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岁月牧歌之入城记(随笔)
1991年7月中旬,我告别三年的石上高中回家,在同班同学李荣的牵线搭桥下,经双方父母亲同意,办好深圳特区边防证,8月与石中同学刘荣踏上了南下的行程。
响应“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豪情万丈,热血沸腾。早上6点两人从宁都县乘大巴到赣州,然后花15元乘火车到韶关。两人都是从农村第一次进城市的,第一次坐火车。对于农家子弟的我们,看着热闹喧嚣的赣州,大街小巷高楼林立,摩托飞驰,一切都是好奇新鲜,面对未来充满渴望和希望。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勇敢,从汽车站背着行囊一路走到火车站。
赣州系客家故里,红色老区,历史悠久。秦统六国属九江郡,三国·吴嘉禾五年设置庐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区,简称“南赣”,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在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章江与贡江汇会一起,又称赣江,目前有宋代古城墙遗址,八境台,郁孤台,通天岩,赣州桥等;拥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精品旅游路线。赣州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地,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发祥地,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我们途径赣州桥时,面对滔滔赣江,不由自主朗诵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赣州桥位于赣州城区北部,连接水东和水西两个区,素有“千里赣江第一桥”之称,桥长1073米,主桥跨度408米。
9点左右,登上徐徐向前的绿皮火车;亢奋的我们沿途观望,映入眼帘的是赣南蜿蜒起伏的群山,绿色的山峦,密林的树林还有田野金甸甸的稻穗。我们一路欢呼,一路歌唱。三个小时后满目尽是丹霞山脉,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半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广东韶关;好似中午12点多的样子,无瑕观望市区的风景,每人购了一份快餐,就急匆匆地登上从韶关开往深圳的大巴,在一路兴奋颠簸中到达南头关口。
中巴车停下,全部人员下车,排好队,手拿身体证和边防证,通过检测道过关,过关后直接上原来的巴士,开往深圳汽车站。当时政府用高达2.8米的铁丝网修筑了一道全长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这道线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内外,俗称“关内”和“关外”,“关内”包括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四个区,“关外”包含宝安和龙岗两个区。当时的深圳正在热火潮天的建设中,到处都是匆匆的人流,粤语,客家话,普通语及各省市方言交替着充满整个城市。
两人在兴奋与疲惫中走出深圳汽车站,己是下午5点多了,感到陌生而又迷茫,繁华的城市,繁忙的工地,热闹的小店,人流涌动的公用电话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行乞的残疾人,路边墙壁上的香港女明星。深圳高楼耸立,各式各样的商场和娱乐场所拨地而起,五彩斑斓的广告牌挂满大街小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人一直行走在大街小巷,晚上找了间旅店休息;我们在一个工业区又一个工业区游荡,只拥有高中毕业证的我们根本找不到工作,供大于求,两眼一摸黑。第一出门老实巴交;工地小工都没人要。因为工地老板基本上都是潮汕人,工头要么是四川的要么是湖南的,江西人没人要。
最烦心又无语的是天天查三无人员,我们没有暂住证,在深圳仅逗留了10天左右,失望孤独无奈刺激身上每一个细胞,放弃成为我们最终的结果。不甘心终于离开特区深圳,两人商量去东莞长安拉链厂找我初中同学胡大勇。于是怀着失落的心情座上中巴出关,奔扑东莞长安镇。后几许曲折找到胡大勇,每人借了回家的路费打道回府,第一次来深圳打工宣告失败。短短的20天,让我们体会到世态炎凉,现实生活给我们上了一课;9月份重拾书本到宁都县中学补习,戏称“高四”;又步入万人过独木桥的行列之中。
此后,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是长安公园难忘的一天一夜。因当时没找到同学胡大勇,我们一大早每人左手一瓶水,右手一馒头,坐在公园发呆,此时的我们脸黄肌瘦,衣着破烂,像拾荒人员。等到中午吃饭之时,正好碰到广西两位打工妹,在长安一家电子厂上班,搭讪之余才知我们是来我工作的,于是给我们一人叫了一份外卖,走时还留下20元。邂逅的美丽让我们一生难于忘怀;遗忘等于背叛,感恩人世间的善良之行,感谢生活的馈赠。晚上我们就住在凉亭,一边要忍受蚊子的叮咬,一边要应付保安的驱赶;第二天才找到初中同学。
长安公园位于广东东莞长安镇中心区,是休闲、游玩为主题公园。以“山色”、“湖光”为主题,有大门楼,山顶楼阁、园亭、方亭、双亭组合墙亭、惜阴亭、花卉馆等主要景点;有水榭、曲桥、码头等,临湖而筑,宏大精美。
公园入口处的大门正中挂着一块匾额,上题“长治久安”,湖中放养数万条锦鲤;南面瀑布流水,动静相合。园区有大王椰,老人葵、狐尾葵、鸡蛋花、银海枣等乔木;还有紫薇、黄蝉、天堂鸟、美人蕉等灌木。
我们的第一次南下深圳在91年的暑假中便结束了,历经20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