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养一蔸水葫芦,心里的塘便铺满了绿(散文)
河堤下面的那条小路,近来成了我晨跑的专属路线。因为临着水,清新的风裹着湿润的凉意扑在脸上,暑气便轻了许多。更难得的是那份清寂,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往来,偶尔能撞见一两个静坐的垂钓者,大多数时候,这条路只属于我一个人。
河流以它亘古的从容向前流淌,开阔的水面与这份独享的静谧,令我心无旁骛,目光也格外专注——那些攀附在河边的藤蔓、倔强生长的野草,都成了我眼里凝望的景致。
今天晨跑时,忽见河面漂着几簇水葫芦(学名凤眼莲),我的脚步陡然收住,怔怔地看了好一会儿,心里莫名涌起几分柔软的暖意。
记忆里,水葫芦永远是带着童趣的植物。尽管它是喂猪的“猪草”。可在儿时的我眼里,那一个个圆鼓鼓的小气囊,奇怪又好玩,它分明就是一个“玩具”啊!那圆鼓鼓的小气囊,按一下,“哧”的一声脆响,听着,心里一阵欢愉……多有趣的植物啊!顷刻间,不知怎的,思绪飘远,蓦地又想起外婆家村口那方铺满水葫芦的翠绿水塘。
那会儿家家户户都养猪,水葫芦长得快,是极好的猪草。外婆家村子里的那口水塘特别大,就像是一个天然养殖场——全村人都在那里养水葫芦,没人刻意去培植,可水葫芦就是长得旺,远远望去,整个水塘被撑得满满当当,仿佛在水面铺了块硕大的绿毯子,风一吹就跟着飘浮起伏,别提有多壮观了。
若再走近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塘里的“地盘”泾渭分明。人们用一根根细长的毛竹或手腕粗的长竹竿,横的、竖的、斜的隔着,将满塘的“绿毯”裁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格子间。哪家的水葫芦长在哪一格,大家看一眼就知道,从不会弄错。
盛夏时,是水葫芦长得最嚣张的时节,那些作为界线的竹竿,早已被肥厚的绿叶掩没了。这时候捞水葫芦的人家格外勤,塘边比往常热闹了许多,可即便今天捞得稀疏了,明天一看,又是满满一格子的水葫芦呢!
小时候上下学,每次都要路过这口水塘,我的眼睛总是远远就落在那些绿茵茵的水葫芦上,没来由的喜欢。有时看到别人正在捞水葫芦,便飞快的扯起几蔸,把每个小气囊都按一遍,听着那“哧哧”声,才心满意足地背着书包离开。
几十年光阴流转,外婆家村口的那口塘,早已被岁月填平,上面盖起了一幢幢新房,水塘的踪影全无。那满塘翠色、铺在水面上的竹竿,还有塘边弯腰捞猪草的人影,他们的笑声……都成了记忆里再也回不去的盛景。
然而,如今见了水葫芦,我的欢喜仍如少年时。我蹲下身,伸手拨着近处的水葫芦,手刚触到那翠绿的圆叶,它们就轻轻摇晃了一下,似是认出了故人。
我捞起一蔸,小心地掐去黄叶,像儿时那样,两指轻轻地按着那个圆鼓鼓的小葫芦——它没有瘪扁,依旧鼓鼓囊囊。我舍不得按扁它。我不再是那个爱掐着玩的孩童了。
我把那蔸水葫芦带回了家,找了个素白的盆摆在阳台。见它亭亭,我心底已是满塘碧波,绿意盈盈。原来真正的生机从不在远方,心若有塘,何处不生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