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致夜郎故地的父亲

编辑推荐 【敏思】致夜郎故地的父亲


作者:王真波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发表时间:2025-08-30 20:14:44
摘要:文章开篇通过回忆父亲的种种细节,展现对父亲的思念。结尾处点明因爱得深沉而不敢轻易下笔,害怕文字无法承载这份情感,使文章主题从单纯的对父亲的怀念,升华到对这份厚重父爱的敬畏与珍视,主题得到了深化。

夜郎故地的夜,宛如一幅深邃的水墨画,静谧而又带着几分神秘。山风裹挟着凉意,悠悠地穿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轻轻拂过窗前。窗外,楠竹修长的身姿在夜色中摇曳,它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书桌案头,仿佛是岁月勾勒出的一幅剪影,那形状竟酷似父亲生前扫过又落满的竹屑,每一道纹理都承载着往昔的回忆,细腻而又真切。
   我已将稿纸铺展了第三回,手中紧紧捏着钢笔,指腹摩挲着笔杆的纹路,那独特的触感,竟与父亲晚年拄过的竹杖如此惊人地相似。恍惚间,我仿佛能感受到杖头被蒙江水浸出的深褐裂纹,以及混着他掌心磨了一辈子的老茧所残留的温热,这股温热透过指尖,一直蔓延到心底,隐隐发烫。然而,当笔尖刚要触及纸面的瞬间,却仿佛被竹王庙前那盘根错节的缠竹藤勾住了一般,硬生生地顿在了半空,连墨滴都像是受到了某种无形力量的牵制,不敢轻易往下坠落,似乎也在忌惮着打破这份沉重的宁静。
   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我试图描绘出他蹲在古糯田里薅草的模样。墨锭在蛙纹石砚上缓缓研磨,清幽而略带清苦的墨香渐渐弥漫开来,恰似那古糯田散发的泥土芬芳。就在这墨香氤氲之际,晨雾中他的身影若隐若现,愈发清晰起来:裤脚高高地卷到膝盖,沾满了田埂上湿润的泥土,仿佛是大地给予的独特印记。手里的薅草刀在微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每一下动作都精准地贴着稻根,那专注的神情,宛如夜郎先民侍弄神圣的图腾柱那般虔诚而仔细。他起身时,习惯性地扶着身边那棵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楠竹,竹梢垂落的露水滴在他的颈窝,引得他咧着嘴露出质朴的笑容,口中喃喃说道:“这稻穗沉,是竹王护着咱娃的学费。”那爽朗的笑声,伴随着轻柔的山风,悠悠地飘荡在田野间,竟比祭山节上那熊熊燃烧的灶火还要温暖人心,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也温暖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然而,思绪的列车尚未停歇,转瞬之间,我又仿佛看到了他傍晚收工的情景:夕阳如血,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那影子落在蒙江边的石板路上,恰似一幅尚未干透的墨画,笔触间满是岁月的痕迹。他肩上扛着沉甸甸的稻捆,穗子垂下来,轻轻蹭着后背,这一幕,多么像我小时候挂在他脖子上的小手,那沉甸甸的触感,满满的都是对他的依赖。想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慌乱,生怕遗漏了这珍贵的画面,遗漏了他辛勤劳作的每一个瞬间,遗漏了他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深沉爱意。
   我的笔触不由自主地转向,想要描绘他在火塘边讲夜郎旧事的夜晚。笔尖刚要勾勒出铜烟锅的轮廓,耳畔却仿佛清晰地响起“咔嗒”一声脆响——那是他捏着祖父传下的铜烟锅,往火塘里按烟丝的熟悉动静。瞬间,火星子欢快地跳跃起来,映照出他眼角那一道道如夜郎古寨石墙上刻痕般深刻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匿着无尽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传承。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又充满力量:“夜郎的汉子要守本分,就像楠竹要直着长。”“读书是最好的猎魂礼,能把你射向山外的天。”那些话语,伴随着烟丝燃烧的焦香,如丝丝缕缕的炉烟,悄无声息地钻进我的骨头里,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就在此刻,我的指尖突然不受控制地发颤,因为我深知,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怕写不出他眼中那熠熠生辉的光芒。那光,比铜烟锅的火星还要明亮,比夜郎故岭的月亮还要温柔,它承载着对我的殷切期盼,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诠释的深情,单薄的文字又怎能装得下这份沉甸甸的盼望?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汹涌的洪流般难以遏制。我又想起他赶场天给我带甜糕的清晨,笔锋刚要蘸墨,那熟悉的甜糕香气便仿佛穿越时空,扑鼻而来——那是镇宁县城老铺子独有的味道,裹在染了竹枝纹的布里,连包裹的纸都被浸得发甜。他总是细心地把甜糕切成三份,微笑着让我先挑最大的那块,眼中满是宠溺。随后,他又会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本连环画,书页还带着他的体温,封面上的岳飞,英姿飒爽,比夜郎古庙里的蛙神更让我心生欢喜。然而,笔尖却在不经意间猛地顿住,因为后来那些承载着童年欢乐的小人书不知丢在了哪里,我甚至连最后一次看他递书的模样都渐渐模糊,记忆的拼图仿佛缺失了重要的几块。万一写着写着,连这点甜都留不住,那该如何是好?这种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迟迟不敢下笔。
   甚至,我还想写他账本上的字,那些字,比夜郎图腾柱上的刻痕还要整齐,每一笔每一划,都细致地记录着家里的油盐开销、我的学费支出。每当想起他算账时的模样,我的心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眉头微微蹙起,专注的目光落在账本上,指尖轻轻点着账本,阳光从竹窗缝里丝丝缕缕地漏进来,温柔地洒在他鬓角的白发上,宛如撒了一把碎银,闪耀着岁月的光辉。那账本里所藏的,哪里是什么简单的数字,分明是他将苦涩的日子熬成甜蜜的良苦用心,是他用算盘珠子一颗一颗为我们撑起的温暖的家。我深知,那每一笔记录,都是他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我怕遗漏了其中任何一笔,就会打破他一辈子努力营造的那份踏实与安稳。
   原来,并非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关于他的回忆如汪洋大海,像蒙江的水一般,肆意地漫过了夜郎的田埂、楠竹林、蛙纹石凳,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缠绕着他的影子,每一段回忆都刻骨铭心。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与惶恐之中,怕选了这一段,就漏了那一段;怕写轻了他弯腰时所承载的重量,那是他扛了一辈子的家庭重担,怕我的文字无法与之匹配;怕写淡了他给予我的温暖,那些混着竹香、稻香、烟火香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我害怕留不住它们,害怕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褪色。所以,笔杆一次次悬在半空,稿纸上依旧空白一片,那空白,恰似他生前总擦得锃亮的蛙纹石桌,干干净净,却承载着满得快要溢出来的思念与念想。山风又一次轻轻地吹进来,竹影在纸上摇曳晃动,我这才恍然明白,这滞涩的笔触并非源于怯懦,而是因为心中的爱太过深沉,深沉到连文字都仿佛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那份沉甸甸的疼与暖。无论我怎么写,都觉得远远不够,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我对他的深深眷恋与无尽思念。

共 24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写不出的悼文”为线索,展现了记忆与书写之间永恒的张力。作者在夜郎故地的夜色中铺开稿纸,却在每一次落笔的瞬间被记忆的洪流席卷——父亲薅草时裤腿的泥土、火塘边铜烟锅的火星、甜糕上竹枝纹的褶皱、账本里细密的数字,这些细节如此鲜活,以至于文字在记忆的丰盈前显得苍白。 文章巧妙地运用夜郎文化元素构建记忆的坐标系:楠竹的影子如同“父亲扫过又落满的竹屑”,笔杆纹路与父亲竹杖惊人相似,薅草的动作被比作“侍弄神圣的图腾柱”。这些意象不仅赋予个人记忆以文化厚度,更暗示着个体生命与古老文化的同构性——父亲的一生,本身就是夜郎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肉身实践。 文中反复出现的“怕”字(怕写不出眼中光、怕留不住甜、怕漏了账本某一笔)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语法。这不是技巧的匮乏,恰是情感过度充盈的表现:当记忆的重量超过文字的承载力,沉默反而成为最诚实的致敬。就像夜郎先民对神圣事物的缄默,某种深刻的情感本就拒绝被完全符号化。 最动人的悖论在于:这篇关于“无法书写”的书写,最终却完成了最深沉的书写。作者在竹影摇曳的稿纸前顿悟:“这滞涩的笔触并非源于怯懦,而是因为心中的爱太过深沉”。空白本身成为最丰沛的文本——就像父亲擦得锃亮的蛙纹石桌,“干干净净,却承载着满得快要溢出来的思念”。 此文堪称情感考古的典范:通过对记忆碎片的精细发掘,复原了一个夜郎汉子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文化精神——让稻穗沉甸甸如学费,让甜糕带着竹纹布的香气,让账本数字成为家族的史诗。最终我们明白,真正的传承不在碑文刻痕中,而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神圣性里。 当山风最后一次吹动稿纸,未着一字的空白恰是最完整的悼文。因为有些爱,本就大于语言。 好文!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