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纪念馆里的纪念(散文)
纪念就是怀念,纪念馆里的纪念,还真有一番难忘的记忆。近日我们一行交流学习,走进了延安,走进了闻名遐迩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众所周知,是党中央、毛主席工作奋斗过十三个春秋的地方。在这里,党中央指挥着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先后开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八月底的延安,早晨在秋风里显得有些凉。太阳像一颗温柔的明珠,从东方冉冉升起,给延安的山山水水披上了金装,沟沟壑壑、山川大道间都撒满了阳光。大街上车水马龙,晨练的老人穿着各色服装,在公园、休闲广场上锻炼:有的手持各类器械,还有几位爱跳舞的人跳起了丰富多彩的广场舞,把延安的清晨装点得热闹鲜活、充满生机。
简单吃过早餐后,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匆匆上车,前往那朝思暮想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车上,导游简要介绍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历史。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还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4年4月,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是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原馆正式动工拆除;2009年8月28日,新馆全面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达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为10677平方米。现馆藏文物3.6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另有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于一体的革命纪念馆。登录纪念馆官网可参观虚拟展厅,实地游览需提前预约。
导游的介绍还没结束,车子已抵达指定停车场。大家下车后便马不停蹄地向纪念馆走去。
由于我们到得早,宽敞的纪念广场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我们四十多人的到来,无形中为广场增添了不少人气与活力。在导游和领队的安排下,我们先集体合影留念,随后各协会又分别拍照,广场上的手机镜头从不同角度,定格下这美好的瞬间。
照片还没拍完,导游接到电话,说预约的讲解员已到位,让我们尽快过去——讲解结束后,后面还有其他团队排队等候。
这里果然是全国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果然是独一无二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展馆前言勾勒出红色延安的历史轮廓,随着讲解员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峥嵘岁月: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无不催人泪下。当讲解员说到“红军从两万人锐减至八百人”时,展厅内瞬间陷入沉寂,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展厅一角,一位女士忍不住哭了,哭得格外伤心——所有人都被革命烈士的精神深深打动。讲解员随即停下讲解,大家默默向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默哀、三鞠躬。
随后,讲解员继续向前移动,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十三载的感人故事:在延安反“围剿”战役中,革命队伍粉碎了蒋介石、胡宗南的一次次围剿,转战南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图文结合的展陈,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展厅内,一支支破旧的步枪、一枚枚不起眼的迫击炮与手雷,静静诉说着当年的艰苦卓绝。
大家缓缓向前走着,墙上的照片鲜活生动,每一张都直击人心。有些泛黄模糊的老照片,既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又承载着几十载的风雨沧桑,看过之后令人动容,更让人回味无穷。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原本驻守延安的东北军撤往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延安由红军接管。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直至1948年3月撤离,这里始终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推动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辉煌,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延安也因此彪炳史册,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这场讲解与交流,让所有人茅塞顿开,对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讲解结束时,大家仍沉浸在展馆的氛围中,迟迟不愿离开。我远远看到,下一批参观学习的人员已离我们不远,导游只好催促大家下楼。
一路上,大家纷纷议论:我们伟大的党,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了革命的辉煌胜利。有人还提起毛泽东主席写给徐海东的那张“五千大洋”借条——“五千大洋”啊,这数字触目惊心!在当时,五千大洋不知能救活多少抗日将士,不知能为党中央解决多少难题,这段往事,实在令人难忘。
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革命事业寸步难行。
这时,我突然想起乔山脚下的北山畔:过去那里有一支地方武装,他们打土豪、救济百姓,却被外界误称为“土匪”。这支武装的首领姓魏,排行老四,大家都叫他魏四。他看到共产党真心为民,便带领队伍投靠了共产党。
有一次,上级交给魏四一个任务:护送二十多名青年学生前往延安。谁知消息走漏,国民党部队随即展开围追堵截。当他们行至野河山时,恰逢一座庙,魏四赶紧将学生藏进庙里。那时天降大雨,倾盆不止,国民党的车辆无法上山。魏四又喜又急,当即点香叩头许愿:若能天公作美,让这批学生安全送达,他日后定重修此庙。
最终,学生们安全抵达延安。新中国成立后,魏四也兑现承诺,重修了那座庙。据说,当年那批到延安的学生,经过学习深造,后来有的成为了厅长,有的当上了市长。
时间过得真快,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溜走,但纪念馆里感人的场景仍在眼前浮现,在脑海中回荡。
“上车了,大家抓紧时间!”导游温柔而急切的招呼声响起,我们陆续上车。
车子缓缓启动,大家纷纷回头望向窗外,望向那闪闪发光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字,心中五味杂陈,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内心早已被这座展馆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所填满。
不知是谁先起了头,车内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全体人员发自肺腑地合唱起来,歌声在车厢内回荡,透过车窗,飘散在延安的黄河畔,响彻在延河水旁,传向宝塔山,飘向杨家岭。
革命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纪念馆,再见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