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打不垮的鱼子山(散文)
一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京东大峡谷景区入口处。它如同一位历史守护者,见证着岁月褶皱里的烽火记忆。
5月12日,朝阳区军休九所组织百余名老党员,乘坐大巴车奔赴鱼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抵达目的地后,但见山林植被葱郁,草木清香,洇漶弥漫,尽情呼吸,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天热氧吧。抬眼望,山谷两侧峰峦叠嶂,峭壁入云,我的内心不由地连连惊叹。
对大峡谷的印象,我多是从战争或武侠题材的影视剧里见到的——山势险峻,寸草不生,谷底可容车马通行。当然,这些场景是为了拍摄影视片。实地看到大峡谷,路远,山高,峰险,崖陡,谷深,林密,这些词是我对眼前的京东大峡谷的第一印象。如此好风景,确是旅游、避暑、度假、养老的好地方。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八十多年前,这般地形地势,当是打游击、打伏击的好战场——鱼子山,地处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带,背靠燕山山脉,与盘山遥相呼应,其连绵的大山和险峻的山谷共同构成了天然的攻防阵地,胜似千军万马,只需卡住谷口,屯兵要道,进可攻,退可守。于我方而言,是天大的“地利”;于敌方而言,则是致命的“死地”。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犯我中华时,鱼子山之所以成为“打不垮的鱼子山”,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功不可没。
鱼子山今昔相比,山地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遥想当年的鱼子山,我们可以从纪念馆展出的历史照片窥知一二:炮火硝烟的天空灰蒙蒙的,荒凉的土山岗,破败的乱石屋,古老的小山村,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英勇与悲壮。
往日景象与今时盛况对比鲜明,这也是战争与和平两重天的最好写照!
战争的代价和破坏力是巨大的,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民族向来爱好和平,当敌人把战火强加于我们的土地时,为中华民族而战,为国际正义而战,我们不惧任何威胁,不怕流血牺牲。鱼子山人民抗战的血泪史和战斗史告诉我们:有尊严享受的和平,不会从天而降,是打下来的!
二
人在山谷里,虽是上午十点,但夏日的阳光依然有点炎热。目光扫视周边,发现这条主路的前方,有醒目的大牌坊旅游景点标志,这个方向聚集了不少人;主路旁边,一条不起眼的青石坡路,被上着锁的铁栅栏门拦住了上山的路。我站在远处,并没有注意到铁栅栏门悬挂的单位标牌,便想当然地认为,这可能是景区不对外开放的地方。
十几分钟后,两扇锁着的铁栅栏门徐徐打开,我们鱼贯而入。
沿着青石坡路上行,右侧路边紧挨着的全是陡峭绝壁,穿空之势似有万仞高,而坡路的仰角足有30多度。这坡度,对于年轻人来讲,是小菜一盘,但对于那些腿脚不利索的七八十岁的老党员来讲,是不小的挑战。他们被同行的老同志搀扶着,走走歇歇,说说笑笑,满面都是不服老的精气神,着实令人敬佩!其实,这般年龄,可以留在家里不用参加。但是,他们听从组织召唤,不忘初心本色,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党性要求。
抬眼望去,坡路消失在弯道的尽头……
十几分钟后,老党员们陆陆续续赶上来了。其实,仅有二百多米坡路。山风忽来,松涛低吟,似在对这些知难而进的老党员们致敬。
上行途中,青石坡路左侧撞入眼帘,红标灰墙的纪念馆静卧于低洼隐蔽处。站在坡路上俯视,纪念馆场地过于狭小,让我有种错觉——就其历史分量,偌大的鱼子山难道没有更为宽阔的地方吗?
纪念馆一般选址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通常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相关的地点。参观之后方知,这里“原为鱼子山军械修理所遗址,为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军区18军分区军械修理所所在地。该所主要制造装配地雷、手榴弹并负责修理枪支军械”。而距纪念馆仅十多米的对面高处平台,“平谷鱼子山惨案遗址”化作山河泣血的历史注脚。将枪弹与血泪、抗争与屈辱并置于此,让一代又一代后人在俯仰之间,触摸到民族独立解放的脊梁。
这或许便是在此建馆的意义。
三
站在“平谷鱼子山惨案遗址”纪念碑前,众人神情肃穆。
葱郁的橡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守望者,簌簌地摆动着新枝绿叶,似在诉说着鱼子山抗日的往昔。
这座方尖塔形汉白玉纪念碑背面的碑文记载:“一百八十余人惨遭毒手,十户人家被杀绝。日军在两个多小时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鱼子山惨案。”以史为证的两句话,宣判了丧心病狂、惨无人道的小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
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罄竹难书。
抗战期间,仅平谷县就有555名烈士,1287名群众惨遭杀害,被抓壮丁6130人,15870多间房屋被烧毁……这些浸满血泪数字的背后,是日寇铁蹄下神州大地苦难的缩影。是站着不怕死地抗争还是屈膝奴隶般地活着?民族尊严与血海深仇唤醒了有血性大义的中国人。
鱼子山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就像一把把刺入敌人心脏的钢刀,用铁血抗日行动诠释了“不怕烧,不怕杀,焦土抗战,永不垮”的革命精神。
追溯历史,1937年8月洛川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派遣一支部队到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34大队进驻鱼子山,建立了鱼子山抗日游击队;1939年,冀东第14军分区和联合县的领导开始常驻鱼子山,领导抗日工作。
1940年9月,平谷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在桃棚村成立(当时的鱼子山和桃棚村是一个行政村)。随后,以鱼子山党支部为基点,党组织逐渐向平原地区的村落发展……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事实证明,党是红色革命的火种,党组织发展到哪里,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就在哪里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很快,以大山为屏障,鱼子山以及周边山区连成片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了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核心区。哪里有敌人,哪里就有敌后游击战。这种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不是守株待兔式地被动应付,而是猛虎下山式地主动出击,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同时,京东大峡谷原本就是打击日伪军的“伏击线”,杀鬼子、打伪军、除汉奸、拔据点等积极行动,有力痛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四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由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写馆名。
纪念馆,占地面积并不大,仅有8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400平方米,这与常见的战争纪念馆规模相比,实属袖珍型。但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精神的担当,如同当年小小的鱼子山,却牵动着冀东西部抗日大战场的脉搏。
顺阶而下,走进纪念馆,古铜色浮雕墙迎面而立,这副鱼子山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日的场景,形象刻画了当年硝烟弥漫的战斗岁月。
历史无声却又波澜壮阔,震撼人心。近百件革命文物、2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及文字说明,情境再现了冀东地区抗日斗争的历史背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平谷及周边地区特别是鱼子山人民抗日反压迫、反侵略、求解放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据介绍,1938年创建的鱼子山抗日根据地,核心任务是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建立兵工厂,加工、制造和运送军械弹药等重要物资。纪念馆展出的《鱼子山村历史遗迹分布图》显示,当时的鱼子山大山深处,分布着炸弹厂、炸药厂、修械厂以及多家兵工厂。
兵工厂生产需要大量的焦炭供应,由于日寇的封锁和兵工厂保密的原因,焦炭运不进来。于是,老乡们使用祖传的烧白炭技术,将山中的橡树烧成白炭来代替焦炭,以保证燃料供应。巧的是当年的鱼子山分布着数千亩原始橡树林,几人粗,三五丈高的橡树比比皆是。可以说,橡树林也是鱼子山抗日的功臣!
历史资料显示:“村里组织起70人的烧炭队,放树、运木材、建窑、烧炭……昼夜不歇。炸弹厂也一天没停过产,大量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就地取材,尽显鱼子山人民的智慧力量。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也是参观纪念馆的一大感受——鱼子山村,几乎全民皆兵,人人都在为抗日做贡献!鱼子山的老百姓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伐树烧炭,到兵工厂工作,特别是村里自发组建了“运输队”,昼伏夜出,翻山越岭,绕开敌人的据点和封锁线,“将制造的地雷、手榴弹、子弹等爆炸装置运往周边各县抗战前线。他们一般都是夜间行动,用驴驮物资,驴走不了的路就靠人背过去,晚上走天亮才回……”弯弯小路,幽幽深谷,人背驴驮,谱写了一曲军民同心、血火交融的壮丽画卷。
五
纪念馆内,观者肃静无声。
展墙上,定格的历史瞬间无声地承载着弥足珍贵的抗战记忆。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张深度浸润岁月痕迹的照片,是树丛掩映的石墙小门小院。配文:平谷联合县委。硝烟滚滚,而这背后,谁能想到领导平谷人民抗战的县委,其门面竟然如此简朴。
不由地让人想起,当今那些宏伟气派的县乡级政府大楼,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都是不可同日而语。我想,纵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传统和初心没有变。凝视照片,灵魂拷问: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为人民服务?照片虽小,却是一次触及思想、撞击灵魂的红色教育洗礼。
峥嵘岁月,无声胜有声。
与静默的历史照片相比,一组锈迹斑斑的地雷实物,瞬间引发众人热议。虽在电影《地雷战》里见过多种地雷,但这两种地雷,仍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形似枕头状的“枕头雷”,一副沉甸甸的神态,这绝不是“绣花枕头”,更不是为了睡上安稳觉的,而是让小鬼子“魂归故里”的铁疙瘩。那种扁平状的“王八雷”,活像一只趴在地上的缩头王八——其背面为六棱形块状纹,并非装饰,而是为了爆炸瞬间产生更多的地雷碎片,从而增强有效杀伤力。
其实,民间土造地雷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的民兵和游击队利用现有条件铸造出来的地雷,造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尽可能多的爆炸碎片,最大范围地杀伤敌人,就是好地雷。至于地雷是什么样子,是次要的!用王八雷去炸死炸伤那些王八羔子,如此设计铸造,表达了村民们对小鬼子的百般仇恨万般厌恶。这痛骂之意,当是兼备软硬杀伤能力。
这些土造地雷,或许最初是村里铁匠们的杰作。这就像石头造地雷,多是石匠们手工参与打造的。这些地雷背后,是老百姓的智慧之光,更是对侵略者永不屈服的血性之光。抗日战争时期,正是这些民间特殊人才,让土造武器成为了杀敌利器。
六
历史可能会被埋没沉睡,但唤醒的历史将会“说话”。
“2018年1月3日,村民郑学东家挖排水沟时发现一批严重锈蚀的铁器,经考证确定为机枪部件和修枪的铁器,是1941年八路军修理厂遗留之物……”当年郑家兄弟几个都是铁匠。看到资料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炉火旁,几个腰系皮围裙的壮汉,“叮当叮当”的铁锤声,穿越时空,而扑面的热浪、飞溅的铁花和挥洒的汗水诠释了热血时代的匠心与担当。
土造地雷,铁匠人家,都从侧面反映了鱼子山人民抵抗侵略的民众潜能和尚武传统。这种传统是中华民族固有的!越是民族危难之际,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潜能越容易激发,并凝聚成势不可挡的民族力量。
鱼子山有这样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底蕴!
明长城,从鱼子山村北蜿蜒延伸——长城,历来都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屏障和精神象征。抗日战争时期,鱼子山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新的钢铁长城。期间,鱼子山抗日根据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山林资源优势,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取得民众广泛支持,屡屡粉碎了日寇惨无人道的各类封锁、扫荡和“无人区”的围剿,确保兵工生产、对敌斗争、物资运送“三不误”,使之源源不断地向冀东抗日武装提供大量的枪械弹药。
像鱼子山这样的抗日根据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鱼子山齐名的北寨村,位于平谷东北部狭长山谷之中;南山村,位于平谷东南部崇山峻岭之间。它们同处平谷山区,都是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根据地。烽烟四起,星罗棋布的根据地既各自为战,又遥相呼应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在广阔的敌后战场掀起滔天巨浪,打出了响当当的名气——“铁北寨,铜南山,打不垮的鱼子山”。
这也是全国抗战、敌后抗战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遍布敌后的星星之火,以及觉醒的神州大地上的各种抗日武装力量形成的磅礴之力,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望这片被战火淬炼的土地,鱼子山是日本侵略者永远打不跨、撼不动的中国地。壮哉,鱼子山!这里是成千上万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中国地之一,每一寸焦土都浸润着同仇敌忾、不惧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硝烟散尽,但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英烈!赤心照青史,铁血铸丰碑,抗日英魂永驻,革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