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麦草帘子(散文)

精品 【东篱】麦草帘子(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860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发表时间:2025-08-30 04:55:09
摘要:麦草帘子,可能只在胶东一带盛行,曾经的消夏夜晚,没有麦草帘子,夏天就真的也很热。


   几次从大连港出发,经过辽宁往内蒙古跑,一路的玉米庄稼地,车在青纱帐里,难见小麦地。原来东北地区没有大片的小麦,那里的气候不大适宜小麦生长。
   倒不是担心北地的人吃不上面粉,只是觉得少了葱绿的冬景。
   于是我憋了很久一个问题,问辽宁的朋友:“没有麦草帘子,夏夜,不能铺在地上躺着,怎么乘凉?”老半天,他笑了:“是一个好问题!”他老家祖上是山东的,应该熟悉麦草帘子。
   无疑,他对我这么怀旧的情怀说不出惊奇,很理解。
   的确,小麦浑身是宝。麦粒磨粉,可蒸大饽饽吃,这是最好的主食,北方人爱了几千年。麦糠可以装枕头,枕着淡淡麦香,比摇篮曲还容易入睡。麦草呢,可以编成麦草帘子,用处可大了,小麦的艺术就诞生了,农人创造艺术的天赋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曾经,生产队大田的小麦收割拉到晒场,都要经过一道铡刀,把麦穗一段切去,剩下的差不多当烧草,分到各家各户,也有麦秸秆稍长的,就留出来,用来编麦草帘子。农户也有自留地,收割的小麦,不经铡刀,女人们都用剪刀剪麦穗,有的干脆拿一只鞋,套在手上,用鞋底搓麦粒脱壳,保留高装的麦草,农人把麦草当个宝。
   麦草是要经过消毒处理的。有一种毒,叫“麦毒”,接触皮肤,会起一堆一串红疱疹,可能就是真菌类,对皮肤有致敏作用。下田割麦子,一般都要在握麦的那只胳膊上戴上“套袖”。打成麦草帘子也要经过消毒。老乡发明了方法,来自给苹果树刷石灰水的经验,用来打麦草帘子的麦秸要洒上石灰水,堆放一两天。
  
   二
   趁着星光之夜,找一块干净稍宽敞的地儿,一般在街门前最好,拉上两根稻草绳,每次一小把麦秸,理顺整齐,根部在外,用麻绳或苘绳(苘,即苘麻,一般称苘则指生麻类)将麦草系在根绳上。飞草牵线,饭后一个小时就可以编织一挂麦草帘子。我在十几岁就学会了这个手艺,不然,人家夏夜乘凉躺在舒适的麦草帘子上,自己只能凑上一角坐坐,没有帘子可躺,生怕人家嫌。
   打麦草帘子最好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把麦草分得数量份量差不多,一个人把麦草放在纵绳上,麻绳穿过,打一个结,系紧。打完,起身步量几下,觉得有一丈长就可以。
   躺上去,还未定性的麦草,被压得吱吱响,还散发着麦香,不过,躺上去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吃大饽饽了。
   做个心慧手巧的小孩,是最高的愿望,也是逞强好胜的性格吧。
   聪明的人,还以麦草为料,编一个麦草枕头,用麦草编成大辫儿,三股缠绕,搓成麦草绳儿,找一根粗木,缠上,就成了漂亮的枕头。这可不是绣花枕头,是个摆设,枕着抱着都自在。
   物尽其用啊,简直可以赶得上“非遗”了。非遗,来自民间,民间有高手,我的老乡打麦草帘子的能手有的是。那双手,很粗糙,一样可制作那么精巧的艺术品。最近回到老家听说,我们村也要建一个“非遗馆”,可能是级别最低的馆,但可是最有民间温度的馆。各式的麦草帘子可能都要陈列其中,这是“麦草艺术”之幸!我的朋友老海就向我展示了他父亲制作的麦草系列品,其中还有筷子笼,见所未见,他为此写了《父亲的手》。哪天,我想借他的麦草筷子笼,送到我老家保存。麦草帘子还能进馆,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人们特别在乎旧有的东西,同时又快速地前行。一手握住“非遗”,一手抓住未来,两手不空。
   夏夜,熏风轻微,钻进东河,一阵狗刨,洗却炎热,麦草帘子一铺,摇着蒲扇,半闭着眼,一副享受的样子。帘子边再燃起几堆蒿草烟驱蚊。喜欢凑一起聊天的邻居,就把麦草帘子接起来,坐上十几个人,海阔天空地聊。这是曾经度夏的最好方式。有时候,睡着了,就搭一件布巾在肚子上,一睡到天亮。躺在麦草帘子上,就觉得一天的酷暑就过去了。
  
   三
   我喜欢凑到那些有故事的人跟前,悄悄铺开麦草帘子,听他们讲夏夜萤火虫的故事,讲牛郎织女的事,讲那些老掉牙的笑话,包括给富裕人家打短工,当麦客的故事。
   刚刚学会这门手艺,我还为邻居七四叔编织过一领麦草帘子。很多劳动技能的获得不是经过专门的训练,都源自兴趣。从小我特别被七四叔讨厌,因为常去他院子偷杏,为了表达歉意,才主动示好,但嘴上不说,只是相送。也有做好事的想法,七四叔是残废军人,几个儿子都在部队当兵,我这是在“拥军优属”。刚参加工作,有时回到老家,年迈的七四叔遇见还说我“懂事”,他的记忆里,我还年轻着,那个事被七四叔记住,我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寒冬时,那挂麦草帘子被七四叔剪裁以后挂在了家门御寒,我到底是没有为他再打一卷门帘,有点遗憾。
   五年级时,老师突然改变了午休方式,可能是看我们俯身趴在课桌上午睡很难受,便公布可以带麦草帘子到校午休。我们的教室是在北山半坡,只有三间屋,可能是用来看果园的地方,室外有个平整的场地,周围是茂密的树木,老师给我们划出位置,写上名字。
   一圈绿树,一圈孩子们,浓阴遮阳,山风轻漾,我们都把这样的午休当作了神仙般的享受。
   这是一段特别的校园生活,树上的蝉也叫得欢,没有心思入睡,班干部检查,就闭眼假寐,躲过之后,就睁眼寻找蝉的影子,却不敢起身去捕蝉。
   放学时,我们肩上都斜背着一挂麦草帘子,那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老师说,教室里晚上有老鼠活动,怕咬坏了。不过也好,到家门口,就铺开,躺在上面写作业。
   曾经看到在教室后山上站在看果园的“震叔”,他总是目送着我们背着麦草帘子回家,后来我们想,可能是怕我们顽皮,钻进果园搞小偷小摸。尤其是我曾经和几个伙伴很怕他,因为在苹果树下摘过苹果,被他逮住。不过,他没有告诉家长。我们算是躲过一劫。为了感谢,我们曾经偷小苹果的孩子就打了一挂麦草帘子,抱着送给他。我们的理由是经常看他赤着上身躺在一扇门板上,在果园的树隙间午睡,觉得他需要。想想,是目的不纯,不过他还是跟老师说了我们做了这件好事。
   那时,能够送人表示诚意的东西实在不多,也有一个心思,希望以后犯了错误能够被原谅,心中有点恨,但还是愿意接受惩罚,更希望被原谅。
   我考学上师范,行礼卷就被一麦草帘子包裹着,到校后,放平在床铺做垫,看同学都基本上带草褥子,我都有点脸红,但有同学喜欢,准备放假回家编。那时,真没感觉这身装扮有什么丢人现眼的,可能是生在农村,未见世面,也或许骨子里就觉得穷人家这样的行囊,就是很满足了。现在的床铺垫,已经被海绵垫和席梦思垫取代,真的是云泥之别。
  
   四
   夏雨连绵也不得闲,各家都要用麦草给庄稼粮食编帘子。这种帘子用的麦草,必须搓去麦穗,不能剪齐,要一顺儿打制,中间也用两根绳做筋骨,老家人叫“麦苫”。
   夏秋的雨常常来得急,场地上晾晒的庄稼来不及抢收,就要赶快聚拢成堆,这时就用到了麦草帘子遮雨了,这种帘子,一头细一头粗,打开成扇面状,围在粮堆上成锥形,人们叫“苫”。即使粮食晒干要入仓,封仓口的也是用这种“苫”,尖顶用根草绳一扎,结结实实的,很防水。
   这段我记得特别清。我们生产队有那么十几户家中困难,没有劳力干活,队上就把打“麦苫”的事摊派给这些困难户。我家就是一户。周围的邻居都让出自家自留地的留穗麦秸给我们,一户打五六卷“麦苫”(长三丈),每卷给10个工分。队上分柴草的时候,我母亲去拿时,都要往邻居家背,还那些“草债”,不一会,人家就送回来,哪肯收。在我老家,人们称这种方式叫“互济互助”,真的不肯让一个队上的邻居掉队。再怎么穷困的日子里,都有温暖。
   母亲说,世上最难还的是欠人家的人情。到了麦季,队上分了麦草,总是踮着小脚,胳肢窝里夹着蒲团,去帮邻居捡麦穗,她说图个乐呵,其实她是在报答人家。邻居不肯收下分给我家的麦草,母亲就把麦穗捡出来送给人家。
   那时,烧草也不多,不到寒冬,谁家的火炕也不会去烧热,如果不下大雪,就烧炕,无异于“烧票子”。为了取暖,各家都要在炕上铺上两挂麦草帘子。这是曾经那个时代的农人的温暖。
   我师范毕业的第二年被临时调到一所乡下中学阅高考预选卷,通知上就写着,自带铺盖和草帘,草帘就是麦草帘子。铺在学生的地铺上,夜晚睡得也舒坦,不过晚上躺下也抱怨,都是玩笑话。
   那几天夜晚,我们这些老师都睡得香。快乐安适的人,放在麦草帘子上也是幸福,不快乐的人放进席梦思也不会做快乐的梦。
  
   五
   讲起这段打麦草帘子的事,我外孙问我,为什么不拿到集市上去卖呢?但那时,这是会当作“尾巴”被制止的,再者,老家一带,打麦草帘子算不上什么手艺,几乎都会,也没有市场价值。不像竹制品,要有精湛的劈篾子、编花样那样复杂过程。
   不要觉得农耕生活很原始,在农村生活,需要勤劳,更需要手艺,一切都要亲手做。从我们的古人钻木取火,狩猎熟食,到曾经我们打一挂精美的麦草帘子,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我想起苏轼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说的“蓑衣”是用蒲草编制的,我们这里也有,但不多,所以也有用麦草编制蓑衣的,只是不耐久。不叫“蓑衣”,叫“雨帘子”。我总以为这是了不起的智慧,面对风雨,还有一草遮身,足够安全。
   麦草帘子,是农人在平凡世界里用聪明才智创造的最值得留念的东西,是岁月里的文物。贫困挡不住人们的追求,风轻云淡的日子,总有一种方式去感受生活的美妙。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没有哪一种东西是没有生活意义的。我曾把关于麦草帘子发生的那些事,称作“麦草往事”,不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正规的教育,生活里的人情世故就是很好的教材。在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原始的生活美学,我们不会审美,内心就必然空虚着。麦草帘子,构筑了农村孩子的美学生活底色。在农村,能够陪着我们生活的每一样不起眼的东西,都是亲切的。
   岁月流转,原来生活的样子早就发生了巨变,就是现在的老家,也没有人打麦草帘子了,不过,时光里的记忆,应该还在每个过来人的心中。
   真的,我们在麦草帘子上的梦境一点也不逊色,温暖舒坦的床垫上,不一定会做出绚烂的梦,得到浪漫而有情分的夏夜。
  
   2025年8月3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麦草帘子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精彩有趣的内容,让读者也是美不胜收。文章开篇因作者前往内蒙,一路只见玉米庄稼,难见小麦,而质疑此地人夏夜乘凉用的什么办法,引入话题。然后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家乡全身都是宝贝疙瘩的小麦。文章层层递进,从用麦草编帘子的手艺,到夏夜乘凉的场景,还有校园里自带麦草帘子午休的画面,帮困难户编织麦草帘子的人情往来,更有外孙的提问,直接将文章升华到对农耕美学的思考。文章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鞋底搓麦粒,石灰水消毒麦草,麦草的香味,睡在麦草上发出的声响等,这些都是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段,文章却没有故意煽情,让“麦草帘子”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有着人情温度的情感纽带。文章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感受美带来的魅力。很美的文章,学习点赞,感谢老师对东篱的付出,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3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8-30 05:05:20
  麦草,我们这里不多,麦草帘子,我们这里的人应该都不会编织。有人会用稻草织成帘子,过程应该是大同小异。读老师的文,了解更多知识,真好。美文佳作,学习了,祝福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07:29:36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我们这里也有稻草,不过珍贵得很,多是用来搓绳,也有打帘子的,火烧。打麦草帘子很简单,和打稻草帘子几乎一样。还有一个细节,到了夏天,农人都喜欢用新麦草打帘子,可能是喜欢那个新的麦香味儿吧。遥握,问候秋安,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08-30 08:04:26
  麦子帘子,我也没有听过可以编织哟,去年回老公家乡路边也是一片金黄色的麦地,有些收割机都在路边轰轰响。有些村庄马路边晒的全是小麦和玉米。我们南方没有小麦,小时候也没见过,老师说的没错,如果你走进去麦地中间皮肤上都会长疱疹,麦串有毛刺弄得痒痒的。记得前年我送家公回家,我和妹妹跑到麦田中照相那些农村人都感觉城市人很好奇哦。他们那些地很壮观无边无际一片麦地,绿油油的。好文章内容丰富,祝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09:06:24
  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和山东一样,都粮仓,你未见到有打麦草帘子的,可能是因为功底风俗不同吧,中国是农耕大国,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对农业产品的创新开发有着独到的优势。现在看,就是山东胶东一带,也很少看到有打麦草帘子的了,因为大家有了更高级的睡垫。谢谢蓝色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8-30 10:05:41
  麦草帘子,是山东的特产,在皖是见不到的。老师将家乡的麦草艺术,家乡麦农的手艺和麦才带来的生活温馨快乐写得精粹细腻,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社长,祝秋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10:09:46
  走过几次安徽,总被徽建吸引了目光,安徽也是小麦产区,一定有着麦草文化,愿老师也挖掘一下。胶东这个地方,还保留着很原始的东西,现在没有人打麦草帘子了,但农家还有存着的。这是一种情结,生活总要寻根。谢谢吴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吴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8-30 10:40:47
  麦草帘子,我小时候见过,可以躺平睡觉,也可以铺在炕头上,制作方法和编草帽异曲同工,属于精细的手工活。老师笔下,那是一份满满的人生路。家的温馨,亲戚的亲切,校园的美好,更是过往的情愫载体。温馨弥久,记忆庄稼的脚步,赞美麦子的情怀,是树高千尺不忘根的传承。美文点赞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10:54:54
  中国的农耕社会形态为主,关于小麦,可能各地都有相似的农耕内容,胶东这个地方小麦最金贵,连麦草都不舍得浪费,甚至可以搓软用来和泥抹墙。打麦草帘子是最简单的手工活,一伸手就学会,颇有成就感的,特别是对于小孩子。关于麦草帘子,想想真有一些故事,所以就罗列而出了。是的,作业是乡愁的根,不能忘却。谢谢金刚狼老师的精彩留墨,看了老师的关于雷电的散文,颇有特色,写出了心境和禅趣。非常喜欢。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8-30 11:04:51
  老师的生活经历如此丰富,佩服。我只知道有人用麦糠装过枕头,麦秸就用来烧火了,这个火很柔,烙饼才好呢。老师写到的“麦草帘子”的编织,不是非遗,胜似非遗,这当中,体现出咱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韧性和智慧,讴歌了劳动人民爱生活爱劳动的美德。朴素的叙事,闪光的感悟,成就一篇精彩的佳作。拜读学习,秋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11:11:58
  我们都是北方人,可能有着相似的农村生活经验。过去也用麦糠装枕头,但有麦芒透出,胶东一代使用高粱壳装枕头。麦秸烧火烙饼最好,属于文火,不硬,胶东这块也是这样使用。农耕是一篇打文章,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尽管艰难,但和媳妇并不矛盾。那时,人心容易满足,安于平素,较之现在,人们的心思变化大了,追求越来越高。我们曾经经历的生活是不能否定的,所有文学有责任还原那些情境。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8-30 12:02:08
  怀才老师的美文真是妙趣横生中蕴含哲理,我仿佛看到老师的少年模样,像个大姑娘一样编织麦草帘子,勤劳又调皮,真是可爱的孩子。我没见过麦草帘子,但我见过芦苇帘子,下雨前盖上自家煤堆。我今天陪父母去饭店,问问芦苇帘子的来历,谢谢老师的美文不断,让我们大家的生活增添色彩!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12:07:15
  内蒙古很少小麦,我知道在孝庄文皇后的老家那,出产黑麦,用麦草打帘子可能就难见了,但蒲草打帘子,南北方都有。我们胶东是纯粹的农耕日子,有耕地的牛,羊很少。胶东人在一草一木上做文章,维持生活的基本用度。现在日子好了,像麦草帘子,都已经退出生活舞台了。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成长路线,我们睡在麦草帘子上的时间比睡在床板上要长。谢谢寻梅老师的精彩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8-30 17:16:25
  麦草帘子,串起了一段旧时光,串起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串起了浓郁的亲情和乡情。少年的作者好奇心强,好胜心切,总能像模像样地做好每一件事,编织麦草帘子,像制作艺术品。的确,制作过程渗透了美学,渗透了对生活的热爱。好文,乡愁浓郁,唯美动人,情动于衷,感人至深!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谨祝秋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17:21:00
  罗老师看得深透,的确,勤于做事,喜欢这些带有艺术性质的活动,会强加审美情趣,最终培养养成的是热爱我们的生活,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默默地喜欢做,尽管不成样子,也敝帚自珍,老来去想,没有这些锻炼的情趣,要对艺术的东西产生兴趣,真的不易。感谢生活吧。谢谢罗老师的精彩留墨。特别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开学了吧,罗老师好好准备吧,又要投入新学年,祝你成绩斐然!
8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8-30 23:35:51
  怀才老师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我还记得小时候夏天母亲把麦草帘子铺在院子里,上面再铺上褥子,大人们唠嗑,听奶奶给我们讲故事,天空晴朗有银河,有织女星。我们都听着故事睡在麦草帘子上。想想那时真好,好像还能躺在麦草帘子上那该多好。极度好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1 08:17:27
  我们的曾经都是很相似的,麦草帘子是一代人的记忆。我们听到的那些故事也还放在麦草帘子上,一直鲜活着,这份记忆多么美好。但时光回不去,只能珍惜曾经的获得。我们相距不远,农耕习俗也相似。但愿文字农耕把我们拉在一起,共勉共情。谢谢枫叶老师的精彩留墨,谨祝你创作快乐,万事如意!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