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蜡烛(诗歌/外一首)
摘要:真证的好诗,置入其中就能听到山水的叮咚和时间在时代上痛感和清醒及心脏强有力的跳动。
◎蜡烛
你要像一支蜡烛
在你的时段缓缓燃烧
不要太快哟,不要
那会增加你因剧烈燃烧而痛苦
风会来,你应随他弯曲
黑来诱惑,你应挺直
你光明的历程
会使世间的黑暗变少而变少
◎有时
有时,我清楚自已的位置
是孤独地站在绝望悬崖边上的那个
在黑暗中,我听到了求助
就捞上来了一个生命
再看,那渊底就变成平地
有时,我几乎看到围绕我的生命
而建立其生命的群体正依她的节奏运行
有时如云,有时如蝶,有时如蜂,有的如鸟
她们拍打着羽翼歌唱、舞蹈
仿佛要用某种尖尖喙把我的苦恼叼走
有时,我感觉在等
在等某种过去,在等某种美好到来
有时,在接待室里,在等需要又要的要求
像勇游者通过未知的水淢和波涛的那种忧郁
有时,看磕睡的人在用钳子强合生命的眼皮
有时,听世间铁翅膀穿过时段的节奏
有时,我看孩子们
中毒于电子鸦片
在虚拟的世界建立他的乐园
病态的爪子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入深渊
谁拉他们回来?
谁教会他生命的真实含义?
【编者按】伯乐老师这组小诗不小,以小见大,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富有哲理,诗歌的本质是从个体经验中淬炼普遍性真理。这两首作品以凝练的意象和冷峻的笔触,直指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核心矛盾——如何在有限性中坚守无限价值。
第一首《蜡烛》,以蜡烛隐喻生命存在的哲学:燃烧而非焚毁,弯曲却不折断。它揭示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对抗黑暗不必以自我毁灭为代价,柔韧的持久战比壮烈的速朽更具力量。真正的光明不是炫目的爆发,而是持续抵拒熵增的稳态过程
《有时》这首诗歌则构建了多维时空中的主体镜像:救助者与被困者、等待者与被等待者、清醒者与沉溺者彼此交织。诗中“电子鸦片”“渊底平地”等意象精准刺中时代病症——当虚拟成为真实的精神替代,当即刻满足消解了等待的意义,人类正在失去感受生命真实质地的能力。
诗句“用尖尖喙把我的苦恼叼走”与“铁翅膀穿过时段的节奏”形成奇妙互文:个体焦虑被轻盈化解的渴望,与工业文明机械节奏的沉重压迫,构成现代性的双重撕裂。诗人以近乎残忍的坦诚展现这种撕裂,却仍在追问“谁教会生命真实含义”——这恰是文学最珍贵的救赎企图:不为提供答案,而是唤醒对问题的警觉。
好的诗歌永远在刀锋上行走:一边是深渊式的绝望凝视,一边是向光明致意的倔强姿态。这两首作品正是如此。感谢投稿东篱,点评,倾情推荐,期待老师更多优秀作品!【东篱编辑:吴炜枫】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8-30 08:03:02
这些诗歌,表达着美,同时也渗透着忧虑,沈从文说,美丽是愁人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对嘛噶的忧虑是希求美感更纯粹。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多少个“有时”组成的,这也是千变万化的体现。把握美,判断美的走向,可能是生活的意义。怀才抱器拜读,理解有误的话,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