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最美】葛海燕与她的文化长河(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最美】葛海燕与她的文化长河(杂文随笔) ——书香浸润的白驹之子


作者:仇育富 秀才,146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发表时间:2025-08-25 15:27:49
摘要:生为白驹人的葛海燕被当地人称之为“活论语”,她用30多年光阴在三尺讲台上书写青春年华,并自己研习古籍,让古文化的气息在她所出生的故土上架起一座充满书香的桥梁,让墨香浸润这座富含水浒文化气息的古镇每一寸土地。

今年的3月7日,我应邀参加“品读白驹”活动,与部分白驹籍的文人墨客进行交流探讨,写了一篇《书香白驹》,其中写了几位我所熟悉的白驹文化人。
   说起白驹的文化人,我也是最近几年对他们才有所认识,后来发现区作协主席葛海燕也是白驹人。既然《书香白驹》已成稿,不妨再写一篇。这便是此文的来由。
   一直以来,这座串场河边的白驹古镇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外地人所称道,生为白驹人的葛海燕被当地人称之为“活论语”,她用30多年光阴在三尺讲台上书写青春年华,并自己研习古籍,让古文化的气息在她所出生的故土上架起一座充满书香的桥梁,让墨香浸润这座富含水浒文化气息的古镇每一寸土地。
   一、古籍深处的精神原乡
   葛海燕的名字是和《论语》捆在一起的,这还要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说起,那时候的葛海燕坚持每天解读一章《论语》,放在朋友圈互动,引起各地网友的广泛围观。2020年1月24日,有一段特殊的日子她和所有人一样都闭关在家,夜读《论语》成为许多朋友每天期待的内容,她把《论语》酿成大家在特殊时期所渴望的一碗心灵鸡汤,大家一起读,一起议,感知孔子的人格魅力,感受《论语》文化的滋养,将先贤的光辉照进年青人的心灵。一时间,朋友圈成了大家的舞雩台。
   在她上任区作协主席后更是将传播古文化视之为己任,东坡诗集又是她研读的一个新方向,这位文化触角多角度的宋代大家身上隐藏着无尽的知识宝藏,她从东坡坎坷命运中理出顺序,从他的作品中寻求文化脉络,再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用于境内多家城市书屋的讲学。作为地方文化的践行者,与一群渴望获取更多知识的人进行文化交流,引导大家弘扬传统文化,做国学文化的传承人。她在高校读书时就曾因《论语》中“君子不器”的注解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当时摇头叹息“书斋里的学问岂能如此鲜活”,她却执拗地写下:“孔子的智慧本就有箪食瓢浆的烟火气。”这份执念最终化作二十万字的《凤乎舞雩》,书中将“仁”解为“邻里递一碗热粥的温度”,让古籍有了泥土的温度。
   二、东坡诗中的白驹回响
   “白驹”之名可追溯到《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葛海燕不仅是一名省级作家,以她非凡的笔墨书写了许多散文和研读《论语》的心得,把自己打磨成一位文化学者,而她的学术生涯缘自于偶遇一部残缺的东坡诗集旧本,其中“白驹”意象反复出现,引发她对东坡生命哲学的深度思考。此后,她对东坡诗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努力从中找出这位大文豪的生命轨迹,她提出“白驹不仅是时光隐喻,更是东坡在困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象征”这一新观点,从而提升了她对东坡研究的新维度。
   这位学者兼作家并未止步于书斋,她还将东坡诗话带进校园、带进书院;以诗书会的方式将它演绎成东坡文化在白驹的回响。但凡遇到有缘人她都会兴奋地与人一起交流有关东坡的诗话,这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她执着地进行东坡研读和传承中,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终于找到了新的回声。
   三、文化长河里的摆渡人
   串场河成了大丰白驹镇与兴化市的一条分界线,施耐淹故里正是在这一条河的交叉点上,这里也是《水浒传》成书的地方。近几年来在各地举办多场《论语》讲座,她将“君子不器”的哲思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肌理,听众发现这位学者型作家总能将儒家智慧与苏北小镇的物候巧妙勾连。
   葛海燕热衷于苏东坡研究,她的书房收藏有多种东坡诗集版本。她擅长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提炼出白驹人特有的生存智慧,用串场河的波纹解读“大江东去”的时空张力。
   她最喜爱回到白驹,这里是她的襁褓之地,她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就熟悉了响起古镇巷道里的各种叫卖声。她流连于白驹的古渡口、石桥下、古码头,以及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她爱自己出生的故土,以自己是白驹人而自豪,因而更热衷于传播家乡的文化。她相信,文化传承不是静态保存,而是动态摆渡。在她执教期间就曾多次兴奋地与学生们讲到自己的家乡白驹镇。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这位摆渡人正将千年古镇的故事,装进新的文化舟楫。
   串场河继续向东,汇入浩瀚黄海。葛海燕案头的台灯依然明亮,像河面上永不熄灭的航标,指引着文化长河中的行舟,而她就是这条河中的摆渡人。
   四、白驹文化中的布道者
   在这片浸润着海盐气息的土地上,葛海燕如同一个布道者,用她的执着和勤奋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滋养着地方文化的根系。她的家庭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文广局、盐城市妇联2018年4月将她家评为“书香家庭示范点”。葛海燕自己既是作家又是研究古文化的学者,知名画家“老铁”是她的先生,是本地艺术圈内一位很有潜力的画家,常有画作获得省、市、国家级大奖,也时常有个人画展展出,在盐城中国水浒博物馆里就有9幅大画是老铁所画。这一对夫妻琴瑟和鸣,相互尊重。文学和艺术是互通的,他们将诗成画,在画中看到诗。葛海燕将《论语》的仁爱智慧融入文学创作,甘做白驹文化执着的守望者、虔诚的布道者。她深知,个人成就终将汇入时代长河。她鼓励本土作者用文字记录家乡变迁。
   她还与谷子先生主导编纂《驹隙杂拾》一书。这原是一本残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下放在大丰白驹的乔惟同老先生所著。(乔惟同,字:省予,一生创作诗词数篇,留有许多墨宝,一生淡薄名利,其书画作品也大多散落。晚年看淡人生,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个零,晚年自称是“个零老人”。)为乔先生整理的这本专著中反映的是当年他下放期间在白驹农村、农民的生活画面和自身生活境遇的实景。葛海燕和谷子先生合力将这部残篇耗时数月整理出版,圆了这位老人一生的艺术梦。她组织本土作家到古镇白驹进行文化采风,鼓励大丰人写大丰,让更多文艺工作者关注这片文化沃土,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她对《论语》和苏中坡研究的精进,经常受邀去各地进行专题讲学。2024年上海交大EMBA读书会向她发出邀请,请她到读书沙龙座客分享,她就《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为题与交大学子们互动,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葛海燕常说:“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江河。”她以学者之严谨梳理地方文脉,用作家之赤诚书写乡愁记忆,更以摆渡人的姿态守护着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的文化密码。
   在古老的白驹镇上,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如葛海燕这样的布道者。
   (原创首发)

共 25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葛海燕与她的文化长河》作者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葛海燕对《论语》的钻研,也写出了她的爱好,数年如一日,学习钻研,令人敬佩,后上仛作协主席,更加努力了。其精神感人肺腑,耐人寻味。“葛海燕的名字是和《论语》捆在一起的,这还要从2019年12月1日开始说起,那时候的葛海燕坚持每天解读一章《论语》,放在朋友圈互动,引起各地网友的广泛围观。2020年1月24日,有一段特殊的日子她和所有人一样都闭关在家,夜读《论语》成为许多朋友每天期待的内容,她把《论语》酿成大家在特殊时期所渴望的一碗心灵鸡汤,大家一起读,一起议,感知孔子的人格魅力,感受《论语》文化的滋养,将先贤的光辉照进年青人的心灵。一时间,朋友圈成了大家的舞雩台。”写出了真情实感,她对苏东坡的研究。她的书房收藏有多种东坡诗集版本。她擅长从“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提炼出白驹人特有的生存智慧,用串场河的波纹解读“大江东去”的时空张力。真正写出了水平,有新的突破。全文从四个角度写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好文推荐精品。【丁备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5 15:31:12
  文章有真情实感,写意深刻,字字句句打动人心,作者语言功夫好,画面感强。
2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5 15:35:53
  写出了葛海燕研究的信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不得不服,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有用的人才。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8-25 15:37:44
  “葛海燕常说:“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江河。”她以学者之严谨梳理地方文脉,用作家之赤诚书写乡愁记忆,更以摆渡人的姿态守护着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的文化密码。”讲的多么好呀?令人回味无穷。
4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8-25 18:35:23
  “在古老的白驹镇上,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如葛海燕这样的布道者”。这也是白驹文化传承的共鸣。为仇老师佳作点赞。
5 楼        文友:仇育富        2025-08-25 22:35:08
  感谢社长的按语,感谢各位老师的好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