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碧龙潭前世今生(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事】碧龙潭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舟自横 秀才,124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发表时间:2025-08-31 19:51:30
摘要:碧龙潭前世“疑是骊龙抱珠睡”人文自然景观,隐逸的“仙潭”到民国的“网红”打卡地繁华似锦,转眼冷落成蹉跎;碧龙潭今生“高峡出平湖”沉寂与静幽,褪去往日的热闹喧嚣,重新回归一条静谧的山谷,似乎被世人所遗忘。

【晓荷·小事】碧龙潭前世今生(散文) 立秋刚过,周末,连哄带骗携小朋友自驾前往庐山碧龙潭风景区,小朋友一直想漂流,我说碧龙潭有漂流,就在每天游泳的玉龙潭附近,漂流完再去玉龙潭游泳。漂流又游泳,小朋友乐颠颠随我游碧龙潭。到了碧龙潭景区停车场,还要攀走一段山路抵达翡翠湖,对于一个六岁多小孩来说,烈日当空,酷暑炎热,登山确实举步维艰,没有坚韧不拔毅力是难以冲顶。这些年小朋友暑期都回到九江,携带小朋友攀登不少的山峰。远有黄山、近有庐山的秀峰、三叠泉。记得小朋友三岁多的时候,从庐山攀登三叠泉,天空还下着雨,近乎九十度的坡度,小朋友硬是靠自己的双腿坚持完成整个攀登的行程。每走一段山路,便用雪糕奖励,因为有希望,小朋友才攀越一座座陡峭的山道,创造不少人生起步的奇迹,令我惊叹不已。
   庐山碧龙潭称之“山北绝胜”,素有“庐山冰川谷,江南九寨沟”之称,位于庐山东麓半山腰的王家坡,小天池东北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亲临考证,论证了庐山属于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冰谷系庐山冰川最具代表的“U”形谷,属于典型的冰川地形地貌。
   碧龙潭不知道到游玩多少回,一大群人热热闹闹抱团而来,观赏碧龙潭瀑布就打道回府,每次没有冲顶观赏人文遗址,颇感遗憾。前几年,独自探幽碧龙潭,原本想循着当年陈三立下山路冲顶庐山牯岭镇松门别墅遗址。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碧龙潭鲜为人知,近代著名大诗人陈三立遭到晚清政府革职后广游庐山,借自然山水遁世遣闷,也就在垂暮之年发现了这个尚未被人开发美景。陈三立颇有封建文人孤芳自赏气质,持才傲物,愤世嫉俗。江西九江修水人,晚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相当现在中组部委下属一个部门的领导。陈三立还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领袖,维新变法重要参与者,与谭嗣同等人并称“维新四公子”。父亲陈宝箴是晚清政府维新派唯一支持戊戌变法的封疆大吏,官至湖南巡抚。陈三立五个儿子都在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陈门五杰”。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一同被慈禧革职,且永不叙用,从此远离了官场。晚年的陈三立思念家乡,在庐山牯岭镇买了一栋别墅,取名叫松门别墅。陈三立隐居庐山五年,对庐山文化发展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发起建白居易草堂花径亭,亲自撰写《景白亭记》石碑。当年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夏天经常去庐山消暑,光别墅就建有三栋。因为陈三立的名气,这位国民党的领袖也想附雅。有一次,蒋总统差人转告陈三立择日登门拜访,陈三立借故回绝了。“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回到北京家中的陈三立拒绝逃难。日本人慕其名百般游说,陈三立皆不应。日本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而呼佣逐,至此,陈三立五日不食而亡,充分表现中国封建社会优秀知识分子深明大义民族气节。
   碧龙潭发现多亏了陈三立挖掘整理,这位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当年从庐山牯岭镇松门别墅启程,以近八十岁高龄走了十多里崎岖山路,沉到半山腰王家坡观赏碧龙潭瀑布。千姿百态乳白色冰川石,群峰叠翠的山谷,潭水清澈,山泉跌宕起伏,溪流水落石出,潭水汇成一股急流,“白龙窜岩”从一巨石两侧奋不顾身腾空而下,形成了著名的碧龙潭双瀑,好似蛟龙出岫,潭中二龙戏珠。
   陈三立观瀑回来写了《王家坡观瀑》诗,其中“吹泻峥嵘复蜿蜒,疑是骊龙抱珠睡。”形象将双瀑比作腾跃的巨龙怀抱珍珠而成为千古绝句,这位大诗人不仅写诗文,似乎意犹未尽,好风景需要分享,想到山路杂草丛生,前来观瀑者千难万险,便又发起募款修路。路修好了,他又建亭供游人歇息,取名“观瀑亭”。陈三立一挥而就《听瀑亭记》,亭记由其弟子罗镜仁书丹刻在石碑上,立于观瀑亭旁。亭记开头形象描写了碧龙潭“庐山北麓,王家坡双瀑悬焉。其高数十丈,分泻如匹练,触石腾空,散为珠玉,声震幽谷。”陈三立文中记载了“余观夫双龙竞跃,潭底"洗龙碧海"四字,乃昔年镌于巨石者,字势遒劲,与飞湍相映成趣‌。”陈三立点名“洗龙碧海”四字亲题,又为潭题名为“碧龙潭”。后来这四个字刻在双瀑侧潭大石头上,瀑与潭成为一道绝美风景,令人遗憾,这样一处文人景观的亭记后来遭庸官毁刻‌。
   碧龙潭在名人陈三立诗记炒作之下,确实火了一阵。当时庐山成为国民党政府夏都,一时达官贵人云聚庐山,宋美龄也常陪同马歇尔夫人来碧龙潭游泳消夏,以及蒋经国先生偕夫人也常此游泳观赏。一到盛夏,碧龙潭戒备森严,寻常百姓望而止步。当时碧龙潭景区入口建有一座黄龙寺,香火旺盛,前往碧龙潭路上茶肆酒楼林立,轿夫往来如织,堪称那个时代的“网红打卡地。”
   六月下旬,正是梅雨结束时节,雨过天晴,山谷溪流瀑布水量丰沛,一路登山,峰回路转,茂密葱茏,云雾飘渺,流水潺潺,峡谷里清泉石上流,水落石出。应是旅游旺季,却游人稀少。途径彩池和仙人池,潭水碧绿如镜,宛如翡翠蓝宝石镶嵌在空山翠谷,如临“悬瀑自山巅飞泻,轰雷溅雪,俯仰天地,万象为空。”之境。
   当攀爬至碧龙潭,也就是原先碧龙潭旧址,恍然隔世。碧龙潭双瀑自然景观,取而代之是通过修筑堤坝形成人工湖。百米宽堤坝形成一道气势壮观的飞流大瀑布,瀑布落差五十多米高,潭水成湖水漫过堤坝呈扇形轰然而下,蔚为壮观,官方称之为碧龙潭水库,游人取了雅致名称“翡翠湖”。
   我伫立堤坝观赏峡谷平湖,一脸茫茫然,水库周围冷冷清清,空荡荡的,也只有三三两两游人一晃而过,心中有一股说不出凄婉悲凉,五味杂陈。尽管碧龙潭水库的修建带来经济效益,失去了“疑是骊龙抱珠睡”人文自然景观,所付出自然生态和文化遗址代价无法估量。陈三立亲题的“洗龙碧海”四个字从此沉入湖底,更不要说历经半个多世纪“观瀑亭”自然荡然无存。用一座人工水库经济效益,取代了世界罕见的冰川遗迹和动态瀑布群,破坏自然生态,无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其得是短暂的、可替代的;而失去是永恒的、不可逆转,这也许是碧龙潭景区遭遇冷落的缘故。
   漫步堤坝拍了一些视频照片,云雾四起,空旷水库只剩下孤独寂寥的身影,再也观赏不到碧龙潭双瀑蛟龙出岫气贯如虹自然景观。不一会儿,天空竟然下起雨来,没有带雨具,于是放弃冲顶探寻陈三立的足迹快速下山。回家一查资料,原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碧龙潭水库工程。
   此次小朋友相伴重游碧龙潭,来一场亲近大自然启蒙教育。泊车碧龙潭停车场,头顶火辣辣的烈日,酷暑高温,小朋友一听说又要登山,马上翘着小嘴不乐意。同样又是雪糕奖励,还外加登了山才可以漂流。其实,漂流点在路上经过地方,小朋友不知道而已。这次目标依然是碧龙潭水库,也就是所谓翡翠湖。
   登山途中玩了彩池和仙人池,小朋友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情趣横生,索性拖脱了鞋踩水玩,潭水清凉入骨,那大山怀抱中一谭,碧绿似玉涤尘荡魄,清澈鉴心,顿觉清爽的凉风阵阵拂面而来,心胸豁然开朗。一路上,小朋友不再叽叽歪歪,情趣盎然,总是不停探索大自然奥秘,不时遇见四脚蛇横路而过,还是五颜六色的四脚蛇,小朋友先是尖叫躲在我身后。生活在大城市的小朋友,自然没有见过带彩的四脚蛇,我告诉她叫四脚蛇,也叫壁虎,不怕,像青蛙一样,是益虫,家中也常有壁虎,吃蚊子,主人从不驱赶,不像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小朋友好奇问:蛇怎么长脚,比青蛙还小。我说像不像恐龙,这就是小恐龙。小朋友反驳我:不对,霸王龙是两条腿。我解释道,霸王龙开始也是四条腿,就像人类,在没有直立行走前,类人猿也是四条腿,漫长岁月的进化,手脚开始分工,各司其责,大脑也就发达起来。小朋友又提出问题:四脚蛇是昆虫还是动物?我只有忽悠小朋友:四脚蛇前世是动物恐龙,因为食物链断了,今生变成为昆虫四脚蛇。
   不知不觉攀登碧龙潭水库,高峡出平湖也是一道景观,湖水碧绿如翡翠,湖光山色,那醉人的绿,绿得晶莹透明,同样令人流连忘返。湖水翡翠碧玉似变换莫测,堤坝浅水处水底鹅卵石清晰可见,渐到深处,深不见底,绿色浓重如墨,引人遐想无限。一阵轻风,敛起层层跌跌的涟漪,明晃晃的折射出潋滟的波光,忽明忽暗,湖水漫过堤坝一跃而下。
   放眼翡翠湖,隐隐约约游人在堤坝对面拍照游玩,于是便从堤坝右边绕到当初瀑布源头,只是没有拦坝前落差百米磅礴的气势。阳光投影在水面,水光山色,波光粼粼,眸光一瞥,水底光滑岩石清晰可见。无怪乎,陶渊明在故里写出“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我和小朋友立马脱下鞋袜趟水,一股透骨的冰清沁人心扉。
   湖色波光之妙,全在一个“动”字,山泉溪流源源不断坠入湖水中,流水不浊,变幻无穷,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纯洁无瑕。小朋友干脆一股脑坐在水中戏水。我也顺其自然随她尽情玩撒,好在带了泳衣,下山换上泳衣漂流,再去玉龙潭游泳,湿透衣服放在车上挡风玻璃一晒就干。小朋友游兴未尽再也不愿意离开翡翠湖,果真应了“到了碧龙潭,不愿把家还”俗语。
   碧龙潭前世“疑是骊龙抱珠睡”人文自然景观,隐逸的“仙潭”到民国的“网红”打卡地繁华似锦,转眼冷落成蹉跎;碧龙潭今生“高峡出平湖”沉寂与静幽,褪去往日的热闹喧嚣,重新回归一条静谧的山谷,似乎被世人所遗忘。
  
   附陈三立《听瀑亭记》版本一
   ‌
   原文‌:王家坡之瀑,双绦垂空,奔雷裂石,昔无亭以观之。甲戌春,余偶至其下,水沫溅衣,凉沁肌骨,恍若骊龙吐珠,昼夜不息。乃叹曰:“此天籁也,无亭则过客徒驻足,不能尽其变。”遂倡募筑亭,榜曰“听瀑”。
   亭成而瀑愈奇。坐其中,左瀑如白虹饮涧,右瀑若素练横崖。风激水鸣,或作环佩,或为鼓角,与松涛相答。时有樵子负薪过,倚栏而歌,声杂泉响,竟不知何者为天,何者为人。
   夫山水之乐,不在登临之众,而在神会之深。昔柳子厚谪永州,得小石潭而忧;欧阳修醉滁州,酿泉为酒而乐。今余耄耋之年,得此亭以听瀑,虽世变沧桑,而水声如旧,岂非天假之缘?
   碑刻者罗镜仁,笔力遒劲,惜为俗吏所毁。然石可泐,文不朽,瀑长鸣。
   ‌译文‌:王家坡的双瀑如两条白练垂挂空中,轰鸣如雷击石,从前没有亭子供人观赏。甲戌年(1932年)春,我偶然走到瀑下,水沫飞溅,凉意透入肌骨,仿佛骊龙吐珠,日夜不停。于是感叹:“这是天然妙音,没有亭子,过客只能匆匆停步,无法领略其变幻。”于是倡议募资建亭,题名“听瀑”。亭子建成后,瀑布更显奇绝。坐在亭中,左边的瀑布如白虹饮涧,右边的瀑布似素练横崖。风激水鸣,时而如环佩相撞,时而似战鼓号角,与松涛应和。常有樵夫背着柴薪经过,倚栏而歌,人声与泉响交织,竟分不清哪是天籁,哪是人声。
   山水的乐趣,不在于登临的游客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契合。当年柳宗元贬谪永州,发现小石潭却心生忧思;欧阳修在滁州醉翁亭,以酿泉为酒而乐。如今我八十高龄,得此亭听瀑,虽世事变迁,而水声依旧,岂非天赐之缘?
   碑文由罗镜仁书写,笔力雄健,可惜被庸官铲除。但石头可磨损,文章不会磨灭,瀑布长鸣不息。
   ‌版本依据‌:综合庐山王家坡石碑题刻及陈三立晚年活动记录‌,碑文由罗镜仁书写,后遭破坏‌。
   ‌文学价值‌:文中“骊龙吐珠”“天籁人籁”等意象,延续陈三立“诗史”风格,融合自然观照与家国情怀‌。
   ‌现存情况‌:庐山王家坡“观瀑亭”旁石碑为实物佐证,部分文字因历史原因损毁‌。
  
   附陈三立《听瀑亭记》版本二
  
   庐山北麓,王家坡双瀑悬焉。其高数十丈,分泻如匹练,触石腾空,散为珠玉,声震幽谷。余居山时,每杖藓径,踞危石听之,恍若钧天广乐,涤尘荡魄,乃叹造物之奇绝‌。
   辰之岁,乡绅募资凿磴道,建亭瀑上,名曰“听瀑”。亭翼然临崖,八牖洞开。闭牖则雷鸣在耳,开牖则雪霰扑面。或曰:“此瀑胜三叠泉,青玉峡莫能过也。”‌余观夫双龙竞跃,潭底“洗龙碧海”四字,乃昔年镌于巨石者,字势遒劲,与飞湍相映成趣‌。
   亭成,属文以记。昔欧阳子作《丰乐亭记》,记滁民之乐;今吾记此,非独纪景,亦欲存山民开径之勤,使后来者知山水之娱,非天赐亦人成也‌。时壬申四月,八十叟散原氏书‌
  
   附陈三立《王家坡观瀑》诗
   松底秋风翻两袂,杂随妇孺探胜地。
   长谷横出小天池,斗下荦确沙石碎。
   再折冥濛径路绝,披拂榛莽穿荒翳。
   絓衣牵发甫脱免,乱石磊磊堆无次。
   舆人掷我剑负行,跳践圆尖锋刃锐。
   俄惊轰腾声震壑,瞥双白龙窜岩背。
   潴为潭水清且深,苔痕草色浸苍翠。
   更循铁壁寻瀑源,或挟而登蹲而憩。
   突兀银潢一道开,鬼斧擘削灵槎逝。
   吹泻峥嵘复蜿蜒,疑是骊龙抱珠睡。
   云中见首独垂胡,下饮碧海光景丽。
   蒸浮日气生绮文,投浴几辈鸥凫戏。
   列坐盘石罗酒胾,箕踞窥瞰神魂醉。
   获此奇胜冠山北,唐宋诸贤所未至。
   凿空距今十载前,始遭海客发其秘。
   颇悟造物无尽藏,亦缘阻险保幽邃。
   衰老力弱摹状穷,安得柳州为作记。

共 514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父亲携六岁稚女重游庐山碧龙潭”为线,串起自然、人文与时代三重沧桑。作者先写童稚登山之艰、雪糕诱之之趣,又以陈三立八十探幽、筑亭听瀑之往事作映照,复对照八十年代末拦坝成湖、古迹沉没之现实。童年毅力、先贤风骨、山河巨变,俱在父女戏水四脚蛇、临湖濯足的清凉瞬间悄然交汇。文字温柔克制,却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句透出痛惜:我们赢得一座水库,却失去一条冰川谷;留下“翡翠湖”之美名,却淹没“洗龙碧海”之真迹。文末孩童“不愿把家还”的欢笑,与山谷冷清形成余味悠长的反讽:下一代仍在山水间获得启蒙,而山水已非昨日容颜。文章因小见大,以家史写国史,以童语问生境,是一篇兼具生态忧思与文化乡愁的夏日纪行。小编掩卷之际,亦自问:我们该拿什么留给六岁的孩子,以及六十年后的他们?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8-31 19:52:26
  童稚雪糕、先贤松风、碧龙潭成湖,三代时空叠映;四脚蛇“小恐龙”妙答,冰川遗迹与家国气节在父女戏水间低回成诗。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8-31 19:52:53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