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中元祭故人(散文)

精品 【东篱】中元祭故人(散文)


作者:森林大地 布衣,18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3发表时间:2025-08-24 07:41:16
摘要: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也称鬼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本文综合阐述了中元节的来历与作者当地的民间习俗。

中元节顺着道的自然规律如期而至,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每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含义。“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那是清代诗人庞垲以中元节为背景,通过“九衢”“火城”等意象在中元节时写的一首诗。中元当夜,夜凉霜起,秋思万千,盏盏河灯承载万千思念,时聚时分,飘向远方,寄托无限的哀思。中元节,一个缅怀先祖,珍惜当下的特殊传统节日。点一盏心灯,烧一堆冥钱,燃一柱檀香,怀念逝去的亲人。中元忆故人,在古时候,文人爱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去寄托哀思,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的文化,也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具有的浓厚文化内涵。
  
   一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通俗说七月半。在古时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中元节与清明节相似,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中元节的根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应与中国古时候时兴的土地资源拜祖相关。听说天官生辰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工作职责是为世间降福。地官生辰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工作职责是为世间赦罪。水官生辰在十月十五日,称之为万余元节。其工作职责是为世间解厄。
   中元节,旧时候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含有庆贺丰收的意思。据南宋吴自牧先生的《梦梁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作“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意报秋成之意。”祭祖时,还要摆上五谷、果子等,既用来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也期望农作物丰收。在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里,既讲孝道,也传承着祭祀礼仪,习惯于用一种精神寄托来祈盼能得到自身的利益与事事顺心。
   在《宫词》里王建先生曰:“看著中午斋日到,自盘针线绣真容。”中元节还是个斋日,因此,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元节多元化的意义。据说,古时候家景好的人家,在这一天,要请先生或道士在家念《盂兰盆经》,以悼念先人。据传,盂兰盆来自于“目莲救母”的故事,说是:目莲的母亲去世后受到折磨,目莲为拯救母亲,自愿削发出家向佛祖求救。因此,佛祖传授他《盂兰盆经》,说诵读此经可拯救其母亲免受到倒悬之苦。因此,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即源于此典故,现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祭祀先人的重要节日。
   在《中元作》一首中,诗人李商隐道:“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写的意思就是中元节是个斋会。另外,《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在宋代中元节这天,如过清明节那样,“城外有新坟墓者,即往拜扫”。在《太平广记》里,也记录到了中元节的情况。在杭州,古代杭州地区的中元节,有游西湖的风俗。“杭人游湖,巳出酉归”。人们从上午一直游到傍晚,甚至是夜深。明人张岱先生在他的《西湖七月半》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游西湖的盛况。由此可见,唐宋时代中元节已经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了。
  
   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世久远,虽然在每个朝代各时期的节日活动有所不同,但其特定含义都基本一致的。中元节,在有些地方,夜晚还要放“河灯”。入夜时分,把特制的灯盏点燃,放入江河,顺水而行,灯光点点,水波荡漾,引得人们争相观看。全国解放以后,讲破旧立新,禁示搞迷信活动,因此,到七月十五此日大多地方都无什么表示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当地农村从八十年代初,对七月半又开始慢慢有所活动,到了九十年代县城也陆续有所活动。我们当地主要活动就是:“接祖宗”,俗话说即“等祖宗”,“烧包”。时间是从农历六月三十日算起,到农历七月十五晚上结束,历经十六天,简称为七月半,又谓鬼节。
   在民间传说故事里,说该日阴曹地府释放所有亡灵,民俗广泛开展祭拜亡灵的主题活动。凡有新丧的别人,都要上新坟。因此,它整个节日就是以祀鬼为活动中心的传统节日,变成中国民俗较大的鬼节。
   说鬼节也好,说祭祀先人也罢,就当作封建迷信也不怪。既然从古至今,一代一代先人传承下来的风俗,我们应当当作民族文化来继承。一年一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慰籍,或是一点补偿,让在世的心灵与先去的亲人来一次心灵相聚吧。
   中元节,除了我们当地的风俗,或有关活动,目前,各地的风俗还不甚了解,大致就是祭祀先人吧。我从两个层面来说说我们当地的风俗,或是节日期间的主要经过吧:其一,先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之后,到当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前,有先人作古,雅称驾鹤西去。当事之家,到了农历六月三十日上午至中午,有亲戚朋友带着纸钱、纸衣前来“挂衣”,“挂衣”一词是地方方言,意思就是用纸钱,用纸裁剪的衣服来祭拜先人,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告慰。中午聚在当事人家里吃一顿饭,这顿饭是比较丰盛的,各位客人返程时,会给当事家主人二十到五十元不等的饭钱(人民币)。主事家收到纸钱纸衣,把纸钱叠加在香祭台或桌上,把纸衣挂着墙上,到了七月十五日中午后,主要亲属及五服内的堂亲,一同把纸钱纸衣等祭祀品在新坟墓前焚烧,寄给亡者金银财宝,寓意是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的生活。这种祭祀方式就称为“七月半烧包”。
   有关民间“七月半烧包”的问题,我遇到过多次他人之间的争论,去坟墓前烧?还是在祠堂前烧?或是在住宅前空地烧?对于这个问题,我还花了点时间去查阅相关记载,结合道、佛、鬼神、祭祀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区分为亡人去世前三年应该去坟墓前烧包,三年后就在宅前或祠堂前焚烧即可。其实,中元节“烧包”古时就有记载。古时候生活富裕人家,当先人过世后,对丧葬之事是很有讲究也很忌讳的,会请风水先生,也叫堪舆,挑日子择选好的坟地,甚至坟地择选离居地几十里之远,值中元节时,会雇佣马车驭着祭祀品前往焚烧。丧葬文化,民间称白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组成部分,大概率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或习俗传承。在新时代下,大都还是认可“厚养薄葬”的观点。
   其二,平常人家,早年过世的亲人,如祖或曾祖,到了农历六月三十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一前一天,也要准备好香烛纸钱鞭炮,炒好鸡鸭鱼肉酒菜之类,迎接先人回家住半个月,当地俗话叫“等爷爷奶奶”,在香祭桌上,亡人的遗像前摆上酒杯、筷子。这是一种礼仪效仿于待客之道,由于阴间地府释放亡灵半个月,由阳间人把去世亲人的亡灵接回家暂居,这种习俗很合乎情理,也是告诫人们不要忘了祖恩。
   到了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一天,我们当地习俗把七夕节涵盖在中元节里,俗称“七月初七逢大煞”。当天,也要弄好鸡鸭鱼肉之类的菜来祀奉亡灵,大概的意思就是阳间人与回家的亡灵在七月半中途过个小节日。七夕后,人们就开始上街购买祭品了,除了香独、鞭炮、冥币及金银纸外,就是用纸折成的各种祭品,如衣服、帽子、汽车、手机之类,似工艺品,正如老子说的“刍狗”。祭祀的纸品装在一个大纸包里,似一个大信封,每一亡人一个包封。现在很方便,纸质祭品、包封都是现成的,不需要自己亲手制作。包封上书写格式也印刷了字体,只要对照亡人把空白处填上去即可。原先没有这么方便,必须亲手制作,特别是包封封面的书写必须请人代写。
   到了七月十五日,早上就买好菜,必须炒上几样好菜,有荤有素有酒,点烛烧香,或中餐或晚餐过个节,因为亡人返期时间到了,含有欢送之意。到了傍晚,在宅前或祠堂前点燃香烛,还在亡人返程路上,从起点处每隔一段点燃一蜡烛,大约5到10米之间,送亡人返程,然后,焚烧包封,放鞭炮送亡人回阴府,还会说上几句客套话。
   “烧包”的意思,就是把纸钱、冥币、手饰、衣服等纸质祭祀品装成一包裹,然后焚烧给亡者。在我们当地中元节主要就是围绕“烧包”一事开展民间活动,另外就是讲究餐桌上的菜肴,其它活动少见或不见。这些习俗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和县城内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在省城或大都市基本会消失掉,因环境与住宅以及思想认识制约了风俗的发展,居住条件讲究舒适、豪华、方便,大厅里完全没有“香祭台”的存在。
  
   三
   中元节祭祀属于传统的丧葬文化,民间称白事文化,它饱含着孝道、礼仪、阴阳、佛道等文化元素,据说欧洲某些国家部分地区也在效仿我国这种做法或形式,因没亲眼所见,也不知道真假。
   在我国一行一事都有它根源与文化的存在,每一行都有它的学问,没入行就不知道它的门道所在。就如写这包封吧,就算你读了书有文化,如不懂行道还真写不出来,早些年都得请教“礼生”来完成,“礼生”就是传统仪式中负责主持或引导礼仪程序的人员,尤其在祭祀、丧葬等场合担任司礼者,负责指引起跪叩首等仪节。‌‌
   包封有着特殊的格式,分为红道与黑道,也说左右,左为阳右为阴,红道必须写在世的人,祭祀者,也就是亡者的在世后人,黑道写已故者的名字,包封格式还包含着称谓以及特定的用词,写好后必须加盖“灵宝大法司”字样的方章,否则,亡者收不到邮寄的包裹。如包封格式上有显考、显妣、祖考等专用词,不能混淆。显考‌:指已故父亲,源自“显”的尊崇含义,其生前德行显著或家族地位尊贵,其源于习惯,大都用的本意是尊称。‌显妣‌:指已故母亲,用法与“显考”对应,侧重对母亲品德的赞颂。‌‌而显祖一般指祖父以上的先人,其范围用得更广,涵盖所有祖先。“考”字的意思来源“老”字,属尊称。“显”与“先”字也有区分,如亡者还有在世的先辈,如父亲、祖父,就不能用“显”字,而是用“先”字。另外还有亡者的名字、辈名、字号都得弄清楚,如亡者是女的,称某门某氏。白事文化很是讲究,用词也很规范,用错了会惹笑话。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祭祀品丰富多彩,购买很方便,该书写的东西都印刷好了,不懂的方面还可网上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祭祀文化,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道德与伦理观念中讲究着孝道、王伦、五常、五礼、五福。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里,必须做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在《论语》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先生认为,将丧葬视为孝道的重要实践,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观点。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这段话来自于《诗经》。作家毕淑敏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的,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们的家,我们才不会因为无根而枯萎,“螽斯衍庆,瓜瓞绵长”,才是每一个家族存在的意义。人去了情还在,在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中,我们没有理由去推脱,后人为先人点燃一柱香烛,焚几张冥币,双手拱拜几下,洒上几杯薄酒,这是对亡者的缅怀,那是在形式上寄给亡者一份难以割舍的哀思。
  
   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农历七月初一)写于永新
  

共 43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元忆故人,古代文人喜用诗词歌赋寄托哀思,如此形成了节日文化,彰显了文明古国浓厚的文化内涵。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旧时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含有庆贺丰收的意思。中元节,有些地方夜晚还要放“河灯”。作者当地农村主要活动就是:“接祖宗”,“烧包”。时间是从农历六月三十日算起,到农历七月十五晚上结束,历经十六天,简称为七月半,又谓鬼节。中元节祭祀属于传统的丧葬文化,民间称白事文化,它饱含着孝道、礼仪、阴阳、佛道等文化元素,据说欧洲某些国家部分地区也在效仿我国这种做法或形式。在我国一行一事都有它根源与文化的存在,每一行都有它的学问,就如写这包封吧,早些年都得请教“礼生”来完成,包封有着特殊的格式,分为红道与黑道,白事文化很是讲究,用词也很规范,用错了会惹笑话。祭祀文化,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后人为先人燃香烛,焚冥币,双手拱拜,洒薄酒,这是对亡者的缅怀,是寄给亡者的一份难以割舍的哀思。好文,作者娓娓道来,道出了源远流长的祭㐶文化,道出了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孝道与缅怀,这是文明的传承,也是永恒的纪念。中元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样的仪式感,是感恩先祖,是告慰亡灵,是怀念曾经。不忘来时路,方能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文中对祭祀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各个环节有着缜密详尽的描述,用词恰切,满满的虔诚、庄重与哀悼。沉厚的情感,朴实的文字,涤荡心灵。大赞才思,力荐赏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24 07:48:45
  中元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样的仪式感,是感恩先祖,是告慰亡灵,是怀念曾经。不忘来时路,方能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文中对祭祀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各个环节有着缜密详尽的描述,用词恰切,满满的虔诚、庄重与哀悼。沉厚的情感,朴实的文字,涤荡心灵。问候森林老师,创作辛苦,谨祝浅秋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24 08:44:08
  感谢老师的阅读及点评,遥祝撰安秋祺!生活愉快!
2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24 08:42:26
  感谢罗莲香老师的编辑、解读以及美赞,祝老师工作生活愉快!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24 09:49:09
  祭悼亡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年传承,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这些节日依然在老百姓中流行,怀念亡人,感恩生活,这份情怀是美好的。森林老师的这篇散文,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说得很透彻。文章充满情感,虔诚恭敬,写出了人文情怀。在北方,可能只有清明节很隆重,其他的节日似乎并不进行,也有部分人在这个节日做些祭祀活动,但规模较小。南北差异吧。大约是2002年,我去深圳蛇口,准备印制一些资料,就遇到一家设计室在给一个宗族制作族谱,意思是赶在中元节要用到,我便知这个节日在南方人心中是很重要的。森林老师的文章脉络清晰,文法井然。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24 10:41:55
  首先感谢老师阅读及精彩点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祭祀大节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祖恩不忘,子孙繁衍,生命生生不息。在祭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问候老师,祝您生活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24 10:42:22
  首先感谢老师阅读及精彩点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祭祀大节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祖恩不忘,子孙繁衍,生命生生不息。在祭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问候老师,祝您生活愉快!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24 14:14:26
  虽然平时不过这个节,但知道这个节,就是所谓的鬼节吧,老师的文,给我增加了许多知识。赞同老师的观点,中元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偏废。感佩老师认真执着的精神,比如对“七月半烧包”问题的探究。文章内容厚重,笔法老练,精彩佳作,拜读学习,顺祝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8-24 15:30:28
  中元节烧包就是一种祭祀形式,其真实意义还是继承传统文化,不忘祖恩。谢谢老师的阅读及留墨,问候老师,遥祝生活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