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三代人的安居梦(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三代人的安居梦(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6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发表时间:2025-08-28 21:04:35
摘要:日子还要继续,一家人不能没有房子住,祖父只好重新建造。

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初,祖父一家五口人,居住在刚建好不久的、面积不足四十平米的三间土坯草房子里。因子女年龄尚小,虽房屋面积不大,倒也能将就着居住。
   三间房子前墙的中间处,安装着一个不能镶嵌玻璃的简易双扇木门。另外两间房子的前墙,分别留有一个一尺见方、木格子状的小窗。为便于采光,顾不得尘土侵入,只要室内有人,白天都会把双扇木门敞开。为防止泥墙因雨水侵蚀而倒掉,墙根底部还码放着一层相较于普通青砖大一倍的砖块。
   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发现墙根底下有如此大的砖块,便不由分说地推倒房子,把扒出来的砖块,用马车拉到某地修筑工事(保障作战的建筑物)去了。
   鬼子终于离开了村子。“跑反”(为躲避兵乱而逃往别处避难)回来的祖父,望着眼前的一片废墟,像一尊沉默的雕像,半晌说不出话来,最终只能狠狠地一跺脚,将一声叹息咽回肚子里。
   日子还要继续,一家人不能没有房子住,祖父只好重新建造。
   倒塌房屋的木梁、门窗及苫盖的麦草等,大多断裂破碎,无法再用。
   重新建造房子,就要重新准备建房所需的砖块、木料、门窗、庄稼秸秆,及麦草等物。同时,因房屋倒塌砸坏了的床铺、桌椅条凳、锅碗瓢盆等居家用具,也要重新添置。这样一来,家庭多年的积蓄,就被花费得所剩无几。
   为减少去别处取土的麻烦,建房过程中,倒塌的墙体,祖父要先行用榔头砸碎,并用少量的水浸泡,经反复搅拌后,形成潮湿而细碎的泥土,才能作为再次造墙的原料。
   造墙时,先沿着原墙体的方向,铺两层防潮湿的常规砖块,再在砖块上方用木板搭建成水槽状的墙体模型。然后,站在模型两边的人,一边向模型内填土,一边用木榔头雨点般地将土砸实。为使墙体坚固耐用,填土时,还要在土里掺杂少许的麦瓤子或干青草,以起到“牵拉”的作用。墙体敲打结实后,拆掉模型,紧接着再用铁锨把两边的墙面,仔细地铲平,直至光滑如镜时,墙体才算建造成功。其他部位墙体的打造,亦用同样的程序进行。
   前来帮忙打墙的人,大都是青壮年劳动力。三间房子的墙体,基本上一天的时间就能完成。经过若干天的晾晒,待墙体干透,再邀请一些邻居,先是做房梁、做门窗、用高粱秸杆扎“把子”、和泥,随后就上梁、上木棒、用扎好的把子排屋笆、在屋笆上抹泥、苫盖麦草等等。
   邻里建房子,好多人都主动前来帮忙。虽不要报酬,有酒喝、有饭吃就行,但毕竟欠下一个人情,以后邻居家有事,也要把自家的事情搁置一边,责无旁贷地前去帮忙。
   乡下有句俗语,叫做“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意思是,和人家有过节的人,会不怀好意地劝人盖屋。因为盖屋是天大的事,积攒了几年的积蓄,或许会因盖屋而花费的“倾家荡产”。以后的日子,说不定几年都难以翻过身来。
   好不容易建好了房子,没想到,住了不到三年,鬼子再一次进村扫荡。等祖父带着祖母及家人从外地跑反赶回村的时候,发现家里的房子,包括厨房、门楼等,都被大火烧成了灰烬。
   祖父气得眼睛冒火,祖母哭的呼天抢地。
   为再次建造房子,祖父忍痛卖掉了三亩品质上好的土地,同时又向亲戚借了一些钱款,才把房子又建了起来。不过,为防止日本鬼子的再度破坏,新建的房子又矮又小,仅够藏身而已。
   祖父的一生,是在兵荒马乱、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度过的。他不仅受日本鬼子的气,还遭受地方上恶霸、土匪的蹂躏。他曾两次被绑架,并在绑架中被土匪折腾的死去活来。为赎出人质,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连祖母陪嫁的部分首饰,也都卖了出去。
   好不容易熬到新中国成立,祖父却因身体疾患得不到有效救治,仅仅过了花甲之年,便在贫病交加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由此,祖父的担子,就逐渐地落到了父亲的肩上。
   随着战乱结束,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经过几年的打拼,父亲在祖父老宅后边的一块洼地上,经过还土打造地基,建了一处三开间的草房子。房子乍看上去与祖父被鬼子推倒或烧掉的房子没什么两样,但墙基用的是五层大砖,且墙体是用掺杂着麦草等物,和成泥坯垒制而成,坚固程度远超以前祖父居住的房子。
   然而,好景不长。房子建好后仅住了七八年的时间,便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爆发期。饮食上,由原来的粗细粮搭配可以填饱肚子,到后来的吃山芋、吃野菜、吃树皮等物也难以填饱肚子。实在没了办法,一家人只好于一九六五年初,在父母亲的带领下,背着行囊,乘火车前往黑龙江省的安达市寻找生活出路。好在安达人少地多,父亲又是一个舍得出力气的人,于是在安达的市郊落下户来,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在落户的地方盖了两间用碱土苫盖的平房(这种碱土很奇特,大雨冲淋后,流下的仍然是清水)。
   天有不测风云,在此地生活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刚刚过上衣食丰足的日子,全国的政治运动便高潮迭起。作为外来的“盲流户”,父亲受到了不怀好意人的猜忌,甚至无端地逼迫交代“历史问题”。一介贫民,哪有什么历史问题啊?在此情形下,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返回了老家。
   然而,祸不单行。因离开,安达的房子几乎是白白地送给了别人。而老家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老鼠打洞、雨水浸泡而致东山墙开裂了两个大口子,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此情形下,父亲不得不在山墙开裂处分别顶上了三四根粗大的木棒,并在山墙外侧用泥土垒了两个三角形的加固墙。就这样,在破败的房子里又住了将近六年,父亲才用家里喂猪及打草包赚的钱,进行了他的人生第三次建房。
   父亲第三次建的房子依然是起脊屋。不过,墙壁是由三部分不同的材料所组成:石头基座,泥土墙体,墙体上方靠近檐口的地方再错落有致地加上四层红砖。房屋上盖两边的下半部分用水泥制作的瓦片苫盖,上半部分部分则用的是麦草苫盖。此房子的造型在当时来说比较时髦,人们便将其称之为“腰里穷”。
   时光流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家庭的命运也迎来了新的转机。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我通过努力跳出农门,并有了工作。
   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一天天向好,在单位分配住房的条件下,为偶尔回老家居住方便,我又在老家建造了一处四开间、带走廊的大瓦房。因建好的房子平时无人居住,父亲便拆掉了他的“腰里穷”,住进了我的大瓦房。
   按理说,下岗了,算不上什么好事。可是,运气爆棚。老婆在原单位承包门市做生意,我独自一人进大城市闯荡,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临近退休时,竟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买了一套房,打算在那里养老。可老婆承包原单位门市的生意异常火爆,我又不忍心置之度外。便把城里的房子租了出去,兴奋地回去与老婆团聚,共同经营那份红火的农资经营生意。
   回首往事,祖父一生为求一方安身之所,而受尽了磨难;父亲则半生在困苦中挣扎建房。而我却在时代的眷顾下,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这不仅是家族的奋斗史,更是国家从动荡走向稳定、从贫穷走向富裕的缩影。我永远会铭记祖辈、父辈们的付出,永远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并且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共 27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建房”为线索,串联家族史与时代史,通过三代人建房的具体过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紧密结合,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展现了普通家庭在动荡年代的生存困境与奋斗精神,折射出国家从战乱、贫困走向稳定、繁荣的历史变迁。祖辈为求安身之所屡遭磨难,父辈在政治运动与自然灾害中挣扎求生,而“我”则在改革开放后迎来生活改善,三代人的住房变迁不仅是家族奋斗史的缩影,更凸显了和平年代与国家发展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祖辈艰辛的铭记、对时代进步的感恩,以及珍惜当下、贡献社会的情怀。细节描写生动,富有生活质感,如祖父砸墙取土、用麦瓤加固墙体的造房细节,父亲在“盲流户”时期的窘迫,以及“腰里穷”房屋的独特构造,语言朴实却画面感强,还原了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情感真挚,蕴含家国情怀,结尾将家族史升华为国家发展的缩影,情感从个人记忆自然过渡到家国认同,厚重而感人。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28 21:07:19
  对比手法突出时代变迁,从草房、土坯房到瓦房、城市住房,体现物质生活的改善,祖辈为生存被迫重建,父辈为安稳努力,“我”为便利与体面,反映不同时代的需求变化。日军扫荡、政治运动的动荡与改革开放后的稳定,凸显和平与发展的珍贵。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28 21:07:50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8-29 09:19:20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