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草原一日行记(散文)
清晨,天空晴朗,心情颇好,身著休闲装,头戴棒球帽,再配上浅灰色的太阳镜,镜子里的我一下子年轻十岁。但我知道,无论我的容颜如何变化,那片草原不会忘记我,不会忘记我儿时的小脚印。有种“回娘家”的感觉,满腹柔情地走出家门。
今天在草原上的一日,主要任务是“巡线迎检”,这可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工作,枯燥繁琐,巡线距离长达一百二十公里,跨越草原和森林两大生态区域。但是,我却有自己的“小确幸”,巡检路线途经我的儿时生活的草原,可以抚慰一下我这缕思乡情愁。
今天的巡检组由我牵头,一台面包车载满年轻人。年轻人都很漠然,只对手机感兴趣,对我们哪来哪往没啥兴致,一副任我摆布的表情。那我就不客气了,我给这些“小马驹”做了分工,早早把“马笼头”套上,谁也不能“脱缰”,我要时刻掌握好手中的“缰绳”。
一
巴彦托海镇(语译:富饶的河套),是鄂温克自治旗政府所在地,这里的鄂温克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被元代文献称为“林中百姓”,是大兴岭的原住民,也是北魏王朝统治者的远房亲戚。明末清初,一部分“通古斯”部落的人迁移到此定居。清朝,鄂温克族八旗官兵骁勇善战,史称“索伦劲旅”,名将“海兰察”官至侍卫内大臣。
离开巴彦托海镇,即进入鄂温克草原,我对接下来的路途和风景太熟悉了,摸着黑夜都能知道自己的所在。一片草,一条河,一面山,展现在眼前的是绿色苍茫的风情,东侧是蜿蜒的伊敏河,西侧是绵延的浅山丘陵,今年夏季风调雨顺,绿毯覆盖的草原和丘陵都完美得无可挑剔,远方白色的蒙古包和羊群如飘荡的白云,伊敏河水黝黑浩大,滋养着万物生灵。仿佛我幼年时的繁茂草原又回来了,景色美不胜收,不觉心驰神往起来。
来到草原的第一站,巴彦塔拉苏木(语译:富裕的乡),停下车,我指挥年轻人沿着主要道路巡线,我也下车漫步。“哞哞”,随着深沉的叫声,几头奶牛稳健地走了过来,黑白花和黄白花的皮毛油光发亮,我瞬间盯住他们硕大的乳房,猜想是“荷斯坦”或“西门塔尔”的后代,蒙古牛乳房小,产奶量低,现在,很少有人喂养。这几头牛并不顾忌我的目光,低下头用大舌头卷起路边的青草,而后扬长而去,有个“专家”告诉,奶牛每天也要散步,否则会得“疯牛病”,当时差点把我笑晕过去,我没有理解其中潜在的哲理。
一阵熟悉的牛粪味飘入我的鼻孔,草原上的牛粪没有恶臭味儿,硫磺和青草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种亲切的味道让我联想起自己和牛粪的情结,我们当年在草原上的燃料就是牛粪,无污染、易燃、火旺。夏季,爸爸交给我的任务就是捡牛粪,做了一个四轮小爬犁,放上柳条筐,我就牵着出发了,手里拿着一个小铁铲,如果牛粪是新鲜的,就用小铲小心翼翼地铲起,如果是干牛粪就直接用手抓,遇到大干牛粪太开心了,直接抱到怀里。我捡的牛粪要放到牛粪圈的一角,堆起小山包的时候,就是我从爸爸那里领取奖励的时候。
“舍己为人”,我认为这句话放在“牛”身上再贴切不过,于人而言,牛的全身都是宝,连牛粪也是如此,但是人为牛做了什么?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掠过一丝无奈的悲凉,在我眼中,奶牛在鄂温克草原不单纯是“肉奶生产线”,而是一个民族几百年的文化传承,怎样实现生态养殖与文化遗产保护融合,是摆在我们眼前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不仅是牛的救赎,更是人类自救的必然选择。
“大姐,我们回来了。”年轻人的喊声打断我的思绪,他们把一路发现的问题拍成照片,这次又加上了矢量坐标和经纬度,更加精准,年轻人就是有潜力,头脑灵活,思维创新,就看你怎么激发他们。我大大地赞扬他们一番,并且承诺,中午请他们吃森林野餐,几个人竟然围着我欢呼起来,热闹的气氛就差把我举起来。
二
到达锡尼河苏木(语译:丘陵的河),这里的传说可多了。布里亚特人是这里的一个特殊民族,说起布里亚特族的历史,那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为了躲避白匪祸乱,也为了找到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两只部落迁徙入呼伦贝尔,一支落脚到陈巴尔虎草原上的哈吉苏木,自称哈木尼干人,另一支就是布里亚特人,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伊敏河两岸的锡泥河苏木。
布里亚特人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开放包容、高雅不俗的特质,令我倾慕,也深深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难以忘怀,我的舞蹈基因就来自布里亚特姑娘的传帮带。现在,布里亚特人早早办起了牧户游民俗游,接待八方游客,餐桌上不仅有各种奶食,还有著名的布里亚特包子。
我回到家乡工作后,几次陪外地朋友来锡泥河苏木,在牧户游家庭做客,品尝美酒佳肴,最后端上来的就是布里亚特包子,布里亚特包子的原料主要用新鲜的巴尔虎羊肉,碎羊肉或羊下水切丁做馅,再放些大葱、洋葱或草原上生长的沙葱和野韭菜,这种包子用料实惠,不参杂肥肉,汤浓馅鲜皮薄,吃上一口,不膻不腻,非常美味,朋友们交口称赞。
我们走进锡尼河苏木,在巡线的过程中,来到了一个足球场,这里有一个足球俱乐部,我早就耳闻,俱乐部成立三十年了。不久前,我看到报道,锡尼河足球队荣获“文旅投杯”呼伦贝尔城市足球联赛冠军,并获得代表呼伦贝尔市参加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男子足球超级联赛资格。
当年,我听到锡尼河苏木办起了足球队,非常赞赏,原来很多牧民闲暇时整日喝酒,尤其是在放牧的时候,在马背上无事可干,从怀中的蒙古袍里拿出酒具,边走边喝。我幼时在草原上看到饮酒过度的牧民,有的从马背上跌落下来,等酒醒后,羊群早就跑远了,但是马儿却是“忠臣”,始终陪伴着醉酒的牧人,等待他酒醒后,再扬鞭追赶羊群,一天下来够他忙乎。
现在牧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娱乐项目,冬营地的5G网络在迅速覆盖,村村通工程延展到草原深处,有的牧民已经开始用无人机放牧,电子商务蔚然成风,牧民的业余生活开始丰富多彩,据说,其他旗区的青年人也来搞足球联谊,甚至其他省区的也有慕名而来的,真心为他们点赞,新时代的年轻牧民已经走上了多元化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三
锡泥河苏木东南方向几公里的地方,有座小山丘,称“敖包山(语译:石头堆)”,山上矗立着一座敖包,别看山形不够高大,但是一座神奇的山。周围的草原,被命名为“白音呼硕草原”(语译:富裕的草原)。
今天还有一个重点检查就是白音胡硕草原度假村,检查卫生环境,两个专业人员搭车一同过来,我们其他人就没什么任务,我大声招呼年轻人“祭敖包去”。
白音呼硕草原有着历史悠久的敖包祭祀文化,据传说,公元前这里就有祭祀活动,元朝时成吉思汗的军师叭斯叭为寻找蒙古风水极好的敖包,就找寻到白音呼硕敖包山。敖包山下右前方自然生成的太阳湖,左前方自然生成的月亮湖,成几何状分布在敖包的东南角和西南角两侧,相互辉映,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吉祥的蒙古族文化符号。
白音呼硕草原是我的天堂草原,我儿时的乐园,小时候随爸妈和弟弟一家四口,来这里钓鱼、野炊、采野菜、采野果,欢声笑语在伊敏河上荡漾,爸爸借上照相机,在太阳湖和月亮湖前,留下我们欢乐的笑脸。时间久远,当年的回忆却没有随河水逝去,仍然历历在目,父母已经老迈,我们也不再年轻,亲情的可贵令人留恋,但愿老人家健康长寿,草原上的故事还能续写下去。
今年的雨水偏爱这片草原,一个蒙古族姑娘引导我们,“塔赛白诺(您好)”,我们互致问候,她告诉我,太阳湖很多年都干枯了,可是今年的湖水竟然奇迹般地渗透出来,随着她的指引,我蹦跳着,看到了不远处圆圆的太阳湖,尽管水面浅浅的,但是像一枚圆圆的银盘镶嵌在绿色的大地上,又像长生天赐予大地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回想当年十年大旱,我曾来到这里,青草仅能盖住地皮,鼠洞出没,太阳湖和月亮湖相继枯萎,自然环境的退化让我忧心忡忡。蒙古族姑娘讲到,近年来,白音呼硕草原开始生态治理,休牧轮牧,舍饲圈养,再加上风调雨顺,奇迹再次出现。这是大自然的回馈,令我喜出望外。
白音呼硕草原的天空云彩也很特别,一路过来都是蓝天白云,蓝白分明,这里的云彩仿佛是祥云,白云像天河一般在敖包山上流动,时而飘渺,时而卷曲,流畅婉转,给敖包披上神秘的色彩,也象征着民族和谐和吉祥幸福。
我穿过高到小腿肚的花草,兴奋地攀爬上敖包山,敖包上挂满了蓝白色的哈达,多少年多少人在此流连,乞求长生天的庇护。姑娘请我们手机扫码,进入祭祀程序,我们不是蒙古族,形式随意一些,主要是绕着敖包顺时针走上三圈,听着耳机里空灵的音乐,我边走边为亲朋好友献上美好的祝福。昨天遇到一点不愉快的事情,今早心结还没有彻底打开,此时我却完全放空了,和大自然相比,人间的烦恼都不值一提,“顺应天道、万物自然”,才是人生真谛,我的灵魂被这片草原洗涤了。
站在敖包山上,我满怀激情地给年轻人讲述这片草原的传奇,把太阳湖和月亮湖指给他们看,开始他们被度假村的白色蒙古包建筑吸引,忙着拍照,因为包顶的不锈钢钻顶太耀眼了,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回头听了我的娓娓道来,才深深感受到白音呼硕草原的魅力所在,镜头纷纷聚焦太阳湖和月亮湖,年轻人对我很好奇,“大姐是蒙古族?”“本地人。”我简单地答复,我对这片草原的感情是一言难尽的,也是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我只是希望自己的讲述,能激起年轻人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守护之情。
离开度假村向南行驶几里地,就是我的儿时故土孟根楚鲁苏木(语译:银色的石头),我打开车窗,向西面眺望,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一面高山,现在看上去那么低矮,像绿色大地上的一抹黛蓝色的飘带,一如既往地绵延着。山体上有一弯褶皱,那是进山的入口,爸爸采白蘑,我们全家采韭菜花,都要由此进山。那熟悉的褶皱,令我恍然看到当年欢呼雀跃的进山场景,爸爸费力地骑着自行车,妈妈坐在后座,我们姐俩挤在车子大梁上……
这里的一草一木深藏在我的梦中,承载着我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的草原草木繁茂,草原深处牧草高达一米左右,可以淹没我和弟弟幼小的身影,但是眼前稀疏的草场让我心痛,马莲墩散落着,草原鼠跳跃着、狼针草出没着……这片草场已经严重“透支”,应该让她喘口气了。
四
从孟根楚鲁苏木到红花尔基森林公园还有几十公里,期间没有什么检查点位,我让年轻人们休息一下。随着车子的行进,林草结合带的地理特征逐渐显现,伊敏河已经远去,苍翠的樟子松林出现在浅山丘陵之间,仿佛浅绿的调色板上斑斑点点地染上黛绿的色彩,蓝色的天空中大朵大朵的云头翻滚着,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这就是森林小气候的明显特征,凉爽的空气仿佛在抚平人们焦躁的内心。
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后,蓝顶红瓦装饰期间的童话般森林小镇跃入眼前。这个小镇我也熟悉,多次来访,估计大家都饥肠辘辘了,我把大家引导到一家森林乡野餐厅,这家餐厅远近闻名。我们进入一楼餐厅,几个小时下来,再加上天气炎热,年轻人们都灰头土脸,赶忙洗脸洗手精神一下,我却没有丝毫疲劳感,可能是一路亢奋。我点了四道招牌菜——小笨鸡炖树蘑、干炸柳根鱼、柳蒿芽炖排骨和素炒黄花菜,食材都是当地特产,其他菜品由年轻人选择,这家饭店自己种几样蔬菜,是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趁机品尝一下。
吃饭之前,老板端上几根自产黄瓜,吃上一口,年轻人大吃一惊,黄瓜鲜香的自然气息分外爽口,疲劳顿消,纷纷向我竖起大拇指,我得意地笑了,接下来的饭菜上桌,大家立刻大快朵颐,人们最甘美的味觉就是辛勤劳作后的胃肠满足感,最后,饭菜一扫而空。品尝饭菜的过程中,我默默地想,绿色有机蔬菜什么时候能让寻常百姓大饱口福?
我们奔向最后一站,森林公园瞭望塔。车子很快进入红花尔基原始森林,我打开车窗,吸一吸大氧吧的空气,车窗打开的瞬间,潮湿清新的空气涌入车内,道路两旁高耸的樟子松如同一把把利剑直指天空,浑身苍翠威风凛凛,凌云伸展的枝叶如天然顶盖,林木葱郁,空气洁净。我们的车子在樟子松林里一直向上攀爬,阳光透过密密的枝丫撒下细碎的日影,厚厚的腐殖土散发着树脂的清香,司机师傅终于忍不住赞美“太美了,太高端了”。我们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魅力。
汽车到达山顶,路边立着一个大牌子“亚洲最大樟子松林”,森林面积两千四百平方公里,真是浩瀚无垠哪。迎面耸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们沿着木制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塔下。举目远望,震撼之气魄扑面而来,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水墨丹青画卷徐徐展开,千里松林层峦叠嶂,松涛如海浪翻涌,一望无际。蓝天更加高远,白云被林海吸引过来,千姿百态,光影斑斓,深浅不一的苍翠尽情地铺展着大地,天边黛色的青山若隐若现。樟子松扎根于沙地,质地坚实,如草原的脊梁,为呼伦贝尔大地撒下一片绿荫和无限生机。
“汇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我再次触摸家乡的壮美,也深感自己的渺小,但是一种责任感却冲压胸膛,个人力量虽如微光,却可以在守护家乡生态的画卷上留下一笔印迹,微小力量汇聚起来就是守护家乡生态的恢宏篇章。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与安宁,我不禁向苍茫林海致以崇高的敬意。
瞭望塔上垂下的几十根通信线缆引起我们的注意,卷曲地落在地面上,像草原上滚动的狼针草,任凭风吹雨打。这可是安全隐患,关系着几千公里森林的防火大局,瞭望塔就像“烽火台”,随时发现“敌情”,如果挂掉一刻,可能造成毁灭性损失,我把几个运营商的年轻经理召集在一起,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期限,他们立刻形成文字和图片发到了各自的微信工作群中。
夕阳为草原抹上胭脂,晚霞浸染云朵如火焰,牧归牛羊剪影悠远……《呼伦贝尔美》的歌声在车内回荡,一切都那么令人沉醉。归途中,望着身边这些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我心里默默地想,“家乡的美丽壮观令人自豪,保护家乡的责任将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是否准备好了?”
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为了这片绿。为了那方蓝,也为了我们心中的诗意和远方。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守护这片土地,我会告诉他,是草原的博大胸怀让我读懂了何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