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丹枫】病房里的迷茫(小说)

编辑推荐 【丹枫】病房里的迷茫(小说)


作者:长白山 布衣,13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发表时间:2025-09-01 08:56:22
摘要:原创首发

早晨七点钟刚要吃早饭,电话铃响了。一看是弟弟打来的电话,这么早打电话一定是有什么急事,莫非是母亲病了,这是我的第一个预感。果然不出所料预感成真,母亲的确是病了,就在昨天晚上突发脑血栓不能行走和说话,目前正在医院住院接受点滴治疗。现在一切都安顿好了,弟弟这才打电话通知我一声。
   顾不上吃早饭,与爱人驾车直接向老家小城奔去,三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医院里的母亲打着点滴正在昏睡。弟弟说,吃过晚饭后母亲说有点头晕,要上床休息一下,在起身时突然摔倒,扶起之后就不能走路,随即叫120车送入医院,没有耽搁片刻。经核磁检查脑部有多处血栓堵塞,现在是溶栓治疗。望着昏睡的母亲一股难以言状的心痛涌入心头,刚强了一辈子的母亲被这种折磨人的疾病所击倒,她如果意识清醒的话一定会痛苦万分。不用医生介绍我心里非常清楚,向母亲这样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得了这种疾病想站立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理想的结果是能够自己吃饭起床那就是最高标准了。至于母亲能够恢复到什么状态,那就凭她自身的免疫力和治疗效果了,家人们所能做的就是遵照医嘱细心照料了。
   母亲住的病房共有三张病床,由于是新建医院其设施与大城市的医院病房标准一模一样,从呼叫、氧气、监护到卫生间一样不少,由于住院人数不多比大医院干净了不少。来的时候病房里只有母亲和另外一个患者,病房里比较清静。第一天只与临床的男陪护点头打了一声招呼没有多谈,在我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一对六十左右岁的夫妻。因为从喂饭、翻身到上洗手间这些细节上配合的夫妻一样,甚至比粗心的丈夫要强了许多。第二天中午吃饭,我听到两个人的谈话,其中女的说:“国忠,你给我买一碗麻辣烫,我想吃了”答:“姐,医生不让吃辛辣的,我给你买一碗炸酱面吧。”这时我与男的对面,他看出了我的疑惑,随即解释说:“这是我的大姨子我是她的妹夫。”面对这稍许尴尬的场面,答:“唉,咱们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是年事已高就是过世有事就得靠兄弟姐妹互相帮衬,没有其它办法啊。”
   通过几次断断续续的交谈,我对临床患者和他的妹夫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男的陪护姓宋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个子不高清廋的面孔透露出几分书生卷气,说话声音不大始终面带微笑。据他介绍大姨子共姐妹两个,丈夫已经去世多年家中有一个儿子已经结婚,目前自己单过。儿子高中毕业之后没有继续上学,刚开始与人合伙开了一个小烧烤店,结婚之后兑下了这家小店来变成了夫妻店。紧接着就是疫情,两年几乎没有开张,快把家里的家底都掏空了,每月还要还房贷,一家三口人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张。大姨子没有病至少还能帮他们带一下孩子,减轻一下生活负担。现在病倒了,不仅帮不上忙还要分心照顾她,实在是太难了。原本应该他的爱人前来护理,无奈爱人开了一个童装小店抽不出身只能由他来做陪护。在住院期间他的儿子来过几次,小伙子一米八十多的大个,皮肤白净长的挺帅气,就是始终没有见到他的笑容,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眼神多少有些黯淡,满脸充满了倦意。
   宋老师的家境还算是比较优厚,自己退休已经一年了,退休金在小城里属于上等行列,爱人早些年下岗之后开了一家小店,尽管挣得不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还是绰绰有余。尽管疫情折损了不少,但是对目前的生活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唯一犯愁的是儿子的未来。儿子在外地读大学今年大四了,儿子读的是一所二本工科学校,学的是化工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他们上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到百分之二十。他今年准备报考研究生,打算继续上学提高一下学历层次,增加以后就业的机会。儿子有这个决心,夫妻俩都非常欣慰。据宋老师介绍,小城几乎没有什么企业,唯一的就业机会就是当老师和考公务员。每年十几个公务员的指标有两三千人报考,其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家邻居的一个孩子连续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如果孩子考上研究生,一是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缓解了给孩子在大城市买房筹款的压力。他计划在熟悉的专业内再寻求一份工作,为了孩子还得继续拼搏。
   母亲住院的第四天下午,又进来一位患者,患者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是由女儿陪着来医院的,病症也是脑血栓,走路和说话都不利索。老太太的女儿约五十岁左右,中等个梳着短发,长期的室外劳作使得她的皮肤有些微黑,眼角的鱼纹线清晰可见。她不太善于交流,多数情况是一问一答,在陪护的几天中从她口中得知她家庭状况的事情并不多。倒是她的母亲特别健谈,尽管吐字不是很清晰,但是谈起她的家事来却条理分明,思路清晰,并没有因为病情受到太多的影响。老太太供养了四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夭折了,老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她一手把三个子女养大成人。由于家庭贫困,三个孩子念到初中之后都辍学了,回家当了农民。由于是山区耕地很少,大儿子始终在外打工,目前定居在佳木斯做水暖安装的零活。小女儿夫妻俩在河北从事大车运输工作,扔下一个上中学的女儿独自在家。她现在是在大女儿家居住。大女儿家四口人有俩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今年高中毕业考的不理想,公办大学没有考上,上民办大学费用太高家里承担不起,打算离开老家到南方找一份工作,现在工作联系的差不多了准备月底就走。女儿正在读中学学习成绩还挺好,据老师说这孩子将来考大学没问题。一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女儿身上。女儿家加上她的地不到十亩,一年的收入也就万把元钱,种地这点钱就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一大家子人。姑爷长年在市里打零工,家里这一大摊子全是由女儿张罗,除了种地家里还养了三头牛,一大群鸡鸭,一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老太太说,家里的事都赶在一起了,上个月姑爷干活时把肋骨摔坏了两根,现在干不了活在家养病。我也跟着上火得了这个病,姑娘愁得满嘴起泡吃不下饭。我在这打两天针见好就得赶紧出院,家里那一大摊子离不开她啊。
   老太太的女儿在医院陪护了三天就走了,由她的外甥女来护理老太太。据老太太说,她的外甥女也是今年高中毕业,大学没有考上。家里已经给她找好了一所学医的职业学院,让她到那里就读,三年毕业之后当护士,九月份就开学,这算是给父母暂时了却一块心病。在她外甥女陪护的两天里,我们俩没有说上一句话,这个孩子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忙完事之后就是低头看手机。在她护理过程中医生来过两次催费,都是由她到走廊打电话催父母打钱。查看母亲的医疗账单我知道不到一周的时间,一万元钱的预付款已经用去了三分之二,这还是在母亲有居民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可能早就见底了。幸运的是在小城市如果是换做大城市费用还会成倍的增加,看病真的是普通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大山。第五天她的姑娘接老太太出院了。在办理出院时医生的态度非常好,把老太太回家所需的针剂和口服药一一列出了一个清单,并告诉她女儿到那家药店去买这种药,什么时间打针什么时间吃药都说的非常详细,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和他联系。望着祖孙三人慢慢消失在走廊的背影,一股难言之隐涌上了心头。
   母亲住满十四天一个治疗周期必须出院了,因为知道医院这一规定,提前联系了一家康复医院到那里去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是个未知数,接下来的护理该如何进行,请保姆、进康养院、在家轮流护理这几个方案还在商讨之中。唉,看来寻常百姓之家过日子家家如此啊,正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
  
   2025年8月31日
  
  
  

共 29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母亲住院的14天为时间线,将病房作为社会缩影,串联起“我”的家庭、宋老师一家、八十岁老太一家三组典型普通家庭,通过脑血栓这一老年常见病,自然引出养老、就业、育儿、经济压力等民生痛点,实现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效果,让读者从个体故事中看到普遍的生活困境,极具现实代入感。文中对人物的刻画多通过细节落地,如宋老师“清瘦面孔透露出书生卷气,说话带笑”,老太女儿“皮肤微黑、眼角鱼纹清晰”,以及少年“眼神黯淡、满脸倦意”“低头看手机”等,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的身份与状态;对医疗费用(一周用去万元预付款的三分之二)、康复方案(请保姆/康养院/轮流护理)的写实描写,更是戳中普通家庭的“看病难、养老难”痛点,真实得令人共情。全文未用激烈的抒情,而是通过“望着昏睡的母亲心痛涌入心头”“难言之隐涌上心头”等克制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三组家庭困境的客观呈现,传递出对母亲的担忧、对他人处境的体谅,最终落脚于“寻常百姓家家如此”的感慨,将个人情绪升华为对生活本质的体悟,结尾引用歌词点睛,既呼应主题又留有余味。这篇作品以病房为窗口,用写实的笔触捕捉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困境,细节真实、情感克制,成功引发了读者对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共鸣,是一篇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随笔式小说。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9-01 08:56:45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