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事】从禾坪到和平:谯楼内的千年史话(散文)

精品 【晓荷·小事】从禾坪到和平:谯楼内的千年史话(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96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发表时间:2025-09-02 13:29:21

字典里告诉我们:和平,意味着没有战争,社会安定,人们安宁。
   在福建西北部邻近江西的大山里,有一个古镇竟然以“和平”为名。莫不是这里的人们以追求“人类大同,世界和平”而闻名?抑或是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安宁、幸福和美?
   在酷热的夏日里,我长途跋涉,自驾来到这个山环水绕的古镇。在古镇南谯楼广场的一块石雕上得知,其实和平古镇的曾用名是“禾坪”,意思这里是个“地势平坦,盛产稻谷”的地方。显然,“禾坪”是这里质朴的称谓,而“和平”则是蕴含美好希望的。
   和平古镇,确是一派平和与安宁。四周的大山是屏障,将这块山谷地围合。两条溪河在和平古镇南端相汇,它们一东一西,像娘亲的两只臂膀,将古镇护在温柔的胸怀里。溪水不急,连水花都不忍溅起,难怪能养出这个千年历史的家园。
   和平的另一个别称是“旧市”,原因很简单但历史久远。说是这里在唐朝就有了集市,逐渐形成了一条贯穿古镇南北的老街——旧市街。这条旧市街还很特别,它处于古代入闽的三隘道之一“愁思岭”的必经路上——作为中原文化进福建的重要通道,是当年的商贸集散地,被称为“福建第一街”。
   那天,云朵在蓝天上徐徐飘着,虽然日头正毒,但南谯楼却依旧透着股精气神儿。楼前广场上立着一棵老苦楝树,枝桠长得老高,树上挂着许多祈愿的彩带,把它装扮得格外喜庆。
   我站在广场南侧的屋檐阴影里,望着气派的谯楼,和平古镇的古朴与厚重,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这谯楼是砖石砌的墙,门洞上头叠着三层木楼,黑沉沉的木板配着黛瓦,三重檐的歇山顶翘着飞檐,看着就有年代感。门洞装饰了道彩门,“和平古镇”“和平是块宝地”就写在彩门上。我琢磨:和平古镇到底是块什么样的宝地?
   穿过南谯楼,迎面就是那条南北走向的老街,街两旁的老房子挨挨挤挤。这边一家挨着一家的老旧门板杂货铺,不少经营着地方特产,那古镇红糖、野生土蜂蜜、包糍等摆在大妈的摊铺上,那黄精面、碎铜茶等放在大叔的货柜里,而著名的游浆豆腐,以及由它加工成的豆腐干、油豆腐、炸豆腐、豆腐皮和豆腐乳等都在店老板的案板和摊铺上。那边突然冒出一座青砖宅院,高墙大门,门罩雕龙画凤;有的宅院带八字门楼,门楣上嵌着四个雕花门簪。如此的高墙后,藏着古老的故事。
   中间的石板路曲曲弯弯穿镇而过,两旁铺着鹅卵石,坑坑洼洼的,走在上面能让人想起日子里的那些磕磕绊绊。红灯笼和各色彩灯挂在街上,店铺都挂着招幌,看着就热闹。
   老街口挨着南谯楼的地方,有座江夏黄氏的宗祠——睦九堂,“睦九”二字,说的就是家族要和睦相守、代代传下去的意思。和平古镇的黄氏先祖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黄峭。
   黄峭(872年~953年),是和平黄氏的大显祖。他“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和平的《黄氏族谱》记载了他的生平,他的诸多故事更是在这里流传,如兴办义师,安抚灾民;平乱有功,加官进爵;弃官归隐,重视教育,创办和平书院等。
   他娶三妻,生二十一子。八十岁时,他将十八个儿子遣散,各带一本家谱出门,临走时授诗鼓励他们“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如今这山里的根,早顺着那些家谱,扎到了大江南北。
   这位黄氏先祖的胸襟,让人赞佩。而睦九堂仅是黄峭的二房长子后裔中一支的祠堂。这个家族的繁衍生息,果然如睦九堂门楼上雕刻的石榴与蝙蝠所寓意的,多子多福。
   确实,睦九堂门楼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不仅刻有惯常的梅、兰、竹、菊、荷、牡丹、石榴和松树等植物,和麒麟、龙首、喜鹊、蝙蝠与仙鹤等动物,还刻有寿星、财神等人物,表达了“喜上眉梢”“竹报平安”“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等美好愿望。
   老街的一面砖墙上,用鲜红的辣椒拼了一面五星红旗和一颗爱心,是和平古镇的一处靓丽景观。
   老街侧的一座古宅,新改造为非遗体验馆,主要介绍邵武傩舞、陶器和脸谱。
   馆内很静,进去就面对屏门上挂着的一张傩脸。这是一张绿色打底、红漆勾纹的傩舞“开山莽将”脸谱。它抿成八字的嘴,勾纹的鼻梁,一对日月纹的眼珠,额头上还嵌着一颗金光四射的太阳,凹凸得有点吓人,让人感觉狰狞与神秘。正厅则挂着一张蓝色基调、红色勾纹的京剧净角花脸脸谱,看上去倒挺清秀与俊美。
   老街上还有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天后宫斜对面即是延喜宝庵,它曾经是黄氏后裔的房宅。
   老街的北端,自然就是北谯楼。北谯楼的门墙上是两层的木构楼,楼顶置宝葫芦。它也叫武阳楼,从这里往北,可直达“愁思岭”古隘道。
   和平古镇除了这条约六百米长的老街,还有近百条街巷,它们都是用石板与鹅卵石铺设的,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有的虽然弯弯曲曲但直通东西,有的看似笔直却一个90°拐弯。有的街巷人们常走并且还装饰以彩灯,有的巷道却明显行人稀少而多长杂草、苔藓。这些街巷把古镇编织得像是一个迷宫,很容易把人迷陷其中。
   我漫游在这些街巷中,探寻着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也不免遇见一些坍塌废弃的老房宅,但街巷两侧一座邻一座、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不仅让这里古色古香、古朴典雅,而且展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始终让人兴致勃勃,游兴不减。
   古镇上的老房子,多是青砖墙,但也有的是泥石夯土墙,它们斑斑驳驳,有的如水墨画或粉彩画。漫步在这些房墙相夹的街巷中,巷道的幽深让人似乎悠然于古旧的时光里,巷道的寂静让人沉静在慢生活的悠哉乐哉中,而那些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则使人被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陶醉。
   古镇现存五座大夫第,都有四个门簪,其中黄氏大夫第就在老街上,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
   黄氏大夫第实际上是由三座合院组成,两座在老街东侧,一座在老街西侧,其中东侧主院的八字门楼上的雕饰精美绝伦,使这座门庭显得富丽堂皇。
   门楣与屋檐间,刻有楷书的“大夫第”匾,它四周是含苞待放的牡丹卷草纹,细看其中还隐着两条雕龙。匾额上是一排盛开的牡丹,下方还有两排砖雕,一排刻有龙首和花草树木等,一排刻有八只瑞兽。门两侧有四幅砖雕,分别刻有松鹤鹿、锦鸡梅花、翠竹花瓶和牡丹柳枝,各寓意“松鹤延年”“锦绣美满”“竹报平安”和“富贵长留”。
   黄氏大夫第建成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主人是清嘉庆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壁和布政司库大使黄映奎两兄弟。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年间祖孙三代均被诰封为大夫,是“一门三大夫”的佳话。黄氏此支亦官亦商,田多房多产业多,曾富甲一方,有“黄半街”之说。
   可惜那天朱门紧闭,连门缝都不露,像是把黄氏大夫第里曾经人丁兴旺、热热闹闹的情景,以及那些古老的故事都密封在旧时光里,让人有些遗憾。
   不过,古镇中还有李氏大夫第和廖氏大夫第,敞开着大门,任人参观。
   这幢李氏大夫第在古镇东门附近,是清同治年间奉政大夫、直隶州州同李春江的宅第,是和平古镇最大的单幢古建筑。它是一座四合院式天井建筑,三开间三进厅,室内的雕饰主要是门棂与窗棂,略显简单,但其八字门楼却也是精雕细刻的,有花草树木和瑞兽,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等,且雕刻精美绝伦。特别注意到,门楼字匾的上层雕刻有一对凤头,而一对龙头却在其下的门簪两侧,这是龙在下、凤在上,反映了当时清朝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这支李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在晚清曾有“一门九大夫”的神奇佳话。
   廖氏大夫第在古镇的西门,是清同治年间朝议大夫廖传珍的房宅。它由四座相邻院落组成,两座坐东朝西,前面是水田和山峦,风光无限;两座坐西朝东,面对老街。这个家族耕读传家,还亦官亦商,晚清时期曾经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声名显赫。
   面西的主院,院门比较简单,进去后是一进院,院两侧是木构的吊脚楼,楼上是书房,也称其为“课子楼”。其中左侧的吊脚楼竟然有一株古柏长在一楼走廊,并穿过二楼的走廊和屋顶,绿枝高高摇曳在黛瓦之上,像是一棵特立独行的信号树,也似高高飘摇的功名旗帜。据说这株古柏建房之前就生长在那里,房主人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让树与建筑融为一体,不仅成就了一处独特景观,而且让这株长青的古柏守护和庇佑家族。
   二进门有九级台阶,门楼刻有“大夫第”和一些简约的雕饰。值得注意的是,院门与二进门并非正对着,而是有一些错开,这应该是风水的讲究。进去后是两进厅两天井,二进厅又有抬高,显然是“步步高升”的寓意。屋内的雕饰也比较简单,显得十分简朴,但一进厅挂着的“贤孝可风”匾却格外引入注目。
   此匾是清光绪年间邵武知县朱锡恩旌表廖玉堂的妻子傅氏宜人的。根据《邵武县志》记载,傅氏17岁时嫁给廖玉堂为继室。嫁到廖家后,她八年如一日细心周到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毫无怨言;她抚养廖玉堂前妻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一样;她与妯娌相处和睦融洽;她还鼓励丈夫继承父志,捐钱粮建义仓,出资修路建桥,救助贫困的乡邻。在她46岁时,廖玉堂弃世,留下8个儿女,其中五男一女都还很小,她艰辛地养育他们。她是个公认的贤妻良母,屡获府县颁匾褒奖,除了尚存的“贤孝可风”,还有“徽音足式”“令德孔昭”等。
   在廖氏大夫第北侧是由古宅改造的和平书局,里面书不多,但二楼的邵武“连四纸”介绍,倒是让人对这一非遗有所了解。
   和平书局再往北,就是著名的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由黄峭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创建,至今一千多年历史,是闽北地区最早的宗族书院,是和平古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历史上,从和平书院走出了137位进士,举人、秀才更是不可胜数,其中有两人官至宰相,六人官至尚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古代家族私塾或书院中,和平书院显然是出类拔萃的。
   从和平书院侧的小巷,又回到老街。老街在这个巷口有一座木构的廊亭,延喜宝庵的大门就在廊亭下。好多位老人坐在亭下纳凉、闲聊,他们悠闲自得的样子,对忙忙碌碌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十分羡慕的。一位老人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后来婴儿挣扎着要在地上玩,老人干脆把他放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婴儿就“咯咯咯”开心地在石板路上爬行起来。
   这一幕,引发了我的遐想。我想,多少和平人,在家乡成长,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是呀,多少咿咿呀呀的孩童,从各家的街巷走入和平书院,在“万世师表”前启蒙,在孔圣人像的注视下读诗书、懂礼仁,最后从老街出谯楼走向新的天地,去成就他们那时以为是铁律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从廊亭下东侧的巷口继续穿街走巷,虽然暑热,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我还是沉迷于古镇的街巷中。这边的古建和古迹,除了前面说过的李氏大夫第,还有丁氏家庙、廖氏家庙、旧市义仓、“岁进士”牌坊、东谯楼、县丞署和另外的李氏大夫第等。
   其中旧市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设有四座可容纳一千余石粮食的仓房。它是由廖氏家族的少岐、少山兄弟遵照其母傅氏宜人的意愿所建,东门李氏家族也捐巨资共建,地方许多民众亦捐钱捐粮,以备灾荒之年救济灾民。
   时光侵蚀着旧市义仓的建筑,木柱、木板、木窗都被磨蚀成了深褐色,但是义仓的精神却像源源不断的溪河水一样,流淌在古镇人的心中。这种乡土社会互爱互助、守望相助的善举义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精神品质。和平古镇的旧市义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
   距旧市义仓不远就是东谯楼。这是一座如南谯楼般的门楼,它高耸的气势让人感觉威严。门楼外堆了一些沙包和木箱,这应该是景区模拟的守城工事,四处撒了一些黑炭灰,似乎守城战斗的硝烟还在这里弥漫。
   我在一条小巷,登上了古镇中央一栋楼房的房顶,欣赏古镇的全貌。四周绵延起伏的山峦笼罩在岚黛之中,它们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如武阳峰、狮形山、放马寨、沙岭、铁锁岭等。虽然城墙大部分消失殆尽,但尚存的城墙、城门与谯楼,仍能让我想象出这里曾是铜墙铁壁的模样,难怪人们说和平古镇是座“城堡式大村镇”。近处四周,红色与灰色相间的黛瓦如鳞,次第铺展成一面面屋瓦,它们高低错落,左横右竖,宛如起伏在绿海中的瓦浪。
   在这一片瓦浪下,是古镇从禾坪到和平,孕育了千年的厚重且璀璨的文明史,是古镇人千百年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计和悲欢离合的人生。尽管黛瓦下的房屋有些已经坍塌,但更多的已经或正在得到保护、修缮与利用。
   和平,还真是安宁、祥和、兴旺的家园。这片大山里的神奇土地,日复一日地迎来新日的霞光,它积淀的厚重历史与文化,毫无疑问会始终如日月般闪闪发光,照耀着古镇人的内心世界,并在这片秀美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正准备驾车离开古镇,突然南谯楼处响起了充满激情的音乐,几位手握红旗的小伙在音乐声中舞旗表演,然后音乐变得舒缓而曼妙,两位古装少女手持灯笼在乐曲中翩翩起舞,这是景区的定时演出吧?但我把这看作是欢迎再来的邀请。
  

共 51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福建和平古镇,名出“禾坪”而意蕴深长。千年文脉藏于山水环抱之间,两条溪河如母亲臂弯,温柔守护着这片“地势平坦、盛产稻谷”的宝地。这里曾是入闽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福建第一街”旧市街见证了多少南来北往的繁华。更难得的是,这里文风鼎盛:黄峭创和平书院,开宗族教育先河,走出137位进士;大夫第门楼精雕细刻,“一门三大夫”“一门九大夫”佳话频传,铭刻着“耕读传家”的千年祖训。青砖古巷间,傩面神秘、义仓仁心、黛瓦层叠,每一处都是历史与当下的生动对话。而今孩童仍在石板路上爬行,老人在廊亭下闲话,溪水不急不缓地流淌。和平不仅是地名,更是一种深入血脉的文化状态。它从大山深处走来,以厚重底蕴照见未来,诠释着中国人对“和平”最质朴而深刻的向往。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2 13:32:1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02 21:20:05
  谢谢陌小雨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的按语给本文增色良多!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9-02 13:32:31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9-02 21:20:23
  谢谢陌小雨老师的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