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小事】重游古都之见闻(散文)
(一)初游北京
早在一九九九年,我就因为参加一个国际展览会而到过北京。犹记得那时,从昆明坐火车需要三天两夜才能到北京。那个年代才刚刚流行手机,还没有智能手机,我们一般百姓也还没全面普及。枯燥的火车旅程、聒噪单调的火车声、难吃的快餐、难闻的空调气味、分不清白天黑夜的交替,就是那三天两夜的煎熬。除了偶尔看看书、吃饭、上厕所,就是睡得天昏地暗,偶尔也看看窗外一晃而过的风景。
那年去北京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北京的大街上杨絮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路上汇聚成一团,随风滚啊滚,一会儿就滚成一个大雪球般的杨絮团,却成了当时一个壮观的景观。
那年因为是建国五十周年,国家准备在国庆节大庆,所以我们当时去时,天安门城楼和广场都被围挡起来做修缮及准备,就没有看到城楼和广场。所幸我们还是在展览会休会期间抽时间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爬了长城。
故宫是游北京的首选之地。走在古色古香的紫禁城,眼前是红色、黄色的宫墙,各种门和殿,鳞次栉比、富丽堂皇。在午门高高的宫墙下,我想起电影里皇帝威严地宣布:推出午门,斩首示众!马上起一身鸡皮疙瘩,呀!这里可是杀过多少人、示众过多少罪犯的地方啊!那些多少年前的冤魂如今还会在这里盘桓吗?过了午门,进了太和门,远远就看见一座气势磅礴的辉煌宫殿-太和殿。前面是汉白玉雕龙画凤的金水桥。殿前左右各有一座威武凶悍的铜狮,怒目圆睁,象征着皇家的威仪和权势。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屋顶有传说中的脊兽,斗拱飞檐,雕梁画壁,每一根柱子都精雕细琢着各种神兽、花鸟、彩云、海浪,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故宫内进深很深,各个大殿由中轴线向里排开,依次是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左右有文华殿、武英殿、钟表馆、珍宝馆以及诸多后宫的小宫殿,形成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宫殿群。那时很多殿没开放,只是看看门口。我们一路惊叹宫殿建筑的高超技艺、殿堂富丽堂皇的布置、雕刻的精湛技术和皇家生活的奢华,心想:能在这里生活,那是多么富贵、奢华啊!转念又想:难怪古代女子既想入宫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福泽全家,又怕入宫,卷入复杂的权势及后宫争斗,真是:一进皇宫深似海啊!当年的女子一进这深宫,无论是妃子还是宫女就一辈子都难出来了。不知不觉中,我仿佛穿越回几百年前,各种宫斗剧、穿越剧等都浮现在脑海里。这偌大的皇宫,上演过多少皇家的爱恨情仇,故宫故宫,真是有故事的宫殿啊!
第二天我们去了颐和园,好一座又大又美的皇家园林!作为颐和园核心景观的昆明湖,面积是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湖边亭台楼阁、杨柳依依,与万寿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佛香阁相映成趣,形成迷人的湖光山色。最醒目的是昆明湖上的白色十七孔桥,像一条白色长龙横卧在水上,据说桥栏上雕有五百多只石狮子。冬日日落,余晖穿过桥孔会形成“金光穿洞”的奇观。万寿山下沿湖边建有一条百米彩绘长廊,绘有上万幅山水、花鸟、江南水乡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彩画,皆出自清朝宫廷画师之手,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逛了大半天,我们脚都走疼了。可惜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相机,拍不了照,只能把美景印在脑中。
我们按当地人教的方法去参加长城一日游:在天安门广场边,停着几辆大巴车,是长城一日游的小散团。我们付了钱,第二天一早按时在广场边大巴车前集中,上了车就径直前往六十多公里外的八达岭长城。到了长城脚下的停车处,我们下了车,顺着人流向里走,抬头就看见一座高高的城门,上书“居庸外镇”。门内外,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跟着人流从旁边的台阶开始登上去。青砖铺就的城墙和台阶,有些斑驳,有些破损,仿佛诉说着千年以来的过往和历史。细看却看到一些“某某到此一游”的刻痕,唉,那是有些游客登上长城的激动之举,却不觉得自己是在破坏这千年的文物啊!有的台阶很陡,估计有六十度以上,几乎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终于,我们气喘吁吁地路过了“好汉碑”,又大汗淋漓地登上传说中的烽火台,放眼望去,只见长城绵延在周边的山脊上,远远望去像一条首尾都看不见的长龙游弋在崇山峻岭间,迎面吹来猎猎的山风,心中顿时生出一股豪迈之情:我们的祖先真是厉害,在技术低下、工具原始的年代,徒手修建成这屹立千年、世界瞩目的万里长城,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回城时,顺路去参观了十三陵-定陵。陵里的地宫又深又空,走在期间阴森森、冷飕飕的,随便远远看了几口大红漆棺材就赶紧退出来,晒着暖洋洋的太阳,才感觉回到人间一样。也记不得是看了哪个皇帝和妃子的陵墓,还是不要打扰长眠在地宫里的灵魂吧。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曾多次出差到北京。在工作之余陆续又到过圆明园、天坛、香山等地。尤其在参观圆明园时,在感受到因为景点大而脚都要走断之余,更多的是内心的震惊与气愤。那次是在冬天,天空阴沉沉、灰蒙蒙的,空无一人的园内,有一片封冻了的湖,周围一些枯树,黑色的乌鸦在空中盘旋或在掉完树叶的枯枝间鸣叫,难道是在诉说当年被外国列强洗劫、杀戮、破坏的那段悲惨历史?两个打扫卫生的大妈悄悄议论我这个唯一的游客说:一堆烂石头,有啥好参观的。在走了很久,差点走不动时,终于到了遗址建筑群。那真是一堆残壁断垣、破损不堪的石头,除了焚烧过的痕迹,根本看不出原先的样子,加上寒风阵阵,乌鸦悲鸣,好一片凄凄惨惨戚戚的景观。看了旁边石碑上的介绍,才知道原来的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是何等的富丽堂皇、何等的规模宏大、何等的锦绣奢华,可惜毁于八国联军的烧杀抢夺,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之耻、国民之痛。静默好久,我才从遗址走出去,满怀孤单、凄凉、悲愤的心情。
北京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宽大,马路宽大、广场宽大、机场宽大、公园宽大、宫殿宽大。最特别的是,你在街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坐在车里,突然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宫殿或古建筑,与周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形映成趣,倒也不觉得突兀或违和,反而感觉首都的文化、历史标志随处可见,让你不知不觉生出:真不愧是历朝古都的感慨来。特别当你站在紫禁城红色的宫墙下,看着眼前长安大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上游客如云时,更是感叹历史沧桑的古都经过历代的变迁和发展,必然成为如今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为一体的繁华大都市,也为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而感到自豪。
很喜欢听北京人的京腔,字正腔圆,即使吵架都那么好听,儿化音的运用更胜于我们家乡的口音。要知道我们家乡据说是古代南京人充军过来的,所以我们的口音被戏谑地称为“小京腔”或“假京腔”。
(二)再游北京
今年应毕业的儿子要求,再次游北京,不知时隔二十多年故地重游,当年的心境与如今的心境又是一种怎样的对比呢?
如今除了坐飞机,快捷、便利、舒适的高铁已代替了慢腾腾的火车。当年耗时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如今高铁只需十二小时。大家都笑说,早上早饭吃碗米线离开昆明,乘高铁,当晚就可到达首都吃涮羊肉了。高铁快速平稳,车厢宽敞舒适,人性化的感受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往去北京参观,特别是学生去首都旅游、领略传统文化的要求日益高涨,所以近年每年暑假,去北京旅游就成了比较热门的项目。每天北京各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官方只能采取限流、预约门票等手段。所以这次我们不得不选择跟团旅游,跟团最大的好处是你不用操心住宿、出行、门票等事项,但最大的缺点就是走马观花,你不可能在自己喜欢的景点深度游、仔细看。
计划到北京的前几天,我提前去北京出差。那几天北京遇到了今年特大暴雨并引发了洪灾,特别是密云区的洪灾事件让人们揪心。各部门紧急通知关闭所有景区、酒店等,连上班族都接到通知非必要不外出。我们一起出游的家人们都心怀忐忑,不知是否要取消此次北京游。到她们出行那天,也是我在北京出差任务重要时刻的一天,到中午天就晴开了,好像冥冥中,老天有意配合我们一样,接下来一周都是晴天,不仅让我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也让我们顺利出游。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幸运呢!
这次最有收获的是在导游的安排下,不仅去了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天坛、长城,还参观了黄帝城。可惜因为游客爆满,后来导游也约不到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清华、北大等,只能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也不考虑了,因为之前听才去了北京回来的人说要想看升国旗,头天晚上12点就必须去排队占位置,吓得大家纷纷表示不去了。
跟团游最累的一点就是,为了避开堵车高峰,每天凌晨4、5点就要起床出发,只能在车上随便吃点面包、火腿肠当早饭。
去天安门广场那天是导游提前预约好的,我们还是在外面排了两小时的队。顶着高温热浪,我们亦步亦趋,不管老人小孩,只能耐心排队,让我们领略了什么叫人多,什么叫严查。我想起以前出差到北京,来广场是随便就可以来的,现在那么严,应该是人太多还有防止有人搞破坏以及安全的原因吧。而进到广场后,导游给大家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以及拍照时间也就四十分钟左右,然后就匆匆集合乘车去往下一个景点了。我曾问导游能不能上天安门城楼,他说今年要搞“9月3日抗战胜利日阅兵”,早就封闭不准上了。
去故宫、天坛也是跟着导游,一边听着他侃侃而谈,讲故宫、天坛的历史、过往、轶事等,一边脚步匆匆走过故宫的中轴线。大家只能在故宫门口、太和殿前匆匆拍几张照,就要赶紧跟上他的步伐,要不就可能迷失在其它诸多旅行团中。其它宫殿以及什刹海、北海只是路过或在门口拍张照而已。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佩服我们的导游,应该带过无数旅行团了,他对每个景点都非常熟悉,他知识丰富、口若悬河、有问必答,从他的讲解中,我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景点的知识和了解,还从他讲的与景点人物相关的其它更多更隐秘的野史或轶事增长了见识。比如太和殿前的两尊铜狮的来历、寓意、避讳(这是凶兽,游客最好不与之拍照)以及曾经发生过的灵异事件等等(这个时候我就和儿子说导游在开玩笑呢)。他很敬业,每天精神百倍地带着我们前往每个景点,顶着烈日,举着他标志性的导游旗,边走边滔滔不绝地讲解,偶尔让我们原地休息几分钟,这时他还能和游客闲聊。
去颐和园那天,旅行团坐船游了昆明湖,下船走了百米绘画长廊,一路上都是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声,距离远了,就从之前他发给大家的耳麦听,倒也增长了不少知识,让大家充分了解颐和园的来历、布局以及各部分的用途,当然也少不了以前皇家的一些传说、秘史等。比如园中有一块巨石名为“败家石”(本名:青芝岫),孔窍玲珑,造型奇特,导游却劝大家不要摸,因为它是以前某某大臣为了搬动而耗光家财而得名,小心摸了回去也败家。
在导游的安排下,我们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杂技表演。这个表演意义非凡,是因为表演者都是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下来的孩子。他们的表演精彩纷呈、激情四射,简直令人叫绝,可以看得出是下了苦功练出来的。最令大家不停喝彩的是高空飞轮和摩托飞车,最令大家唏嘘的是主持人说孩子们通过表演赚了钱,却不知怎么花,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地震中去世了,他们不能用自己赚的钱去孝敬父母,也无法想象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听起来也是人生一大悲哀,现场很多人落泪了。
去长城那天,导游先安排去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黄帝城。先去了涿鹿县遗址展览馆,这是一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馆内展览着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刀、石斧、石铲等工具,还有年代久远的陶罐、碗等,可以看出数千年前的远古文明遗迹。有的展室地板用玻璃隔开,可以看出下面是挖开过的土地,还散落着一些细小或破碎的石器工具等。展馆的墙上图文并茂,讲述了涿鹿之战、阪泉之战。黄帝城,就在展馆不远处,也称为涿鹿故城,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在战胜蚩尤、炎帝后,所建的华夏民族历史上第一座都城。我们在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跟着他去往正前方一座宏伟的红色大殿参观。大殿门上写着“三祖堂”,里面供奉着黄帝、炎帝、蚩尤三尊巨像。按导游说的,当官的拜黄帝,学生、医生及一般职员拜炎帝,而少数民族及做生意的拜蚩尤,游客纷纷去叩拜。也就是这时,我们才知道炎帝就是神农氏,医药之祖。殿内有一些仿古礼器,墙上有壁画,展现涿鹿之战等历史场景。殿外还有黄帝泉、蚩尤寨等景点,远处有一些残留的城墙。由于时间关系,就没去参观了。站在三祖堂殿外,向来处的大门看去,有一座巨大的六龙戏珠雕塑,四周为代表56个民族的石柱。导游说那就是中华合符坛,是为纪念黄帝在涿鹿釜山合符、实现中华民族首次融合的历史事件而建,象征民族和谐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