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离开戈壁(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离开戈壁(散文)


作者:陈俊义 童生,52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发表时间:2025-09-01 09:51:27
摘要:这篇散文以离开戈壁的旅程为线索,串联起驼队、帐房、胡杨林、风蚀岩、疏勒河等场景,刻画了老阿妈、驼夫扎西、货郎、老僧等人物,融入刑天断首、西王母侍女化胡杨、玄奘遇妖等典故神话,展现了戈壁的民风民俗,如饮砖茶、编芨芨草筐、守佛窟等。

风把最后一粒沙吹进鞋缝时,驼铃正撞碎戈壁的晨。我数着驼队的影子在沙上拖出的痕,像数着被岁月磨褪的绳结,每一道都缠着昨夜未熄的星。
   帐房的毡帘掀开,老阿妈捧着碗砖茶出来,茶沫在碗沿结了层霜,像把黎明冻住了。“喝口暖的再走,”她的皱纹里嵌着沙,“戈壁的路,得带着火塘的味才走得远。”茶砖是去年秋里压的,混着骆驼刺的涩,咽下去,喉咙里却漫出点甜,像听见远处芨芨草在风里哼的调子。
   驼夫扎西正给骆驼备鞍,驼毛上的沙簌簌往下掉,落在他藏青色的腰带间,腰带扣是块老玛瑙,红得像戈壁落日溅的血。“这玛瑙是爷爷从黑风口捡的,”他用袖子擦了擦,“老辈人说,那是刑天断首时溅的血,在沙里埋了千年,才养出这层光。”风过时,玛瑙与驼铃撞出闷响,像远古的战鼓在沙下滚。
   昨夜的篝火余烬还泛着白,旁边扔着半块馕,馕上的芝麻被沙埋了一半,倒像星星落在了地上。有个穿羊皮袄的老汉,正用芨芨草编筐,草茎在他膝间翻飞,编出的纹路像戈壁的河,忽断忽续,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这筐得编九层,”他抬头时,睫毛上沾着沙,“一层挡风,二层挡沙,剩下的七层,装得下走不动的念想。”
   远处的胡杨林像群站累了的神,枝桠伸向天,把云撕成了碎片。扎西说,那些胡杨是西王母的侍女变的,当年穆天子西巡,侍女们舍不得,就站成了树,一站就是三千年,树皮上的裂纹,都是没说出口的挽留。有棵最老的胡杨,树干空了个洞,洞里积着沙,沙里埋着个陶片,据说是汉代的戍卒掉的,陶片上的绳纹,还缠着当年的烽火味。
   该动身了。老阿妈往我包里塞了把盐,“戈壁的水苦,含口盐,就觉出甜了。”扎西的驼队开始移动,驼铃的声在沙上漫,漫过胡杨的影子,漫过昨夜的篝火,漫过老汉未编完的筐。风忽然转了向,把我的影子吹得很长,长到能接住远处雪山融水的响,那水声像谁在拆一件织了千年的沙衣,线断处,漏出半阙的苍凉。
   走了约莫三里地,回头看,帐房的炊烟正往天上飘,像条白绸子,被风扯着,一头系着毡房的顶,一头系着我的鞋跟。扎西忽然哼起首古歌,调子像从沙里钻出来的,忽高忽低:“沙走千里是云的魂,人走千里是心的根……”歌声撞在驼铃上,碎成星星,落在我手背上,凉得像老阿妈茶碗里的霜。
   日头把沙晒成了烫的金,每走一步,鞋底都像踩着块烧红的铁,烫得人想踮起脚,却又被沙拖住,像被大地轻轻攥着。路边的风蚀岩像群沉默的佛,有的龇着牙,有的合着眼,扎西说那是玄奘取经时遇见的妖,被佛光镇成了石头,千百年过去,棱角被风磨成了慈悲。有块岩石的凹处积着水,水映着天,蓝得像块碎了的湖,我蹲下去掬水,水却顺着指缝漏了,漏在沙上,转瞬就没了,倒像把天的影子埋进了地里。
   正午的戈壁静得能听见沙粒相撞的声,像谁在数着永远数不完的念珠。远处忽然传来铃铛响,是个赶驴车的货郎,车板上堆着馕和杏干,驴脖子上的铃比驼铃脆,叮叮当当地漫过来,像把戈壁的寂静敲出了缝。“要串沙枣吗?”货郎掀开布,沙枣红得发亮,“这是坎儿井边摘的,沾着水的甜。”
   吃沙枣时,货郎说他爷爷曾跟着商队走丝绸之路,在罗布泊捡到过块锦,上面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后来锦被风沙吞了,爷爷却把那几个字刻在了心里,临死前还念叨:“戈壁的路,看着断了,其实都连着呢。”风卷着他的话往远处跑,跑过风蚀岩,跑过驴车的影子,跑过我手里的枣核,枣核落在沙上,像颗没发芽的星。
   扎西指着远处的雅丹群,说那是“魔鬼城”,夜里有女鬼唱歌,唱的是匈奴公主的调子。“公主当年等和亲的队伍,等成了石头,风过石缝,就是她的哭。”他说着,从怀里摸出个陶哨,吹了声,调子呜咽,倒像把风里的哭声接住了,哨音落时,沙上竟滚过几只蜥蜴,拖着尾巴,像谁掉的银链子。
   夕阳把戈壁染成了紫,远处的沙丘像卧着的骆驼,驼峰上的云红得像燃着的绒。货郎的驴车要拐向另一条路,临走时他塞给我个布包,“里面是把骆驼刺的种子,到了绿洲,种在土里,就当戈壁留了个念想。”布包上绣着个太阳,针脚歪歪扭扭,却把最后一缕阳光兜住了,摸上去暖烘烘的,像揣着块小戈壁。
   天黑前,我们在一处废弃的烽燧旁扎营。扎西拾来梭梭柴,火一烧,噼啪作响,火星往上窜,像要把黑沉沉的天烧个洞。他往火里扔了把沙,沙遇火,竟发出“滋滋”的响,像在说什么秘密。“这沙里有铁,”扎西拨着火,“当年汉军戍边,血渗进沙里,就成了铁,烧起来,是在跟咱说话呢。”
   晨霜把帐篷的帆布染成了白,像落了场薄雪。我摸了摸鞋里的沙,已经结了层硬壳,像把戈壁的骨,悄悄嵌进了肉里。最后一段路挨着疏勒河,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卵石上长着层绿苔,像谁在石头上绣的花。扎西说这河是西王母的玉簪划出来的,当年穆天子走后,王母掷簪成河,想拦住他的车,却只拦成了条会流的思念,水往东流,思念却往西长。
   河边有群洗衣的妇人,头巾红得像团火,棒槌敲在衣裳上,“砰砰”地响,和河水的“哗哗”声叠在一起,像支没谱的歌。有个小姑娘举着朵马兰花,往我手里塞,花瓣上的露水滴在沙上,洇出个小坑,像颗流泪的眼。“这花能在戈壁开,”扎西说,“根在沙里扎得深,就不怕风。”
   快到绿洲时,遇见个守佛窟的老僧,窟里的壁画正被风沙啃噬,菩萨的脸已经模糊,衣袂却还飘着,像要从墙上飞下来。“这是飞天,”老僧用布擦着壁画,“千年前从印度飞来,落在戈壁,就再也没走。”他指着飞天的飘带,飘带末端隐在沙里,“你看,她们的根,早扎进这土里了。”
   驼队停在绿洲的边缘,沙在这里忽然断了,接上来的是草,是树,是流水的响。扎西解下驼铃,塞给我:“带着吧,想戈壁了,就摇一摇,风会把声传回来。”铃上的沙落在草上,草叶颤了颤,像戈壁在跟我道别。
   老阿妈赶来时,手里攥着把骆驼刺,刺上竟开着朵小黄花。“这花叫‘离人泪’,”她把花插在我鬓角,“戈壁的花,看着扎人,其实最心软,跟着你走,就当替咱看着你。”花茎上的刺轻轻扎着皮肤,不疼,倒像戈壁在我耳边说的最后一句话。
   转身时,风从戈壁那边吹来,带着沙的味,带着驼铃的响,带着烽燧的烟。我数着身后的脚印,被风一点点填,像被大地悄悄收回去的信。远处的雅丹在夕阳里成了剪影,像群挥手的人,而疏勒河的水,正把戈壁的影子,轻轻往东方送,送过草,送过树,送过我鬓角那朵颤动的花。走了老远,还能听见扎西在喊,声音被风扯得很长:“到了地头,别忘了往回扔把土,戈壁认亲呢!”我掏出兜里的盐,撒了一把,盐粒落在沙上,像撒了把星星,风一吹,竟真的往回滚,滚向那片越来越远的金黄。

共 26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段穿越戈壁的旅程。旅行者在驼队的带领下,经历了风沙、篝火、老阿妈的茶、扎西的故事和老汉的筐。他们经过胡杨林,听到了关于西王母侍女变成树的传说,感受到了戈壁的苍凉与美丽。旅途中,他们遇到了货郎,分享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体验了雅丹地貌的神秘。在疏勒河边,洗衣妇的歌声和马兰花的清新让他们感受到了戈壁的生命力。最后,他们在绿洲边缘告别,带着对戈壁的怀念和感激,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感悟。散文通过戈壁旅途中的人物、风物与传说,交织出对生命韧性、文化传承与故土情怀的深层咏叹。以胡杨“三千年守望”、骆驼刺“苦中回甘”、芨芨草“编筐藏念想”等意象,展现极端环境中生命的顽强与诗意,抒发对坚韧精神的礼赞之情。散文的取材极为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样,细节的诗性叙事,赋予自然以情感温度。感谢赐稿宁静,问好秋安。【编辑;开心的秋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9-01 10:06:51
  戈壁的美好尽收眼底。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01 17:53:05
  自然意象,如胡杨、驼铃、盐、沙,与人文意象,如玛瑙、陶片、烽燧、织锦,相互映照,意象叠加,将视觉、听觉、触觉融合,赋予戈壁以生命质感。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9-02 09:15:55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