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接风宴(微小说)
“咱老百姓们今儿晚上真呀真高兴……”探亲返矿的鼎山煤矿综掘队安班长哼着小曲将宿舍收拾干净妥当以后,锅里的香肠腊肉也飘出了诱人的香味,一份蒜泥黄瓜、椒盐花生米转眼也摆上了小木桌,安班长又到职工食堂买了一份红烧牛肉。
“得,喝起!”安班长往小饭桌前一坐,眯着眼品起了自己探亲前就泡上的枸杞酒。
突然,徒弟柱子闯了进来,一屁股坐在老安的对面,给自己满满倒了一杯酒,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紧接着又满上一杯干了。
老安拿起酒坛子,慢悠悠地给自己满上,又给柱子满上。
“柱子,来尝尝你师娘做的香肠腊肉。遇到啥事了?说给师父听听。”
“你带的时候大家都服服帖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到了我手上咋就乱套了?”
“这个代理班长不好当,到底啥情况?”老安品着酒说。
“您探亲才走几天,大壮在井下就把胳膊碰了,我在班前会上批评了他几句,他可好,一有难干的活,就说胳膊痛;贾秀才在井下违章被处罚以后,处处和我对着干,我说也说不过他;一向踏实的钟诚也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休年假。师父,你说气人不气人?”柱子面前的酒杯又空了。这可不是借酒浇愁,是借酒牢骚。
“就这点事儿啊?你去把这几个小子给我叫来,就说我探亲回来了,来给我接风。”
“好的!”
不一会儿,屋里热闹了。五个男人将小桌围得紧紧的。酒坛子里的酒越来越少,小屋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老安谈天说地,好像忘记了柱子的事情。柱子站在一旁干着急。安班长用眼角瞟了一眼柱子,微微一笑。
“咱们几个能够凑到一个班组,不容易啊!来干一个!”大家全都一饮而尽。
“柱子,倒酒啊!”
“酒没了,我去楼下搬一箱啤酒上来?”
“今天大家高兴,要喝个痛快,你再置办几个菜,啤酒最少要搬两箱。”
“别的咱不行,力气有的是,我去搬啤酒!”话音未落,大壮就出了门。
柱子添了几个素菜,满头大汗的大壮把两箱啤酒也搬进了屋。
五个男人换上大杯,满上,接着喝。
“咱们班,大壮体格壮、力气大,那两箱啤酒换了其他人恐怕就搬不动,我老安敬你一杯!”安班长与大壮同干了一杯。
“大壮,听说你胳膊受伤了,严重不?”
“谁说的,我胳膊早就好了,好使着呢!”大壮脸一红,瞟了瞟啤酒,又瞟了瞟柱子,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贾秀才,最近没在报纸上发表点文章?”
“写了。大多都是宣传咱煤矿、矿工,还有咱班组的文章。”
“我咋听说,咱班组好像有人违章被处罚以后耍无赖的情况,要不,你给宣传宣传?”
“我知道错了,我觉得违章后被罚款、到安监处学习、又到各区队现身演讲,觉得没有面子,想与柱子唠唠,所以就……”
柱子端起酒杯:“贾哥,对不起了。那两天任务重,再加上我觉得对你的处罚是照章办事,所以就没考虑那么多。来,兄弟给你赔礼了!”
杯子一碰,见底了。
此时,钟诚突然手端酒杯站了起来:“老安,我休假是因为……”
“小钟,你不要说了,这件事情不怪你,是柱子的错。”
老安起身与钟诚碰杯后一饮而尽。
“柱子啊!小钟休假是要回农村帮助妻子抢收抢种,你不了解情况,随口就拒绝了,你说对不对?”
“我光顾工作,不关心哥们,我错了。”
“光知道错了有啥用啊?小钟家离矿上不太远,等休班的时候,咱们一起到他家体验农村生活,咋样?”
“好!就这么办!”
酒杯碰在了一起,爽朗的笑声飞出了窗外。
优点:细节鲜活,情感真挚,叙事巧妙
1. 场景与细节:还原真实生活,代入感强
文章开篇用“香肠腊肉的香味”“蒜泥黄瓜、椒盐花生米”“枸杞酒”等细节,快速搭建起安班长探亲返矿后的生活场景,烟火气十足;后续“大壮搬啤酒”“贾秀才谈投稿”“钟诚提休假”等情节,贴合矿工的身份特点——大壮的“力气大”、贾秀才的“爱写文章”、钟诚的“踏实顾家”,没有刻意拔高,却让人物与场景都显得真实可感,读者能轻易代入班组的热闹氛围中。
2. 人物塑造:寥寥数笔立形象,性格鲜明
文中五个人物各有特色,且通过对话与动作自然展现:
- 安班长:不直接说教,而是用“叫大家来接风”“敬酒时点破问题”的方式化解矛盾,尽显老矿工的沉稳与智慧;
- 柱子:急躁、经验不足却真诚,从“借酒发牢骚”到主动道歉,成长弧线清晰;
- 大壮、贾秀才、钟诚:分别带着“耍小性子”“好面子”“顾家庭”的小特点,不扁平、不刻板,像身边真实的工友,让人物群像鲜活立体。
3. 叙事节奏:以“酒局”为线,巧解矛盾
文章以“安班长喝酒”为起点,以“召集众人聚餐”为转折,将柱子遇到的三个难题(大壮消极、贾秀才对立、钟诚休假被拒)融入酒局的聊天中,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生硬的讲道理,而是通过安班长的“旁敲侧击”、柱子的主动反思、众人的坦诚沟通,让矛盾在酒杯碰撞与笑声中自然化解。叙事紧凑且充满温度,避免了“说教感”,让“班组团结”的主题更易被接受。
4. 情感表达:聚焦“师徒情、兄弟情”,温暖动人
文中的情感不刻意煽情,却藏在细节里:安班长记挂徒弟的难题,主动帮他“解围”;柱子意识到错误后,诚恳向贾秀才道歉;众人约定帮钟诚家收庄稼,这些情节都体现了煤矿班组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兄弟情,以及安班长对徒弟的用心栽培,让文章充满人情味,传递出平凡生活里的温暖力量。
缺点:情节略显简单,人物深度可挖
1. 矛盾化解过于顺畅,缺乏波折
柱子遇到的三个问题(大壮消极、贾秀才对立、钟诚休假),仅通过一场酒局就全部解决,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拉扯”——大壮被夸后立刻认怂、贾秀才被点醒后马上认错、钟诚的委屈瞬间被理解,虽符合“班组兄弟无隔夜仇”的氛围,但过于顺畅的解决方式,让情节少了些张力,也削弱了“代理班长成长”的厚重感,若能增加一点小波折(如贾秀才起初不愿低头、大壮起初嘴硬),会更显真实。
2. 部分人物背景交代不足,形象稍显单薄
文中除了安班长和柱子,大壮、贾秀才、钟诚的背景铺垫较少:比如贾秀才“爱写文章”的特点,仅通过一句“宣传煤矿的文章”带过,未结合具体事例(如他曾写过哪些内容、为何喜欢写作);钟诚“回家抢收庄稼”的需求,也只是通过安班长的话点明,若能提前加入一点细节(如钟诚之前提过家里的情况),会让人物动机更充分,形象也更立体。
3. 主题表达稍显直白,可留更多余味
文章结尾通过“酒杯碰在一起,爽朗的笑声飞出窗外”直接点出“矛盾化解、班组团结”的主题,虽清晰明了,但少了些含蓄。若能增加一个小细节(如安班长看着众人,默默点头;或柱子端起酒杯,眼神更坚定),用动作代替直白的“圆满”,会让主题表达更有余味,也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