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一雨知秋(散文)
“一叶知秋”是个成语,有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意味,一片叶就能把秋天概貌了然于胸。然而对于我这类生活中粗枝大叶的人来说,不大适用。因为那一叶砸在头上不痛不痒,飘于脚下不徐不疾,大概率会被忽略。而一场秋雨,则是用它大体量的明显变化让人深切感受。也就一场雨,就把成都蔓延了二十来天的高温大火败了下来,让人能离开空调酣畅淋漓地睡个好觉。“一觉知体”。可别轻看睡眠。人没个好睡眠,机体基本处在亚健康状态。轻则昏昏沉沉,萎靡不振,时间久了保不齐抑郁上身,后果难以预料。老乡家嫂子四十来岁就失眠,每晚仅有两三个小时的有效睡眠,到处寻医问药无法治疗,跟我诉说时痛苦得涕泪涟涟。睡眠质量与好多方面有关,气温变化是其中之一。天太冷御寒做不好睡不着,天太热屋子成了蒸笼更要命。好在有了空调,即使室外气温一见阳光就飙升,走在路上浑身淌汗,回到家里尚能对付。不过常在空调下,身体发肤能不能适应,会不会罹患“空调病”之类的毛病,就难以预料了。人呢,总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得了这个失去那个,留下这边的风光就会失去那边的好景。空调是把双刃剑,它临时调整了温度,让人舒服地享受一时的凉快或暖热,却会让人失去部分自我调整功能;同时它还需要相当的经济能力支撑。那些无法关闭空调每天六七十元电费的日子里,着实让我这种从穷困环境中走来、过惯了省俭日子的人在听到空调嗡嗡声时心里沉甸甸的。
行走在细雨里,觉得高温时候气势汹汹的老天不过如此。前几天还气势如虹地热,阴云密雨一来,就像小区绿化带里的老鼠见了猫,倏地钻得无影无踪。当然,热也迅即。云雨一退,太阳升起,凉爽便会刺啦一下溜走。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中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禹和汤责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观天察地,风雨同行。不必过于相信天照地映,却不可忽视自然世界对人生百态的影响。至少,气候变化直接触及人的心情,由此产生对事物人生的不同认知与表达,就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现象。
“勃”与“忽”无时无刻映照于眼前,让人目不暇接。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不是诅咒人不能善终,也不是嫉妒红花的美艳,而是陈述一个基本事实,提出一个警告。事业再兴旺,也会有坎坷曲折;位置再高大,也有晦暗病痛,终要退位。花自不必说,越好看的越容易凋谢,越容易被人摘取。雨浇灭了高温,日点燃了热浪,天地就在这种凉热交替、亦予亦取的状态中演进。演进是个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因时因地因对象有所不同。拿西北故乡的季节与成都相比,那里“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里四季常青,热时密不透风,冷时寒衾如铁。其间的转换差别巨大。西北四季相对分明,西南则没太大区别。当然,细心人眼里的区别还是有的,比如雨后的日子,残叶飘零,清风习习,就有了秋的样子,不像暑夏时候,早晨从阳台上看见一缕光芒心里就打鼓:今天可咋熬过去啊。
实在地说,雨应当是成都甚至南方的标配:一年四季都是,冬季能遇上一两次雪花飘洒,已经幸运得不得了。那为什么不说一雨知冬知春知夏,要说一雨知秋?这没什么道理,只是一家之言。一叶知秋是共识,一雨知秋是个见。共识在个见面前昂首挺胸,个见在共识面前微不足道。之所以众口一词是叶而不是把伏火败下来的功臣雨,之所以人们齐声恭贺叶的璀璨忘了惠风和畅之前的蒙蒙细雨,那是人家叶的长处。你看啊,叶儿天天在头顶刷刷作响,时而嬉戏,时而欢快,时而拍手叫好,虽然它不知道你的某个声调某个动作的好在哪里,雨把天拉凉后,叶儿还会乘机调整色彩,让自己的色彩丰富,让你一见钟情或者一睹难忘。有些时候它还会跟秋风配合着演几出“画悲扇”的戏曲,哼出些“咿咿呀呀”的调调来……如此种种,勾起一众人的好奇,打动一些人的心扉,搅动人们的心旌。于是乎,骚人墨客共鸣,通过它窥秋唱秋,听秋咏秋,形成惯例,成为共识。与叶的风姿绰约色彩斑斓相比,雨就简略得多。来时,扑簌簌落下,即便有浓淡轻重,也是倾泻而下,没有婉转,没有回还,更没有颜色打扮。什么时候它都素色示人,只知道以甘霖降临以解饥渴,却不知道用某种方式获取谁的青睐。它只以一种奉献到底的精神来到世间,从没什么心机去做能得到加冕的表演。倾诉倾泻,或许它也只有这么一点能与人通感,得到一些与它情感互通者的同情怜悯。去时,静悄悄地离开,只要走了,就把蓝天白云归还。它时常做“及时雨”,却从没有上过功劳簿。尽管它是苏东坡笔下“官吏相与庆与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忭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的“造物”使者,却也只能把其“力”在太守、天子之间推送,最后用一个无头无尾的“太空冥冥”了结。雨虽有磅礴之力,却无文人之心,更没有取悦讨喜之力。而我所以要一雨知秋,就是想通过一己之力,为雨说句公道话,让秋的本真大白于天下。
这场知秋的雨带来了什么呢?它清凉了夏日溽热,清除了伏天浑浊,送来了高天流云,以及飘扬于云朵上高亢的歌谣。秋风与它做伴,让它成为清凉时节的弹拨。听,那叶上咚咚铮铮的鸣响,不就是它用纤纤细手在演奏?那草上簌簌刷刷的吟咏,不就是它爱的抚摸?那池塘里卟卟啵啵的涟漪,不就是它梦幻般的联想?那头上脸上痒酥酥地拍打,莫不是情愿让那个她抽在身上细细的皮鞭?哦,秋风在细雨里起舞,秋声在雨幕里打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股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字幕,试图描绘出秋天的最后时刻。秋叶在雨歇时盘旋,秋菊在清冷中绽放,秋月朦胧,秋诗兴盛,秋雨淅沥,秋的大地在雨作的云烟里莺歌嘹亮姹紫嫣红……
一雨知秋,仍然过于简单。真正知道秋的音韵、秋的风采、秋的内涵,还得到秋的原野上“背下陵高,足往神留”,得去秋的田地里参与收获的“缱绻与决绝”,得去沙漠戈壁里寻找胡杨烁金弱水泛波,得去大海边观望海鸥的高翔浅落,得到泰山顶上去看太阳升起,得到大兴安岭看夕阳从树梢上悄悄滑没……
其实,无论是一雨知秋还是一叶知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秋天来了,它领着雨,带着风,携着雾,擎着声。它若有若无,时热时冷,不远不近,不喜不愠。它似乎是告诉我:日子总是这样,生命没什么谁轻谁重。每个珍爱生活的人都能心领神会,一叶一雨,都可以成为一路同行的好伙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应当感谢生活在这个变化莫测、无边无际的世界,有幸与秋天的第一场透雨邂逅,能从每一滴晶莹的雨珠里看见听到如此之多。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