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时光】李广射虎(散文)

编辑推荐 【浪花·时光】李广射虎(散文) ————读卢纶《塞下曲》其二


作者:吴需荣 举人,4352.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发表时间:2025-09-02 20:51:29

李广射虎的故事,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故事很简单,说李广出去打猎,看到草中掩映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开弓怒射,射中目标,力气之大连箭镞都陷在里面了。后来去看,发现是石头。李广肯定感到不可思议,于是试着又射了几箭,却再也射不进去了。故事一方面是说李广的勇武,另一方面也是说人在危险状态下激发出的潜能。后来到了大唐,卢纶改编了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就是这首《塞下曲》。
   《塞下曲》是边塞诗,共六首,这是第二首。这组诗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和第三首。卢纶常年在边塞任职,所以他主要作品就是边塞诗。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人认为他应该排名第一。他是中唐诗人,但他的边塞诗雄浑壮丽,大气磅礴,有盛唐雄风。这首诗全文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对照《史记》原文,可以看出卢纶的改编主要在:1、时间改了,原文是李广狩猎,当然是白天了,卢纶改到了晚上。晚上更合理了,可能是将军夜巡,视线模糊,远远看去草丛中蹲着一个庞然大物,以为是老虎更理所当然。而且,卢纶在诗中还渲染了环境:在夜晚的树林中,光线很暗视野模糊,一阵风刮过,风吹草动,这时候一个庞然大物隐隐出现,紧张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诗歌的妙处。都说“云从龙,风从虎”,既然有风来了,当然是老虎到了,于是李广将军引弓射之。2、查看的时间改了。原文是射了以后立即去看,卢纶改为李广射了一箭以后,发现那个大物不动了,于是很自信的不管它了,将军夜巡自然是有重要军事,便走了。第二天忙完以后,才去找自己的箭,查看情况。这样的故事更有细节性,在描述李广勇武的同时,也可见将军的细致和忙碌。李广可能是当夜军务繁忙来不及查看,也可能是要多带些士兵好把死老虎拖走,所以他第二天才来查看。这样的改编,从单纯描写将军的勇武而变成了可以感受到将军的智勇双全。3、射中的位置强化了棱角。原文只说射在石头中,卢纶改为了射在棱角中,不用说,棱角自然更硬,更难。4、效果也进行了改编,原文只是说箭镞陷入了石头中,卢纶说整支箭连羽毛都进去了,这是何等的神力!当然,改编至此已经完全不符合事实,好在诗歌只是文学作品,夸张想象本是常事,只要渲染到位,打动读者就行。5、原文有李广复射的情节,实际上是说李广在危险中可以激发出更强的战斗力,卢纶删了。原因也很简单,可以从原文中判断出李广以为老虎来时,肯定有些惊慌失措,甚至有些害怕,所以倾尽全力射出了一箭,而看卢纶诗时,感觉李广将军很淡然,射中石棱是他正常战力体现,根本不存在以后就射不进石头的情况。总体说来,《史记》的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戏剧性,而卢纶的诗则更加显出将军的武勇和淡定,从而体现出大唐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盛世雄风。
   李广是一个悲情英雄。也许司马迁受本身生活经历影响,他更喜欢在《史记》中歌颂悲情英雄,包括项羽、陈涉、李广等。其实,在大汉以斩首数量论功绩的军功制度下,李广不能封侯,并不是他受到不公平对待。汉武帝还是很喜欢李广的,对他后人也很荣宠,也正因为此,所以他对李陵降胡才感到万分震怒,爱之深责之切嘛。李广的问题出在,他善于防守作战,而匈奴来去如风,他坐守要塞,能斩首几人?而卫青霍去病则是进攻,是运动作战,大范围围歼敌人,所以麾下将士均功勋卓著。然而,无法忽略的是,在卫霍横空出世前,正是李广、程不识的防守,保障了北部边陲的安定,才有了汉武盛世,才有了卫霍横扫漠北的物质基础。卫霍的胜利,是以国家耗费巨额财富为代价的,功过我们不评价,但李广时期根本没有这样打仗的可能性,所以李广也想不到这样的战法。其实不是李广难封,而是李广及其以前的将领都难封,这是国力、战法、战绩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李广处在卫霍同时,一个声名远播的名将在后辈面前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旧人,而李广本人确实又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而是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之人,和卫霍相比就显得有些尴尬和无奈,这样的故事也确实说明命运的不眷顾。从另一方面来说,以首级论军功固然不错,但战争是一个综合较量,单纯依靠此标准又过于机械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时,英勇的战士邱少云为了保证伏击的胜利,在敌人燃烧弹烧到身上时硬是一声不吭,结果被活活烧死都一动不动,后来军功评定时也出现了争议,因为他没有斩首,按照制度评不上军功,还是后来彭老总一锤定音,评为最高的特级军功。彭老总的观点很明确,这样的战士,为胜利作出了如此重大的牺牲,而且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不应该值得大大宣扬和表彰吗?你换个人去试试,谁能活活被烧死还能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如果汉武帝能有彭老总的胸襟,想到那些非李广不可的防守作战,可能就没有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了。当然,司马迁是不是有意夸大了李广的勇武,像李广射虎这样的故事是不是事实,那就是历史疑云,谁都不知道了。
   卢纶作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大唐犹如一个经历了重病差点死去的病人,虽然逐渐恢复但已经元气大伤,从盛极一时走向了衰落。这时候的诗歌,已经没有了盛唐时代的恢弘气象,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喜怒哀乐和寻章摘句风花雪月的作品。但中国的汉唐就是汉唐,即便已经走向没落,仍有大气磅礴的声音。汉武帝的盛世之后,民生凋敝,名将也落幕了,但仍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声音;同样,在大唐安史之乱以后,国力军力远不如前,仍有卢纶这样强悍的边塞歌声响彻历史。一个民族、一个朝代,深入骨子里的豪横和骄傲,是我们中国民族永生不屈的保证。
   一首五绝,记李将军百骑遇敌故事:百骑闯敌营,除鞍卧马兵。欲观神箭者,万死信无生。

共 22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需荣老师的新作散文《李广射虎》,是一篇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和卢纶《塞下曲》中的第二首为素材,重新详细地解读李广这一英雄且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并且把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边塞受侵扰的历史讲述给读者。作者借卢纶的诗作,表达对出对诗人卢纶关注边关局势的忧虑和对将士的之情。吴需荣老师老师在文章里,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历史的回忆中分析、塑造李广的形象,而是延续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邱少云的故事,引申到中华民族精神。文章博古论今,气势宏大激荡人心,尤其是文章结尾处的一首五绝,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诗语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5-09-02 20:56:10
  吴需荣老师的总是体现出一种谋篇大气,文化底蕴深厚沉稳,站位高远的风格。感谢投稿【浪花】,【浪花】有你更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