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云水】遗世独立石马寺(随笔)

精品 【云水】遗世独立石马寺(随笔) ——我和老戏骨昔阳文旅行系列之五


作者:陈亚珍 举人,5184.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2发表时间:2025-08-31 10:11:00
摘要:石马静立在光影中,恍若即将扬蹄跃入云端。石马寺遗世而不孤绝,独立却不傲慢,它如石马般保持着奔腾的姿势,却选择了永恒的伫立,它以这般沉默的力量,让喧嚣的世间有一方喘息的静心之地,启示着浮躁的心有所安置,这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早就听说过故乡昔阳,有个宗教石雕艺术石马寺,被专家称为石窟艺术中的“小家碧玉”,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魏永熙三年,距今1470年,里面共有三个石窟,178个佛龛,1300多尊造像,佛像最大的有5米高,最小的仅有五厘米大小,雕凿艺术精湛,且都藏在悬蜗卧顶之下。其民间传说居多,有“神鹰下界”“鲁班造梁”“佛主赐马”“铁钟自鸣”“佛道争地”“石盆献盐”“龟石显灵”“石井圣水”“秸杆挑石”“白马含云”等等,只听这个简略的故事名称,足以让我想入非非,急不可耐了!若把这些民间故事串成一部书,那该是多么璀璨的文化?
   见过大同云冈石窟,也游过河南龙门石窟,却舍近求远独没有机会光顾自家门前的石马寺石窟,恰好这次和文旅局邀请的三位老戏骨郭凯敏,王丽云,杜宁林老师一起前往观光,在手机上查到石马寺的几张图片和若干传说,立即像一个远古的梦串联起了缥缈的幻觉,一代又一代的人覆覆灭灭,一片片涌现,又一片片隐没,只有艺术灵魂留下了他们的痕迹,这将是一次深情的缅怀!要和1470年的石雕艺术会面,最主要的,是佛教清静之地颇为吸引我。我喜欢听木鱼脆净的声音,感受浑厚的诵经念佛连绵不绝的慈悲。
   车子驶出不多远,小城的俗世繁华还没有彻底摆脱,我们就来到了石马寺,寺院依山借势坐落在山的一抹,脚下是小桥流水,进寺院须得拾级而上,颇为陡峭。寺庙古灰色的青砖瓦顶颇为别致,青石碹门和谐统一,身后是翠绿叠嶂的山峦,山顶上是洁净的蓝天,蓝天上飘着几朵莲花云,看上去肃穆清逸,有一种逸尘忘忧之感。
   在太行山的褶皱深处,石马寺以岩石的沉默姿态嵌于山峦之间。走进寺庙就走进了神秘之地,你的灵魂会随之神游。这里的传说很奇妙,据说北魏年间,有位高僧,见孤峰形似佛陀含首,山石奇伟,山间白雾如马鬓毛飞扬,遂凿岩为窟,斩木为寺。晨钟暮鼓能传至三十里外的县城。
   石马寺从此就成了当地重要的佛教圣地。
   其圣迹斑斓,关于白马还有一说“石井圣水”的来历,说古时有一年天气大旱,庄稼枯萎,民生堪忧,有一大德高僧,为民忧心,日夜祈祷,偶一迷糊做一梦,一匹浑身雪白,神骏异常的白色神马从天而降,落在县城附近的白马山上,对着高僧嘶鸣三声,然后用蹄子猛刨三下,随即腾空而去。高僧梦醒后,觉知是神佛点化。遂带领村民前去找白马刨过的地方,果然在那里发现了一处泉眼,村民们喜极而泣,挖开泉眼,泉水喷涌而出,缓解了旱情。令人称奇的是,众人发现泉眼旁的岩石状如一匹俯首饮水的骏马,与寺中的石马遥相呼应,这眼泉井因此得名“石马泉”,村民们为感念圣意便叫“圣水池”。长年饮用此水,可祛病延年,而且旱时不枯,涝时不溢。
   当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三位老戏骨,他们“呀”的一声说,好美,真神奇!
   郭凯敏先生抬起头四处寻觅,幽我一默,说难不成真有神马出现?
   我说那不然呢,这故事从何而来?
   王丽云老师说,只能说昔阳人有一种大天真、大浪漫了。
   我说,还有更神奇的传说“白马吐米”的故事呢。据说早在建造石窟期间,工匠云集,开山凿石,工程浩大,工匠们心怀虔诚,但粮食供应不足,工匠们忍饥挨饿,但雕凿的意志不减。工地附近有一石马,是一个工匠雕刻而成,这一天他饿得气息奄奄,手里的雕凿工具不慎掉下来,他弯身去捡,忽见他雕刻的那匹石马,屁眼,嘴巴往外吐米,他疑是幻觉,跑过去一看,果真是黄澄澄的小米,煮成的饭,香糯可口,而且每天所吐米粮只供一天听需,不多不少刚够吃。这样工匠们身强力壮,工程进度提高。大家认为心诚则灵,这是佛祖显灵,化身为马,前来供养他们。不料,负责接米的人,起了贪心,心想,把马屁股凿大一些吐米会更多,拿去卖钱岂不更妙,于是找来工具,把吐口凿大。结果,贪心激怒了神灵,白马吐米就此结束。在昔阳境内流传一句话“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汤”,有可能出自此处。
   郭凯敏先生又开始睁着无辜的大眼睛盯住我,不会是你编的吧?
   我说是民间所传,我只是转述。不过我说来就是我的专属了。
   我怎么没听说过?
   你怎么会听说?昔阳民间传说,本地文化瑰宝,这一下你又盗了一宝,要不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路走得值吧?
   他说,这里面有个道理是确凿的,天地之间,雨露阳光,万物生长,皆为天然养育生命,但是贪欲膨胀,地球资源透支,人类生存堪忧,瘟疫,战争,地震,山洪暴发,冲毁家园,都与贪得无厌有关,天地不养人,人欲奈何?所以故事告诉世人,诫贪养诚,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那个“圣水泉眼”的故事,不也是告诉世人:天、地、人,和谐才可以共处吗?不然人类延续这么久靠什么呢?
   我点头称是,经他这么一说,倒让我凝重起来,是的,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哲学史,我觉得郭凯敏先生总是出语惊人,能从民间传说获得启悟。我更自信的是,这是家乡石马寺千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冰冷的石头拥有了温度和灵魂,神马为雨露甘霖滋养世人,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探访和聆听。
   在大雄宝殿前果然有一对白马,白马身披红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俊美神气,有了前面的典故,看久了,果然有点像从天而降的神马,奔跑在蓝天白云之间,马鬓如一面猎猎的旗帜,也许它一直在这一方空域里神游吧?我再次感到自己的魂灵也开始神游了。
   导游说,最初石马寺叫落鹰寺,后来北魏时期石刻佛像完成就改名为石佛寺。唐朝初年李世民带兵征战,途经石佛寺陷入重围,李世民心急如焚,正不知所措,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四起,飞沙走石,致使敌方大乱,就在这时天降一匹白马,驮着李世民直奔长安。李世民安顿后,为感念在石佛寺逢遇天降神马的救命之恩,御赐石佛寺改名为石马寺,并赐两匹石马,这两匹石马便安放在殿前。附近的居民相传,两匹石马颇为神奇,一到天阴雨下,或冬天大雪来临,就会口吐云雾,整个寺庙白雾缭绕十分俊逸。后来就有了“白马含云”之说。
   王丽云老师,一拍手:哎哟我的妈呀,这家伙,昔阳有了这匹神马啥都能干,太神奇了,下能给工匠吐米,上能驮帝王突围,干旱了给村民引水治旱。昔阳的标志是不是一匹白马?有牛城,有龙城,昔阳就叫白马城,多形象啊。
   杜宁林老师说,白马还是天气预报员呢!凯敏,这些故事拍成电影一定很美,特效处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马为线,串起故事来,你想啊,湛蓝的天空,一匹白马从天而降,哇,那画面,美死人了……
   他们孩童般地叽叽喳喳讨论着,还附加马行的动作,形体表现的活灵活现。我却怔怔地凝视着两匹耀眼的白马,想象着白雾绕青山,绿树含岚气,那该是怎样的美景?它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传说,似乎让人确信无疑,美得让人眩目。可是我想,石佛寺和石马寺都有来历,那落鹰寺之名的来历呢?
   我问杜宁林老师,听说过老鹰重生的故事吗?
   杜老师说听说过,鹰可以活70岁,但是在40岁上,它的各种器官老化,飞行能力下降,要么等死,要么经历漫长的更新过程。
   我说,会不会鹰在更新过程,都会来到这里击喙、拔爪,换羽,从而涅槃重生,因而叫“落鹰寺”呢?不妨想象,这里岩石坚硬,会不会就是它重生的故地?
   郭凯敏先生一笑,说从生理学上证明,完全不可能,只是励志寓言。但是它是一方人的精神气质。寓言也好,神话也罢,在哪里产生就是哪里的人文精神。
   我说这倒是。这里的文化深不见底,你越走,越感到神秘,越与它对话,越感到自己无知。一个地方的大小不在版图,而在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心里,故乡如一艘载满举世珍宝的巨轮,一切都那么遥远,一切又都那么贴近,有一种熟悉而又从来没有显现过的东西,常常在我心中幽丝般掠过,不受时空所限,它是一种气流?一种磁场?一种语言?
   我望向郭凯敏先生。他说,是一种善念,它胜过语言,在我们的交谈中,这是你最珍贵的心灵色彩。善念,不!其实是善信,可以把从古至今一切有机的生命体所共有的本质元素分解出来,形成一种超越生命本身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在你心里,在我心里,在山岗,在沟谷,在石马寺,在布塔拉宫,在昆仑山,在所有的人心里!就是这一丝看不见摸不着的幽丝支撑着世界不是吗?
   我说是的,爱因斯坦说:“宇宙的全息只有一个字――爱!”在故乡的白马故事中也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真理性。然而,人类却难以紧紧抓住这一幽丝让世界安然。
   说到这里我独自笑了,我觉得我们俩的对话常常像躺在两片白云上的交谈。对真理和信仰,对光明和黑暗,对神圣与崇高有着不懈的探讨,在包罗万象的图式里有着相通的思维和秘道。
   这一天风和日丽,我们看不到“白马含云”的气象,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这一美景。我们穿过大殿,进入整座被岁月染过的石刻佛群中,高耸的,精巧的,端庄的,诙谐的,造型各异,精美典雅。但岁月的摧残,减去一些欣慰,那些没有了头部,断了胳膊的雕像和壁画,失去了原有的表情动态,但大部分还是完好无损的。我的目光从一尊尊塑像中一针一线移过,我仿佛听到工匠们坚定的雕凿声连成一片与天地共鸣!我能感受到他们虔诚的心灵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场,把所有的原始生命力激发出来的热情附注在艺术的表现之中,这里散发着一种清凉之气,只要你用心感受就会融入其中,人人都有本自聚足的佛性,我在这群像之中获得了具体的熏陶。那些静悄悄的历史风采,一笔一画,一形一色,一石一物,都是雕刻工匠的虔诚和意志,他们唯一的用心就是传递佛的精神!而此刻一缕缕清凉注入心田,让我格外静心。我觉得我的信心和力量正在注销那个坚不可摧,百折不挠的“我”,我是一道彩虹,一片云,我融化在火焰般的光芒之中,变成一束光,在广阔的天穹中听到宏荡而庄严的乐章……我相信了一种“浸泡”的说法,长期浸泡在佛国,心会得到安置。而城市如一片有毒的沼泽,只要你身在其中就会被毒气干扰,在这座堪称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中,获得内心的清理。石马寺与云冈、龙门石窟有所不同的是,寺庙与石窟合二为一更接近禅心。既是艺术观赏殿堂,又是清净禅心之地,游客们各取所需。
   漫步在长廊中的郭凯敏先生,举头望着悬蜗卧顶,惊奇地发现,说这与其他石窟是完全不同的建筑,能工巧匠在土壁与石崖之间用砖石砌起蜗牛式屋顶,与佛的精神浑然天成,你看,它既是自然借势而成,又诠释了一种善巧方便的意蕴,它还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圆融。只这一建筑就能传递佛的精神。我常说圆形智慧力量,仿佛与此获得对吻。圆形智慧正是高维力量,高维强调宇宙思维,一滴水可以投射出宇宙能量,一个觉者可以放飞自我,拥有整个世界!
   他若有所思,久久地望着悬蜗卧顶的建筑,他说这是智慧的结晶,创建者的智慧一定超越了一般工匠的心智,他的创造靠的是直觉一气呵成。而且,这次昔阳文旅行,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这一方人的意志品格异于常人,从大寨渡槽,到石马寺的悬蜗卧顶的创造,从古到今,他们最显著的灵魂是智慧与意志,这是永远不倒的品质。
   我说是的,你的感受是对的。所以我认为落鹰寺的来历,说不定就是老鹰涅槃重生的故地,它符合这一方人的品质。
   先生笑了,说你是作家,可以随心想象,风水宝地本来就是文人雅客们诗词歌赋流传下来的文化。
   我说你从悬蜗卧顶悟到了圆形智慧。这才是佛的精神与凡客的具体融合。此乃石马寺的最新发现。但我以为圆形智慧,也是你的语言,你的行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内心没有撕扯是为圆。这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致的。
   他说是的,我借物言人,你直达人心。人类的智慧像一条条河流总会在某个节点融汇贯通。人生终其一生就是一个圆,圆就象征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轮回还是归于道。
   对,从数字上看,0.1.2.3,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不就是人生的过程吗?0就是道,也是你说的圆。圆形智慧确实是一个极准确的系统性总结。在这悠悠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有启示,只是我们不留意,太过粗糙地活着。你的圆形智慧,是以时间为笔,以心验和体验为基,通达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吗?
   先生不置可否地笑了。
   我们交谈着,从悬蜗长廊走出来,仿佛是一次灵魂的放逸,又仿佛是一次灵魂的相认。
   辞别时,回头看,石马静立在光影中,恍若即将扬蹄跃入云端。石马寺遗世而不孤绝,独立却不傲慢,它如石马般保持着奔腾的姿势,却选择了永恒的伫立,它以这般沉默的力量,让喧嚣的世间有一方喘息的静心之地,启示着浮躁的心有所安置,这是我此行的最大收获!
   2025.8.30净化斋
  

共 49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抒写宗教石雕艺术石马寺为话题的精彩游记随笔。全文文笔优美、意蕴深厚。文章以探访故乡山西昔阳县的石马寺为线索,在与三位老戏骨郭凯敏,王丽云,杜宁林老师一起赏游的过程中,在边看边谈中,将石马寺的历史、艺术、传说与哲学思辨融为一体,开启了又一次深刻的文化与心灵之旅。期间陈老师在和三位老戏骨郭凯敏,王丽云,杜宁林老师的精彩对白,如对“石马泉”,白马吐米和“一疙瘩臭肉坏了满锅汤”及圣水泉眼,落鹰寺,石佛寺,石马寺,老鹰重生,落鹰寺等名字变迁的民间传说中,提炼出的“诫贪养诚”、“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哲理。其对话也是妙趣横生,于情于理,让读者如置身其中,亦如作者所言:”我们俩的对话常常像躺在两片白云上的交谈。对真理和信仰,对光明和黑暗,对神圣与崇高有着不懈的探讨,在包罗万象的图式里有着相通的思维和秘道在这座堪称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中,获得内心的清宁。最让人感慨的是,作者提出:所见的石马寺与云冈、龙门石窟有所不同的是,寺庙与石窟合二为一更接近禅心。这既是艺术观赏殿堂,又是清净禅心之地,游客们各取所需。亦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致的。所以整篇文章遵循了“缘起-探访-感悟-升华”的经典散文结构,这种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的写法让人兴趣递进,百读不厌。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3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08-31 10:14:13
  品鉴佳作,跟着陈老师网游石马寺,游兴无尽,其乐无穷!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08-31 10:17:13
  涓涓的爱只为昔阳石马寺的美,深深的情让人文字中体验知行合一,天地合一。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8-31 12:36:21
  文章以朝圣般的虔诚探寻石马寺,交织着对千年佛雕艺术的惊叹与对民间传说的痴迷。通过“神鹰下界”“白马吐米”等奇幻叙事,将冰冷的石窟赋予灵性,传递出“诫贪养诚”的哲理。作者在肃穆的梵音与青石凿痕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既有文化寻根的厚重,又有发现“小家碧玉”的惊喜。历史考据与神话传说交织,如“石马吐米”的细节描写,让传说具象可感。以“木鱼脆净”“马蹄踏云”等通感手法,营造空灵意境。借戏骨之口升华主题,如郭凯敏论“天地和谐”,使哲思自然流露。用“莲花云”“悬蜗纹路”等意象,赋予石窟以美学生命力。佳作,让人深深回味。感谢陈老师大力支持。
淡淡的云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