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一雨知秋(散文)

精品 【西风】一雨知秋(散文)


作者:之中 探花,14283.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6发表时间:2025-09-02 17:18:22

“一叶知秋”是个成语,有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意味,一片叶就能把秋天概貌了然于胸。然而对于我这类生活中粗枝大叶的人来说,不大适用。因为那一叶砸在头上不痛不痒,飘于脚下不徐不疾,大概率会被忽略。而一场秋雨,则是用它大体量的明显变化让人深切感受。也就一场雨,就把成都蔓延了二十来天的高温大火败了下来,让人能离开空调酣畅淋漓地睡个好觉。“一觉知体”。可别轻看睡眠。人没个好睡眠,机体基本处在亚健康状态。轻则昏昏沉沉,萎靡不振,时间久了保不齐抑郁上身,后果难以预料。老乡家嫂子四十来岁就失眠,每晚仅有两三个小时的有效睡眠,到处寻医问药无法治疗,跟我诉说时痛苦得涕泪涟涟。睡眠质量与好多方面有关,气温变化是其中之一。天太冷御寒做不好睡不着,天太热屋子成了蒸笼更要命。好在有了空调,即使室外气温一见阳光就飙升,走在路上浑身淌汗,回到家里尚能对付。不过常在空调下,身体发肤能不能适应,会不会罹患“空调病”之类的毛病,就难以预料了。人呢,总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得了这个失去那个,留下这边的风光就会失去那边的好景。空调是把双刃剑,它临时调整了温度,让人舒服地享受一时的凉快或暖热,却会让人失去部分自我调整功能;同时它还需要相当的经济能力支撑。那些无法关闭空调每天六七十元电费的日子里,着实让我这种从穷困环境中走来、过惯了省俭日子的人在听到空调嗡嗡声时心里沉甸甸的。
   行走在细雨里,觉得高温时候气势汹汹的老天不过如此。前几天还气势如虹地热,阴云密雨一来,就像小区绿化带里的老鼠见了猫,倏地钻得无影无踪。当然,热也迅即。云雨一退,太阳升起,凉爽便会刺啦一下溜走。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中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禹和汤责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观天察地,风雨同行。不必过于相信天照地映,却不可忽视自然世界对人生百态的影响。至少,气候变化直接触及人的心情,由此产生对事物人生的不同认知与表达,就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现象。
   “勃”与“忽”无时无刻映照于眼前,让人目不暇接。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不是诅咒人不能善终,也不是嫉妒红花的美艳,而是陈述一个基本事实,提出一个警告。事业再兴旺,也会有坎坷曲折;位置再高大,也有晦暗病痛,终要退位。花自不必说,越好看的越容易凋谢,越容易被人摘取。雨浇灭了高温,日点燃了热浪,天地就在这种凉热交替、亦予亦取的状态中演进。演进是个过程,只不过这种过程因时因地因对象有所不同。拿西北故乡的季节与成都相比,那里“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里四季常青,热时密不透风,冷时寒衾如铁。其间的转换差别巨大。西北四季相对分明,西南则没太大区别。当然,细心人眼里的区别还是有的,比如雨后的日子,残叶飘零,清风习习,就有了秋的样子,不像暑夏时候,早晨从阳台上看见一缕光芒心里就打鼓:今天可咋熬过去啊。
   实在地说,雨应当是成都甚至南方的标配:一年四季都是,冬季能遇上一两次雪花飘洒,已经幸运得不得了。那为什么不说一雨知冬知春知夏,要说一雨知秋?这没什么道理,只是一家之言。一叶知秋是共识,一雨知秋是个见。共识在个见面前昂首挺胸,个见在共识面前微不足道。之所以众口一词是叶而不是把伏火败下来的功臣雨,之所以人们齐声恭贺叶的璀璨忘了惠风和畅之前的蒙蒙细雨,那是人家叶的长处。你看啊,叶儿天天在头顶刷刷作响,时而嬉戏,时而欢快,时而拍手叫好,虽然它不知道你的某个声调某个动作的好在哪里,雨把天拉凉后,叶儿还会乘机调整色彩,让自己的色彩丰富,让你一见钟情或者一睹难忘。有些时候它还会跟秋风配合着演几出“画悲扇”的戏曲,哼出些“咿咿呀呀”的调调来……如此种种,勾起一众人的好奇,打动一些人的心扉,搅动人们的心旌。于是乎,骚人墨客共鸣,通过它窥秋唱秋,听秋咏秋,形成惯例,成为共识。与叶的风姿绰约色彩斑斓相比,雨就简略得多。来时,扑簌簌落下,即便有浓淡轻重,也是倾泻而下,没有婉转,没有回还,更没有颜色打扮。什么时候它都素色示人,只知道以甘霖降临以解饥渴,却不知道用某种方式获取谁的青睐。它只以一种奉献到底的精神来到世间,从没什么心机去做能得到加冕的表演。倾诉倾泻,或许它也只有这么一点能与人通感,得到一些与它情感互通者的同情怜悯。去时,静悄悄地离开,只要走了,就把蓝天白云归还。它时常做“及时雨”,却从没有上过功劳簿。尽管它是苏东坡笔下“官吏相与庆与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忭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的“造物”使者,却也只能把其“力”在太守、天子之间推送,最后用一个无头无尾的“太空冥冥”了结。雨虽有磅礴之力,却无文人之心,更没有取悦讨喜之力。而我所以要一雨知秋,就是想通过一己之力,为雨说句公道话,让秋的本真大白于天下。
   这场知秋的雨带来了什么呢?它清凉了夏日溽热,清除了伏天浑浊,送来了高天流云,以及飘扬于云朵上高亢的歌谣。秋风与它做伴,让它成为清凉时节的弹拨。听,那叶上咚咚铮铮的鸣响,不就是它用纤纤细手在演奏?那草上簌簌刷刷的吟咏,不就是它爱的抚摸?那池塘里卟卟啵啵的涟漪,不就是它梦幻般的联想?那头上脸上痒酥酥地拍打,莫不是情愿让那个她抽在身上细细的皮鞭?哦,秋风在细雨里起舞,秋声在雨幕里打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股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字幕,试图描绘出秋天的最后时刻。秋叶在雨歇时盘旋,秋菊在清冷中绽放,秋月朦胧,秋诗兴盛,秋雨淅沥,秋的大地在雨作的云烟里莺歌嘹亮姹紫嫣红……
   一雨知秋,仍然过于简单。真正知道秋的音韵、秋的风采、秋的内涵,还得到秋的原野上“背下陵高,足往神留”,得去秋的田地里参与收获的“缱绻与决绝”,得去沙漠戈壁里寻找胡杨烁金弱水泛波,得去大海边观望海鸥的高翔浅落,得到泰山顶上去看太阳升起,得到大兴安岭看夕阳从树梢上悄悄滑没……
   其实,无论是一雨知秋还是一叶知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秋天来了,它领着雨,带着风,携着雾,擎着声。它若有若无,时热时冷,不远不近,不喜不愠。它似乎是告诉我:日子总是这样,生命没什么谁轻谁重。每个珍爱生活的人都能心领神会,一叶一雨,都可以成为一路同行的好伙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应当感谢生活在这个变化莫测、无边无际的世界,有幸与秋天的第一场透雨邂逅,能从每一滴晶莹的雨珠里看见听到如此之多。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共 2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富有哲理隐意深刻的文章。世人常言“一叶知秋”,而本文作者却以“一雨知秋”破题,从一场秋雨落笔,勾勒出季节转换中城市与人的微妙震颤。散文中既有对自然气象的敏锐捕捉——雨如何泼灭酷暑、唤醒清凉;也有对现代生活的深沉反思——空调带来的舒适与负担,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得失博弈。更难得的是,作者以雨为镜,照见人间百态:睡眠的珍贵、生活的窘迫、时光的流逝,乃至文人传统中“叶”与“雨”的象征之争。文章语言从容而富有韵律,似秋雨本身,既不急促也不拖沓,却在细腻的铺陈中暗藏哲思。最终,作者并未执着于“叶”或“雨”的胜负,而是以开阔的视角邀请读者走入更广阔的秋日原野——那里才有真正的秋天。正如生活本身,无需比较孰轻孰重,只需感受每一场雨、每一片叶带来的馈赠。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作者这种含蓄的隐意:首先,拟人化对比中的价值倾向:一方面,对“叶”的描写: “天天在头顶刷刷作响,时而嬉戏,时而欢快,时而拍手叫好”、“乘机调整色彩,让自己的色彩丰富”、“跟秋风配合着演几出‘画悲扇’的戏曲”。这些词汇描绘了一个善于表演、懂得吸引目光、懂得迎合文人审美的形象。它灵动,但也带着一丝浮华与取巧。另一方面,对“雨”的描写: “素色示人”、“只知道以甘霖降临以解饥渴”、“没有婉转,没有回还”、“静悄悄地离开”、“从没什么心机去做能得到加冕的表演”。这里塑造的是一个默默奉献、不事张扬、内在丰盈却外表朴素的实干家形象。其次,对传统“共识”的反思与挑战:一方面, 作者明确点出“一叶知秋是共识,一雨知秋是个见”。他清醒地认识到,“共识”的形成往往不是因为“叶”比“雨”更本质,而是因为“叶”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和传播需求(“勾起好奇,打动心扉,搅动心旌”)。另一方面, 而“雨”因其直接、质朴,缺乏表演性,尽管功劳更大(“把伏火败下来的功臣”),却容易被忽略和遗忘(“忘了惠风和畅之前的蒙蒙细雨”)。这是一种对历史叙事和文人趣味中某种“唯美主义”倾向的微妙批评,认为它们有时会遮蔽那些更本质、更有力但却更沉默的事物。最后, 为“雨”正名的写作意图:一是作者直言不讳:“而我所以要一雨知秋,就是想通过一己之力,为雨说句公道话,让秋的本真大白于天下。” 这几乎是一篇充满文学色彩的“辩护词”。二是认为“雨”代表了秋天的“本真”,它是一种更原始、更磅礴、更接近造物本质的力量。而“叶”的璀璨,在作者看来,某种程度上是雨带来的凉爽气候的“结果”,但人们却常常赞美结果而遗忘原因。总而言之:作者在文中构建了一组含蓄的对比:“叶”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而“雨”是幕后默默无闻的工匠。作者批评的并非“叶”本身的美,而是那种只关注表面光彩、易于传播的“共识”,却忽视了背后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朴素而强大的力量。这种态度并非真正的贬斥,更像是一种“拨乱反正”的尝试,旨在唤醒读者去发现和欣赏那些沉默却深刻的美与价值。这正是这篇散文思想深度的重要体现。好文推荐共赏,谢谢作者赐稿,盼精彩继续!【编辑:啸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90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啸竹        2025-09-02 17:31:10
  反反复复细看了好几次,越看越心惊:之中老师不仅阅历丰富多彩,更是才思敏捷,更可贵的是敢于大胆尝试。“一叶知秋”传承千古,而在细心且思维敏捷的作者面前,终于大胆提出了“个见”,且层层推进,娓娓而谈,这种精神,值得学习。顺颂秋祺,感佩才情,盼精彩不断,则“江山”多彩,“西风”(西风瘦马社团)雄起,指日可待。另,若有编按不当之处,且请点拔,再谢!
( (
回复1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2 18:35:17
  你精采的编按就是篇绝妙好文,谢谢你的拔高与推进,让这篇文章有了气象。再次感谢!
2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25-09-02 18:44:22
  看似作者在用秋雨浇灭酷暑的事实,来反驳一叶知秋的谬误。其实作者借着为雨抱不平的由头,用辩证唯物论的分析法,作出世间万物,无不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自然规律。之中老师的散文越发行云流水,恣肆汪洋。真为西风文友仰慕呢。
回复2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2 20:52:21
  社长的肯定是写文的动力,谢谢,奉茶。
3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25-09-02 18:46:58
  啸竹老师这篇按编,洋洋洒洒,用条分缕析法,将之中老师的新作剥茧抽丝般,把文章精华,一一呈现给读者。如此精彩评语,给之中新作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神效,绿叶捧花之美感。啸竹老师辛苦了
回复3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2 20:56:14
  啸竹老师确实厉害。
4 楼        文友:衢四海        2025-09-02 20:25:29
  如果说好作者碰上一个好编辑,带有一点运气的成分;那么,好文章配上好编按,就是必须的。此文章写得恣肆汪洋,此编按同样写得汪洋恣肆。拜读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2 20:55:17
  社团还能保持到今天,总编付出了很大心血。感谢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问好!
5 楼        文友:春闺梦里人        2025-09-02 23:24:19
  行文如行云流水般恣意徜徉,又如海浪拍沙一浪高过一浪。时而高亢时而宁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读好文,愉悦心情。
( (
回复5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3 21:39:22
  谢谢闺闺的肯定,问好!
6 楼        文友:啸竹        2025-09-04 08:19:10
  祝贺我们家之中哥哥佳作加精。看起来,一个人只要不懒,肯写常写用心写不计较上不上刊加不加精努力地写,心怀善念为天下苍生去写,持之以恒,咬定青山,勇往直前,即使如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何愁佳作不出、西风不兴、江山不美哉?顺颂秋祺,再盼精彩!
( (
7 楼        文友:啸竹        2025-09-04 08:26:37
  再说一句题外话,其实,用心去读一篇文章,再认真查些资料,再用心地去写一篇较厚实的按语,也是一种历练,这不仅可以沾一沾作者的光,让自己也好好露露老脸,同时也是对作者的尊重,更能让别人感受到编辑的态度,很不错的。我都有一种冲动要写一篇关于写编者按后的快乐的文章了,哈哈。
( (
回复7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4 19:03:44
  老师的肺腑之言令人感动。祝好!
8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25-09-04 17:29:35
  好一个一雨知秋,身边平常事,用心灵写出的文字厚重宽博大气又不失文雅风范!品读之中老师的文真是一种精神享受。您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向您学习!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8 楼        文友:之中        2025-09-04 19:05:24
  韵社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是巨大动力,期盼早日看到您大作。祝好!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