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工装(随笔)

精品 【东篱】工装(随笔)


作者:加朋 布衣,28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发表时间:2025-08-23 05:49:01
摘要:工装现在十分普遍了,可人们对工装的看法却不一样,或许有不少的情结在其中,也许我的感觉太单纯了。


   从小对穿上工装就有一份向往,因为父亲是穿工装的。
   母亲也是工人,她的工装是帽子、套袖、围裙,还都是花色的,在我心里那只能算是家庭劳动装,绝算不得工装。花色的,只能算是工装的另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的工装经过母亲的修改先是穿在了大姐身上,后来我的个子长高了一些,母亲让父亲领小一号的工装给我穿,尽管是好的,穿起来依然是肥肥大大,直逛荡,但那时兴穿,好歹赶上了“时髦”,着实也美了一阵子。
   第一次真正穿上工装是下乡前一年,去上海第三钢铁厂学工三个月。那是一身白色的帆布工装,上边配一顶长矿工檐帽,脚下是一双厚底的工矿鞋,穿上感觉自己就是一名钢铁工人。那段时间有满满的自豪感,浑身觉得有力量,虽然每天干活汗水都浸透了工装,但那身工装总舍不得脱下来。学工期间享受工人的基本待遇,说是待遇其实就是一个干活、一个吃饭,再一个就是天天洗澡。干活和洗澡就不必说了,可以炫一下的就是吃饭了。上钢三厂工人待遇相当好,食堂就有二十几个,各食堂伙食都不一样。食堂饭票分为元角分,其中包含了粮票,一元以上的饭票是纸制的只能固定在一个食堂使用,角分票是全厂通用的,是由不同颜色的圆形塑料币组成,中间有一个小洞,我们特意将整票兑换成零币,用铁丝将这种塑料币穿起来挂在腰间,到各个食堂寻找好的饭菜。因为身穿工装,也没有人过问,着实为我们的学工的生活添了许多快乐。
   发现,这工装就是通行证,我们都十分得意,走路也张扬起来。
  
   二
   下乡到农场才算真正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工装,因为接触机械,领到了一身黑色的工作服,看上去有点别扭,穿了好一阵子才适应过来。后来才看明白,这套工装是农场近十年里下发的唯一的一套,当时讲究的是艰苦奋斗,倡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奋斗精神。我也是在工作中真正体会了工装具有的劳动保护的那种本质性功能。
   最初穿工装纯粹是在修车时才会用到,黑色又是最抗油污的颜色,其实即使是修车仍然会十分注意不要弄脏了工装,因为它是要自己清洗的,并且要经常乃至长期穿用的。所以平常开车或是简单的修理总是随意穿自己的衣服,只有到需要应对脏活时才会穿,久而久之,反而穿工装的时候不多了。直到调到机关工作,那套工装仍然还有八成新意,但这套工装最终还是毁在了在机关工作的那段时间里。
   在农场机关干体力活要比连队多得多,什么麦收、豆收、挑煤卸船等等,还有到连队去蹲点或是考察,总会带着这套工装,以应付需要参与的劳动。这不,直到调进小城工作的时候,这套工装的肩头已经磨得很薄了,但依然还能对付着穿。进城了,很多劳动的场景中都有我身着工装的身影,同时我还将它当成了运动服,锻炼时少不得会穿它,渐渐地,它泛白了,肩头磨破了,两袖业已打上了补丁,可我仍然对它爱惜有加,甚至那天中午同事从球场上拉着我去相亲,还穿着它。
   那时提倡朴素美,我也总觉得什么样的工装穿在我身上都好看,都是模特的样子。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已经成为我的优秀品质,不挑剔穿戴,成为我的美德。
  
   三
   再度穿上的工装是国家制式的那种,社会上对其会加上“另眼”一词。虽不是我向往的那种,但我心知它的分量,于是如履薄冰地对待那个职业。不知为什么我确实不喜欢它,只有万不得已才会按要求去穿它上身,至于那种着装的自豪感和神气感竟是荡然无存,只是心心念念地把事情做好,千万不要出错,才算对得起这套工装。
   与这份职业相关的待遇还不错,发的工装都穿不过来,为了节省资源,就左一套又一套,将工装送给亲友,只留下一套应对不时之需。尽管如此,并没半点有厌恶它的意思,相反我从工装中理解了一份责任,穿上这类制式工装就要好好地服务百姓,否则你就不配穿它。后来工装制式改成了西装,类似诸多国家机关或是大企业管理层面的着装一样,但我对工装仍然爱不起来,因为穿上它总感觉如芒在背,走在街上惹得人侧目的眼光,有羡慕、有妒忌、有仇视、有鄙视、有不屑、还有……感觉自己得罪了全世界的人,不如穿便装来得那么自在和自信。所以在退休之后谈及感慨之时,很多人会总结出那么几条,一是再也不用穿西装了,二是再也不用穿白衬衫了,三是再也不用穿皮鞋了。感觉退休是彻底解放了,不用再着穿工装装模作样了。
   或许,这就是卸下重担的轻松感吧。可以不喜欢这样的工装,但不能拿情绪对待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四
   想想,工装的设定作用应该有三:一是劳动防护。像企业工人在工作中要接触可能污染或是伤及身体的情况,有工装的保护自然多了一份安全。二是职业标识作用,国家机构需要统一的标识去解读这些机构的职能,诸如法院、检察院、税务等等,其中职业性最强的应当是军装了。军装虽然制式及种类不同,但设计上突出了掩护的色彩,加之军衔、军兵种的特别标识,突显了军队、军人的神圣与威严,为群众所喜爱与尊敬。但是现下过剩军装的商业化处理,穿迷彩最多的竟然与农民工联系上了,可能一方面是企业的小老板用迷彩替代工装省事,因为它的结实耐用并且廉价。以至那些打零工干零活的也都弄上一套常年穿着不肯换,倒让那些军迷们不敢穿它出门了,生怕混淆了身份。目前很多地方也在为所属的一些特别机构制作制式工装,例如城管、城建监察、保安、食品卫生监察、文化监察等等名类繁多,让老百姓看到这类着装人员竟不知是干什么的。
   工装是外表形象,也不能随便,制式在其次,关键是要履行好工装代表的职责。
   工装的配备与穿着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工装或许是为官员与军队定制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区别于百姓,这算是工装的第三个作用了,就是约束着装之人的行为。如今穿着工装的人应当更加自觉的遵守职业的规章纪律,更加自觉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莫因为工装特有的属性,而忘乎所以,导致行为失度,甚至败坏了工装族的名声。
   工装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其中的历史韵味在不断地滋养着这个社会的细胞和社会的管理。工装的出现、发展有着丰厚的文化和历史蕴涵,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春秋战国时流行的是阴阳家学说,各国必须和它的德性相符,他们崇尚的颜色也就是国色,这样这个国家才能在上天的庇佑下安稳顺畅地运行。因此各诸侯国的旗帜颜色和服饰颜色都是有讲究的,秦尚黑、楚尚黄、齐尚紫、魏尚红、韩尚绿、燕尚蓝、赵尚红蓝。想来也许正是这种颜色的崇尚,把春秋战国的历史装点得色彩斑斓,也让诸子百家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些色彩文化,极其丰富,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所以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之后工装的发展演进,想必也融汇了文化与实战需求的元素,并且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工装的色彩、款式、质地、功能都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所以,工装的使用者,切莫小视了它的那份厚重的内涵,小视了它那份凝心聚力的特殊作用,小视了它对着装之人的使命要求。
   那一段与工装亲近的过程装满了回忆,装满了的情感,记载着履行职责的艰辛路程。如今虽然告别了工装了,但那些为之奋斗的故事还会常常慰藉着自己,努力前行。
  
   2025年8月22日
  

共 28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父母都是工人,上班都穿工装。尤其父亲的工装,还改过之后给姐姐和自己穿过。作者从下乡前一年去上钢三厂学工开始穿工装,穿工装意味这享受工厂待遇,比如拿着食堂饭票,到各个食堂寻找好的饭菜。作者下乡到农场后才算真正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工装——一身黑色的工作服。因耐油污,应对脏活时才穿,应付需要参与的劳动时才穿。如今,它已泛白破损,但作者对它爱惜有加。再度穿上的工装是国家制式的那种,后来工装制式改成了西装,作者却对它爱不起来,退休时,脱掉西装,如释重负。其实工装的设定作用想来有三:一是劳动防护,二是职业标识作用,三是约束着装之人的行为。工装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发展演进,也和社会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希望着装者,切莫小视了它的那份厚重的内涵,小视了它那份凝心聚力的特殊作用,小视了它对着装之人的使命要求。文章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内容厚重,力荐各位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23 05:54:43
  所谓工装,工作服是也。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单位的工装变了性质,比如,都改为发西装、白衬衫、皮鞋等等,似乎离劳动远了一些。老师的文有对往昔工厂生活的回忆,也有对目前现象的尖锐剖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深思。感谢投稿东篱,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23 09:26:38
  小时候,我也羡慕工装,但搞不到,人生加朋老师就好了,起码可以通过飞笺索取一套。如果没有穿工装的人生经历,就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感悟。工装,无论是什么职业,一旦穿起来,就有了身份,这个身份就是使命感,要坚持宗旨——为人民服务。作者从自身体会,到探索服装颜色的历史渊源,小文流畅,也有历史深度,让我们看到工装在历史中的演变。工装,还有一个意义在于凝聚工装群体的意识,一个集体的力量,工装的形式,也是认同感。怀才抱器拜读,为佳作点赞!
怀才抱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