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炊烟之下(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炊烟之下(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布衣,18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发表时间:2025-08-28 14:21:30

村庄的早晨,一定是从炊烟开始的。
   我们村早先那些年,家家点大炉灶,村东头的王老汉家的炊烟飘得是最早的,一开始烟囱里逸出几缕淡烟,继而会成束地涌出浓烟,在瓦蓝的天幕上划下第一道痕迹。紧接着村里人家的都会登场。一柱柱炊烟次第升起,最后连成一片,在村庄上空结成一层薄薄的云雾。这时,太阳才刚从东山梁上探出半个头来。
   庄稼人是从不会睡懒觉的。天还墨黑时,王老汉已经窸窸窣窣地穿衣下炕。他摸黑走到院中,从柴垛上抱一捆玉米秆,蹲在灶前生火。火柴“哧”地一声划亮,映出他布满皱纹的脸。火苗蹿起来,灶膛里顿时有了生机,噼啪作响,像是为这寂静的清晨奏响第一支乐曲。
   炊烟是有味道的。你若从村外走来,闭着眼睛也能闻出各家灶上煮的是什么——李家是小米粥的清香,张家是玉米糊的甜腻,王家今天炒了咸菜,那股子咸香能飘出半里地去。若是谁家炖了肉,那油气十足的炊烟便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孩子们会故意从那家门前走过,伸长脖子猛吸几口,仿佛这样就能把肉香吃进肚里去。
   炊烟升起时,村庄就活了。女人们系着围裙在灶前忙碌,男人们蹲在院门口磨镰刀,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跳着上学去。牛铃叮当响起,羊群呼啦啦涌出圈门,就连狗也兴奋起来,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儿。
   我那年住的村庄不过百十来户人家,房屋依着山势错落排列。每家的院子都用矮土墙围着,墙头上总坐着几只肥硕的老母鸡,昂首挺胸地检阅着过往行人。院门前大多种着枣树或槐树,夏天绿荫如盖,秋天果实累累。树底下常摆着几块光滑的石头,那是人们饭后闲坐的地方。
   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循着季节的节奏生活。他们的手总是粗糙的,沾着泥土或面粉;他们的脸总是黝黑的,刻着风雨的痕迹;但他们的眼睛总是明亮的,闪着质朴的光。
   王老汉今年六十八了,还种着五亩地。儿女们都在城里安了家,接他去住过高楼,可他住不惯,说城里没有泥土味,没有庄稼气,连炊烟都是煤气的怪味道。没过半个月,他就偷偷跑回来了。他说:“庄稼人离了土地,就像鱼儿离了水,活不自在哩。”
   的确,我们这个村子里的人都是恋土的。张家老大去南方打工三年,挣了十几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的小学校的孩子出资买书本,换书桌,修建学校。然后还给福利院老人和孩子捐了一些钱。他说他是村里人,即使有钱了也不能忘本。他自己还买了化肥、换种子,把承包地侍弄得像花园一样。他说:“在外头挣再多钱,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还是每天看着村里的炊烟袅袅,看着麦苗一天天长高踏实。”
   村民们最懂得“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谁家有了难处,不用开口,左邻右舍自会伸手相助。记得去年夏天,李家的媳妇突然早产,偏偏男人在外打工还没赶回来。邻居张婶听见动静,鞋都没穿好就跑过来,一边吩咐自己儿子去请接生婆,一边烧水准备。不一会儿,半个村子的女人都来了,这个拿来干净的被单,那个端来红糖鸡蛋。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相视而笑。那天李家的炊烟升起得特别晚,但格外温暖。
   秋收时节是最能见人心的。谁家劳力少,收得慢,别家收完了自家的,一定会扛着家伙来帮忙。不要工钱,不管饭,顶多喝碗茶水,抽根烟就心满意足。村里人常说:“庄稼人帮庄稼人,天经地义。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这日子就如村庄里的家家户户越飘越高融入云端的炊烟,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村庄里的炊烟也是有性格的。着急时,它直直地冲向天空,像一支要射向云端的箭;悠闲时,它在半空中舒卷徘徊,如写意画中的一笔淡墨;雨前,它低低地贴着房顶,不肯离去;雪后,它格外清晰洁白,与天地一色。
   最动人的是黄昏时的炊烟。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人们荷锄而归。家家屋顶升起炊烟,召唤着田里的人。那炊烟在晚霞中染成金红色,与暮色交融,如梦如幻。这时你若站在山梁上望去,整个村庄笼罩在温暖的烟雾中,偶尔传来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间或有狗吠牛哞,组成一曲最动人的田园交响。
   炊烟一天升起两次,一年升起三百六十五天,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它看过这个村庄的喜怒哀乐,见证过这里的生死婚嫁。它记得每一张被灶火映红的脸庞,记得每一个被炊烟熏黑的房梁。
   如今,村子里也通了天然气,许多人家装了沼气灶,可是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烧柴火。他们说,煤气灶没有烟火气,做出来的饭不香。也许,他们眷恋的不只是柴火饭的味道,更是那缕缕炊烟中蕴含的温情与牵挂。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只要炊烟还在升起,村庄就活着,土地就活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的乡情乡愁就活着。它朴素如土,温暖如春,连绵如生生不息的岁月。
   当最后一缕炊烟融入夜色,星星点点的灯光亮起来了。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围坐在炕桌上吃饭聊天。明天,当第一声鸡鸣划破黎明,炊烟还会照常升起——这是庄稼人写给天空的情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褪色。

共 19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炊烟为意象脉络,细腻编织出一幅流淌着温度与记忆的乡村画卷。炊烟既是农耕文明的呼吸,承载着庄稼人对土地的眷恋;亦是村庄跳动的脉搏,见证着邻里相助的温情与代代延续的坚韧。在天然气普及的当下,村民对柴火灶的执着,实则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守护。那袅袅升腾的,不仅是炊烟,更是人与土地的血脉相连,是乡愁凝聚的精神图腾。文章以烟写人,以烟见情,提醒我们在现代化浪潮中,那些朴素而深远的传统,恰是民族根魂所在,值得永远凝视与珍藏。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28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8 14:21:45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8-28 14:21:55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