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座城,有三个响亮的成语(散文)
中国的成语,我觉得是最古老的人文财富。如果哪个城,没有诞生成语,是有点苍白的。
我们的古人是很讲讽刺艺术的,成语,太多都带着讽喻讽谏的意味,所以,占据了成语世界的很大空间,拿来都是一段意味深长的故事。代表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文明进程。而说起来有响当当感觉的成语,一定是一个城市的骄傲。时光打磨,岁月淘漉,如金似银,丽呈华献,这是对文明成果的肯定和弘扬,是民族精神之精华的凝练表达。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叫“荣成”,这片土地上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的记载,自然也出产成语,虽不多,但都是精品。
◎夜不闭户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应该是这本书想象的大同世界的样子,并未说到诞生何处。一般是跟着一个“路不拾遗”,这个社会理想,是最初创造的乌托邦的样子。
要特别注意“外户”这个说法。
不过,在荣成当地的史料里,都指向一个地方——“不夜”。现在是荣成境内埠柳镇的“不夜村”,存在了两千多年,从未更“不夜”之名。据说,在西汉时期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不夜城”。
“不夜”,说来是一种风景奇观。古人认为,“有日夜出而不夜”。《太平御览》引述《齐地记》曰:齐有不夜城。盖古者有日,夜中照於东境。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在汉代,东莱郡下属有不夜县。秦始皇的文攻武略难以尽述,但《史记》却特别记载了他东巡“成山头”的事:“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有注释家说,“成山在东莱不夜,斗入海……不夜,县名,属东莱……”成山日出早,尤其冬季,凌晨三四点出,有昼长夜短的特点。所以,在东汉时,不夜因偏远,而设县于今天的莱阳,而名字是“昌阳”,也是因不夜的关系而命名。
并非这个地方没有夜晚,但人们也把“不夜”的意思发挥到了极致。据说,设县以后,这里物贸繁荣,昼夜灯火辉煌,从发掘的很多古刀币即可证明这种推断,我手头一本《荣成文化通览》介绍非常详细。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不夜之“不”字,并非是否定意思。可能是个词头,相当于“啊”之类的词,简单理解就是“夜昜”,即在夜里交易。道光《荣成县志》记“夜昜止保货”。当然,今人,甚至往前很多朝代都认为“不夜”即无夜晚。
如此说来,如此商贸,不分夜昼,何须关门闭户呢,也就是说,夜不闭户,原本是因为日出光照时长,以及商贸生意入夜也在继续进行,和今天的夜市差不多吧。成语“夜不闭户”的意思已经发生了转换,是指社会安定,风气良好。最初,可能就是时长繁荣的描述,人们忙于生意,夜里也不打烊,开着门户。
流传下来的“夜不闭户”的局面,是否真正有过,我觉得,在物质和精神文明没有达到极高的程度,不大可能存在,但却是一种社会理想。今天,一提及“不夜城”,我们就想到北京、上海、西安,乃至深圳、广州、杭州等一串这样的繁华大城市,是否和我说的“不夜”有关,没有考证。“不夜”是一束摧毁夜晚的光,在中华大地上,一点一点地点燃,创造了一个个光之城。不过,真正的夜不闭户,属于今天的繁华都城,经济繁荣,彻夜不收摊,已经常见了。
还有一点,值得我感慨。如今“路不拾遗”则是一个积极的社会风气,据为己有的人也有,但从法治角度看,人们已经在自觉履行这项道德义务。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提高了,成语意义的“夜不闭户”就会成为真实。
还有一点需要研究。古代的屋舍往往是有几重院落,有大门,二门,房门,古人说“门要常开,户要常闭”,门和户的概念也不同,门是一套屋舍的大门,即“外户”,自然希望“门庭若市”。如果发展到“夜不闭户”,一定是顾不上睡觉了,生意如此兴隆,怎么能安寝……
夜不闭户,是最早的乌托邦理想。漫长的时代,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个描述的执念和坚持,可见,所谓的文明,不仅仅是指某一时期出现的理想特征,还有一种恒久坚守的精神执着。
◎马到成功
这个成语,是和秦始皇东巡“荣成山”有关。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即统一中国的第二年),要东巡看看大秦的边界到底到何处,并临大陆最东端成山头拜日,途中,听说临近处有花斑彩石,传说为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神石,花斑彩石是一座长方形海蚀柱,属寒武纪火山喷发的基性火山岩。距岸50多米,潮落时可攀登。长约35米,宽约20米,高约9米,体积为7000立方米。跟随的方士徐福献言,观拜则可保佑江山稳固,便率军浩浩荡荡奔这处景观而来。史传,这就是“秦皇拜石”之说。
据《史记》记载,秦时对“礼制”做了统一性变革,“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因胶东荣成一带尚属荒蛮之地,边夷不毛,于是大军前头修路,始皇后边驱车而来。于是,抵达花斑彩石的路被称为“马道”。“拜石”之后,所愿皆遂,始皇龙颜大喜,在成山头始皇行宫大庆,方士徐福上前献诗曰:“万马千军御驰道,始皇拜石得成功。”此后,始皇拜石的地方就称为“马道”,传至今日,仍用“马道”名镇。最初流传的话是“马道成功”,直到元朝,著名大作家关汉卿读书阅典,由“秦皇拜石”的典故创造出了“马到成功”这个成语。他在《五侯宴》这部作品中第一次以“马到成功”作为戏剧台词。
如今,在花斑彩石景区内,藏奇石无数,园中有风景石刻“马到成功”成语,是为后人作品。
“道”至“到”的一字变化,突出了骏马驰奔的动态和力量的美学意义,由一个事件提炼出人文精神,应该说关汉卿做出了巨大的文学贡献,堪称慧眼明心,这个成语,激励人们践行理想,勇往直前。
如今,看看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的变化,“马道”所承载的这份人文精神更加鲜明。花斑彩石景点,整修一新,收集了古老的“拜石”文化,展示着胶东半岛的奇石异彩,成为到胶东一游而不能错过的景点。
荣成人,带着“马到成功”的强烈信念和豪迈精神,创造“荣成财富”,其名多年荣登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列,践行了马到成功的时代精神。
为了“车同轨”,自陕西咸阳到山东半岛之极的马道,迢迢几千里,有了惊世的“成功”。始皇想不到,他的“车轨”早就落后于时代,但留下的成语却还活着。今天,大路朝天,载各类车辆疾行远行;就是小轿车,轴距的变化也是各不相同,“马道”变车道(荣成还有“车道沟”地名和遗址,不知和秦始皇的“马道成功”是否有关),成功也不再只是抵达目的地那么简单,“一带一路”不断延伸。但我们不能忘记先祖的文化创举,他把中华精神提高到一个辉煌高度。
◎山盟海誓
这个成语,全国通用。而你知道这个“山”是什么山,这个“海”是什么海?
这里的“山海景观”自古称奇,被道家誉为“大东胜境”。山,叫九顶铁槎山;海,是黄海。可能不懂得为何取了这么个山名,原来“铁槎”的“槎”,就是“筏”,即船。九顶铁槎山,如九船漂浮于海,山体为花岗岩,其颜色如铁似黛,故称。
槎山,大约诞生于中生代燕山晚期,由于地壳的不断演化,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险峰,象形的奇石,深邃的幽洞,是集山、林、海、岛、滩为一体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区,也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描述《燃灯破十绝阵》中,有一个“借定风珠”的情节,就是写九顶铁槎山,八宝云光洞,姜子牙就是差散宜生、晁田文武二人往铁槎山求借“度厄真人”的定风珠。
自古就吸引了很多教派名流的光顾,鬼谷子,王处一,王玉阳,王重阳等很多历史人物都在铁槎山修道过,道家全真教王玉阳在槎山云光洞修炼九年,著《云光集》,创嵛山派。槎山被奉为嵛山派祖庭。
在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的两名徒弟忠道与女贤姑就曾入山学医修道,分别住在云光洞和道观,并为山下百姓看医治病,深得民爱。
民间得知二人笃情相爱,便百般撮合,终于由增福延寿宫的主持作司仪,为二人举行了婚礼仪式。两人跪向山海天地起誓:“终生为伴,和睦一生;尊道习医,视民至尊;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于是民间相传,便有了“山盟海誓”的成语。
在胶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沧海桑田是蓬莱,山盟海誓在槎山。旅游业兴起,人们找到了他们“山盟海誓”的大致位置,建设了“山盟海誓亭”,供那些情侣夫妻到此表达相亲相依的美好心愿。
不必有词为证,心中默念,牵手山盟海誓亭,留下一生的许愿和承诺。这是多么奇妙的旅游美学!
我曾于去年春绕铁槎山巡行,见一对老年夫妻从江西来,不远千里,只为站在“山盟海誓亭”上牵手留影。当然,他们不发毒誓,不言“爱”字,依然要得到一个晚年彼此情爱的证明,这比那一纸结婚照要珍贵得多。
山为爱的盟约见证,海为爱而起誓。我总是想,为何没有在中国著名的五岳诞生这个成语,而在这里发生了故事。除了有地理上的山海相依的景观具有象征性意义,男人为山,山巍峨;女人为水,水浩渺。这是一种博大的襟怀,暗含包容的意义。同时,我们听说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古小说话本里用来写夫妻关系脆弱的写实。而山盟海誓的两个人物,可能就是要颠覆这样的情感历史吧。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发生联想。夫妻本是同渡的舟,“铁槎山”之“槎”就发生了引申意义,“山如海上槎”,夫似妻子舟。共渡人间爱之河,同乘生命之舟。相濡以沫,同舟共渡,历来是中华民族最美的感情表达。世间有顺口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百年千年,数字并无多少差异,是一种修辞强调,听说,铁槎山下有夫妻双人客房(民宿类),皆名“山盟海誓”号,很多夫妻来了都要住上一晚,图的就是这个难得的“盟誓”的人生意境,据说民宿店主还有礼物相赠,听说可能是一尊童男童女相拥的泥娃。
结语
一处古地,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一定有它的精神遗存,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地上,如果浑然不晓,甚至麻木,历史也会嘲笑。尤其在一个旅游文化兴盛的新时代,围绕成语文化,荣成人,精雕细刻,不断丰富,从形式到内涵,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历史态度,被提升到崭新的高度,旅游的生意,如果离开历史,就连架子也会坍塌。荣成人极会在历史的画布上织绣印染,如果只是了解了这些成语,不见实地风景,只能是嗅到古老的味道。
来吧,到荣成!
在“不夜”,在民宅,在民宿,享受一晚“夜不闭户”的安寝滋味。
来“马道”,看“花斑彩石”,看“天尽头”,来一场“马到成功”的旅行!
登九顶铁槎山,站在“山盟海誓亭”,面朝大海,和心爱的人,订下这同舟共渡的人生之缘。
我说三个成语都响亮,可能这样形容不甚理解吧?在“不夜”里,门户之外,商贸之声嘈杂,山海沸腾喧嚣,如此夜晚,不是寂静,而是响亮。
更响亮的是,中华文明之音,穿透时光,清脆嘹亮,经久不息。或者说,中华历史的光芒,一定也会照彻边陲海隅。
2025年9月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