飘出窗,混着饭菜的香。
  
   四、江畔:暮色里淌着的湘江情
  
   湘江是会昌的母亲河,秋天的湘江,比春夏的时候更温柔。江水褪去了汛期的浑浊,变得清澈透亮,像一块流动的翡翠,阳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眼晕,却不刺眼。傍晚时分,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远处的山峦被镀上一层金边,像画出来的一样,连轮廓都软了。渔船披着晚霞归来,渔网在江风中飘扬,偶尔有几条漏网的小鱼,从渔网里蹦出来,“咚”地掉进江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慢慢散开来,像给江面添了花纹。
   有次我在江边散步,看见一位渔民正把小鱼放回江里。他蹲在船边,手捧着小鱼,轻轻放进水里,小鱼摆了摆尾巴就游远了,尾巴在水面划了道浅痕。我疑惑地问:“这么小的鱼,放了多可惜啊?”他却笑着说:“等它们长大,下次再捕,这样年年都有鱼吃,不能把小的都捞走,得给江留着念想。”原来故乡的秋,不只是忙着收获,还有这份对自然的温柔,像母亲对孩子一样,舍不得伤害。

共 73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赣南会昌:故乡的秋色》,最动人处在于它跳出了“写秋只绘景”的窠臼,把秋景揉进了会昌的烟火日常与生命记忆里,让文字成了能闻见米糕甜、触到江水暖、摸到茶籽糙的“活物”。作者笔下的秋从不是宏大的布景,而是带着温度的“细节切片”:是阿婆煨红薯时罐缝里钻的甜香,是父亲钓鱼时“鱼也得慢慢找食”的念叨,是王阿婆递米糕时抖着的油纸袋,连贡江边断了线的风筝、竹筐里漏的稻谷、井边妇人哼的客家山歌,都不是刻意的“秋景符号”,而是长在故乡骨血里的日常——这些细碎到近乎“笨拙”的细节,恰恰戳中了“故乡”最本质的内核:不是惊艳的风光,是藏在时光里的、带着人情温度的“小确幸”。文字的质感也如会昌的秋般“温吞妥帖”。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擅长用感官体验勾人共情:枫香叶踩出的“咯吱”声、鱼汤熬出的奶白、茶籽在手心里的硌感、贡江水比井水软的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交织成一张网,让读者仿佛真的站在会昌的山径上、古巷里、贡江边,风里的潮气、灶膛的暖、米糕的甜都扑面而来。尤其结尾处,母亲塞的茶籽与米糕、火车窗外渐小的身影,把“故乡秋”从风景升华为“刻进骨血的记忆”,情感收得淡却沉,余味绵长。更难得的是,作者写出了“会昌独有的秋”。它不像北方秋的烈、江南秋的细,而是赣南山水养出的“温吞”,是客家村落熬出的“烟火气”——这种独属于地域的气质,不是靠标签式的“客家”“贡江”堆砌,而是藏在婶子摘茶果的手、老人写的“秋风送爽稻花香”对联、渔民放小鱼回江的温柔里,让会昌的秋有了不可复制的“魂”。这篇文字,本质上是一封写给故乡的“私密信”,没有刻意讨好,只有真心流露。它让我们明白,最好的故乡书写,从不是“我眼中的风景”,而是“风景里的我与我们”——那些藏在秋景里的人、事、情,才是故乡最动人的底色。好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 高朋满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高朋满座        2025-08-22 22:15:06
  作者将时光里的故乡,写进了读者的心里。祝贺燕双鹰老师发表佳作,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回复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8-23 19:37:50
  感谢高老师的精彩点评,致敬老师,遥祝秋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