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我与《大众电影》的温馨往事(散文)

精品 【金文】我与《大众电影》的温馨往事(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422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发表时间:2025-08-25 18:04:25
摘要:《我与〈大众电影〉的温馨往事》忆及作者与该杂志的情缘。幼时痴迷电影,1981年冬在邮局初遇《大众电影》便一见钟情,虽曾误将“众”认作“家”,仍成其忠实读者。杂志1950年创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80年代发行量达巅峰,还催生了其他电影刊物。它滋养了作者的青春,影响其审美与价值观,如今仍是珍贵回忆,承载着对电影的纯真热爱。

小时候在农村,我是多么喜爱电影,简直难以形容。每当看到一部新电影,我对电影故事、电影人物以及电影演员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电影看好几遍,仍然热情不减。我对电影里的演员充满了盲目的喜爱,特别是对那些美丽的女演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拜。虽然我们那时候看的都是露天电影,但电影对我的影响,远远比学校的课本对我有诱惑力和吸引力,我对电影的兴趣就像与生俱来。那时候我们根本见不到电影杂志,也从来没有见过电影剧本,但我只要听说哪个村里演电影,不管跑几里路,我一定要叫上几个小伙伴去看。
   后来跟着姥姥来到父母亲工作的煤矿,我更加喜爱电影。父亲经常带着我去看电影。受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我得到了更多的电影知识,也慢慢知道了赵丹、孙道临、王丹凤、王晓棠、王心刚、于洋、白杨、祝希娟、浩亮、刘晓棠、刘长瑜等演员。那时候王石凹煤矿俱乐部几乎每一天都有电影,我跟着父亲看了很多古今中外的电影。因为喜欢,我就愿意了解更多的电影知识;因为热爱,我就更加想知道更多的电影演员。
   那时候能够阅读的各种书籍和杂志很少,电影杂志更是难得一见。
   我见到的第一本电影杂志就是《大众电影》。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大众电影》的情景。
  
   一、初次相遇一见钟情
   记得那是1981年的冬天,已经快该过年了,天气非常寒冷。有一天,我到王石凹邮局去买《儿童文学》杂志。在邮局柜台上摆着几十种各种杂志,大都灰头土脸,设计呆板,缺乏生气,虽然高大上,却很难让人有一种焕发青春活力的感觉。就在我浏览着这些杂志的时候,有一本杂志封面是一位女演员剧照的杂志映入眼帘。我眼前一亮,就上前拿住简单翻阅了一下,里面不仅有电影故事,还有电影评论,既有演员介绍,中间还有几张彩色插图,都是年轻靓丽的演员。我顿时非常喜欢,简直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我心里怦怦直跳,生怕这本杂志卖给了别人,就有些害羞地问道:“这本《大家电影》多少钱?”当我听说是3毛钱的时候,我那时候身上只有3毛钱,我毫不犹豫地把钱掏出来递给了邮局的工作人员。然后我把这本书揣在衣服里面,生怕外面飘落的雪花打湿或者弄脏了这本杂志,急急忙忙跑回了家。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杂志,并且对杂志里的演员看了又看,一直记在心里。就像一件宝贝一样,在我家我放了好几天,总想向人炫耀一下,有一天一位同学的哥哥来到我家,我说我买了一本《大家电影》,这位同学的哥哥给我说:“这不是《大家电影》,这是《大众电影》。”我顿时面红耳赤,我心里想,难道我还能认错字了吗?我就指着杂志封面上面的字让他看。他说,这就是《大众电影》。我这才知道,原来繁体字的大众的“众”是这样写的。后来逐渐了解了《大众电影》的历史,才知道《大众电影》的封面题字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50年6月1日的创刊号开始一直到1963年,“大众电影”四个美术字是编辑部邀请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电影室副主任池宁设计书写的。池宁是中国著名的电影美术师,他设计的这四个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大众电影》的创刊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1963年起,《大众电影》的封面题字改为由郭沫若书写。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尽管他在中国文坛地位较高,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如“中国银行”“黄帝陵”“荣宝斋”“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匾额题字,但我个人总觉得:虽然他为《大众电影》的题字影响巨大,为大众电影赋予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这一题字一直沿用至今,但我内心一直多少存在些微抱怨:虽然你郭沫若是个大师,虽然我也明白你写的是繁体字,但这个的大众的“众”,你写的确实像个“家”。
   自从知道了《大众电影》杂志,我经常会到邮局去,把父母亲给我的零花钱经常用来买书,有时候是买《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有时候是买《我们爱科学》《英语学习》,只要见到《大众电影》,我几乎全买。那时候由于运输等原因,并不是每期的杂志都能传播到煤矿,也有时候刚刚到货,就卖空了。我那时候在煤矿图书馆也可以见到十几本杂志,但我最喜爱的仍然是《大众电影》。
  
   二、追求卓越创造辉煌
   随着对《大众电影》的深入了解,我才慢慢知道了《大众电影》的“身世”。说句心里话,《大众电影》作为一本艺术杂志,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它的命运恰如一位知识分子一样,遭遇了很多坎坷。早在1950年的时候,《大众电影》就创刊了。
   《大众电影》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承载着无数人的电影记忆。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文化领域也亟待发展。在上海这个有着深厚电影文化底蕴的城市,时任上海文化局领导的夏衍、于伶等人,出于为社会主义电影建立宣传舆论阵地的考虑,决定创办一本电影刊物。他们将其命名为“大众电影”,寓意十分明确,就是要“为最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服务”。刚开始《大众电影》编辑部设立在上海江西路附近汉密尔登大楼旁一个简易的建筑里,由梅朵和王世桢出任主编。后来由于杂志影响巨大,编辑部改在了北京。目前《大众电影》杂志的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2号8层801,编辑部地址为北京市北三环东路22号,邮编是100029。
   创刊初期的《大众电影》特别受欢迎,不仅登国产电影,还会介绍苏联、东欧的影片,那时候家里能够有这本杂志的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虽然这本杂志很受大众欢迎和喜爱,但是它的命运依然是一波三折。到了1966年,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大众电影》被迫停刊了,这一停就是十三年。十三年的沉寂,十三年的空白。其实很多人都在期盼,回忆着曾经的美好,痛心着艺术的寂寞,向往着艺术的重新腾飞。
   直到1979年,《大众电影》才重新复刊。复刊第一期的封面选了电影《小花》的剧照,陈冲和刘晓庆并肩笑着,据说那一期印了六十五万册,一上市就被抢空了。现在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当年的《大众电影》,可能觉得很普通,甚至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放在20世纪70、80年代,我们能够看到一张彩色插图都非常稀缺,电影杂志上的彩色照片,真实的自然美,更是少之又少。我曾在一位同学家见过那期杂志,封面都被翻得发白,同学的爸爸说:“那时候能买到一本复刊的《大众电影》,比过年穿新衣服还高兴。”
   《大众电影》和时代同步,与百姓同行,《大众电影》举办的百花奖评选,深得百姓喜爱。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大众电影》走进它的辉煌时期,最高发行量曾经创造过一期发行960万册的记录,可以说在杂志界独树一帜,凤毛麟角,出类拔萃,创造了辉煌。
   在《大众电影》的影响下,一批电影刊物应运而生,在我的印象中,《电影故事》《电影画刊》《上影画报》《电影文学》也影响巨大,很受百姓欢迎。
  
   三、爱如珍宝倍加珍惜
   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少年大都非常单纯,也特别相信书上的内容。大家都喜欢看电影、谈论电影,而且对电影中的演员都非常喜爱并崇拜。有的把电影明星的照片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有的小心翼翼把明星照片剪下来,收藏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还有的把自己心爱的演员照片放在钱包里,随身带着。看一眼自己心仪的女明星,都会感到十分幸福。要是谁敢对自己心仪的女明星说三道四,出言不逊,很多人都会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因为这样的事而分道扬镳。我们的中学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崇拜过电影明星,比如日本的高仓健、真由美,比如香港的周润发、万梓良、叶倩文、钟楚红、赵雅芝、胡慧中、德国的阿兰•德隆、大陆的张金玲、李秀明、陈冲、刘晓庆、龚雪、方舒、姜黎黎、张瑜、张丰毅、吕丽萍、斯琴高娃、谢芳、田华、上官云珠、孙道临、傅艺伟等等。那时候的《大众电影》给我们的影响,不亚于四大名著和中学课本。只要见到一本《大众电影》,很多同学都会认真阅读,有的同学甚至会自己藏起来,说弄丢了,其实是因为自己喜爱,不愿意给人还了,宁可落个骂名,也要独占一本电影杂志。
   我们中学阶段,喜爱电影那是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有些中学生甚至将电影片名连在一起,写成文章,虽然写得很幼稚,但大受欢迎,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我曾经保存过一篇关于电影片名的小文,全文如下:
   以下是一篇用电影名组成的短文:
   我是一个《卖花姑娘》,住在《鲜花盛开的村庄》。我要做《英雄儿女》,在一个《战斗的早晨》,我迎着《海岸风雷》,寻找《地下游击队》,参加了《小八路》。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战火燃烧了熊熊的《森林之火》,我穿过《琛姑娘松林》,那正是《摘苹果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阿福》,《小兵张嘎》,还有那勇敢的《十六个人们》,发扬了《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踏上了《长途跋涉》的《征途》。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现了敌人的《脚印》,我们《跟踪追击》,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的胜利。在《艳阳天》的时候,走进《青松岭》的《金光大道》,遭遇了一场《难忘的战斗》。在《夜幕下的哈尔滨》,观赏了《万家灯火》,看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当夜幕划破《黎明前的黑暗》,我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我们《挺进中原》,《突破乌江》,完成了《智取华山》,《保卫延安》的《光荣使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上了《革命家庭》。集结了千万个《英雄虎胆》,参加了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役》。在《烽火硝烟》的《长征》路上《南征北战》,攻破了《上甘岭》上的《铜墙铁壁》。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年代,走遍了《万水千山》,迎来了《早春二月》的《曙光》!点燃了《梅岭星火》《寂静的山林》,解放了《北国江南》《雷锋》的家乡。这《血与火的洗礼》终于迎来了《停战以后》的胜利!在凯旋的《回乡路上》,《年轻的心》《血,总是热的》。我们走下《沸腾的群山》,蹚过《江水滔滔》的河畔,来到《三家港》,《等到满山红叶时》,去走向《瑶山春》。
   上大学以后,虽然我的阅读兴趣发生了改变,我更爱阅读《读者文摘》(即后来的《读者》)和《青年文摘》和《小说月报》,但我始终暗暗钟情着《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不仅让我们的青涩年华有了很多浪漫的色彩,也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价值观。通过电影,我们更加立体地认识人生和社会,渐渐能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渐渐懂得,所有的辉煌的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和泪水,所有短暂的美丽背后也都有无数的努力和追求。即使是美丽的花蕾,也未必都能够灿然绽放;纵然是大结局非常美好,也需要经历千锤百炼风风雨雨的考验与磨砺。我们的人生如此,即使是《大众电影》这样的艺术杂志,其命运何尝不是经历过很多沉浮与坎坷、挣扎与奋斗。
   整个80年代,我一直都是《大众电影》的忠实读者。
   等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家里珍藏的《大众电影》也有一百多本。每一本杂志我都爱如珍宝,生怕弄坏一点皮,生怕保护不好,就像害怕玻璃被打碎一样,总是藏在书箱的中间,放得整整齐齐。偶然有同学借阅,弄坏了一些或者缺少几页插图,我都深感遗憾,有时候甚至向人大发脾气,觉得那是一种不可复制难得再得的宝贝,是不可挽回的精神损失。我珍藏的《大众电影》,经常会慎重地拿出来看一看,就像自己珍藏多年的珍珠玛瑙。
  
   四、岁月如歌,珍爱依旧
   随着生活的压力放在肩上,我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随着青春岁月的渐行渐远,我的很多爱好都被压缩到了角落。但我依然热爱电影,关心新时期电影的发展,关注某个心仪电影明星的命运。我曾经崇拜过的电影明星有刘晓庆、赵雅芝、胡慧中、叶倩文、高仓健、黄元申、成龙、李连杰等等。
   90年代之后,虽然我依然热爱着《大众电影》,但由于生活的压力,我渐渐变得很少有时间看电影,也很少再购买电影类杂志。文平把自己的爱好藏在心里,在生活的道路上肩负责任,努力奋斗,为柴米油盐打拼,为生活得更加精彩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岁月如流,蓦然回首,已经双染白头。
   如今看电影,基本上大部分国产电影和电视剧我已经不看了,偶然看一些老电影和译制片,感觉那些电影才值得细细品读,细细琢磨。很多电影,尽管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看过之后,不免失望。虽然如此,我依然喜欢这本《大众电影》杂志。因为它曾经陪我度过迷茫的青春岁月,曾经在我寂寞的夜晚给我一丝向往,点燃我浪漫的感情,让我的心在温馨里有那么短暂的平静。内涵丰富的电影故事,个性各异的电影明星,丰富多彩的人物命运,精彩纷呈的婀娜多姿,都曾经令我神往,令我痴迷,令我追梦,令我激情澎湃,令我充满渴望与活力。我怀念我的青春岁月,怀念当年的亲情、友情和恋情,我依然珍爱着《大众电影》以及我曾经喜爱的书籍。
   如今,那些旧杂志依然躺在我的书柜里。偶尔翻起,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对我来说,《大众电影》早已不只是一本杂志,它是我青春岁月的见证,是我对电影艺术纯真的热爱,是我羞涩年华里渴望浪漫的追求,是我一见钟情至今依然坚守的唯美情怀,是人生一段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虽然如今我与它渐行渐远,但那段难忘的情缘,却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深情而温馨。
  

共 52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1、这篇散文的优点与看点突出:以个人成长轨迹串联《大众电影》发展史,用“初见误认刊名”“珍藏杂志”等细节,将时代记忆具象化,兼具私人叙事的温度与文化史的厚度。文字质朴真挚,如对露天电影的痴迷、对明星照片的珍视,精准复刻一代人的青春情愫,易引发共鸣。2、 对读者而言,它不仅是对特定年代文化载体的回望,更启发人们思考“纸质媒介与青春记忆”的关联。3、文章通过杂志命运折射时代变迁,暗含对纯粹热爱的礼赞;作者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个人往事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镜像,兼具怀旧价值与情商感染力。推荐阅读!【金文编辑:江西学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6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08-25 18:06:04
  感谢社长的辛勤创作,期待更多精品佳作!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2 楼        文友:江西学士        2025-08-25 18:07:45
  读着社长的文章,可以找到自己的电影情结。
乌篷船,听雨眠,一蓑烟雨枕江南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26 07:56:39
  感谢江西学士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8-26 07:57:52
  江西学士老师的文笔细腻,感情真挚,善于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祝福老师创作愉快!
5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26 20:48:19
  我相信王老师这篇美文,肯定牵出了很多人的回忆,情感真挚,引人共鸣。我喜欢真情的文章,读完有酣畅淋漓之感。另外告诉老师,我在美丽国的大学图书馆发现《大众电影》,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