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唐玄宗的爱情(赏析)

精品 【浪花·时光】唐玄宗的爱情(赏析) ——读白居易《长恨歌》


作者:吴需荣 举人,4052.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发表时间:2025-08-26 12:22:50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爱美女的故事屡见不鲜,从远古的帝舜和娥皇女英,到后来的商纣妲己,到幽王烽火戏诸侯,到后来历朝历代的知名皇帝,都会有美貌的红颜相提并论,基本上都有江山美人的传说故事。成功的君王,遇到贤明的皇后或妃子,那是相得益彰千古佳话,而不成功的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博美女欢心各种作死,最后失去民心失去江山,从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些美人也留下妖媚惑主的名声。然而,在这些故事中,唐玄宗和杨贵妃却是个特例。某种意义上来说,唐玄宗也是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各种作妖,不知节制和收敛,可以说是荒淫无度,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险些丢掉大唐江山。后来将士们发动兵谏,杀了贵妃和杨国忠,才挽救了大唐王朝。而唐玄宗也失去了民心,不得不传位于皇子,虽被尊为太上皇,实际上也等于失掉了江山。按理,唐玄宗也应该和纣王幽王一样成为被美人所惑的千古罪人,然而,他成了千古情种,更多的人对他和杨贵妃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却秉持了赞赏的态度。原因就是,大唐出了白居易这个至情至性的人,他为唐明皇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恨歌》,洗白了唐明皇,而纣王幽王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我们看看唐明皇是如何作妖的。首先,他获得杨贵妃的手段就十分令人不齿。杨贵妃本是寿王妃子,是他的儿媳妇,他看上了这个儿媳妇,让她出家当上了女道士,然后又让她还俗。还俗以后,寿王就惊奇的发现,他的妃子成了自己的母后。唐朝风气相对开放,又崇尚道教,所以有很多女道士,这些女道士名义上不能婚配,实际上很多颇有才情,制造出不少风流韵事。皇室将妃子通过女道士另行婚配的也有先例,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可见,唐朝宫廷生活的糜烂和荒淫无度,是有传承的。当然,武则天本为太宗妃子,但她年龄和高宗相仿,两人热恋还不算过分,唐明皇将年龄比自己小三十多岁的儿媳妇夺为己有就有点过分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件荒唐事,他为了弘扬孝道亲笔题写的立于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也让人读到了一丝暧昧的气息,感觉似乎在向儿子点拨着什么。此事终究是个污点,太难洗白,所以白居易在诗中选择了直接忽视,似乎只是普通的自由恋爱。
   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用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真是艳压群芳。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越说贵妃美,也越说明唐明皇对她的喜爱。丈夫爱妻子无可厚非,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尽情渲染,极尽能事。然而,在浪漫的爱情故事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荒淫的君王以天下博美人一笑的不称职:1、耽误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本应该勤政爱民的君王,为了流连美人榻上,连早朝都不要了,真的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了。可是,如果李隆基当时真的选择了美人,将江山交给后继之君倒也罢了,他是和纣王幽王一样霸占着江山,享受着江山,又不去管理,只有权利没有义务,这样带来的只有国家的灾难,百姓的灾难。2、赏赐公器,“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古人的“可怜”,是可爱,不是我们现在值得怜悯的词意。唐明皇喜欢美人,让美人的家人都享受荣华富贵倒也罢了,白居易没说出的是,唐明皇居然将朝政交给不学无术以权谋私的杨国忠,就是因为他是贵妃的哥哥!识人不明,任用小人,国家自然一塌糊涂,倒霉的可是黎民百姓。3、宠爱无度。白居易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是说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似乎在赞扬皇帝专情。事实上,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用六百里加急运送荔枝,只是为了博贵妃一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和幽王烽火戏诸侯有何区别!可以说,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的外衣之下,满满的都是他对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失职甚至是罪恶!
   坦率的说,唐明皇和杨贵妃本应该作为荒淫误国的典型,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的倒行逆施造成兵变一点都不奇怪,兵士们将对皇帝的不满统统发泄在贵妃身上,要求处死贵妃,并不过分。所以,唐明皇自知理亏,也没有对那些士兵秋后算账,白居易在诗中也没有指责那些士兵是扼杀爱情的刽子手。白居易巧妙的淡化了事变过程,似乎只是遇到了一个不幸的意外事故。而他在描写两个人的爱情时,写了贵妃的美,写了两人生活的甜蜜,写了皇帝的专情,写了皇帝对妃子的好,用这些爱情中的温暖和美好淡化了这场婚姻对国家、对百姓造成的恶果。这当然是因为白居易诗歌的主题决定的,他题目是《长恨歌》,他不是恨唐明皇荒淫无道,而是恨两人的爱情没有圆满。就这样,一段本应被鞭挞的爱情,成了美好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故事到这里,爱情还只是外衣,包裹着的还是罪孽。于是,白居易干脆抛却了历史的真实,完全进入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描写两人伟大的爱情,就是写贵妃死后,明皇对她的思念,以及到处寻访的故事。这是整篇诗歌中最感人的部分,让人完全忘了这些本是作者编造出来的子虚乌有的故事,从而生发出对两人深深的同情,对爱情深深的眷念。
   后续故事主要分几个阶段:1、思念。“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简直写尽了人间的思念。看到月伤心,遇到雨伤心,听到铃铛响也是伤心,更不要说看到风景了,像什么花、柳枝之类,本来就容易让人想到美女,唐明皇更是一见就掉眼泪。想啊想,想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这哪是饱经世故的皇帝,简直就是刚堕入情网的不谙世事的小年轻。当然,任何感情到了极致,人都是简单纯粹的,爱当然不例外。当我们用世故蒙蔽了双眼,用成熟麻木了神经,我们会觉得我们看淡了一切,不会再有像明皇这样的苦恼,但我们也就淡忘了人间至情至性的真情实感,没有了单纯的快乐。白居易在写爱情,写唐明皇的痴情,写他如赤子一般的真情,让我们逐渐淡忘了他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看着他无法排遣的痛苦,就会原谅他以爱为名做的错事,而只记得他的情真意切。文学作品,带给人的不就是最纯粹的感情,最纯粹的美好,不掺杂任何利益纠葛和世俗情绪的赤子之心吗?我们愿意看到唐明皇思念,痛苦,流泪,因为这满足了我们对爱情的期盼和想象,满足了我们对纯真的渴望,满足了我们对世俗的鄙夷和不屑。这段爱情故事,也在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下得到了新生。2、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真挚的爱,绝不只是空谈和想象,必须要有所行动。所以,唐明皇在道士的帮助下,上天入地,到处寻找自己心爱的人,可终究一无所获。这也正常,任何事情,如果能够轻易得到,还值的珍惜吗?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看到了坚持不懈的可贵,看到了百折不回的难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3、重逢。终于,在海外仙山,得到了杨贵妃的消息,于是两人重逢了。这里着重描写了贵妃对皇帝的爱,也算是对明皇的回馈和反映吧。听到皇帝来了,贵妃先是大吃一惊,然后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去见了,可见心情之急切。然后流着眼泪,诉说自己也回望长安,心心念念想着过去那段美好的生活,想着挚爱的君上。只是阴阳两隔,不能长相厮守,只能将痴心通过饰物留给君王。最后的高潮部分,是两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在人间已经失去了的爱情:“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最后的誓言让人泪下,让人唏嘘,人生能有一段这样的真情,虽死无憾。人都是会死的,只有真情永在。
   《长恨歌》的广为传颂,让两人的故事成了爱情主题。只能说,如果唐明皇不是个皇帝,他们也许能获得圆满的爱情,正如李商隐在《马嵬》诗中所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终究,世事难以两全,艺术、爱情、政治想兼而有之,太难。终究,读《长恨歌》的人,主旨都不是批判唐明皇,而只是感慨真情的可贵。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上天没有给我们荒淫的条件和机会,但我们一样可以为爱情付出,一样可以寻找到情比金坚的爱情。甚至,普通人的爱情更持久,更永恒。一首七律,记爱情和相思:孤身辗转为思狂,漏静更深数夜长。哪有娥眉曾鼓瑟,不知红袖会添香。万千宠爱空余恨,无限风流枉断肠。最是真情催老朽,苍颜华发叹黄粱。

共 32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这篇赏析最精妙之处在于戳中了《长恨歌》“以文学重塑历史”的核心,明明唐玄宗这家伙夺媳、怠政、用杨国忠误国,本应该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君主,白居易却用笔墨轻轻扭转了一场不勘的叙事。他先以 “回眸一笑百媚生” 写尽贵妃的艳,用“春宵苦短日高起” 藏起怠政的罪,再跳过“荔枝劳民”的实,只留“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痴,把帝王的荒淫裹进爱情的糖衣。更绝的是后半段的“造梦”:行宫见月的泪、夜雨闻铃的肠断,把帝王写成了为情失眠的少年情郎。“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觅,又给这份爱添了执念的重量。直到长生殿的“比翼鸟”“连理枝”,彻底让历史的罪责败给了文学的深情。赏析没停在故事表面,反而点透了白居易的巧, 他不辩史实对错,只抓“至情”二字,让读者跟着明皇的思念心疼,忘了他曾是误国的君,只记得他是痴情的男人。最后连李商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叹都引了进来,更衬出《长恨歌》的魔力,让一段本该被骂的往事,成了人人可以共情的爱情标本。文字的魅力无限,这样说,那样说均可,自有一番道理。好文力荐!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8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8-26 12:26:55
  富贵荣华,皇家事,文字说东西,荣也皇家,丑也皇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