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借米(散文)

精品 【西风】借米(散文)


作者:啸竹 秀才,218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发表时间:2025-08-31 05:20:14

【西风】借米(散文) 近几年,网上流传有一首叫《借米》的歌,我认为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搞笑娱乐的。然而于我,却有着一段酸楚的经历。
   我家住在湖南省西部边缘武陵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集体田地下放到户,大约是一九八一年开始,到一九八二年结束。因为我们村人多田地少,基本上每年都要和附近乡镇(当时叫公社)的一些村借个把月粮食,生活相当困难。直到下放到户后,加上“瓜菜半年粮”,勉强可以度过五六两个荒月。但是,头几年因为没钱换良种(改良后的稻谷种子),加上也不太相信良种一定就高产,父亲总是用上一年节余下来的谷种来育秧,记得大多是“南京一号”、“湘州五(六)号”,还有几种好像叫“威优”、“辐射”等。相对于良种,我们都把这些统称本地种。基础好点的人家,还种点糯米,逢年过节的好打点糍粑,那种稻谷我们叫“大颗糯”,稻杆好的有成年人高,但产量特别低,好多人家不肯种,需要用时,通常拿钱和人家买,或者三斤粘米换一斤糯米,关系不好的,人家还不肯和你换。
   秋收时,看到用良种的那些人家相同稻田面积要比我们多产几担出田谷,母亲眼里总会流露出很明显的羡慕眼神。她对父亲说,明年我们节约点,也要换良种,完全不是商量的语气。我们都明白,母亲这次是下决心了,心里一下热了起来。因为,如果我屋也用良种,我们就可以减少或者不会再和人家借米了。
   说到借米,那时是村里常有的事,有的人说一时来不及打米(稻谷脱壳),有的人说打米的那个人走亲戚不在家,其实是家中柜子里没稻谷可打,也就是说断粮了,只好向别的人家借。关系好的可以等你通新(就是秋收)再还;关系不好的,要么不借,要么就要你下一场(就是赶集)买米还人家。这种事,大都发生在三至七月。
   我屋里五个人,父母加上我们三个孩子,田土面积不多,到底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土至今我还不清楚,记忆里不抛荒全种上,丰调雨顺年成,出田谷大约二十担(每担约一百斤),玉米大约也就是一千五六百斤,另外主粮还有一样,就是红苕,大约也就是千把斤样子,且还是人猪共食的一类,别的瓜瓜菜菜就算不了帐了,总之就是不多,还算父母是勤劳肯做的,有些人家连个菜都没有。当时我大约十四五岁,妹妹小我三岁,弟弟小我六岁,弟妹除了怕父母,还怕我,现在想起来,他们应该最怕的还是我。
   我父亲是个既老实又爱面子的人。他的东西,人家可以随时借、随时讨,他只要有,都很大方,但是,当他没有的时候,却拉不下面子去和人家借,更别说讨了。甚至他借出去的东西,人家忘记还或是很久还没还,他都不好意思去取回来,每当这时,他就命令母亲或者我们去取,我们倒是不敢反抗,只有母亲有时忍不住说他几句,说归说,但是最后还得去。
   取回东西还好,要借东西,村里人家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大人出面的,心怕孩子出面今后大人不认账,这种现象有,还不少。就因为这条“规则”,我们家借米借钱借油盐等事务,基本上落在母亲头上。久而久之,我们三兄妹私下里调侃母亲,说她是我们屋里最不要脸的那个。现在想起来,心底禁不住地涌起一番别样的滋味,很疼!
   其实,我有时也很纳闷,为什么母亲每次都可以借得,或多或少从不落空?母亲和人家开口借的时候,她心里慌不慌?难道母亲真的不觉得丑、真的不要脸吗?但是我们都不敢向母亲要答案,我们都知道,这个答案很重,我们扛不住!
   村子里的人,大多是肯做的勤快的,我父母亲也是一样,每天早早就出去做农活了,或看田或整土,或砍柴或打猪菜割牛草。学校还没开学,每天他们出门时,总要叫醒我们,叫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像母亲常说的,她不养闲人。然后母亲又说,今后做功夫,家里哪个回来得早就负责煮饭。从此,第一个回家的人负责煮饭,成了我们家一条规定。煮饭,对当时农村孩子来说,真不算个事,我八岁时就会,还会炒简单的菜。然而,家里有米还好办,家里柜子里没有米了,就意味着要借米。借米可是个大问题,不会借不仅借不到,有时难免还要受些气,人家一个借口就可以不借你,因为人家怕你还不起。记得有一次,母亲叫我去村里一个伯娘屋借米,我带着一个小木箱(就是父亲用五块板子做成的一个简易盛器,我们叫箱,大的叫斗,村子里基本上每家都有,这种箱子,通常可装五斤米左右),同时叫上小弟和我一起去,因为我也是要面子的,叫上小弟就是让他去开口借,他其实很不想去,但我鼓了他一眼,于是就老老实实跟着我出发了。我们搓搓索索地磨到了那个伯娘屋里,看到我抱着个箱子跟在小弟后面,小弟还没开口,那伯娘就抢先说,她还准备到我屋借米去,说她家也没得米了。我讶异了,来时母亲说,伯娘屋是前天才打米的呀,怎么就没得了呢?我和小弟只好悻悻而归。拆返时,我深深地睨了那伯娘一眼……回到家里,看到我俩兄弟一副落魄的样子,母亲只问一句,没人到屋?我说,到,人家不借。母亲说,借不到米,那我煮红苕了。我和小弟无语,老老实实地去灶前帮母亲烧火蒸红苕。
   从此,出早工打柴或割草干农活的我们,都不肯做那个第一个回家的人。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弟弟早工上山去砍柴,那时基本上没人外出,大家都在村子里生活。村里的生活就是这样,忙时做农活,无外乎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除了这些,就是上山砍柴,家家户户前屋后角角旯旯都堆满了柴草。因此,我们砍柴一般都会走出较远。当我和小弟捆好柴草准备回家时,已经快到中午十二点了,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那阵子,因为生活还较困难,大部分人家都很节省油盐,我家炒菜也是这样,一根竹筷,一头扎起一小块白布条,炒菜时,扎着布条的竹筷子在油罐子里蘸两下,然后在烧热的锅子里滚一圈,就算着油了,然后就炒菜。由于油盐少,所以吃得多也饿得快。我们往回走了两三里路,正好到一丘田边,田里还有水,小弟说,我们歇会吧,我有点渴了。我说,这是田水,喝不得,会拉肚子的。他说,我也饿了,不管了,就当先填一下肚子。就这样,我们就把两担柴靠到了一起,在柴下面的荫凉处休息。过了一会,我对小弟说,我们走吧,再不走等下太阳还要大,那时还要饿,就走不动了,加上还要挑柴。小弟看了我一眼,说,我不想做第一个回家的人。听了小弟的话,我眼睛一热,但是我不敢再看他的眼睛。
   就这样,那种煎熬的日子就像一列快要脱轨的绿皮火车,踉踉跄跄地走着。在我高二快结束的一个周末,我从离家约有六十多里的学校回到家里,天已煞黑,家里父亲正在坐在院坝里吸着旱烟,那天没有月亮,只看到父亲的烟火星子忽闪忽闪的,闪亮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那一张憔急的脸。屋里,煤油灯光如豆,忽明忽暗地在小饭桌上摇曳着,弟弟妹妹相对坐在饭桌前,一人拿着一个苞谷粑,艰难地吞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回头问父亲,我妈呢?父亲说,帮你借米去了,都去两三个钟头了,饭还没吃,也没回来,不知借没借得到。稍停一会,他又说,粑粑在锅子里,自己取,我们都吃这个好几天了,大人还勉强对付,只是苦了这两个胃口不好的家伙,什么也吃不得,这会估计还磨叽呢,我也懒得讲他们。只是你妈,做一天活,一回来就出去,唉……父亲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火星子又一闪,我仿佛看到他眼里有东西在闪。
   我放下书包,抓起一个粑粑,就跑了出去。身后,父亲问,你去哪?我找妈去!我头都不回应道,然后匆匆地赴进了夜色中。
   我急急忙忙地跑了大半个寨子,最后才找到了母亲。在火把的照耀下,我看到她满脸的疲惫,同时又有一丝慰籍和兴奋,她举着个小米袋,冲我笑了笑,说,跑了不知好多家了,最后有三家人借我,合计一下刚好有五斤,正好凑足你一个星期的伙食。我接过米袋说,我们回家吧。手捧着只有五斤米的小米袋,可我却觉得沉甸甸的,这小小的米袋,似是大山一样,压得我顺不过气来,什么都说不下去了。
   路上,母亲对我说,安心学习,钱米我和你爸会想办法的,你在学校吃,也不要委屈自己,我们在屋里头,好对付。说到这里,母亲笑了,我却哭了……
   如今,父母已是两鬓苍苍,我也年过半百,每当想起借米的一幕幕经历,总会要对女儿说教说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025年8月30日于花垣城南
  

共 32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追记了作者少年时代借米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湘西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每年春末夏初,青黄不接,人口多田地少的农家断粮了,需要借粮度荒。作者两兄弟外出砍柴,谁也不敢“第一个回家”,因为“第一个回家”的人要烧饭,要直接面对家里无米下锅的窘境。尤其是作者离家上高二那年,在全家吃苞谷粑粑充饥的情况下,母亲跑遍全村借来了五斤大米,作为作者带到学校去的一个星期的口粮。那种无米下锅的窘境,那种向伯娘借米而不得的薄凉,那种窘境下父母亲的滋爱和全家的亲情坚守,真叫人没齿难忘。此文注重细节描写,注重通过不露声色的叙事来抒发情感,读来让人泪奔。佳作,倾情推荐赏阅。【编辑:衢四海】【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3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衢四海        2025-08-31 05:23:02
  此文追记了作者少年时代借米的经历,注重细节描写,注重通过不露声色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读来让人泪奔。感谢投稿,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啸竹        2025-08-31 19:14:05
  感谢四海兄辛苦编辑和精辟点评,先祝编安!其实我们那时代的人,都经历过这些艰难岁月,回忆往昔,倍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愿天下同胞,饥有饭吃,寒有衣穿,病有医治,幸福万年!
2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25-08-31 16:09:52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记述了武陵原中一个充满幸福的世外桃源,类似古希腊的阿尔卡迪亚,西方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却不料生活在武陵源中的作者,像庄子一样,曾经靠借米度日!但愿借米这一窘境,今后再也不要发生在我们的儿孙身上。
回复2 楼        文友:啸竹        2025-08-31 19:16:09
  感谢破鸟提读点评,祝生活幸福,创作丰收!
3 楼        文友:之中        2025-08-31 17:16:28
  很感人,因为让我想起了读书时母亲劳作一天晚上坐在灶台前烧火,为我准备周日返校时要带馍馍的画面,让我想起青黄不接时大家排队领返的场景。好文有共鸣,精品共赏读。祝好!
回复3 楼        文友:啸竹        2025-08-31 19:21:08
  谢谢之中老哥点评鼓励,敬茶祝安。其实呵,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印记,这些往事,也许只有60年代以前的人能感受了,不过这样也好,希望这样的生活不会重来,希望我们的后辈们生活幸福。再祝老哥及家人生活幸福,万事顺意!
4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25-08-31 18:03:33
  没想到竹子小时候经历过苦日子,在那个艰苦贫困的年代,很多事情令人难忘。回想起来既亲切,又会让自己倍加珍惜现在的拥有。好文!大赞!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4 楼        文友:啸竹        2025-08-31 19:23:13
  感谢韵姐鼓励,希望韵姐也提起笔来,给我们分享您的经历。再颂秋祺!
5 楼        文友:情满鄱湖        2025-08-31 21:00:54
  祝贺,祝贺,强烈祝贺!!!
心若在,梦就在
回复5 楼        文友:啸竹        2025-09-01 08:37:34
  感谢,感谢,非常感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