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世上最柔的情 最暖的港(随笔)
我刚刚读完《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感触颇深,提起笔想着记录些什么。可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直接的,浓烈的,亲近的,专属于我们一个国家一代人的感同身受。
一、东亚母女关系
“我们讨厌我们父母身上的那一部分,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
整本书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一个很中国式的家庭中的母女。她穷尽地想过着和自己母亲相反的生活,是源自于不理解和某种刻意的逆反。中国的父母和儿女就是这样的,从小时候的那句“妈不爱吃,你吃就行。”到成年后的“我和你爸都挺好的,你不用担心。”我们好似与生俱来的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说到底都是怕麻烦对方。可如果连如此亲近的人都怕麻烦,我们还能麻烦谁呢?这种一次又一次的阻断沟通会在有一天随着一片雪花的飘落,迎来雪崩。互相责怪不理解,不包容,可谁又曾给过对方走进彼此的机会呢。
我希望得到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希望彼此能坦诚沟通,却终又嫌其麻烦。
妈妈因为第一次坐飞机,所以提前十个小时去机场候机,生怕哪个环节出错,误了飞机。女儿也只是笑笑,用很低的声音说:“都有牌子写得清清楚楚,你又不是不识字。”我就忽然想起我妈了,我曾好多次让我教她发朋友圈,我看来再简单不过,几个按键而已,不过两分钟就能学会,可我们俩每次都以不愉快告终,我嫌弃她的愚笨,她骂我长大了开始嫌弃她,她花钱供我读书,让我见世面,却原来不耐烦。而我又会在事后指责自己的不耐烦并暗下决心下次一定不。其实父母何尝不会焦虑,他们担心被时代淘汰,无法跟紧我们的脚步,我们总是以急着赶路为由,拒绝他们的加入,就如书中说:“她们之间横隔着母女之间的山,时代之间的山,文化之间的山,迥异人生的山。”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而大家或多或少都在一些悲伤和拧巴中长起来,各自有各自的欢乐,各自有各自的苦楚。
我在书中记着:女儿就像是母亲的拓本,她厌恶着的,却是母亲未曾开口的伤痛。或许东亚母女都在隐秘而疏离地共振着同样一颗心,从母亲的掌心传递出的情感和晦涩的话语,在若干年后从女儿的指间流出,然而对方对此毫不知情,当所有矛盾长年积累,变成一种怨恨与某种不可轻易剪断的联系,再如何去悔恨与责骂也无济于事,而这种报复性的泄恨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为时间早已赦免了一切。里面的母女关系共鸣感太强了,以至于我立刻马上就想把它发给我妈看。
书中的母亲总是泼冷水,唱反调,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满意。女儿第一次谈恋爱,兴冲冲给妈妈看合照,妈妈却说:“你还没准备好他就按快门了,他根本不在意你。”和女儿考下驾驶证时母亲的那句“不代表你上路没问题。”细想来,这很中国家长,我们带着兴奋的分享只想得到一句肯定而已,并非中肯的劝告。
但随着母女视角的转换,母亲说了一句话很打动我“我根本不在意,我只在意你在不在意。”其实我们的父母是羞于表达的,他们只会用这种说教的方式体现关心。我们不理解母亲的自怨自艾,是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她们那个一阵风都可以轻易改变命运的时代。
二、坏情绪很双标
我们的情绪宣泄其实很会看脸色行事,我们的刻薄貌似只对亲近的人发泄,也只敢对亲近的人发泄,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赶不走的,我们在外笑脸迎人,回家却甚至没有耐心听他们说完一段话。
“是的,我这片娇嫩美丽的羽毛,从生来就在母亲这座坚毅的小山中漂浮;当我飞出了这座小山,见到了更宏伟的世界时,那座小山当初对我的守护却早被我抛之脑后;当我再大一些,大到自己成为一座小山,我才又想起当时的小山是多么坚强伟大。”
不身处其位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大多发生在事后。我好似读到了一本用真心酿造的礼物。我和我的母亲分享了一句话“她在复杂的环境里完成蜕变,而我只能远远看着她,我所拥有的一切经验都不能帮她,我不知道她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而他们之间又流行什么,她又如何生活。”
我不知用什么来结尾比较妥当,这顶多算我的碎碎念,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读到了这里,伸开臂膀去抱一抱你的母亲吧,去和远方的她通通话吧,愿天下的母亲都健康平安,喜乐顺遂。
作者:辽宁省铁岭市 西丰县东方红中学 初三一班刘美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