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有关红芋的那些事(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有关红芋的那些事(散文)


作者:吴增波 布衣,14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8发表时间:2025-08-24 13:02:27

红芋不与其它庄稼争高低,一心专注于脚下。也不像玉米那般骄傲。红芋把果实悄悄地藏在泥土里,玉米则像怀孕了的女人,若无其事地挺着大肚子。
   四十多年前,养兔子是个不错的家庭副业,村庄里几乎家家都养了长毛兔。兔子特别喜欢吃红芋秧。红芋秧含水量大,营养丰富,吃红芋秧的兔子不用再单独饮水了,粪便稀软不再成粒状,尿出浊白的尿液。这段时间的兔子不喂一粒粮食依然个个膘肥体壮,身上的毛快速生长,又光,又亮。
   红芋秧像女人的头发,割了还长,长了再割。红芋秧伤口处流着奶水般的粘液,粘在手上或衣服上,凝结成黑色的疤,很不容易洗掉。或许,当时出于无聊,或许,心理上需要某种安慰,割红芋秧时,我曾经用它的汁液治疗我左手大拇指上的鸡眼。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其的功劳,反正折腾了一阵子,鸡眼居然神奇般地消失了。
   鸡眼这东西很讨厌,看着它别扭,干活时更觉别扭了,一碰就疼。鸡眼里有肉刺,宛如小鲤鱼的胡须,三五根紧紧排成一小簇。我忍不住用指甲掐住肉刺用力猛地一拔,肉刺往往在中间断了,血像泉水般冒出来。按压一会,血止了,伤口处还一跳一跳地疼,很迷茫,也无助。涂上红芋秧的汁液,一会儿疼痛便缓解了。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红芋也有开花的。当然,不是所有的红芋都开花,偶有红芋开上一朵两朵,像喇叭花,可怜巴巴的,不怎么娇艳。因为稀罕,倒也觉得有趣了。大人们说,红芋栽倒了才开花,这个说法不可信。去年秋,我在陈老家庄的东头一处靠楼房的地里见到许许多多的红芋花,上网查了查,原来红芋开花与光照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呢。
   至于红芋的品种,我一无所知,倘若从颜色上去分,可以分为三种,白心,红心,黄心。白心红芋个头大,多是大圆头,却没有红心红芋的产量高。红心红芋较常见,且高产。无疑,产量最低的是黄心红芋,可是它的确好吃,又香又甜,吃上一次,让人欲罢不能。故此,每家每户,或多或少,每年总要栽点黄心红芋,以供家人享用。
   农科所率先推广的是白心红芋,之后推广了红心红芋,黄心红芋是后来引进的新品种。究竟是几几年有的黄心红芋,我已经记不清了。可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时候的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有句话叫饥不择食,由不得你不信。如果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谁还有闲心去关注红芋好吃与不好吃。
   烧红芋是孩子们常干的事,也最乐意干。放羊或割草,总不会忘记偷偷地带上一盒或半盒洋火。洋火即火柴,国产的,早已与洋人洋货无关。有火就好办,地里到处是干柴与红芋。
   挖上三五个心仪的红芋,红芋以细长为好,既易上架,又易烤熟。芝麻杆,玉米秸,豆秸,小木棍与草棒都是烧火的好材料。大火熊熊燃烧,烟随着风漫向远方。火候到了,用土将火与红芋一同迅速掩埋,闷上一会儿,再小心翼翼地将红芋一个一个刨出来。轻轻剥开一块皮,红芋的香味带着热气扑面而来,浓郁而甜美。
   我对煮的红芋没兴趣,奶奶却乐不思彼,可能跟她年龄大了牙齿不好有关吧。有红芋的日子里,每天早上红芋茶,雷打不动。所谓红芋茶,就是将红芋洗净砍成段放在清水里煮,煮出的水是淡黄色的,大致有几分像茶水的样子,但有甜味儿。奶奶将半碗红芋吃得干干净净,连皮也不放过,总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倘若我胆敢浪费红芋,奶奶便骂,狗不吃的,没饿着,不知道东西中用,五九年的时候,想吃一口坏红芋还吃不到呢。
   把红芋做成拔丝,貌似平常,却出新奇。寻常人家做不了拔丝,只有在红白喜事的大桌上才能见到。先上一碗凉水,然后一盘热气腾腾的拔丝上来了。夹起一块拔丝,拉扯出一道道蛛丝般的银丝来,放在凉水里冰一冰,吃起来又脆又软又甜又香,真算得上人间美味了。再后来,吃了几次芋头拔丝,味道也不错,却又觉少了些什么,总不如红芋拔丝好。或许,在我心里,第一次第一口吃的红芋拔丝才是最纯正的拔丝吧。
   收获红芋的时候,场面颇为壮观,大人孩娃齐上阵,一个个攒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割过红芋秧,地里亮堂了许多,一道道高出地面的红芋垄清晰可见。使牲口的大人套上牛,扶着犁子,快步前行,一溜小跑似的。犁子所到之处,泥土瞬间两边分开倒去,红芋像鱼一样跳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把红芋捡起,扔到一处,归成堆。
   一小部分红芋拉回家藏在地窖里,既可以平时食用,又可以来年作种用。大部分红芋要修成片,撒在地里晒干,然后装进麻袋里用板车运回家。我修不了红芋,那是大人们干的活。红芋修子上的刀很锋利,弄不好伤了手可不是闹着玩的。七里沟子的姨夫是修红芋的高手,他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不带手套修红芋,还可以怀抱红芋修子一边修一边走。
   我干的活是割红芋秧子,捡红芋,摆红芋片子,或挎个蓝子捡红芋片子。我最喜欢干的活是摆红芋片子。拿根小棍,把重叠在一起的红芋片子分开,这样有利于阳光照射。我像老师,红芋片子像学生,我拿小棍指指点点,他们都听我的。
   我最怕的是半夜三更起来捡红芋片子。父亲大呼小叫,起来,都起来,天快下雨了,赶紧去拾地里的红芋片子!我迷迷糊糊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向地里走,天很黑,有些凉意。仰望天空,没有月亮,难得能看见几颗星星。天黑不影响干活,小孩眼尖,手也快,红芋片子瓷片样白,看得见的。大家只顾干活,极少说话,寂静的夜里传来红芋片子的撞击声和蟋蟀此起彼伏的叫声,偶尔会从村子里传来几声狗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活,大家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在时间的长河里,有谁不是过客。有的人走了,无声无息,回归大地。有的人来了,带着憧憬,希望着未来,慢慢地像成熟的谷子一样弯下了腰。
   人和牲口在忙的时候,风没闲着。秋天的风日复一日地吹,吹走了绿色,最后连果实也吹走了。虫儿在秋风中死去。鸟儿在寻找遗落下的种子或饱满的草籽。野兔在沟渠里的枯草从中探出头,窥视着田地里忙碌的牛和人。刚刚翻出的黑土散发着湿润的清香,冷不丁会有一个或两个红芋半遮半掩地露出来,鲜亮且耀眼。那是人们秋收时落下的果实,沉淀了些日子,又重新回到他们的手里了。
   今年夏天,我在院子外的空地上栽了五十多棵黄心红芋。母亲见我栽红芋,过来帮忙。七十多岁的母亲仍把我当成小孩子,仿佛只有她亲自去栽才肯放心。母亲一边栽红芋一边笑我没打垄,在平地上栽。我说,真的忙,没时间打垄了,随便栽几棵玩吧。母亲说,没事的,能结。我知道,母亲的话是在安慰我。平地上栽红芋,就是个笑话嘛,怕是全村也只有我了。平地上栽红芋不是新技术,只是将就而已。打垄栽红芋是前人的智慧,平地上栽一定没有在垄上栽好。垄防旱,防涝,又保湿,土也松软,更有利于红芋生长。
   整个夏季甚是邪乎,几乎没下雨,旱得厉害。我看到网上不少红芋苗旱死的视频,而我栽的红芋苗几乎都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刚栽上那几天我扯着水管子天天浇,一旦它们的根扎下去,旱一点扛得住。这段时间里,每天早晨我去摘一片或两片红芋叶喂蝈蝈。红芋秧子长势喜人,生机勃勃铺了一地,却不知地下的红芋究竟长多大了。
   农村的土地大都流转出去了,农民大部分无地可种。还好,超市里各种红芋应有尽有。想吃,买一点,省力又省事。我栽红芋的初衷很简单,为了让小儿子了解一下有关知识,然后共同以我小时候的方式烧一次红芋。小儿子五岁多,活泼可爱,挺聪明。我五十三了,父子悬殊如此之大的年龄并不多见,有时候我想,当初,我咋那么大的勇气呢,又要了这么一个儿子。
   小儿子喜欢吃红芋,老婆也喜欢吃红芋。每次见到烤红芋的,我总是要买上两个,一个给儿子,一个给老婆。见老婆吃红芋,我总会感到幸福。当年,我和老婆恋爱时,我还曾亲手为她烧过一次红芋呢。
   说来话长,一个埋藏在心中的秘密,既然话已至此,那我就随便说点吧。那时,我二十岁,她十八岁。那天,天气不错,她从城里到农村来找我。她欢喜地看着我怎么挖地里的红芋,又帮忙捡柴。对了,那天,她送给我一个极精美的打火机,金光闪闪的。
   看着她吃得很香,我笑着问,红芋好吃吗?她羞涩道,好吃。我见她满眼都是幸福,倒有了几分成就感。其实,我对那次的烧红芋并不满意。红芋外面软了,而里面却有点硬。究其原因,少了一道工序:用土将火与红芋一起掩埋起来。
   最令我难忘的是除了红芋的香味,还有她身上的香味。那香味淡淡幽远,温馨得让人沉醉,多年以后,我才悟出其中原委。在这里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有一些道理,也不完全对。第一次做饭是我七岁的时候,煮了一锅红芋。前一天奶奶带着哥去大姑家了。我早上起床后,发现家里空荡荡的,就我一个人,父母也不知道哪去了。先是慌乱,然后迷茫,再后来我觉得肚子饿了。因为饿,我想,要做饭才行。平时是奶奶做饭,我烧锅,真要自己去做饭就伤脑筋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红芋削好,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盖上锅盖,烧火。
   父母回来时,太阳已经升得比树梢还高,原来他们起早去地里干活去了。母亲发现了秘密,惊呼着掀开锅盖,用筷子检查了一番,红芋没熟透。于是,母亲又重新加了水煮了一遍。为此,母亲很高兴地夸奖我,又在大娘与婶子们面前夸,说我一点点的小孩,没有锅台高,有用了。我高兴了很久,干啥都有劲。父母平时很少夸我,一次夸奖,让我对做饭有了兴趣。
   母亲喜欢吃红芋叶馍,我吃不了。有人回忆红芋面馍好吃呢,我无语,那东西黑黑的,有点甜,口感并不好。其实,世间的东西,各有功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
   二月二,有吃粉的习俗。母亲将红芋淀粉加水在锅里搅拌加热,冷却后,粉成了。粉不能太软,不然粘乎乎的不成块。粉也不能太硬,不然会影响口感。粉是凉粉,还要进行二次加工,那便是煎粉了。根据我的经验,煎粉要掌握几个要点,锅要热,油要大,葱花或蒜苗要多放,时间不能太短,待盐和佐料完全入味才好。那样煎出的粉香味浓郁,唇齿留香。
   时随境迁,此时的家乡已不是当年的家乡了,如同我,一天天,改变了模样。有的人去了城里,有的人仍然坚守着村庄。二月二的早晨,村庄里依然到处飘荡着那熟悉而又亲切的煎粉味道。习俗文化,如同先人定下的规矩,早已渗入到每个人的骨子里,更改不了。种地的也好,不种地的也好,皆祈求年年春耕顺利,五谷丰登,山河大好。

共 40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质朴深情的文字,勾勒出红芋与乡土生活的绵长画卷。红芋不仅是饥荒年代的温饱依托,更是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情感符号。作者以细腻观察描绘红芋特性,将其升华为谦逊奉献的文化象征。从割秧养兔、土灶烤芋,到修片晒干、煎粉飘香,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与传统的眷恋。文章通过四十年时空流转,展现农耕文明变迁,穿插奶奶的节俭、母亲的勤劳、妻子的温情与儿子的新生,让朴素食材成为情感纽带。文末二月二的煎粉香,犹如不散的乡土之魂,在新时代村庄上空袅绕,诉说着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生命传承的期盼。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4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4 13:02:4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08-24 16:45:03
  谢谢老师。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4 13:02:5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08-24 16:46:40
  谢谢。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4 13:03:17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3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08-24 16:45:44
  谢谢老师。辛苦了。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8-24 20:51:58
  红芋不语,深藏土中,以谦卑姿态滋养一方水土与人家。本文以质朴笔触勾勒红芋的生命图景——从秧苗到果实,从食粮到记忆载体,串联起四十年农事变迁、家庭温情与时代剪影。它既是饥馑年代的饱腹之物,亦是生活富裕后的味觉乡愁;是孩童野火中的欢愉,亦是成人世界里沉淀的深情。文末,种芋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仪式,连接土地、家族与未来,映照出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绵延与沉思。恭喜精品!感谢吴哥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吴增波        2025-08-24 21:31:00
  感谢老师。谢谢。问好。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5 06:39:18
  极度好文,拜读学习了!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