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人生】 粮库旧址下的岁月回响(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人生】 粮库旧址下的岁月回响(散文)


作者:雁过无痕 举人,4243.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发表时间:2025-09-03 18:16:42

粮库旧址下的岁月回响
   河北 弋清
  
  
   应朋友约,打算去粮库旧址看看。天气虽然阴冷,心却暖,甚至有点儿小兴奋。
   那是一处城中村,七拐八绕,一个朝西的小门楼赫然出现。有着些许古意,三面青砖到顶,覆灰瓦,棱檐微翘,墙壁上满是裂隙斑痕。开口处,不知谁用砖头垒起小半截儿墙壁,里面尽是落叶杂物,成垃圾箱了。
   看着有点心疼。朋友说:曾经的玉田粮库,骑车绕一圈儿,得十几分钟。
   不由想象那场面,再看看眼前这座孤零零、凄惶惶的小门楼……心里有些黯然。脑海里无数画面闪现着,竟牵引着我,又回到七十五年前。就是在这里,曾经有一位“闯将”母亲,她的故事让我动容。
   1949年6月,冀东人民政府第十五专署大库移交给玉田县,粮库因此而生。那是位于鼓楼西街的72间旧当铺,地面潮湿,屋顶破笆漏土,院里七高八洼,杂草没膝,老鼠、麻雀成群。
   因为刚经历完饥荒,大家都知道粮食重要,县政府特意为粮库调派十八名骨干。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一位叫谷士兰。
   谷士兰生在燕山脚下一个穷困的小山村,正赶上饥荒年代,农村家庭又大多重男轻女。她像长在夹缝间的小草,但越是这样,骨子里越刚强。
   面对粮库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没仓房的窘况,粮食局局长郝海峰号召大家要自己动手创建“四无粮库”。所谓“四无”,就是整体达到“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的标准。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却难于登天。可谷士兰他们没被眼前的困境吓倒。这群刚刚挣脱苦难,立志跟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年轻人,坚信着只有党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正是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就了他们的灵魂底色。他们投身战斗,拔杂草、清瓦砾、运脏土、填平坑洼、夯实地面。所有活都只能依靠锄、镐、木铣等简陋工具,还有十八双手。
   一把把往下拽,用镰刀割,耐着性子磨。草根扎得深,就几个人一起你拉我扯喊着号子。没几天,谷士兰的手上全是血泡、倒刺儿,一道道口子皴裂着,稍一用力,往外冒血津儿,她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着。
   清下来的杂草,捡出的砖头瓦砾,在院里积成山,小推车一下成了耳勺儿。是蚂蚁在啃骨头,他们坚信着“人心齐,泰山移”。
   最难支撑的还是肚里的空,够不着底,像有团火灼烧着,虚脱感袭来,两腿发软,脚下似踩着棉花……
   一处处查漏补缺。没有砖瓦,就自己脱坯。麦秸紧俏,便带上干粮,去十几里外的北山上耧草。渴了捧一捧河水,饿了啃一口窝头。手不小心被荆树扎了,就把血水一抹,用嘴巴吮吮接着干。每天来回二十几里,就这样,一筐筐草又被他们背回来……
   72间旧仓房一点点改头换面,逐渐有了存粮的可能;可等粮食一进来,虫害、鼠害、霉变也像瘟疫般乘隙而入。这群饿着肚子长大的人都快急疯了,不管咋样,非闯出一条道来!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一番商讨,他们决定效仿余杭,建“无虫粮仓”!
   十八个人一个步调。挑水、湿墙,用挠钩往下捯。随着一声声闷响,那些陈年的老墙皮纷纷掉落,尘土四散飞扬。一天下来,胳膊腿酸疼不说,鼻子眼、嗓子眼里更烧得慌,擤出的鼻涕跟尘土一个色,还带着血丝。
   建房的用料和经验一样短缺。他们就自己动手,绑秫秸箔、抹灰泥,吊顶棚……边学边干。没有瓦刀就用手,灰泥抹上去掉下来,就再抹上去……一双双手被石灰烧烂了,也没听谁叫过一声。
   旧仓房一天一个样儿,他们越干越欢。扛来梯子,登上脚手架,拿着镰刀头、小刀或铁钩子,把每间仓房露在外面千孔万缝的木头又一根根剔刮干净,再用油灰堵缝儿。可房顶上苇笆里还藏着虫呢,那就继续转移目标。
   虽然谷士兰是女儿身,在心里却从来都没把自己当成过女人。“受党和人民委托保管国家粮食”的神圣使命感像一道光,成了她此刻唯一的信念。她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暗暗给自己鼓劲。她仰着头,穿插着缝隙,一点点把那张秸秆编成的笆片固牢,不小心土渣又掉进眼里……
   改造完七十二间破仓房的房顶和墙壁,这群人又打算给地面“铺砂垫坯”,可是这上万块坯,上百车砂又该上哪去找?
   十八个人七嘴八舌,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动手。
   想到炎炎酷暑,顶着烈日挖沙,毒辣的太阳能把人晒脱皮;新沙沉坠,脆弱的肩膀又哪儿撑得起!有男同事就好心提议:把两个女的留家吧!
   没等别人开口,谷士兰倒先不干了,她心里嘀咕:你们瞧不起谁啊,可嘴上却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燕子叼泥还能搭成个窝呢,我们劲小可以少背点儿。”
   为了给沙子消毒,得在烈日下摊开、一遍遍翻晒。晒干的河沙近四十度,穿着鞋子踩上去也烫脚,他们却得趁热,一筐筐抬进仓里铺好。
   就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高地的战斗中,“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日渐被他们镌刻于心。这群人整天灰头土脸,苦熬实干了七年,才终于将破败不堪的旧当铺,创建成全国第一家“四无粮库”!他们也因此成为后人嘴里响当当的“十八闯将”!
   或许在旁人眼里,谷士兰确实就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将”,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格外用心,多年如一日的锤炼,也让她日渐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粮食质检员。每次验粮,她都随手抓几粒,指甲一剋,或者牙一嗑,就能说出粮食有几成水分。这一切看似简单的背后,是时间和心力的积累,点点滴滴,谷士兰不知走过多少弯路。
   因为有技术,谷士兰时常下乡,每天忙忙碌碌,只要一干起活,她就啥都顾不上了。可是她也有家,有孩子啊!
   有人曾戏言:只有回到家里的时候,谷士兰才会有空想家,想孩子。
   这话其实不假。因为忙工作,二女儿一出满月,她就送给别人代养,五岁时接回家。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让二女儿始终耿耿于怀,她记恨,打死也不叫“妈”。
   谷士兰第一次下乡,三女儿八九个月大,正在哺乳期。因为感冒发烧没及时治,竟转成小儿麻痹症。一位老中医用“梅花针”给孩子放血,灸穴位,扎了四五年,孩子才一瘸一拐的又能走路了。
   大女儿上小学,跟谷士兰在库里住。她一下乡就小半个月,便给同事们留些饭票,让帮忙照看。孩子也不好好吃饭,饿了就吃瓜。瓜是粮库种的,她手里没钱,跟人家赊。没多久有人给谷士兰打电话:快回来吧,看看你大闺女又给你拉了不少饥荒!谷士兰回来一看,大闺女瘦得都脱了相,脖筋一根根露着。
   最小的六女儿,五岁时得肺结核,就每天拿着药,出溜出溜的去医院找大夫打针。大夫看着心疼,一边夸孩子,一边揶揄:人家这妈当的,可真省心。
   每想到孩子们跟自己遭的这些罪,谷士兰也心疼,更觉亏欠,可是她真没办法弥补……
   女儿们小时候都怕她,却并不理解,胆肥了甚至故意跟她刚,可随着自身经历的成长,她们渐渐有些理解母亲了……就在谷士兰病逝三周年那天,女儿们终于鼓足勇气,走进母亲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地方。在粮库陈列馆的墙壁上,她们看到母亲年轻的微笑,那一脸刚毅,即使在群汉子们中间,也丝毫不逊色。
   一幕幕画面在脑海里无声地回放着,想起母亲的笑貌音容,她们忍不住泪如泉涌,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离母亲这么近……
   妈——
   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二女儿身子一软,双膝跪地。她仰起满是泪痕的脸,凄然地望着母亲,竟哭得肝肠寸断,哀哀欲绝……
  

共 28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粮库旧址为引,串联起 “十八闯将” 尤其是谷士兰的奋斗故事,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情感温度。作者先描绘粮库如今破败的门楼,与昔日 “骑车绕一圈需十几分钟” 的规模形成反差,引出对七十五年前的追忆;再聚焦谷士兰,从她带领众人徒手改造旧仓房、克服缺粮缺料困境,到七年苦熬建成全国首家 “四无粮库”,细节如满是血泡的手、烈日下抬晒沙、脚手架上固笆片,生动展现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的信念。同时,文中穿插她对子女的亏欠,让 “闯将” 形象更立体。文字于今昔对比中,既还原了特殊年代的奋斗图景,也以母女和解的温情收尾,让岁月回响更动人。【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9-03 18:18:12
  这篇散文以粮库旧址为锚点,串联起谷士兰与 “十八闯将” 的奋斗史,情感厚重又细腻。今昔对比中,破败门楼勾起往昔回忆,徒手改仓房、烈日晒沙等细节,鲜活呈现建 “四无粮库” 的艰辛,凸显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的信念。穿插谷士兰对子女的亏欠与母女终和解的情节,让 “闯将” 形象更立体,字里行间满是岁月回响,动人又深刻。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