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武穆之殇(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武穆之殇(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4038.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发表时间:2025-08-22 22:28:44

曾经有个机构做过一个调查,普通老百姓认为最优秀的宋词,排名第一的是苏轼的《念奴娇》,第三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两首实至名归,都是优秀词作家的顶尖作品。然而,排名第二的却是岳飞的这首《满江红》,这可不是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居然超过了整个宋朝那璀璨的词坛!
   这种调查见仁见智,不足为凭。然而,岳飞的这首词家喻户晓却是肯定的,尤其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选取了这首词,重新谱上了曲,从而让这首爱国词成了民族的战歌,响彻了华夏儿女争取独立自由的疆场。只是,不知道我们中国当今的所谓“专家”们出于什么考虑,关于这首词、这个人的争议也逐渐多了起来。
   争议之一:这首词是不是岳飞所作?一般理解,说这首词是岳飞在风波亭屈死时的遗作。那么,问题来了:作为陷害他的丞相秦桧和皇帝赵构,怎么可能允许这样忠心爱国的词作流传出来,来证明岳飞的伟大,从而反衬自己的卑鄙?而且,这首词当世并未出现,直至岳飞被平反后,他的后人收集他的遗物时也未发现这首词,是后来不知怎么流传了开来。张艺谋的电影《满江红》就是根据这个背景,设计了秦桧想掩藏这首词,被一些义士逼迫将词公之于众的情节。电影当然算不得真,所以,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伪托之作。其实,专家们的考据研究是专家的事,这首词确实符合岳飞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报国豪情,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我们普通人读到这首词,宛如在和一个矢志报国的英雄对话,聆听他爱国爱民的谆谆教诲,感受他反抗侵略的壮志豪情,这还不足够?不管是不是伪托之作,我毫不怀疑这首词就是岳飞的心里话,是他在风波亭、在生命最后关头的所思所想。岳武穆的爱国精神,通过这首词融入了民族血脉,成为宝贵的民族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后来遇到危机时,我们全民族的勇士们,唱着《满江红》,将自己的生命投入了战场,那时宛如岳飞再世,战神附体,中华民族成了谁也征服不了的力量,还不足够?罗翔曾经说过,怀疑主义论者是无法掌握知识的,所以,这首词的作者是岳飞,压根不需要怀疑和考证。
   争议之二,岳飞算不算民族英雄?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很多当年敌对的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当然不错。岳飞反抗的金,就是后来的满族,确实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也是事实。所以,很多专家们认为岳飞抗金,不再是抵抗外族侵略,而是民族内部矛盾,于是他不再是民族英雄。同理,于谦、霍去病等都不再是民族英雄,据说还要移出历史教科书。于是,我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找不到民族英雄了?只有抗击沙俄的康熙皇帝才算?或者说,如果我们抗日战争失败,日本人奴役着中国,我们将他们的文明融入中华文明,从此我们抗日的志士们也就不是民族英雄,而是逆潮流而动的傻瓜?真是奇谈怪论。每个时代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只要是抗击外来侵略,保卫自己家园的人,都是民族英雄,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后来的融合,就忘记当年的耻辱。五胡乱华、金兵南侵,蒙元奴役,清兵屠城,当年他们对我们民族造成了多么惨痛的灾难,就因为后来的融合,变成了轻飘飘的兄弟之间的打架争吵?有这种观点的专家,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生死存亡之际,肯定是汪精卫陈公博之流。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总而言之,就是两个精神:一、爱国主义。开篇首句就是怒发冲冠,为什么怒?很多人认为岳飞是为自己冤死而怒,那太小瞧岳飞了。岳飞怒的是壮志难酬,怒的是掣肘难书,怒的是国家未曾统一,怒的是靖康之耻未雪,怒的是北地民众生灵涂炭!整首词中,他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冤屈,没有想到个人的生死,他想到的是自己这么多年的抗金大业,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却因十二道金牌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可以说,如果当时的金兀术答应南宋朝廷,只要杀了岳飞,他们主动北还,归还二帝,放弃占领之地,岳飞肯定是毫不犹豫为国献身的。所以,他直到屈死,都没有承认自己有半点错误,最后以“天日昭昭”作为自己的认罪态度,因为他确实想不到自己一心为国会有什么罪,有什么错。二、英雄主义。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畏敌如虎,只有岳飞视敌人如草芥,他孤军深入北方腹地,四处转战,大破敌军毫无败绩,让敌人闻风丧胆。两军相逢勇者胜,岳家军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当然和主帅的英雄主义是分不开的。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分明写出了一个前敌将军对敌人的蔑视和消灭敌人的决心。可笑的是,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应该也是专家所作,居然认为这两句太血腥了,少儿不宜,所以该词要清除出中学课本。我不知道,这些人参观南京大属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有没有觉得血腥,参观七三一部队遗址时有没有觉得血腥,甚至看到自己的亲人同胞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血流了一地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血腥。岳飞,看到了太多的鲜血,看到了同胞太多的苦难,看到了身边将士、兄弟一个个的倒下,他与金贼不共戴天,想食其肉饮其血太正常了。在民族危难时候,真正的人都应该这样想,都要想办法打败敌人,杀死敌人,这就是英雄主义。
   岳飞为什么能这么引起民众的同情,是因为他太冤了,一个忠心为国的人,怎么能被国家处死呢。事实上,这是封建制度的悲哀,是国家和统治者意愿分裂的结果。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领袖,和这个国家的利益当然是一致的,国家越强盛,利益越丰厚,他的收益越大,因为他本来就是这个国家受益最大的人。然而,在特定时期,也会存在割裂的关系。很可惜的是,岳飞就碰到了这种情况,他一心为国家为社稷为民众,唯独没有为君王赵构着想。当然,中国传统儒家观念里面,也有着民为重国家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可民众和国家是虚的,最多是舆论支持;而君权却是实的,你为了国家百姓触犯了君权,皇帝当然会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处理你。岳飞最大的悲哀就是,他只是个军事家,而不是政治家,他只知道打败敌人,却没有揣摩圣意。当然,这不是岳飞的错,他整个心思都在与敌人的战斗上,当然没有闲心去揣摩那些后方的统治者们想什么,可能也不屑去想,总觉得他们和自己想法应该一样,因为打败敌人,收回故土,肯定也是皇帝的心愿。这是他的致命错误,也是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康王赵构,在南渡之时就遇到苗刘兵变,所以从他内心是害怕武官的。秦桧权力再大,自己一声令下,他得乖乖受死;而武将就不一样了,即便赵构亲自到部队中,那些士兵可能也更听武将而不是他这个皇上的。汉朝周亚夫为什么被杀,归根结底也是他在军中的威望太高,即便皇帝罢免了他的军权,士兵还乐为之用,这样的人,皇帝怎能放心?“岳家军”的称号如雷贯耳,看看,部队都姓岳了,可不姓赵,虽然名义上是皇帝和朝廷的,实际上就是岳飞的。所以,岳飞声望越高,岳家军功绩越高,赵构心里越狐疑。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当然是他并不想抗金到底,因为他这个皇帝是捡漏的,如果金兀术真的把徽宗钦宗放回来了,皇帝谁做?虽说他们现在确实只想回家就行,但政治斗争、人的欲望这玩意,谁能保证?后世的土木堡之变,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赵构不傻,他当然知道,“迎回二圣”只是口号,决不能成为现实,可岳飞却真心实意要取得战斗胜利,迎回二圣。第三个原因,是他确实畏敌如虎。他从北方逃回,还曾经被追逃亡海上,亲眼见识过金兵的战力。他后来没有亲临战阵,不知道岳家军的战力,所以内心总认为那些武将的胜利是暂时的,最好是见好就收,不要打到最后失败了,什么都捞不着,所以他一心想媾和。而岳飞这个不知趣的将领一心想要北伐,和自己对着干,当然想除掉他。第四个原因,是金人胁迫,据说杀死岳飞本就是媾和的条件之一,所以他当然这么干了。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岳飞参与了立储的问题。当然,岳飞可能想的很简单,就是表达了下自己的意见,但赵构本就对他有所猜忌,现在看来,他连皇位的传承也敢指手划脚,将来还会做出什么,谁知道呢?当然杀了干净。
   历史很戏剧化。赵构在任上时,根本没给岳飞平反。事实上,也正是岳飞看好的主战的皇子当了皇帝,赵构做了太上皇,而且新皇帝后来羽翼渐成,赵构不再能够掌控,才默许新皇帝为岳飞平反的。可惜的是,过了这么多年,当年能征惯战的武将们均已老死,军队也已被瓦解,所以新皇帝虽然锐意北伐,终究大败,成了千古遗憾。南宋朝廷,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奇葩的存在:经济非常富裕,文化也繁荣,但军事却差强人意,每年居然要花钱买平安。
   岳飞的人生,是个悲剧,也是封建专制社会才会出现的怪事。好在,这首映照着岳武穆血泪的词作,连同他一生的传奇,流传给了后人,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豪情,以粉身碎骨战死疆场也要保家卫国的勇气。中华民族敦厚儒雅的儒家文化背后,也需要有斗争到底的血性,这才是我们文化没有断流的根本原因。岳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这首《满江红》,也永远是民族的战歌。
   一首《满江红•记岳武穆》:千古奇冤,无处诉,风波遗恨。凭赤胆,踏平胡虏,匈奴风遁。急促金牌天下怒,莫须死罪乾坤震。又何言,纵恨意难平,终难论。 兵卸甲,枪锈钝,君万岁,民蹂躏。看西湖歌舞,暖风脂粉。自古君王无大志,从来将士徒激愤。笑皇恩,丞相跪坟前,不须问。

共 36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需荣老师的新作散文《武穆之殇》,是基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为基础创作的散文,作者摆脱了传统赏析类文章创作的窠臼,没有停留在对于这阕词的释义与赏析上,而是从岳飞的《满江红》的创作历史背景、词的辨伪与词的思想内涵,以及岳飞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几个方面做了深刻的论述。文章着重论述岳飞的“民族英雄”,作者不仅仅是在缅怀一位抗金名将,更是在追寻《满江红》背后那份永恒的忠诚与勇气。在作者的笔下,岳飞这位用生命书写忠诚的抗金英雄,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朽传奇。文章结尾处,作者的一阕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记岳武穆》,不但总结了全文,而且把文章推向高潮,在读者心里激起了万重波澜。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诗语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5-08-22 22:34:49
  作者文笔流畅沉稳,历史知识与农学知识底蕴深厚。把文章的艺术性、历史性与爱国精神完美结合,使读者在赏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又受到了爱国思想的教育。感谢投稿【浪花】,【浪花】有你更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