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从白居易的江南,到我的江南(散文)
我生于江南,却自认不是一位“合格的江南子弟”;我长于江南,但最初知晓江南之美,竟是始于白居易那首《忆江南》。自幼时起,我便怀着一个梦——“何时能去一趟杭州,做一个真真正正的江南人”。后来年纪稍长,我带着这个梦踏上了求学之路。
直到我真的从杭州回来,才恍然发觉:江南其实一直都在我身边。我所缺少的,从来不是那个远方,而是一种属于江南人的生活心境。从那以后,我才渐渐从模糊到清晰,真正感知到江南的韵味。
多年过去,我仍清晰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解《雨巷》的那个下午。初读这首诗时,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呼唤,似是与它早有缘分。我仿佛就成了那位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雨巷中的江南女子,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芬芳与忧愁。从那时起,我才自觉从“知道”江南,走向了“走进”江南。
每逢晚自习结束,无论风雨,我总是带着那本诗集,走到学生食堂旁的操场,站在廊道里独自轻声诵读:“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每读至这一句,心中便涌起难以名状的情绪。后来甚至常常梦到那样的场景,于是我才渐渐明白:我对江南的了解,还太浅太浅。
我开始彷徨,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江南人。于是,我搜寻一切与江南有关的书刊、杂志、新闻,试图弥补那种距离。
高三下学期,学业紧张,那份热忱暂时沉寂,但我仍做着那个蓝色的梦。岁月匆匆,高考转眼即至。可惜那年,我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这对我的打击极大。我觉得自己离江南子弟的身份越来越远,几乎心碎。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无法面对自己。在迷茫与呐喊中,我终于踏上了从九江开往杭州的列车。“杭州,我终于来了。”可梦将圆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只有泪水无声滑落。在杭州几日,我反而更加迷失,不断自问:未来的路,该去向何方?
转机发生在一日前往西湖的途中。我遇见一位六十多岁的杭州老人,他健谈、从容,处事间自带一番江南气韵,仿佛带我走入一幅水墨长卷,令我久久不愿醒来。之后近一个月,我们几乎走遍了杭州的大街小巷,尝遍了地道小吃。
在一个雨天的傍晚,我做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独自撑一把油纸伞,站在悠长而寂寥的巷中,望着窗外蒙蒙细雨,仿佛在等待什么。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雨巷》,读懂了江南的生活态度,也读懂了江南本身。
随后几日,我漫步西湖苏堤,品龙井,听二胡,沉醉不愿醒。我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江南。返程那天,我很想哭,却终于忍住。因为我知道,我對她的痴迷从未改变,那颗想做“江南子弟”的心也依然跳动。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会回来。
上大学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江南的理解愈发深刻;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她的痴迷有增无减。我始终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江南子弟”而努力,相信这一切终将成真。
成家之后,这份感悟愈发踏实。我依旧朝着那个方向前行,也希望我的一双儿女将来能成为真正的江南子弟: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身体健康,老来安宁美满。而这,也正是江南教给我的——一种温柔而坚韧的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