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红松故乡行(散文)

精品 【东篱】红松故乡行(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790.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发表时间:2025-09-02 08:01:48


   这次回北方老家,我决定“路”外生枝,去伊春转转。
   到哈尔滨后,约上程同学,两人乘坐绿皮火车,轰轰隆隆奔赴林都。杨同学早已等候在火车站,隔着闸门,他向我们招手。来自林间的风也等在那里,刚出站,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把我从上海带来的暑热一扫而空。
   晚饭时,杨同学作为东道主,举起酒杯,欢迎我们到来,并说,我们能在大城市里想到他这小山沟沟,他都高兴得忘了北,觉得这里不是偏远的北方小城呢。我回敬了一杯酒,说,但愿我们的到来,能给老同学带来麻烦,也带来来快乐。真是山不转水转,人不转车轮转,没想到,我们身处遥远三地的三位同学在这个炎炎盛夏,又坐到了一张饭桌上。为了表示对我们到来的重视,杨同学还叫来了自己曾经的老师同事小张,也是我们大学的师弟。这风俗我熟悉,主人怕冷落了我们。
   说实在的,坐了七小时的普快列车,还是有点累。万花筒一样的火车,晃得我眼睛有些疲惫。但可能考虑到我们这次只停留一天,时间不宽裕,饭后,杨同学提着剩下的半瓶白酒,带我们穿过两条街,穿过一个健身广场,来到城北一条河堤上。难道老同学觉得我们喝得没有尽兴,想舀几杯河水接着畅饮?河水汩汩流淌,在两岸灯光的映衬下,泛着银白的光芒。这水来自大大小小的山溪,历经多少山石、植物根系的过滤,称之为人参汤毫不为过,更是无醇的佳酿。
   这条河,叫伊春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坡,由么河、翠峦河、挡石河汇聚而成。听杨同学说,这条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区这段是在城西,所以,城里有一片区域叫河西。但因河道流向问题,城区一段始终排洪不畅,每年雨季,经常发生水患。为解决这个问题,河水最终被改道,现在是顺着城北的山势匍匐前行。山水相依,如此也让这座林城更加靓丽多姿了。
   边走边聊,我发现自己对这座城市知之甚少。原来,伊春的名字就来源这条河。至于为什么叫“伊春”,最常用的说法是,它来自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再深入的解释我没查到。倒是有一个非常诗意的解释,伊春,有一年伊始、春天来临之意。我喜欢这个说法,也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全部人口百余万人,分布在各区县乡村,市区人口不足十万。冬季漫长,冰冻期长达六个月,可想而知,这里的人们该有多么热爱春天!
  
   二
   游览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和程同学事先敲定的,所以,第二天早饭后,我们驱车直奔市区五十七公里外的伊春市五营区。我被这座公园吸引,主要是看它的红松原始林带。伊春因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而被誉为“红松的故乡”。这是我从读林业大学起就怀有的愿望。本来,校园里就是成片的森林,为教学方便,遍植多种树木。但母校建校日期是1952年,就是建校伊始种上一棵红松苗,由于红松生长缓慢,没有几十年休谈成材,可见,我们在校时的八十年代并没有看到高大的红松。
   到伊春前,我查了当地的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雨,心里有点戚戚焉。没想到,老天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为的是给我们一份惊喜,这天天气分外晴朗。这样的好天气,心情自然美滋滋的。旅游时才觉得,老了真好,每每享受的半价门票实实在在,不需要客气,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倚老卖老”了。刚硬了一辈子的人,总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撒娇了。我想做个孩子,什么都想看上几眼,至少问出一百个为什么。
   随着人流,先去看“少奇号”蒸汽机车。当年的小轨道还保留着,被深嵌在木栈道的缝隙中,既保护了铁轨,又便于游人行走。可能由于木板有些悬空,人们走在上面,脚步铿锵,仿佛回响起火车和铁轨合奏的轰隆声。1961年7月,刘少奇主席就是乘坐这辆运送木材的小火车去视察的五营第四林场,以了解林场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的。伊春是政企合一的林城,曾是我国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近3亿立方米,占国有林区的20%。我曾在大学一年级时和同学去大海林林业局实习时坐过这样的小火车,如今,走进车厢,一瞬间往事历历。车厢里的座椅都拆除了,但我眼前忽然浮现一幅特殊的画面,看见我的同学们和少奇同志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光影重叠,恍如一梦。真希望这辆小火车,此刻能启动,将我们拉回过去的岁月,不再出来。
   稍作停留,我们沿着木栈道走进旁侧的一片山林。必须先说明,靠山吃山,这座森林公园里的栈道多为樟子松防腐木铺成,对于我们在城里生活惯了的人而言,觉得很舒服,忽然有了踏进林中客厅的感觉。这栈道修得非常人性化,几乎是按照红松林带的走向修建的。多年不见了,对红松的模样有些生疏。程同学看来有点底子,况且,他也是林区长大的。他不停地用手指着告诉我哪棵哪棵是红松。其实,红松、白松、黑松,单从表皮内皮的颜色上去区分并不明显,要辅以针叶的数目才能确定其姓甚名谁。红松是五针一束,黑松是二针一束,白松是三针一束。当然,反过来说就不成立了,比如华南五针松也是五针一束,但不是红松,两针一束的还有樟子松等等。内行的还要看球果、生长环境乃至材质的纹理和颜色,更能精准确认其树种。红松老老少少,仿佛列队欢迎来宾似的,走上一段就会遇到一棵红松,出类拔萃的红松旁都有铭牌介绍。我最关注的是红松的年龄,几十年的、上百年、几百年的,有点应接不暇。有意思的是,还遇到了夫妻树、兄弟树,同根生张,并肩生长,原来红松在深山里和人一样过着有滋有味的日子。遇到了一棵树王,700年高龄,树高30米以上,直径达1.5米。我和小张两个身高一米八的人,各伸开双臂拥抱,勉强两人够到对方的指尖。它太孤单了,愿我们的拥抱给它带来温暖。
   走出森林,我们便排队上了观光车。由于是观光车接送,我们没感受出来景区的道路是8字型,可能是季节和时间原因,园方安排的景点只有三个,看过小火车,下两个景点是“森林浴”和“天赐湖”,我们都是打卡性质的观赏。这大山里,浓荫滴翠,不需要专门来一次森林浴了,至于天赐湖,我们倒是在岸边站立一会儿,让自己的倒影进入水中,汲取一片蔚蓝的清澈,清心明目。时间很快逼近了中午,听说出园也可步行,三刻钟时间,还是走木栈道,要穿过一片森林。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这种身体疲劳精神轻松的方式。
   接下来徒步穿越的森林,一片清幽,连鸟鸣都被茂密的树冠遮挡住了。栈道旁依然是卓然矗立的红松,仿佛大山知道我没有看够,又要红松目送我们走出森林似的。看到一个铭牌记述,这片森林里的红松平均年龄200年左右,就是说,按照红松的寿命,他们大多处在青壮年阶段。程同学回忆起,老师和我们共同讨论过,松树,尤其红松,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力争长得笔直。是它胸怀长高的志向,为获取更多阳光使然,说树尖上有一个“方向调节器”,如此,它才不走弯路,从不迷失方向,向上,再向上。当年老师这样讲,是不是有意提醒我们如何走好人生大道?我们却没有领会。走走歇歇,毕竟几个人不年轻了,在栈道的一个拐弯处,有一间木房,在门前,我们小憩了一会儿,任目光在林隙间如箭穿行。看到了林中还有几幢木板房或茅草屋,仿佛是林地里长出的巨大菌菇,有些是能住人的民宿,有些纯粹是点缀。
   一路走下去,看见很多倒伏木,几多艰难。由于自己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水分有所挑剔,但它的浅根性,让它要比深根树种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站直站稳。但狂风大作时,有些红松还是倒下了,根须处,裸露着冰冷的岩石。还有多棵红松雷击树,成了这片森林里特别的景观,可以想象,当雷电穿透红松身体的霎那,它忍受了怎样蚀骨的疼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同理,这些红松,因为高大,才被雷电击中。虽说是空心木才会遭遇雷击,但它燃烧的却是一颗红芯,赤诚的红心。原来,一棵红松并不比人活得容易。
  
   三
   中午时分,附近没有饭庄,也懒得为吃顿饭花时间去找,干脆,我们站着吃了一顿午饭,烧饼、面包、煮玉米、香蕉、矿泉水,都是早上来时带的。边吃边聊,胃口大开,远处连绵起伏的漫山黛绿为我们加餐。本以为垫补下就返回了,杨同学却说,下午带我们再去一个森林公园,顺路。这个公园和五营森林公园都是依托小兴安岭而建,位置有所不同,离市区更近些。怕招待不周,他把这一天时间给我们塞得满满当当。尤其在他说出全称之后,我的倦意瞬间逃逸得无影无踪。他提到了一个词——“上甘岭”。
   在为伊春行做准备时,我就在携程网上了解过。1953年,解放军某部参加完湖北荆江分洪后,立即开赴鸭绿江边准备越江参加上甘岭战役。但这是前方传来好消息,上甘岭战役已胜券在握。那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中央将这只部队改编为林业三师,放下枪支,扛起镐头,挺进浩瀚的小兴安岭,参加林区开发建设。为弘扬上甘岭精神,正值建局之际,上甘岭战役传来捷报,便将新局名字定为“上甘岭林业局”,也便有了今天的“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
   一进公园,便走进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浓郁的绿树相挽,依山势铺展开去,望不到尽头。阳光从树枝间筛下,斑斑点点,照亮了林深之处的晦暗。草木的香气裹挟着林中特有的清凉,扑鼻入口,润肺醒脑。看着这些高耸入云的大树,仿佛目睹了战士的雄姿,忽觉得这大山豪气干云,这森林英气逼人。依然是木栈道,只是这栈道多了些起伏,它依着山势逶迤跌宕。每走几步,都有小松鼠“拦路打劫”,它们的小嘴巴总在快速地咀嚼着什么。它们通体毛发光亮,小眼神忽闪着,秒杀我们的啧啧惊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小松鼠们也吃香喝辣了,有人留下的葵花子、花生随处可见,一定程度上有些浪费,当然,会过日子的小松鼠最好储备一些,好面对那不久到来的大雪封山的季节。无疑,小松鼠的增多,说明这里的生态好了,但游人过分的喂食,破坏了这里的环境卫生。据说,黑熊是这里的“土著居民”之一,但没听闻有游客遇到过,估计是被这么多人吓得躲了起来。
   栈道两旁,依然有各种树种的介绍,这里照样有数百年高龄的红松,也有刚刚拔地而起的红松幼苗。看到有的红松上有块小铭牌,上面有领养人的名字,心里很是宽慰,虽然它们以大山为家。通过小张介绍,我才知道,我喜欢吃的松子大多都来自红松的松塔。红松要生长25年以后才开始结果,这些果都在高处,采摘非常困难,为此,有些山农从树上摔下,不幸身亡。所以,松子一直价钱昂贵。不知道,现在林农们是否考虑过用无人机采果。有些松树也结果,但种子干瘪,不能食用,比如樟子松的果就是。小张说,现在林区开始利用嫁接技术,将红松枝嫁接在樟子松上,结果快又多,又便于收获。
   走到高处,见一座观光铁塔,赫然屹立。铁塔不算高,三四十米的样子,我和小张、杨同学毫不犹豫地登了上去。腿虽然有点发颤,但我还是壮着胆向上一步一步挪着。程同学仰头看着,满眼羡慕。站在塔上,千山万壑,满眼绿涛汹涌澎湃,前赴后继奔来眼底。我按着手机,一顿狂拍,照片加视频,生怕漏掉这难得一见的景色。果然应了那句话:“林都待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我可能是醉了,在铁塔之上,有点头晕。铁塔正好与几棵红松等高,我找到最佳的角度,拍下了正在爬向树尖的松塔。从小到大,我一直猜想,松塔里有佛。我真想此刻剥开松塔里的松子,剥出松仁,想听听“松人”说点什么。
  
   四
   从观光塔下来,我们就向山下走去,人似乎变得轻松了许多。
   栈道两旁,还是林立的树木。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公园里给游客介绍的树种多了起来,不仅仅只有红松,内心暗自庆幸,来值了。走着看着,眼前突然浮现教林学概论老师的面容,惭愧于她,我从不注意听讲,以至于自己还是个树盲。冥冥之中,她请这山林为我来补课了。以前对云杉冷杉老搞不清楚,现在看得更直观了。这两个树种都耐阴耐寒,比较而言,冷杉比云杉更高大些。树冠看上去基本都呈塔形或锥形,只是冷杉更紧凑些,云杉稍松散些,都是常用的风景树、绿化树。我母校的校园里甬道旁有很多冷杉,它们的面色比门卫还严峻。圣诞节到来前,很多店面里都摆放一棵圣诞树,圣诞树的造型一般都来自云杉。我比较熟悉的水杉,外观和云杉有相似之处,但一般它们生长在平缓处或积水地,上海就有很多这样的景观树,秋天时,树冠呈现一种如霞似锦的颜色,倒映水中,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水火相容。再熟悉一遍东北三大名阔叶树吧,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以前对它们的印象都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它们都有着美观的花纹。还有紫椴,椴木,在父辈的口中,经常被挂在齿上,也是做家具的首选,易加工,却耐磨,木纹细密,他们时常几人赶着马车到很远的山里砍回几根。再向前走,遇到了我从未见过的树种——枫桦。就我这老眼昏花,说实在,表面看不出和白桦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树干白的程度不一样,前者黄白,后者灰白。它们都树干笔直,叶子一年四季不停地换着颜色,美不胜收。想到东篱的文友枫桦,他有这样一个名字,一定拥有一支如椽巨笔,所以才写出那么多的美文来。
   除了提醒一些树种的铭牌,我还发现,林下时见警示铭牌,提醒游客注意,不要踩踏林下植物,原来树下有种植的人参、刺五加等等药材。2013年,伊春迎来“挂锯停斧”的历史时刻,林区人决心走一条生态发展的路子。发展林下经济是必由之路。林区拥有众多药材植物、浆果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很快来到栈道旁一处拥挤之地,游人纷纷驻足拍照。旁边还立有一块揭示板,上贴一张巨幅照片。原来,是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沿栈道察看原始红松林等珍贵乔木,他殷切叮嘱林场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森林资源保护好。现在林区,遵循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吃起了“生态饭”,养林护林,养殖种植、开展山水森林游、搞起民宿一条街、建起滑雪场。再走不远,就是一条溪水哗啦啦在眼前流淌,至此,栈道随着溪水一路蜿蜒而下,人在道上走,水在溪中流,水比我走得急,它要去大江大海。谜底打开,豁然开朗,这就是为什么公园的名字里有“溪水”二字的原因。
   走出森林的瞬间,依依不舍,仿佛参观了一座森林博物馆,大开眼界,心灵也接受了自然的洗礼。我知道,伊春的森林公园还有许多景点,但我更钟情于这些挺拔的大树,每一棵树都是一帧绝美的风景。正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回首大山,层林尽染。离别时刻,既有时光易逝的伤感,也有岁月沧桑的长叹。我曾自喻是“山洼里走出一棵树”,今天,不虚此行,自己尽情地演绎了一把。
   伊春一日,饱览了两座森林公园,胸中充满“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壮志豪情。是的,且不说与几千万年的小兴安岭相比,就是和这原始森林中动辄百岁的参天大树相比,我的确没老啊,甚至可以说还很年轻。我还要像一棵红松那样努力地活着,长直长高长壮,只是有些遗憾,要活成一棵红松,一辈子的时间不够用,太短暂。
  

共 58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或者,我的见识不广,如果写森林,读懂一棵树,在江山文学的东篱社团,只有两个人,一是以护林为工作的“枫桦”,他本身就活成一棵懂得森林的树。还有一个就是本文作者“韩格拉图”,他来自大东北,而且大学专业就是“林业”。所以,阅读时,可以舍弃那些和同学故人见面的情节,专心读读作者笔下的树。“路”外生枝应该是早有预谋的。一杯酒下肚,就走进东北的土地了。那条伊春河,诞生了一个北方城市伊春,一个无论怎么严寒的城市,都要热爱春天。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是“红松的故乡”,那列“少奇号”蒸汽机车,珍藏着一段奇妙的历史。大学没有读懂的树木,今天再读,真为作者的学而不厌不倦的精神感动。乘小火车,游湖泊,感受自然之清美。在我们的认识里,红松可能就是一种品质上佳的木材,在作者笔下那是精神力量的载体,无论怎样,都要站直,都不能迷失向上的方向,都要坚守红心,记住年轮,忘记痛苦快乐地活着。没有想到,在伊春,还遇到“上甘岭”,我们看过从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下来的子弟兵,奔赴北大荒的电视剧,上甘岭下来的英雄更为伊春这个美丽的地方添彩。公园的小松鼠,为作者的到来而兴高采烈,这是散文家的情怀表达。林区还是在发展,登塔瞭望,醉在树绿之中,所谓的佛,就在松塔,而非在寺庙捧一卷经。当年没有实习吧?今天补上这一课,带着《林学概论》,各色的树木,各具风情,在森林里都有各自的位置,尤其是作者看到“枫桦”,想到重名的东篱文友枫桦,将二者的挺拔和坚守联系起来,表达出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美感。林区不再以砍伐为务,而是重在保护,吃的是生态饭,干的是护林安绿的工作。作者对于东北而言是游子,于是作者感叹自己是“山洼里走出一棵树”,人不一定活得过一棵树,但彼此的比较不在于年岁,而是精神。时光老了,树木老了,而作者感觉老并未光临自身,从树木的葱茏中获得了不老的精神伟力。老了,腿弯曲,腰坍塌,背驮着,这些表象都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向上的精神状态。读本文,我们不再关注作者的行程,而关注作者对林木精神的解读,对历史的感悟,作者的散文沿袭一贯的特点,随机感悟,诙谐而幽默,但不失严肃而郑重,这种尺度极难把握,但作者善于在行笔之间,从容转换,散文的意境不断加深,读出了树木和人,和人生,和精神的密切关联。读之,获得了“穿林海”的美感。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对生活没有深切的悟性,无法读出树木的人文意义。笔力奇崛,行笔从容,随笔生意,读树有感。同时,作者对林区的历史也深谙纯属,写起来游刃有余,从容有度。一篇好的散文,并非是看华丽的辞藻,关键是传递什么美学,作者的散文,传达的是人生美学。【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2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02 08:09:51
  蓝天绿原,雪地红松。作者走进家乡,“路”外生枝,一路“访松”,给我们展现了红松的世界,从自然到人文,由眼前至历史,行笔跌宕,纵横捭阖。在一棵树前,在一片森林中,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树木本身就是一部奇书,是用年轮写成,这些年轮,只是纪年?还有没有深意?在树木面前,人的年龄是什么?这些问题可能我们连想都没想,作者的文章,一一感悟解读,将我们代入真正的“林学概论”。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09:52:00
  谢谢老师精彩的编辑和解读。辛苦了!老师的编按水准是我学习的榜样。游记到底该怎么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不管怎么变化,核心的东西还不能丢,景点的介绍总归要有。但尽量做到讲得有趣。不能像小时候,有人讲故事,我一听就打瞌睡。这次的森林公园,我努力突出了树的观光,尤其红松,也正好扣住红松故乡这一说法。其他景点众多,但和国内其他公园的项目基本近似,没什么亮点,被我坚决舍弃。树虽然常见,但我相信我这种解读方式不常见,这么集中写树的游记也不常见。于是,就这样盲目自信地写下来了,也吃力,学那点林学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我还必须努力,通过这次征文,觉得自己还差得多。顺祝老师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金刚狼        2025-09-02 09:40:15
  这是一篇领略大森林的绝美之作,老师的情怀博大而幽静。读懂一棵树,那是心与自然的极致交流,人与自然交流互鉴,与树、与人生、与精神的必不可分。读完,感叹老师的博大,从容。点赞学习,祝老师秋安笔丰!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0:06:37
  感谢老师关注拙文!回家途中一篇随记,重点看了红松,所以,一连走了两座森林公园。文尚显粗浅平直,感谢老师的赞誉和鼓励,给我前行的动力。顺祝老师佳作频出,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枫桦        2025-09-02 10:10:04
  伊春是著名的林都,没有去过,却信息滿满!很早读过张抗抗的文章《红松擎天》,对这里有深入的了解。老师的文章张弛有度,行进间便完成叙述,林都的特点都己满满溢出!好文,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林都,受益匪浅!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0:34:42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我当年学过点林学,早已淡忘,所以,这次去林都,也算旧课重温。老师生活在林区,是林木方面的专家,所写的大山森林方面的文字非常深邃美妙,别具一格,给我很多启发。感谢老师热情的鼓励,我继续努力,顺祝秋安,笔丰!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9-02 10:18:31
  我读了文后的点评留言,我觉得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我没有说,就是枫桦老师说的“张弛有度”,这是文学的特点,一直绷得紧,读着累,一直松懈,即从容,可能就没有了激情。韩老师的文章,张弛有度,急切如筝弦弹起,舒缓则如款款泉流。这种行文境界,让我要仔细揣摩学习。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0:42:00
  哈哈,谢谢老师的赞誉。我写文,总感觉自己不太正儿八经,有点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但节奏的把握,我稍加注意了一点,太散漫容易造成拖沓,太紧凑容易令人费解。可能和我个人的性格有点关系,力争叙述有粗有细,张弛有度。老师谦虚,老师的文无论哪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9-02 10:45:44
  这篇回故土耳顺路与同学会晤的游记写的很有吸引力。我长期生活在山里,也常见松树衫树,但我只是笼统地叫,也从来没注意到它们的外部特征,更不懂它们发内部结构,今天读老师的文,真的是增长了见识。文字情景交融,感悟随出,思考紧跟,启迪自然。很美的文字,学习点赞,祝老师天天开心!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4:07:19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对于树木,其实学问挺深的,我虽然学习过,但时间久远,现在也一知半解了。尤其松树,品种很多,外表相近,有时很难区分。我这次真是过足了瘾,伊春是我国的林都啊,很漂亮。当然,你家乡的大山也一定很美。文比较平直,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顺祝秋日愉快,写作大丰!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9-02 14:28:21
  韩格老师的文,以朴实幽默风趣见长,如“路”外生枝的表达即是鲜明的例证。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是“红松的故乡”,“少奇号”蒸汽机车,有着别样的历史。红松是嘉木,象征着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昂扬的精神力量。行文中,作者看到“枫桦”,想到东篱的文友枫桦,这种联想很巧妙,树人合一,收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曼妙之感,又折射出作者与文友的情谊深厚。全文构思奇特,思绪纵横,穿梭于森林中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很有味道的文字,笔触细腻动人,盛赞才情,问候韩格老师创作辛苦,谨祝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6:15:23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我现在都头疼写游记,因为很难摆脱一进二看三感悟四出的程序,读者累,写的人更累。有时写着写着觉得就是在记流水账,其心苦矣。这次,我几乎摒弃了森林公园的其他景点,重墨写树,写这种枯燥单调的风景。好在有点林学底子,写起来还算不太吃力。所以,文题有意强调了我去的红松故乡。说到文题,也想出新,最后还是用了这个土的掉渣的标题。没创新,一般文,感谢老师不弃,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我还要努力,希望自己能有所进步。祝老师新学期愉快,写作大丰!
7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9-02 16:22:28
  老师从大都市来到伊春,回到故乡,路程遥远,见证了同学之情,体验了大森林之神韵。红松,是作者很熟识的林木,本文用深度的情感,朴实的文字予以解读,让读者也对大森林,对红松有所了解。遥祝老师秋绥!创丰!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9:30:50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应同学之邀,顺路去了伊春,也为了完成学生时代的梦想,想好好看看红松,看看大森林。如愿以偿。只是文笔平直,记录有些遗漏。感谢老师热情鼓励,秋安,笔健!
8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9-02 16:58:07
  韩老师的这篇文章很精彩,和我的草原一日行有契合点,老师在红松林中游,我在樟子松林外游,我游得粗,老师游得细,情景交融地更好。我在大兴安岭,老师在小兴安岭,我对小兴安岭的松树籽印象很深,大如指甲,须用专用工具撬开,又油又香,吃地特过瘾,我们这里樟子松生长在寒冷地区,松籽很小。谢谢老师的美文,让我对红松有了解,有机会去小兴安岭看看,看看不同的风景,祝老师愉快!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9-02 19:37:16
  感谢老师精彩的解读!我是顺路去了伊春,上学时就对红松的故乡心生向往,但一直没能去成。这次,终于如愿。应该说,我还是第一次这样认真仔细的游览小兴安岭的森林,胜过读书时几次到林区实习。那时没搞懂的东西,现在有了补课的机会,就尽量弄清楚。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文平直,有不足。感谢老师的热情鼓励,顺祝秋安,笔健!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