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面碗叠成通天塔(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面碗叠成通天塔(散文) ——加!加!加到一百零八


作者:秦力 秀才,2244.1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发表时间:2025-08-27 19:43:13

面碗叠成通天塔
   ——加!加!加到一百零八
  
   秦力
  
   乾县、永寿、礼泉三县明清时期属于乾州地界。这个地界的人们无论是清汤、油汤、辣子汤,无论配剺面、挂面,还是饸饹、血条,甚至专属于此地的烙面,他们都喜欢用中碗满汤,而面条只有一筷头,每碗最多只有三钱,这样子三、四碗才有一两面条,当地叫做“一口香”。所以乡党们一顿吃个十碗八碗稀松寻常,婚宴席上,壮汉连啖三四十碗的豪举,我幼时在乾县临平、永寿常宁、礼泉药王洞都曾亲见,每每惊叹那份囊括天地的食量。然而,多年后西藏昌都之行,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那澜沧江峡谷里的加加面,每碗仅盛四五根面条,比乾州一口香更显精微。空碗层层叠起,直如通天之塔,计数的小石子,起手便是象征圆满的一百零八颗。昌都市非遗馆里,那只民国时期的银记碗,碗内盛放的记数珠子,便是这古老仪轨的沉默见证。
   那日清晨不到八点,强巴林寺的晨钟犹在耳畔回响,我已置身芒康县盐井乡。本想探访澜沧江畔千年古盐田,辨识白盐、红盐,与晒盐的藏家儿女谝谝闲传,或与海南儋州火山盐田作一番遐想。也有可能碰撞出一点儿思想火花,借机丰富一点我的旅途见闻。可没走几步,藏式木楼升腾的炊烟,便裹挟着异香绊住了我的脚步。
   临街木楼内,一位穿着绛红藏袍的大叔正将荞麦面团摔打得砰砰作响。见我进来,他头也不抬:“老话讲,面要揉得像茶马古道的石头,实诚!”他额头的皱纹随着揉按的节奏舒展,宛如牦牛皮绳勒出的岁月年轮。荞麦面混合着小麦粉,被雪山融水裹挟着在陶盆里旋舞,渐渐泛起蓝田青玉般的光泽——这“三光面团”(盆光、手光、面光)的境界,竟与我陕西乾州故地的擀面之道如出一辙。我静坐一旁,接过藏族阿妈递来的茶碗:哦,茯茶!莫不是安化黑茶或者我的家乡咸阳茯砖?茶汤咸香浓醇,带着酥油特有的厚重,陕茶的清甘隐遁其后。
   面擀好了,煮至七分熟便过凉水,求的是那份筋道。佐餐是腌白菜、萝卜丁,爽脆利落,恰衬出加加面的本味精华。大叔熬煮的肉臊,取材自藏香猪五花肉,切丁后以花椒、野葱等香料浸润,经石板压型风干成“琵琶肉”的样子,再文火慢炖至肉香与料香浑然一体。阿妈则在铜锅前熬制汤头。我凑近细看:咸阳茯茶在沸水中舒展成琥珀云霞,融入牦牛骨熬出的乳白浓香,再撒一把澜沧江峡谷采撷的野葱山椒。一种前所未有的奇香钻入肺腑,新鲜、浓烈,令人沉醉难移。遥想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们,行至昌都闻此异香,怕也与我一般,迫不及待卸下驮子,只为那一碗接一碗的“加加”吧?
   凝视着眼前这碗热气氤氲的加加面,藏族阿妈笑道:“没吃过加加面,等于没来过盐井。”话语直白,却一语道出此面在盐井人心中的分量。这一碗面,盛的不止是面汤,更是历史沉浮、文化交融,是藏东人家日常的烟火与情怀。小碗里的寥寥数根面条,覆着藏香猪肉臊子,在一声声“加、加”的呼唤里,我仿佛尝到了茶马古道的千年回响,品出了藏东生活的岁月变迁。
   关于加加面的由来,盐井流传着几则动人的传奇。一说晚清某位钦差大臣(可能是有泰)途经此地,尝罢此面,掷箸长叹:“一碗一重天,胜过京城十八碗!”从此,“钦差面”的美名便在驼铃声中传遍峡谷。另一说法则能追溯到元朝初年,公元1265年大元国师八思巴受封后返藏,盐井僧众为表敬意,特以小碗面供奉。上师连食数碗,赞不绝口,这“小碗勤添”的食俗遂成定制。最古老的传说则归于英雄格萨尔王,他与将士征战四方,为免暴食伤身,便以小小青稞面碗分多次进食,成就了这独特的养生智慧。无论缘起何处,加加面都已深深烙印上这片土地的记忆,凝结着藏、汉、纳西等多民族的生活智慧与朴素情感。
   藏族大叔提着铜壶,眼疾手快,见我碗底稍露,汤汁便闪电般添入。“加加面嘛,添的是情分,不是分量!”他笑声洪亮,说起了旧事:清代秦晋商人初到昌都,见藏人待客只添半碗面汤,疑其吝啬。当地头人朗声笑答:“雪山雄鹰懂留力,澜沧江不漫滩!”这“半碗相添”从此化为待客至礼。如今餐馆里,游客经常与纪录墙较劲——去年一位关中汉子创下一百一十九碗纪录,捧着银碗(破百碗的奖品)喘息道:“比翻觉巴山还累!”强巴林寺的喇嘛亦有箴言:每碗面皆如菩萨念珠。旧时朝圣者启程前必食九碗,暗合吉祥之数或修行阶次之意。
   昌都人待客,加加面是永恒的主角。盈拳的白瓷小碗,荞麦细面卧于清澈汤中,牦牛骨汤浮着点点酥油金芒。撒一撮野葱,依口味调入辣子,客人吃得畅快。一碗见底,主人随即添满,计数的石子“当啷”一声落入银碗。四十碗未必饱,六十碗亦寻常。客人吃得越多,主人的情谊显得越厚。
   我问大叔:“为什么不换成大碗省事?”大叔答得智慧:“大碗易冷失其味,小碗勤添见真心。一蹴而就总嫌乏,细水方能流长远。”此言令我豁然。想到昌都卡若遗址五千年前的陶片,先民捏土成器时便悟得:器不在巨,贵在持守。那么加加面,岂非食不在奢,而重在续存?《礼记》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欲望,恰似加加面——添而不溢,续而有序,在克制与满足间寻得平衡。清人笔记《康輶纪行》记载:“昌都茶市,汉藏分案共食,添面九碗为敬,取‘久长’谐音。”这碗中何止是荞麦?分明回荡着茶马互市的铃铛,印刻着文成公主或八思巴上师的辙痕,浸润着十八军进藏的汗水!一位在昌都博物馆偶遇的援藏干部说得精辟:“在昌都吃加加面,尝的是团结羹,品的是共生哲学。”
   大叔又说,这传统吃法浸润着茶马古道的千年风霜。马帮驮盐茶翻越横断山,人困马乏之际,驿站藏家便以此法待客——量少勤添,既暖肠胃,又省粮秣。澜沧江畔的生存智慧,早在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唐便已生根。觉巴山茶马古道遗迹旁,尚存的清代石灶,无言诉说着商旅在此享用加加面的古老传统。
   放下筷子,面对叠起的空碗塔,我陷入沉思:加加面的魅力,远超味蕾之享。它是盐井人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魂魄,是喜庆、热忱与待客之道的化身。加加面传递的是主人的敬意与祝福。如今,它更化作餐桌上的欢愉游戏,食客比拼碗数,欢声笑语绕梁。破百碗的纪录,成了勇毅的勋章。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已是芒康旅游闪亮的名片,吸引着四方来客,不仅为舌尖滋味,更为探寻碗底深藏的文化密码。这碗中翻滚的,是藏东大地对生命的隐喻——有限承载无限:碗有尽而情无尽,生须臾而创恒长。如同三江并流的万古奔涌,每一滴都朝向大海,每一次撞击都在重塑山河。
   藏族阿妈一边收拾碗碟,一边轻声说:“这一碗碗加加面里啊,有欢笑,有汗水,有祖辈传下的手艺,更有越来越甜的日子。”朴素的话语,道尽了加加面最本真的意义——它是食物,更是生活的味道,是日常烟火里的诗篇。
   行走在盐井陡峭的街巷,我蓦然领悟:这面条的“加”法,何尝不是生活的隐喻?昌都人笃信佛法,知万物流转不息,便以一次次“加面”的恒定仪式,抵御世事的无常——贫瘠山崖生长的荞麦,经巧手揉搓成柔韧的面条,一口一口,将荒凉咀嚼出回甘。茶马古道的蹄印或被青草掩埋,驮铃之声却仍在风中隐约叮当。永恒何在?或许就在这无数瞬间叠加的“加”声里。无论是乾州一口香的豪迈,还是昌都加加面的绵长,皆是以有限碗盏,叩问无限的时空。俯视残汤,碗底竟隐约映出雪山的轮廓——原来最浩荡的江山,就栖息在这方寸汤碗的倒影之中。
   电动压面机早已普及,盐井藏家的人们,仍固执地用掌心丈量祖传的尺寸。他们说,面如人生,续的是念想,断的是贪妄。茶马古道驮来的,岂止是盐与茶?更有那盛不满的欲念与放不下的执著。而今满墙闪耀的挑战证书,油光可鉴,竟似当年马帮汉子揣在怀里的盐引——原来我们奋力追逐的“无限”,不过是先民早已称量好的那份“刚好”。
   晚霞将澜沧江染作斑斓锦缎。望着江流,我恍惚觉得那碗中盛放的,岂止是面?分明是融汇了三江之水、交融了汉藏之盐、辉映着古今明月的琼浆,被无数双勤劳的手,温柔地揉进了沸腾的人间烟火。我不由得将这加加面,与家乡陕西乾州地界的面食相较。它兼具清汤面的澄澈、油泼面的浑厚、辣汤面的酣畅,甚至有我亲手做的荞面饸饹风骨。这百转千回的滋味里,糅合着格萨尔王的豪情、文成公主的期许、八思巴的赞叹、十八军的坚韧与盐井人的世代坚守。我深信,新时代的炊烟,必将在横断山的褶皱里,熬煮出更醇厚的人间至味。昌都,这座屹立于文明十字路口的古城,总在时光的炉灶上,煨炖着最浓烈的烟火气息。那一阵阵“加、加”的叮咚脆响,原是历史长河最温暖、最绵长的回音壁。
   夕阳缓缓沉入澜沧江奔腾的褶皱里。我凝视桌面,那曾欲冲抵一百零八重天的瓷白阶梯,此刻安然静卧,恰似一部摊开的厚重史册。碗底的珠子在银碗中轻碰,叮咚声里,茶马古道的蹄印、文成公主的銮铃、筑路兵的号子仿佛穿越时空交织浮现。一碗面,竟盛下了三江并流万年的激荡。盐井人说得好:添面非为果腹,是要教人懂得“续”的奥义。乾州一口香的酣畅,昌都加加面的绵长,皆在这方寸碗底昭示着同一真谛:以有限之物叩问无限时空,正如人生须以无数细碎的坚持,去应答宏阔的无常。残汤微漾,雪山倒影在其中轻轻摇晃——所谓永恒,不过是将文成公主的足迹、格萨尔王的传说、十八军的丰碑,一勺勺揉进荞麦面的每一条筋络里。当关中的西安、咸阳用外卖丈量生活的仓促,昌都的铜勺仍在讲述着古老的寓言:碗空并非终局,恰是轮回的起点;计数归零处,照见的何止是初心?更是这横断山褶皱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明之光。
   通天塔终会隐入尘烟,唯那一声声“加、加”,在峡谷间永恒回响:
   碗有涯而情无涯,生须臾而续永光。
  
  
   2025.8.26日于大秦帝都好古堂
  

共 38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秦力的《面碗叠成通天塔》以昌都加加面为引,将饮食书写升华为一场融合地域风情、历史纵深与文化哲思的探寻。作者先以乾州 “一口香” 作比,凸显加加面 “每碗四五根” 的精微,再借盐井乡的实地见闻,细腻描摹面团摔打、茯茶佐餐、肉臊熬煮的细节,让藏家饮食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文中巧妙串联加加面的传说 —— 钦差品鉴、八思巴赞誉、格萨尔王创俗,又嵌入茶马古道、文成公主、十八军进藏等历史印记,更以《礼记》《康輶纪行》佐证,让一碗面承载起汉藏交融的厚重。作者并未停于风物记述,更深挖 “添而不溢” 的饮食哲学,将 “加面” 与生活智慧、文明传承相连,点出 “碗有涯而情无涯” 的深意。从非遗银碗到纪录墙挑战,从藏族大叔的箴言到援藏干部的解读,文字在具象与抽象间自如切换,最终让加加面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叩问时空、见证文明的载体,字里行间满是对地域文化的敬畏与对生命哲思的体悟,读来兼具烟火气与厚重感。【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8-27 19:45:48
  秦力《面碗叠成通天塔》以加加面为核,先借乾州 “一口香” 衬其精微,再绘盐井制面、烹汤细节,满是烟火气。文中融入加加面的传说与茶马古道、文成公主等历史,深挖 “添而不溢” 的哲学,将 “加面” 与文明传承相连。文字在具象与抽象间切换,让一碗面成叩问时空的载体,兼具风情与厚重。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