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处暑来时天微凉(散文)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热了一整个夏季,终于早晚有了些微凉意。
岁月更迭,时节如流。8月23日4时34分,太阳抵达黄经150°,这一刻我们迎来处暑节气。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据史料可知:处暑又名“出暑”,意即将远离暑气,详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此可见处暑是夏秋之间的缓冲区,是夏的完美收官,亦是秋的希望启程。又据多方资料演变,最终归纳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分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望文生义,可见孟秋要藏精纳气,懂得收敛,储备能量,为“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做好充足的准备。
告别盛夏的燥热,处暑带着清爽赴约。今夏咸阳的燥热可是达到了历史最高值,超长待机的热,超高积温,超低降水量,在家里躺着暑从天上来,热得中暑进医院的人一大片儿,更别提红着眼睛到处行走的人,成了城市的夏日招牌。居民因为心心念念,已经形成了“闻暑望云——云中念风——风来思雨”的思维模式。不过秋倒是爽快,毫不拖沓,该来时干净利落,“降温键”掐秒启动。
风收酷热,暑气暂歇,炽炎消减,时序入秋,早晚温差会加大,微微沁凉上心头,此后秋意趋浓,晨露渐重,禾苗泛黄,标志着四季的足迹初步有了秋天的模样了。
金风送爽,青海祁连山地区下雪了,这早上冷冷的寒意,是雪的味道。裸露在外面的肌肤感到缕缕清凉,提示该添加衣物御早寒了。昨夜已有预示,凉风从窗外渗进,寒噤不断,多日不上身的毛巾被也派上用场,趁着凉意补好觉,疏解酷夏的困乏。
一大早,天上就飘着蒙蒙细雨,应该是个好兆头,不是有气象谚语“处暑下雨秋来早”“处暑有雨十八江”“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吗?倘若后面真应了“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再照应了“处暑雨,粒粒皆是米”,风调雨顺谷满仓,那更是锦上添花了。世间万物都是一个循环系统,维持着能量守恒定律,缺失的总会在适当的时候一并补偿回应。天也不例外!
天高气爽,甘霖淅沥,噪蝉嘶嘶,蛙鸣呱呱……特有的bgm,伴奏带感,秋终于来了。
秋来了,像穿着盛装的新娘,轻俏地旋着扭着,款款走猫步,在林间调皮嬉戏,和风躲猫猫儿。每当风吹,秋便挑一挑云眉,钩一钩树枝长臂手,撩一撩彩色泡泡花衫,摆一摆拖地草叶裙,妩媚地笑了。笑出泪花,变成雨,滋润大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雷阵雨,愿意是什么就是什么,自由自在。笑出色彩,变成画,皴染生灵。赤橙黄绿青蓝紫,愿意涂多少就涂多少,反正随意。秋就这样默默地近了,近了,进了天地之间的妆奁,装饰了生命,美化了心灵。秋笑了,“咯咯咯咯”笑声传万家,变成公鸡早起的打鸣,变成楼宇里的犬吠,变成鸿雁的远行,连接家与远方,萦绕最长的思念。
中华民族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时间以及相对应的习俗,处暑也不例外: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是沿海居民一直延续的习俗,晒秋与储秋粮、祭祖迎秋、出门迎秋是全国各地居民都比较常见的敬秋礼节。
谚语云“处暑收黍,白露收谷”,但我记忆最深刻的处暑农事便是晒秋与储秋粮。玉米掰回来,全家围坐在一起撕成带些阙阙的棒棒儿,阙阙不能太少了,少了不敢用力,一用力就会断,也不能太多,多了绑不住,所以玉米棒棒儿要能旋起来,要求至少留四五片叶子,最多五六片叶子。撕的过程中,用力过大,就会把叶子拔光,用力小一点,就扯不断叶子,所以撕阙阙手上的力要恰到好处。不过即使再小心,也总会有些叶子不符合要求,就只能把叶子全部撕光,被当作精棒棒儿撂在一堆。
当然旋玉米棒棒更是技术活,那只能是爸干的活儿。爸会在院子里找一块空地,竖立一根高大而粗壮的木椽,在椽的周围接地面的地方先铺上一层砖,再从砖上开始旋了一层又一层的玉米棒,一直旋到椽的最高端,椽基本和山墙一样高。爸开始是蹲在地上旋,再坐到小凳子上旋,再站着旋到头顶高,就要拿个高方凳,站在凳子上,妈还要给爸把玉米捋好,再递给爸,爸才能一层一层向上旋去。旋成的玉米柱,圆囤状,墩墩实实,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像是开了花的金箔。有时爸还会在北墙上楔上长铆钉,把玉米棒子编成麻花一样的辫子,再挂到钉子上去。
大晴天,阳光正好,满山墙金黄,满院金黄,满地金黄,整个土屋都有了皇宫的贵气。大人们在劳作,小孩子帮忙撕玉米,撕累了,就在金黄里嬉戏,幸福伴着快乐成长。
处暑到,在天地间邂逅最美的初秋,在“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中收获喜悦。爸妈会在院子里铺上竹席,晒棉花、绿豆、黄豆一些东西。精棒棒就平铺在地上晾晒,等晒干了,最先剥的就是精棒棒,等剥够了,就是该交公粮的日子。爸和妈就会把玉米粒装到阔口的褐色麻袋或细长的黑白竖条纹口袋里,拉着满满一架子车货,去收购站交公粮……不过这些都是儿时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又加之现代化的收割机械,这些场景再也看不到了。更是因为爸再也不会在这个场景里出现,他去了看不到的远方。
处暑枣子已挂红,最迟要到秋分打净了。小时候,姨家有三棵枣树,前院两棵,一棵是铃铃枣,一棵是木头枣,窑门前还有一棵是水枣。每当处暑时分,我们姐妹三个都会去姨家,姨便叫姨夫给我们打枣,姨夫便拿根长竹竿在树上敲打,我们在树下捡拾。不一会儿,圆嘟嘟的铃铃枣一袋袋,大而鼓的木头枣一袋袋,长吊吊的水枣只能摘十来个尝尝鲜,因为水枣结得最稀疏,铃铃枣和木头枣结得密实些。不过我们最爱吃铃铃枣,一咬一口甜,跟蜜糖一样。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日子过得很拮据,我们小时候吃的最多的零食便是水果糖、瓜籽、冰棍,水果糖、瓜籽只有过年有,冰棍夏季热得实在不行了,才舍得买。所以姨家的枣是我们贫穷生活里额外的口福,亲戚家的孩子们都爱在暑假去姨家串门。姨和姨夫都是好客的人,更是爱孩子。有时候我们不去,爸如果去姨家,也准会带回一些枣子,父母总是尝一两个便不再吃了,看着我们疯抢而光。更早的记忆里也有奶奶爷爷,奶奶盘腿坐在炕上,纳着鞋底儿,针每穿一次布面,之后就要把针在嘴里抿一口,再纳一次,再抿,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抿一下,奶奶说,抿一口阵就利了,那时不甚懂,只是觉得好玩,现在想那口水是润滑油的作用吧!爷爷拄着拐棍儿,在前院里捣制半天,又到窑里捣制半天,我反正也不停,跟前撵后,是爷爷的小尾巴……现在想想这些日子都是岁月的馈赠,物质贫乏,但全家有爱,齐齐整整地活着,现在只能思念着远去的亲人,靠回忆温暖时凉。并不是我们不够爱,只是时光不会为任何人或事多停留片刻,让我们继续爱。
自古以来文人好自由,墨客崇闲适,春去踏青秋郊游,三五好友或独行,妙手丹青绘山川,留下诗篇千千万。“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写清凉值感,“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抒喜爱之情,“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咏丰收在望,“谈正,处暑气变成霜”记中元节祭祖……民间流传“七月八月看巧云”,走,出门迎秋,望碧空如洗,观江河行地,听玉露私语,养澄明心境。
在处暑里,以山海为席,以烟雨为酒,以网络为樽,熟稔的、陌生的,内敛的、外放的,耄耋的、垂髫的……不拘绳墨,不惧远近,举杯邀约,共赴这一刻的人间清凉。
山转水转四季转,春有信花为媒,夏有讯汛为凭,秋有候果为据,冬有约雪为证。时光匆匆太匆匆,只是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快马又扬鞭,时不待我闲。天热时盼秋,秋来时恋夏,人不是活在未来的梦里,就是活在过去的怀念里,重新盘过,才明白活好当下是要义。
处暑,七月中,正是庭前赏景好时节:天际高远而澄澈,商风习习驱燥热,北雁南飞去,木叶渐熏黄,稻谷翻金浪,玉米吐红缨……丰登写序章,桂馥蕙兰芳。
念去去,千里暑热,望来来,万山红遍。欲吟诗作对,奈何有失偏颇,只能高声唱喏:“天下苦热久矣!处暑来时天微凉,正解黎民旱疾焉!善哉!”
踏莎行,踏莎行。孟秋处暑凉,走马去岭上。远山独自在,萧风解落丹。清寒伴疏雨,飞鸟衔残红。离人泪尽时,已是黄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