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小树林里面的写作(散文)
八月,处暑已过。我踏着晨曦,迎着清晨阵阵微风,望着从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心里无比舒畅。那阳光沐浴着万物,给山山水水带来了无限生机,仿佛大地也变美了,化作一位沉鱼落雁的窈窕淑女;路边的花草,似乎也更加诱人了。
我吃过早饭,推着从前在地里运送苹果的小推车,拿上一把锄头,又泡了一杯浓茶,去了我那几分苹果树地,钻进树旁的一片土槐树林里。这里是我选择写作的最佳地方,它环境优美,周围的苹果树、桃树、花椒树错落有致,各家各户大小不一的地块分散在四周;不远处还有几棵高大的椿树、楸树,把这片古老的碾麦场装点得如诗如画。十多米高的树顶上,还挂着几个老鸦窝。
春季里,孵出的小鸟探出头来,欢叫声此起彼伏;到了秋季,更是果实累累——红红的苹果、粉扑扑的鲜桃、红透了的花椒,还有饱满的玉米棒、小巧的白豆、挺拔的高粱。我真是迷了,推着小车,漫步在这秋日的画卷里,是多么的舒心,在望着五彩斑斓的花朵绽放,真让人目不暇接。即便陶渊明在世,恐怕也未必能勾勒出这动人的画面。
说实话,我拿工具到地里干活是小事,有时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我主要是想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在这土槐树下,用手机写文章。这里环境好,坐在树下望着美景,我便文思泉涌。
我是真习惯了这片小树林。它比县城里我的办公室自在,比家里有空调的房子雅致,更比其他地方清静。
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片小树林的,也不知道在这里能写出多少文章,连我自己都彻底糊涂了。我只知道,村里人有闲言碎语:“整天钻在那巴掌大的苹果树地里,那苹果树能结金子还是银子?”背地里也有人骂我“神经病”,说我钻地里瞎折腾,不知在干些啥,不管地里有没有活都待在那儿。
更有人背后议论我:“神经病,清高,是个独头蒜,不合群。”我往往听见了也装没听见——默默的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用农民的话说咱就是“井水不犯河水”。
写文章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追求。我不可能敲锣打鼓跟人说我在写文章,更不会见人就提我的文章在哪刊登了、获了什么奖——那样就算不是神经病,也真成了神经病。我默默写着、划着,有些事连老伴都不知道,我只记着几个字:“文人就要低调。”
小树林,我是真的爱上它了。上次我在县里和其他地方办事,二十多天没去那里,心里竟格外想念,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那天,我待在这片土槐树林里。在一次看看土槐树,它虽谈不上高入云天,却一排排整齐挺立,像一个个卫士;树冠仿佛是士兵戴的军帽,威武又潇洒。土槐树两边,是一棵棵挂满果子的苹果树;不远处一棵高大的楸树上,开满了白里透红的花,格外诱人,还散发着阵阵芳香。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忙着采蜜,更令人惊喜的是,树上的鸟巢里,一群小鸟正欢叫着。我顿时来了灵感,拿起手机,写下散文《楸树》。
正写着,头顶有一架架飞机轰鸣而过,邻居在苹果树地里喊我,村里还传来收狗、收鸡和卖鸡蛋的吆喝声——可这些丝毫没打扰我,我静静陶醉在写作的热情里,那楸树仿佛就是我文章的化身,我沉浸在那段充满激情的思绪中。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过去,我才从文字里抽离出来。
这篇《楸树》满含真情实感,立意深刻,于2025年4月27日发到《丁香文学》,两天后就获评精品。在如今阅读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阅读量仍突破900,留言也有13条。
这让我真切体会到:小树林是我写作的净土,是我力量的源泉,更是我发挥写作余热的地方。
记得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几夜的雪。天放晴后,白茫茫的积雪在冬日阳光下分外妖娆,大片麦田被雪覆盖着,农人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我忽然想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兴奋极了,竟忘了寒冷,加上这几天在家待得烦闷,便穿着棉鞋,踏着半冻半化的雪水,沿着行人踩出的小路,想去小树林看看。我还知道,小树林旁边有个废弃的猪场,猪场大门虽锁着,放饲料的小门却半掩着,里面堆了不少柴禾,门口还有一块砖,刚好能挡住吹来的寒风。
走到那儿,灵感突然涌上心头。淡淡的寒风刮过,我没觉得丝毫冷意,反而心里暖烘烘的。我一头钻进矮小的饲料房,仿佛进了带空调的房间,忙打开手机,思绪像潺潺流水般在脑海里翻腾。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脚和手都冻得有些麻木了。恰巧身上装着打火机,便在这小屋里生起了火。烟雾驱散了寒气,屋里顿时暖和起来。我站起来到外面走了一圈,回来又细细写着文章,写完又改、改改又加写。
这篇在小树林旁猪场房里诞生的《撒化肥》,满含真情且透着丰厚的农业知识,于2023年2月20日在丁香社团发出。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它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阅读量竟达4566,留言37条——这真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不久后,江山微信有声推广也隆重推出了这篇文章。
在小树林里,我用娴熟的文笔,记录下一幕幕美好的回忆,写下一篇篇饱含热忱的乡土散文,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了一位位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许多读者在留言和私聊中说:“读闰土老师的文章,一股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农家谚语、歇后语运用自如,不仅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还让读者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人常说“三句好话当钱使”,读者的赞誉就是我写作的动力。最近我总钻到小树林里,在这环境优雅的地方,既安静又舒适。带一大瓶茶水、一个小软皮板凳,背靠着一棵大土槐树一坐,看看四周空无一人,日子过得真像皇上一样,舒服自在。
在那里,我一天能写一篇文章,最多时三天写两篇,还真写上了瘾。从过完年到现在,我粗略算了算,共写了一百二十多篇文章,近百分之九十都获得了精品,而且大多数都是在这片小树林里完成的。
小树林,你是我写作的基地,我时时都忘不了你。
(原创首发)
树林方寸见文采。
陶公何须羡慕生,
桃源前身闰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