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故乡的池塘(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故乡的池塘(散文)


作者:燕双鹰 布衣,40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发表时间:2025-08-26 10:38:39
摘要:原创首发

【家园·人生】故乡的池塘(散文)
  
   会昌的雨是缠人的,总在三月油茶花开得最盛时来,带着山坳里腐叶与新泥混在一起的腥甜,淅淅沥沥地落,把村西头那口池塘泡得愈发丰盈。我离家二十五年,走南闯北,见过黄河的浊浪、西湖的柔波,可闭上眼,最先浮现的还是那塘水——像祖母纳鞋底时用的菜油灯,灯芯草明明灭灭,把我的魂儿都勾得发颤。
   老屋就挨着塘埂,青砖墙被塘水蒸了几十年,爬满暗绿色的霉斑,是岁月啃出的印子。祖父还在时,总说这塘是“活的”,有灵性。1998年大旱,山脚下的稻田裂得能塞进小孩的拳头,连村口那棵老枫树都落了半树叶子,可这塘底偏生汪着一洼水,映着天上的云,像块被揉皱又展开的蓝土布。后来我才知道,那年祖父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塘边,把埂上的枯草刨下来铺在塘底保水,还偷偷把给我熬治咳嗽的枇杷叶水倒进塘里——他蹲在塘边咳嗽的模样,背弓得比塘埂还弯,塘水映着他的影子,晃得人心疼。
   池塘的春天是被蛙鸣喊醒的。惊蛰前几天,准有一只蛙先开口,声音从塘中央那丛茭白里钻出来,细弱却清亮,像谁用指尖弹了下水面。没过两天,满塘的蛙都醒了,“呱呱”声裹着水汽飘满村子。我和阿弟总爱趴在塘埂上,胳膊肘支着湿软的泥土,看蝌蚪在水里游。它们脑袋圆滚滚的,尾巴细得像棉线,成群结队地凑在一起,像撒了一把黑米粒。阿弟吵着要捞,我就找父亲编竹筐剩下的竹篾,破成细条,编个巴掌大的小网,网眼要密,不然会漏了最小的蝌蚪。有次捞上来一只,装在玻璃罐里,阿弟夜里抱着罐子睡,结果翻身时罐子倒了,蝌蚪干在窗台上,尾巴还卷着。阿弟哭了半宿,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母亲没办法,只好点了炷香,带着我们去塘边,让我们对着塘水磕了三个头,说:“对不住塘神,孩子不懂事。”
   那时的池塘,是我们的“百宝箱”。春末茭白冒头,我和阿弟就踩着塘边的青苔去摘,要选刚露出水面的嫩茎,剥去外层的老皮,里面的茎白生生的,嚼在嘴里有股子清甜,能当零食吃。夏天天刚亮,我们就拎着竹篮去摸螺蛳,螺蛳都趴在塘壁上,用手指一抠就下来,回家用清水养上半天,吐尽泥沙,母亲再切点紫苏、辣椒,炒得喷香,能下两碗糙米饭。秋天最热闹,塘边的柿子树熟了,黄澄澄的果子挂在枝头,风一吹就晃。我们搬着小板凳站在塘埂上,用竹竿打柿子,柿子掉在塘里,会浮起来,像一个个小灯笼。阿弟性急,脱了鞋就往塘里跳,塘水刚没过他的膝盖,他却故意把水溅我一身,我追着他打,笑声把塘里的鸭子惊得扑棱棱飞起来,翅膀拍打着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我们脸上,凉丝丝的。
   塘边的老樟树是村里的“老神仙”,树干要两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枝桠伸得老长,一半都盖在塘面上,夏天能遮出一大片阴凉。每天傍晚,村里的老人就会搬着竹椅来树下坐,摇着蒲扇聊天。张婆婆最爱讲“塘精”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媳妇不孝顺,把婆婆的剩饭倒进塘里,结果夜里塘里冒起绿光,媳妇第二天就得了怪病,浑身发痒,后来在塘边磕了三个头,又把家里的鸡蛋倒进塘里赔罪,病才好。我听得怕,夜里不敢靠近塘埂,总觉得塘里有东西在盯着我。母亲就笑着说:“傻孩子,塘里哪有精怪?只有我们的影子。”那时候我不懂,后来才明白,母亲说的“影子”,是我们在塘边留下的日子——是祖父舀水的背影,是阿弟捞柿子的笑声,是母亲在塘边捶衣服的棒槌声,一锤一锤,都砸在我的记忆里。
   记得十岁那年夏天,我差点掉进塘里。那天我和阿弟去摸鱼,塘边的青苔滑得很,我一脚没踩稳,半个身子栽进了水里。水很凉,带着水草的腥味,我慌得乱抓,刚好抓住了一根茭白的茎,茎很细,我却死死攥着,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阿弟吓得大叫,声音把在塘对岸放牛的祖父引了过来。祖父跑得很快,鞋子都跑掉了,脚踩在碎石子上也不管。他趴在塘埂上,伸手把我拉了上来。我浑身湿透,冷得发抖,牙齿不停地打颤。祖父没骂我,只是把我抱在怀里,用他的粗布褂子裹着我。他的褂子上有汗味、烟草味,还有塘水的腥味,可我觉得特别暖,暖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后来祖父在塘边立了块木牌,用炭笔写着“小心滑”,字歪歪扭扭的,却在太阳下晒了很多年,直到木牌都烂成了碎木片,那三个字的痕迹还隐约能看见。
   后来我去县城读书,每个月回家一次,每次都要先去塘边看看。塘还是老样子,塘埂上的草更密了,祖父种的那排竹子长得更高了,风一吹,竹叶落在塘面上,像一只只绿蝴蝶。有次我看见母亲在塘边洗菜,她的头发白了些,腰也比以前弯了,棒槌捶在衣服上,声音没以前响了。她说阿弟也长大了,不爱去塘边玩了,总躲在屋里看书,连柿子熟了都懒得去摘。我心里有点空,好像池塘里的水少了些,可仔细一看,水还是满的,映着天,还是那么蓝。
   再后来我去了外地工作,走的那天是清晨,塘面上飘着雾,像一层白纱。祖父和母亲站在塘埂上送我,祖父没说话,只是把一袋炒螺蛳塞给我,螺蛳还是热的,裹着紫苏的香气。母亲抹着眼泪,说:“常回来看看,塘还在呢。”我点点头,不敢回头,怕看见他们的影子在塘雾里晃,晃得我走不动路。
   这几年我回来得少,去年清明回去,发现塘埂修了水泥,平平整整的,却少了以前的土腥味。老樟树还在,只是枝桠被锯掉了一些,村干部说怕树枝掉下来砸到人。塘里的水还是清的,可看不见蝌蚪了,也看不见螺蛳了。阿弟说,现在村里的人都用自来水,没人去塘里摸螺蛳、洗菜了,连塘边的柿子树,都结不了几个果子了。祖父不在了,母亲说他走的前一天,还拄着拐杖去塘边坐了半天,望着塘里的水,不知道在想什么。那天风很大,吹得他的衣角飘起来,像塘面上的涟漪。
   我在塘边站了很久,风一吹,塘面上起了波纹,像母亲年轻时脸上的笑纹。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在塘边给我洗尿布,水花溅在她脸上,她笑得眼睛都眯了;祖父在塘边教我钓鱼,鱼竿很沉,他握着我的手,一起把鱼钩甩进塘里;阿弟在塘里捞蝌蚪,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的时候,脸上都是泥,却笑得很开心。那些日子像塘里的水,看似平静,却藏着那么多暖。
   现在我常给儿子讲池塘的故事,讲祖父立在塘边的木牌,讲阿弟为蝌蚪哭鼻子的模样,讲张婆婆的“塘精”传说。儿子听得入迷,问我:“爸爸,池塘现在还在吗?”我说在,它永远都在,在会昌的山坳里,在我的心里,像一盏灯,亮着,等着我回去。
   前几天夜里,我又梦见了那口池塘。塘面上飘着油茶花香,祖父坐在塘边钓鱼,母亲在捶衣服,阿弟在捞柿子,我趴在塘埂上看蝌蚪。风很轻,塘水很暖,连空气里都是故乡的味道。醒来时,我的枕头湿了一片——原来,故乡的池塘从来都没离开过我,它藏在我呼吸的空气里,藏在我吃的每一口饭里,藏在我夜里的梦里,只要我一想,它就会亮起来,像母亲的眼睛,温柔地看着我,等着我回家。
  
   二0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二

共 26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故乡的池塘》以细腻笔触编织出一幅满含乡愁的记忆画卷,字里行间皆是动人的烟火气与深情。作者将对故乡的眷恋浓缩于村西头那口池塘,从三月缠人的雨、塘边爬满霉斑的青砖墙,到祖父保水护塘的佝偻背影、阿弟为蝌蚪落泪的童真,再到摸螺蛳、打柿子的鲜活日常,每个细节都如塘中涟漪般漾开温暖。老樟树、“塘精” 传说、歪扭的 “小心滑” 木牌,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元素,不仅勾勒出乡村生活的质朴轮廓,更藏着家人间的牵挂与岁月的温度。文末池塘的变迁与梦中的重逢形成对照,既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又将故乡的印记化作心底永恒的暖灯,让乡愁不再是单薄的思念,而是浸润着亲情与生活滋味的生命底色,读来令人动容。推荐赏读。【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26 10:39:08
  这篇《故乡的池塘》以细腻笔触串联起乡愁与亲情,将对故乡的眷恋凝于村西头那口塘。从祖父护塘的背影、阿弟为蝌蚪落泪的童真,到摸螺蛳、打柿子的日常,细节满是烟火暖。老樟树、“小心滑” 木牌等元素藏着时光印记,文末塘的变迁与梦中重逢对照,把故乡化作心底暖灯,让乡愁浸满亲情滋味,读来动人。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回复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8-27 00:01:54
  感谢田冲社长的辛苦点评,致敬老师,祝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