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帮衬(随笔) ——帮衬儿女的“度”:别让父母的晚年,成了子女的“兜底仓”
帮衬
——帮衬儿女的“度”:别让父母的晚年,成了子女的“兜底仓”
前天晚上到小兵子家串门,在闲聊中,从茶桌旁听来的几个故事,像几面镜子,照见了当下不少家庭的困境:62岁的刘志斌本想告别磨豆腐的苦役,却因儿子月薪3000元撑不起家,默默拾回老本行;卖菜老两口盼着65岁能歇脚,却被儿媳100万的透支债务拽回菜地;事业编退休的老李拿着1.3万退休金,还得靠烧烤店填儿子“坐吃山空”的窟窿。这些父母的晚年,没等来含饴弄孙的安逸,反倒成了子女生活的“兜底仓”。
人人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帮衬儿女本是骨肉情深的自然流露,但这份“帮”,最怕没了“度”。有人把“帮衬”过成了“救急”,比如刘志斌夫妇,帮的是儿子努力工作却仍够不着的生计缺口,是“搭把手渡难关”;可也有人把“帮衬”熬成了“填坑”,替过度消费的子女还信用卡,为好吃懒做的子女扛债务,最后把自己的养老本、健康都搭了进去,活成了子女的“无限责任公司”。
这“度”的边界,其实藏在两个判断里:一看子女是否“伸手也抬脚”。若是子女自己在咬牙打拼,只是暂时被意外、生计绊了脚,父母适度帮衬,是给他们喘口气的力气;可若子女躺平摆烂,把父母的付出当理所当然,再怎么帮,也填不满他们懒惰的窟窿。二看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养老底线”。父母的退休金、医疗费,是晚年的“安全垫”,一旦悉数交出,不仅自己没了保障,也让子女失去了直面生活的勇气——毕竟,轻易能得到的兜底,谁还会主动去扛风雨?
更让人唏嘘的是,很多父母的“无度帮衬”,养出的不是感恩,而是依赖。就像老李的儿子,习惯了父亲的工资卡和烧烤店的支撑,便忘了何为责任,甚至家暴妻子、坐吃山空;卖菜老两口替儿媳还了债,未必能换得她的节制,反而可能让她觉得“总有父母兜底”。真正的帮衬,从不是替子女遮风挡雨,而是帮他们学会自己撑伞——帮一时之急,不帮一世之懒;救生存之困,不救任性之过。
说到底,父母的晚年,不该是子女的“第二战场”。帮衬的“度”,是给子女留一份奋斗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一份体面的晚年。毕竟,子女的人生终究要自己走,父母能做的,是在他们摔跤时扶一把,而非替他们走完整条路;能留的,是一份“你努力,我后盾”的底气,而非“我兜底,你躺平”的纵容。这才是帮衬最该有的温度,也是对子女最实在的负责。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