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狗日的人生(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狗日的人生(散文)


作者:刘德正 布衣,16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35发表时间:2025-08-28 18:24:49
摘要:【原创首发】人生岂是几篇文章能说尽的?每个阶段都觉前阶段可笑,后阶段可畏,及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知一切皆自然。

天色未亮,窗外还是一片灰蓝,我就醒了。这习惯自何时养成,竟不可考。隐约是青少年时期,源于父亲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中年之后,睡眠便日渐稀薄,如秋后的树叶,不知不觉就凋零了。
  
   手机屏幕在昏暗中亮起,第一条讯息准时抵达,仍然是熊兆华先生的。“早安你好”四字,简朴如石,却日日不辍。今日另附了一文,《狗日的老年》,出自湖南某自媒体。老熊长我十岁,他已经跨入了那道门槛,而我正在门前踟蹰。
  
   读着那文字,忽然想起姜文有一篇《狗日的中年》,心下莞尔。这“狗日的”三字,粗砺中藏着何等亲切的无奈!人生各个阶段,竟皆可冠以如此名号么?我的思绪如鸟,扑棱扑棱地飞向过往。
  
   我的童年何尝不是“狗日的”?生于饥年之后,长于动乱之末。记得六岁那年,我背着母亲为我缝制的白色粗布书袋,去生产大队的民办小学读书,与其说是小学生不如说是野孩子。每日在垄上与童伴追逐打闹,爬树掏鸟,下河摸鱼。连多层的补丁都磨破了,母亲边缝补边嗔怪:“你这狗日的东西,能不能让我省点心呢!”那时不解其意,只觉“狗日的”必是最亲昵的称呼,因母亲说时眼里总是含着笑。
  
   少年时分,“狗日的”意味渐变。十三岁开始到镇上的公办中学上初中,每天步行三十里羊肠小道往返。冬日天未亮即起,啃着凉薯便上路。朔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每次经过途中的土地庙,我都必须蹲在避风处歇一歇脚,看东方泛白,西边显山。那时懵懂人事,开始觉察生活的不易,于是常常喃喃自语:“这狗日的日子!”骂完之后便继续赶路,因为我知道家中父母其实过得很艰难。
  
   十八岁那年考入警校,自以为脱离了“狗日的生活”。岂知毕业分配到偏远的关山街派出所,方知前路尚长。派出所前虽冠以街道,其实除了几座国营工厂,四周皆是农田水塘。还好,蓝色警服照亮了那些“狗日的”清贫岁月。最难忘那个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关山工业区,低矮的屋檐挂满了冰凌。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递给我,“刘叔叔,我妈妈说你是个好警察。趁热吃了吧,吃了就不冷的。”红薯温烫,竟暖了我半世人心。
  
   成家立业猝不及防地来了。借屋成家,生孩子那一年,我还幸运的提了干,生活似乎步入正轨。然而孩子成长了,父母变老了,自己在单位谨小慎微,生活中诸苦难言。姜文说中年是狗日的,真的是一语中的。那年父亲病重,我医院单位两头跑,深夜才在长椅子上眯一会儿。那天,突然听到父亲喊我小名,惊醒奔过去,见父亲呼吸已十分费力。“你、你太累了,要好好照顾自己。”这是他最后的话。处理后事时竟未觉悲痛,直至月余后某个清晨,刷牙时忽想起父亲再不会叫我“二狗子”了,才扶墙恸哭,也才懂得了什么是思念。
  
   今临老境,头顶秃了,眼睛花了。回首前尘,忽觉这“狗日的人生”竟也有滋有味。兆华兄荐文中,那位“后背手”先生写道:“老年如狗,看家护院之责已卸,摇尾乞怜之心已无,唯剩一双昏花老眼,看世间人来人往。”妙哉此言!
  
   晨光渐明,我用右肘撑起身子,用木质压条舒展稿纸。原想写一套系列文章,从童年至老年,将各阶段“狗日的”状尽述怀。转念一笑——何必分解?人生本就是一整块“狗日的”黄金,分割开了反而失去了应有的份量。
  
   西区三食堂买早点时,遇旧邻老耿。他退休三年,每日提笼遛鸟,好不自在。“刘兄,最近可好?”他问。我笑答:“狗日的生活,还能咋样?”他竟抚掌大笑:“妙极!妙极!”遂拉我去鲁磨路曹家湾喝豆浆就油条。这是关山街最后的城中村,狗日的,破破烂烂。
  
   店主人是个说天门话的中年妇人,手脚麻利,笑容可掬。听我们谈论着“狗日的人生”,她插话了:“两位老师傅说得轻巧哦,我们每天起早摸黑的才是狗日的生活呢!”说着说着她呵呵大笑起来,貌似极其开心,可一转身她又忙着给客人准备早餐。
  
   这妇人姓陈。身旁的耿夫人悄声告诉我们:“她丈夫去年车祸走了,留下俩孩子,全靠她撑着这一大摊子。不容易啊!”我再看那妇人,眼眼睑之下是一双暗黑的大眼袋,但她腰板笔直,动作干练,一招一式满满的力量。
  
   为了给后来者让座位,一吃完我们就立马回走。途经小学时,见门口聚集了不少送孩子的家长。一个一个小书包晃动着,像一只一只彩色的甲壳虫。孩子们脸上多是睡意未消,有的还揉着眼睛,却被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匆匆地推进了校门。
  
   这景象日日上演,竟如仪式般庄严。想这些孩子,将来也会经历各自的“狗日童年”、“狗日中年”、“狗日老年”吧?而此刻,他们只是懵懂地向前走着,如我们当年一样。
  
   忽忆起昨日读《庄子》,有云“寿则多辱”。原以为此言悲观,今忽然悟到了深意:活得久,经历必多,荣辱皆尝,方知人生真味。这“狗日”的咒骂里,何尝没有深深的眷恋呢?
  
   返家提笔,竟不知从何写起。原计划的宏篇大论显得是如此滑稽可笑。人生岂是几篇文章能说尽的?每个阶段都觉前阶段可笑,后阶段可畏,及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知一切皆自然。
  
   手机铃响,是老熊。“读了“狗日的”没有?有何感想?等着你的大作哦。”我笑曰:“狗日的好文章!”手机两头都在大笑,声如洪钟。
  
   窗外日头已高,街上人声鼎沸。这“狗日的人生”仍在继续,也可以说是传承。如汉水、长江一样,滚滚东去,奔流不息。而我们这等过来人,不过在是岸边窥其波澜,偶尔发几句感慨罢了。
  
   最终我落笔写下:“人生皆狗日,而狗日最好。”

共 22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别致的散文,说它别致,是因为它心“狗日的”为核心线索,用这句粗砺的俗语串起人生,从童年到老年,充满了人生的通透感。作品以粗语载起深情,让“狗日的”这句粗砺且直白的俗语,有了特定的指向。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句流传于坊间看是粗俗的口语,却道出了用千言万语都不好表达的人生。作品打破了散文要“雅”的惯例,以粗砺入文,却说出了对人生的感言。一句“狗日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童年时是母亲嗔怪中藏着的亲昵,少年时是面对艰辛路途的无奈慨叹,中年时是扛起家庭与责任的沉重喟叹,老年时则成了回望一生后举重若轻的释然。一篇不长散文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是很难得的。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8 18:25:26
  拜读先生大作,体味一种不一样的风情。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8-29 10:04:33
  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8 18:25:53
  感谢先生带来的佳作,点赞,推荐共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8-29 10:05:05
  必须的,支持秋语老师的工作!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8-28 18:26:14
  恭祝秋安笔健!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刘德正        2025-08-29 10:05:31
  谢谢,也祝老师秋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