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入深圳记(散文)
1992年7月高考结束,署假闲来无事,在家中帮忙农话,恰有村里大学生赖彬和赖诚辞去公职,南下深圳打工的消息。当年的公职戏称“铁饭碗”,大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赖彬就读长沙地质学院,分配到大余县钨矿,赖诚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分配赣南日报社。在当时都是非常不错的工作,只是工资少点,在响应“东南西北中,发财下广东”的口号中,选择放弃铁饭碗,端上泥饭碗,南下深圳打工。
我父亲当时在吴村大队任村主任,在乡下同姓同一个宗祠,都沾亲带故的。况且赖彬的哥也在吴村大队工作,通过赖彬哥有赖彬的联系方式,就职于深圳市华海爆破工程有限公司任技术员,薪资待遇都不错,工作已满一年。兴匆匆的我从父亲手中接过500元,便从家乡出发,坐大巴经宁都,赣州,河源到达深圳;车窗外山连山,蜿蜒曲折,山林密林,有时还是盘山公路,翻山越岭。然而窗外景色迷人,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时而还能听到潺潺流水,时而跨越河流。当时省道车匪路霸盛行,一路上都是全副武装的武警巡逻,值勤,让人不免叹息。
因为91年来过深圳我轻巧熟路,通过南头关口,乘巴士到达赖彬的公司工地罗湖商业城,罗湖商业城项目在地产热潮中上马。位于罗湖口岸旁的这一占地10920平方米的地块招标时,以4.2亿元的地价创下当时的深圳纪录。地块最终由深圳物业集团与香港陆氏地产以及另两家港商联合开发,总投资额接近9亿元。
找到赖彬后,安顿下来,一边找工作,找了一星期,实在找不到工作;只好在罗湖商业城工地做小工,一边在赖彬朋友徐英威公司上海基础公司深圳分公司学电工,温饱解决了,正宗的工地打工仔,虽累但有口食吃。不过从来到离开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短而充实。
晚上闲余之际,约上工友一块去阳光大酒店广场拍照,吃霄夜,看香港美女。
然后命运开了一个玩笑,此时赖彬被公司解雇了。找了一星期都没有合适的工作,弹尽粮绝,只好打电话给珠海的徐乐求助。徐乐是赖彬原来大余钨矿的同事,当天徐乐从珠海赶到深圳罗湖,三人在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天桥呆了一夜,时而感叹人生,时而欣赏深圳的夜色。此时的罗湖白天人来人往,繁华热闹,到处生气勃勃,一幅欣欣向荣的样子。晚上更是灯火酒绿,纸醉金迷的气氖,打扮时尚的女人们沉迷这种久违的开放与放纵。
第二天清早赖彬,徐乐二人离开深圳,去了珠海,然而我就去投奔在文锦渡工作的赖诚。三人再见面时己到了2023年的8月,时光如梭,不俊让人感怀伤情,往事不堪回首。
赖诚热情接待了我,包吃住;他是江西大余羽绒厂外贸部业务员,天天忙于工作,只是在晚上才能见上一面。于是我白天在找工作,主要目标是进厂,有时为了节省1-2元的公交车费,从文锦渡坐公交出发到宝安,回来时硬是从宝安西乡走路到罗湖文锦渡。年轻的我充满活力,休息一晚便朝气勃勃,活力四射,有使不完的劲,干劲十足。
其间赖诚找到他大学同学袁虎帮忙安排我的工作,当时袁虎是江西大余羽绒厂深圳分厂的负责人,厂址在福田车公庙工业区,因为羽绒厂是江西赣州大余国营工厂,而我的户口是农村的,不符合当时招聘条件,搞个临时工都不行。现实不得让你折服。
然而我在找工作的同时认识到老乡刘虎,熊干;二人都是江西新干人,也是高中毕业南下找工作的。相同年龄段的我们商量一合计,决定离开关内到关外龙岗碰运气。毕竟当时关内竞争太激烈,关外相对好点。
于是我便告诉赖诚回老家再去读书,没有文凭与技能,在深圳是立足不了的。他赞同我的想法,尊重我的选择,接过赖诚手中的200元,便和刘虎,熊干二人,从布吉过关到横岗,一路走一路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横岗新岗1工业区,我们三人进了一家工艺品厂,名叫深圳市横岗新岗华昇制品厂。
我任生产管理员,香港人开的,进去以后押身份证,交押金100元,吃住都在工厂里。吃的是水煮的剩菜剩饭,一桶饭一桶菜,一人一勺饭一勺菜,很少有肉吃;一天工作12个小时,天天串珠子,例手串,挂串,脚串等等。五颜六色的,厂里还限制自由,大门口养条狼狗,身形魁梧,壮硕。吃饭的时候,伸出长长红红的舌头,大口大口的舔着,能清晰的看见它那白且粗,尖且大的牙齿,吓人啊。我们三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干了半个月,不要工资不要押金,只要身份证,灰溜溜离开了。愤怒而又无助,感叹而又伤心。
我们三人到了横岗镇上,要活下去必须工作,工作才有收获;当时的状况就是捡破烂都没有我们的份。好在刘虎头脑灵活,嘴甜会说话,在他的努力下当天就找到了工作,横岗镇上阿记豆腐坊帮工,包吃住250元一个月。
值得幸运的是当天晚上在豆腐坊李老板的介绍下,我和熊干去横岗六约种菜,菜地老板客家人,姓陈,为人仗义,善良,每人包吃住,月薪250元。隔三天亲自送一次肉,鸡蛋,大米过来,素菜就在菜地摘采,自已煮吃。在菜地搭个棚子,便是我俩的“家”,白天挑水浇菜,除草,采摘,还有翻土种菜,忙得不亦乐乎。
外面的繁华与热闹不属于我们。夜晚忍受蚊虫的叮咬,不过自由属于我们。
可是当时工作和住宿实在恶劣,后来我们三人咬紧牙根工作了一个月,领了工资,我们三人都踏上了回家之路,第二次南下深圳打工,在失败中结束了,从始至终2个半月。
我回到家,收到黄河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船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然而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黄河科大,在父亲的劝解与安排下,从家出发到江西新余,就读于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电子与电工专业(电子工程与管理)。从此以后,我踏上求学之路,暂停打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