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云水】大寨情结(散文)

精品 【云水】大寨情结(散文) ——我和老戏骨昔阳文旅行系列之四


作者:陈亚珍 举人,5145.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发表时间:2025-08-23 07:57:44
摘要:历史不可重写,精神永远膜拜!从山上到山下都是一次具体的叙事,就像宏大的乐章,大寨将随着时代的推进,仍旧带着它的前传,谱写它的续篇……

熟得不能再熟的村庄——大寨,是我要和三位老戏骨,郭凯敏、杜宁林、王丽云三位老师行走的第三个景点。到昔阳不去大寨是最大的缺憾。它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是一个沸腾的村庄,年轻朝气,万民来朝。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曾有32个国家的首相前来参观。大文豪郭沫若生前有遗嘱,死后一定要葬在虎头山上。那时学会昔阳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村庄如同人的命运,一切都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它的声誉随着时势而沉而浮。但无论如何,我作为昔阳人,永远对它充满深情和敬意。战争过后,百废待兴,国家最当紧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产生了铁骨铮铮的大寨人。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再形象不过的描述,山最著名的是虎头山,沟最著名的是狼窝掌,可见虎狼出没之地,其险要可想而知。据说在金国人进攻宋朝时,百姓常常跑到山高沟深的大寨避难,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人迹,成了一个山寨,外国人前来参观,认为这里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举国缺衣短粮的情况下,大寨在农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全国三面红旗:“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农业学大寨举世闻名,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有机缘的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脚印。今天六七十岁的人,一提起大寨,依然有朝拜的情结。
   著名演员王丽云老师,当年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总政从事文艺工作,解放军是和大寨齐名学习的榜样,所以她有很深的大寨情结,“八一”期间推了几个邀请,前来昔阳参加活动异常高兴,听说这一天到大寨观光,高兴的孩童似的,一路上她和杜宁林老师哼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歌谣,杜宁林老师话剧功底深厚,影视演技到位,但鲜有人知道,她唱歌也是一绝。一听她的歌声就想起一个形容词叫:银铃般的歌喉,性情又像少女,一点看不出是年过花甲之人。王丽云老师也是被影视成就盖过了她的歌唱才华,她是属于稳而开放的爽朗,一提大寨就像是解放军的联姻亲属,她们的激情,她们的欢乐感染着在场所有的人。在上虎头山之前,我们先去拜访了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大家现在都叫她老郭。
   老郭住在一个整洁的小院里,屋里窗明几净,窗台上养着的一盆花,开得正艳。老郭时年80来岁,看上去与年龄并不相符,她很年轻,精神矍铄,但她的神情却很安静,是那种淘尽铅华后的淡然,是经过沧海后的沉静。见到我们,脸上布满了阳光般的笑意,她和客人握手言谈时,我一直在回忆年轻时的她,英姿飒爽,把国有女性都赋予了铁味儿,她和大寨姑娘簇拥着周恩来总理,扎着两个小刷子发辫,喜气洋洋,人们都羡慕死了,因是举国上下的榜样,大家都神祇般地敬拜。我那时在运输公司,因为大寨县首先要实现“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以我应时成为第一批女司机学徒工,由于身高不够,配备在拉参观的骄车上,常常随参观团到大寨,但铁姑娘郭凤莲是轻易见不到的,甚至大寨农民也很少见到,全国学大寨,他们的劳动程度是,一天两担饭,晚上加班干。除了妇女们中午回家做饭,全部劳动都在地里,直到大天黑才能回家。这块土地盛产英雄,三战狼窝掌,打石头垒堰,拉土造地,可说寸土寸金,大寨人是这样干出来的。
   当我们坐定的时候,老郭回忆过往说,现在光景真好哩,不缺吃不缺穿,想起我们那时很可怜哩,早上喝的是玉茭面糊糊就要上山高强度劳动,中午能吃上半砂锅“假豆腐”面,外加一个糠面搅玉茭面窝窝头就算是最好的饭了。她说,冬天穿不上棉鞋,就穿手工做下的方口布鞋,祩子补了又补,满脚都是冻疮。贾进才老人,脚后跟冻开的裂缝,都快一分为二了。宋丽英叫,凤莲,给咱摁住恁叔叔,我给他用针线缝几针,裂口太深长不住……
   听到这里我咽了口唾沫,打了个寒战,强把泪水逼回去。听说过女子缝衣补裤,纳底做鞋的,没听说过缝脚后跟的。医生缝合伤口皮肉是柔软的,穿针引线只是技术问题,可宋丽英给丈夫贾进财缝脚跟裂口是干树般的皮层,但她有办法,把松树油烤化抹在裂口上,慢慢泡软皮层,然后开始缝合,这种手术绝没有技术训练过,会缝衣补裤即可,没有麻针,只要忍耐与意志。
   我的痛觉逼进了最深处,也许《柳叶刀》发表过各种创新医术,但一定没有论证过大寨宋丽英用针线缝裂口的技术。但她就是创造了这一独一无二的“手术”。我惊得半张着嘴久久合不拢。
   可老郭如今讲这些故事已然很平静,仿佛走路吃饭一样,不知今人听了会是什么感觉,但我的心恰如搁在麦芒上。也许当时他们并不觉得苦,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也许认为生活本来如此,可是今天听到就觉得我们挥霍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源,我们挥霍的是前人的感情,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老郭说,我们是从这样的贫困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从她的脸上看到了时世掠过的事序,有过欢乐,有过苦楚,哪一个人在世上是风平浪静的呢?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在大寨沉寂之后,昔阳人的撕裂和阵痛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在外的昔阳人很受冷落,事业前途发展困难,操一口昔阳话定遭人白眼!世事无常啊。可谁又想过昔阳人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历史总是一锅煮,一刀切。何时能够是的还它一个是,非的还它一个非呢?这似乎是历史上永难解决的疑难问题。
   由于老郭的讲述,气氛凝重了,王丽云和杜宁林老师想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歌谣,说她们年轻时候没少唱这首歌,于是她们扯开喉咙唱开了,气氛活跃起来。老郭的歌喉也绝不亚于两个专业歌唱家,她欢快的就像个百灵鸟,拍着手,晃动着身体,阳光金水般地流过她世事洞明的脸庞,一个心灵强大的人,一定是经历过沧海桑田后的从容。苦可以咽下去,乐也可以接纳。从容是她此时的心境。我坐在一旁欣赏着他们唱歌的样子,这是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坎坷后的达观,歌声长起了翅膀飞回了过往的场景。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
   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边
   七沟八梁一面坡
   层层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
   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
   银光满屋喜气多
   社员梦里笑声甜
  
   一朵红花开,百里光闪闪
   陈永贵是大寨的好领班
   铁手磨光金锄把
   汗水洒满了块块田
   汗水那个洒满块块田
   年年新套套步步夺丰产
   怀揣社员心,眼向全国看
   依靠贫下中农掌大印
   永不褪色的好党员
  
   一条阳关道万马奔向前
   这就是大寨的英雄汉
   扁担挑走烂石坡
   镢头开出米粮川
   困难一层层,歌声一串串
   冰天造大坝,雪地移高山
   哪怕灾害有千万
   敢叫日月换新天换新天
  
   这么长的歌词,一句不拉,一气呵成,像燕子一样带脆净的歌声在空域里回旋。那血色的红艳是大寨时代的一种热烈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也是那个时代的理想和情操。她们的唱词把我置身其境,层层梯田在我眼前掠过,仿佛听到山上有吆喝牛羊的声音,它是那么悠扬而古老,村庄有犬吠,有牛驴的踢踏声,有大田里姑娘的笑声,小伙的嬉闹,这是生活厚厚的苔腻之下的激流,我们曾经都那么纯真过,其实我最怀念的是那时的激情,青春真是好东西。千帆过后成风景,百转千回得从容。告别了老郭,徒步登上虎头山。太阳高高地燃烧在虎头山上,它绝不像垂暮的老人懒洋洋地晒太阳,墨绿色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像是卧在绿色怀抱中熟睡的婴儿,又像是巨人肌肉发达的脊梁,我们和三三两两的游人,就像蚂蚁般行走在巨人的身体上,半山腰有个亭台,是当年周恩来总理站过的地方,为纪念这个殊荣,大寨人修筑起来以供回忆。大家都在此拍照留影,郭凯敏老师站在其中,哇!这简直就是周总理重现啊,那浓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那方正的脸型,板板的身材,儒雅的风度,活脱脱一个周总理!他在电影《西柏坡》曾经扮演过周总理,如果再穿一身灰色的中山服,稍微一化妆,就更像周总理了。然后我们抢着和“总理”合影,郭老师像个道具,一拨又一拨的流水作业,他的光辉形象留给了许多人。
   我们路过一个蓄水池,太阳的光点闪闪烁烁,它不是用来装点风景,而是当年用来灌溉田地而造筑,如今它已成为一处美景,一则往事的记忆,一个象征着风云过后,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徒步在山脊上,领略着当年大寨人的风骨和时光的流程。
   山顶端就是陈永贵和郭沫若的墓地了。导游员说,陈永贵生前曾经站在这块地盘上说,我死后就在这里做墓地。大寨人为满足他的心愿就让他长眠在虎头山上。绿树环抱,这个历史老人一定很安然。
   我们在虎头山上缓缓移动,行走在大寨渡槽上,这是1964年无任何机械支持,凭人力建造起来的一项水利工程,高20多米,脚下是狼窝掌,渡桥就架在两山相接之处。它的雄伟不在于物理高度,而在于精神高度,它的高度不可用数字来衡量,它是大寨人当年的英雄气概!目视着父老乡亲用血肉之躯托起的桥梁,整个大寨的历史都在我们脚下了。历史循环往复,无论是何种文化象征,都会被历史和自然的风尘荡得一干二净,只有这座渡桥,证明着大寨人的曾经,它完好无损地伫立在天地之间,宣示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篇章。
   流金般的阳光把虎头山染成淡淡的金黄,霞光从森林的缝缭中释放出条条光晕,好像无数只胳膊从林间伸出来与我们拥抱。我们拾级而下,大寨展厅诠释了大寨人的历史,那个时代留下的光影变得活跃起来,整个墙面就是从历史的深处被一种独特的叙事音乐慢慢地呼唤出来的图景。你不能不肃然起敬,人类改天换地的毅力实在惊人,有些时代的错误由时代负责,大寨人的精神任何时代都不能否定。
   导游员活灵活现的解说,一会儿是昔阳普通话,一会儿是纯粹的昔阳方言,外带注释,把三位老戏骨逗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瞪着眼睛莫名其妙,面面相觑。郭凯敏先生对文化的追根溯源,能把人逼上梁山。比如他死活不懂玉茭面“活嘟”为何物,说“活嘟”的来历是什么?大寨“活嘟”比别的地方好吃吗?它是怎么制作的,创造他的第一个人是谁,总有记载吧?他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孩童似的很认真地询问。把我逗笑了。我说挖出制作第一人,我怕轮回多少个世纪也找不出来。为什么昔阳人善吃“活嘟”呢?我觉得是饥饿中的智慧,玉米面只能制作窝窝头,饼子,但一碗面只可做一两个干粮,也就能供一两个人吃。但一碗面可做半锅“活嘟”,全家人都能吃几口。这叫顾全大局。至于大寨“活嘟”和其他地方的差别是没有的,稀稠有别,“活嘟”最关键的差别就在于辣酱的味道各异,“活嘟”吃得爽不爽就看这一口。请问郭老师,我讲清楚了没有?他意犹未尽,说那为什么叫“活嘟”呢?我眨了眨眼,说制作过程中,水煮沸之后把面倒进去,面煮的差不多熟了,用筷子在锅里搅动,就像陀螺样转活,必须搅到“活”起来不粘锅,成熟的时候就是一骨嘟,我想“活嘟”的名字就成立了。他“哦”了一声,是这样啊,有趣,确实是饥饿时的智慧,说不定这个智慧还会用得上。他说那抿饹蚪有什么说法,为何长长的面弄短?我说保密,我发现你是南蛮子盗宝人。他怔了一下笑了,望着蓝蓝的天说,抿饹蚪也一定有故事,我说就是一种吃法,把长长的面弄短,进口的时候不多费牙,一不留神就进了肚子里。据说美国人就业,比吃饭快慢,谁吃得快就聘谁。我想,抿饹蚪让美国工人发现了,招工时一定首先。不能再问了啊,再问我还得费尽把啦编。他认真地盯着我,你是编的吗?我认为很好的面食文化呀。我莞尔笑了,这篇文章发出去,“活嘟”文化就有了依据了,估计没有人这么阐释,但小时候乡下姑姑说过,调锅“活嘟”全家人都能吃点。我基本上是有心理依据的。
   从展馆下来,驱车来到“窑座房”的建筑物面前,往事并不如烟,这是大寨特有的建筑风格。1963年发洪水,房倒屋塌,村庄毁于一旦,大部分村民无家可归,把辛辛苦苦在山上垒造的田地也冲得面目全非。据说当时村政余款只有800元。大寨人不要国家救济款,起石头烧砖就地取材,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为节约地盘和资源造起了这一排排“窑座房”的建筑物,如今已成过往的风物,一首简约的诗篇,一种坚定的意志!更巧妙的是,现代创业者,为了纪念那时的精神风貌,这一排风物已成文化象征,设计者修旧如旧,充分利用旧物资源,加上新的构思,异彩纷呈,打造成今昔合璧的民宿,屋内冬暖夏凉,装饰自然朴素,又很凝重别致。院外有喝茶乘凉的桌椅设施。是文人雅客写作读书的好处所。出入在这些新旧交织的创意中,我就像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我的魂好像从体内飘荡出来漫游在这个历史深厚的村庄里,在和积淀的历史和幽魂相聚,交谈……
   要走了,40年前来这里,是载着南来北往的参观团前来朝拜,40年后来大寨旧地重游,她的第二春仍然充满敬重。历史不可重写,精神永远膜拜!从山上到山下都是一次具体的叙事,就像宏大的乐章,大寨将随着时代的推进,仍旧带着它的前传,谱写它的续篇……
   2025.8.21净心斋
  

共 50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情饱满,韵味深长的抒情散文。文章以参观的顺序,在怀着激情和担当中,作者和三位老戏骨,郭凯敏、杜宁林、王丽云三位老师一起,游大寨,忆大寨,谈大寨精神,看望当年大寨至今还健在的英雄。在对其无比敬重,共同回忆当年的艰苦岁月和不堪回首的林林总总。尤其难能可贵的时,三位老戏骨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讴歌和再现当年的一些场景,不可能在大寨人眼中,怎就变成了可能。这种变是大寨精神的弘扬和升华。直到今天,大寨精神能不变色,不褪色,熠熠生辉。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我们时刻要牢记和传承的革命必胜法宝。正如作者所言:行走的历史不可重写,但大寨精神永远值得膜拜和传承!大寨从山上到山下的每一幅场景里,都是一次具体的难忘事。看虎头山陈永贵和郭沫若墓地,谈昔阳美食“活嘟”,再看展馆,到依依惜别。期间谈大寨的精神,这岂不是一曲宏大有力的乐章。大寨将随着时代的推进,永葆青春带着它的前传,谱写它的续篇……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解,与其说与重游有关,不如说与大寨不朽的担当,敢当,敢做有为的精神密切关联。这也让我想起了古时晏子谏言的故事。虽与之不同,但都尽显责任和担当,而寄于的深情则如涓涓细流。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祝四位老师畅游快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3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08-23 08:01:05
  寄深情,忆往昔,大寨精神不忘记。边看边聊,传承红色基因,走走看看,品味岁月厚重!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08-23 08:03:35
  品老师佳作,总能回味中品出需要传承的精神,悟出不能丢掉的精髓。向老师学习!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23 22:03:16
  文章以当代视角回望大寨历史,通过三位艺术家的探访,展现了三个层面:1.艰苦奋斗的民族脊梁‌:以"铁姑娘"郭凤莲为代表的艰苦岁月——冻疮裂口用针线缝合、玉茭面糊糊支撑高强度劳动,揭示了大寨人在极端条件下"人定胜天"的顽强生命力。2.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浮沉‌:从"农业学大寨"的举国朝圣到时代变迁后的沉寂,折射出中国农村在政治浪潮中的真实轨迹,引发对历史评价的深刻反思。精神传承的当代价值‌:通过老戏骨与"铁姑娘"的跨代对话,强调大寨精神中"吃苦耐劳、团结创业"的永恒价值,警示物质富足时代不应遗忘的精神根基。全文以"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为叙事线索,最终升华为对民族精神基因的叩问:真正的丰碑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奋斗品格,而非具体的政治符号。佳作,让人回味不断。
淡淡的云彩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23 22:06:15
  以"当代艺术家探访"为时间线索,穿插历史镜头(如宋立英补袜底、贾进才抡锤打石),形成"现在——过去——现在"的回环叙事,赋予历史鲜活质感。恭喜陈亚珍老师佳作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感谢老师支持,期待更多精彩佳作,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